㈠ 中國有哪些水稻種植地區
中國水稻種植區域分為6個稻作。
(1)華南雙季稻稻作區。以雙季稻三熟制為主,部分地方為一季稻與兩季旱作或一季旱作復種。還有水稻與旱作年間輪種的水旱輪作。 栽培上要求熟制、育秧、品種、生育期都以能避開春、秋寒與台風、暴雨為原則來調整和布局,做到趨利避害;栽培管理技術向噸糧田技術開發、雜交稻高產規范化栽培方向發展,近年來重點推行旱育稀植、拋秧、免耕拋秧等技術。
(2)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長江以南多為雙季稻三熟制或單季稻兩熟制;長江以北為單季稻兩熟制或兩年五熟制。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種一季稻。 栽培特點:針對三熟制季節緊和自然災害多的特點,採取一系列緩和季節矛盾及防避自然災害的技術措施,包括合理搭配品種,適期播種,培育壯秧,配合施用氮磷鉀肥、施用穗粒肥、施用微肥,水層、濕潤與擱田(烤田、曬田)相結合等。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由模式栽培發展到噸糧田建設。近年來示推廣輕簡栽培技術如旱育秧、直播、拋秧、少免耕等。
(3)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以單季稻兩熟制為主。水熱條件好的地區有雙季稻種 植,或雜交中稻後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炕田一年只種一季中稻。 栽培上須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布局品種類型。近年來推行的雜交稻良種、保溫育秧、規范栽插、配方施肥、綜防病蟲及旱育秧、拋秧技術表現有突出優點,推廣面積逐年擴大。 本區冬水田面積大,半旱式栽培對改變冷浸田水稻遲發或僵苗不發有明顯效果。
(4)華北單季稻稻作區。華北北部平原種植制度為一年一季稻,或一年一季稻兩熟,或兩年三熟(其中稻一熟或兩熟)搭配種植;黃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熟。 栽培上針對水資源缺乏、生育後期易受低溫危害的特點,採用水稻旱種、旱育秧及其他節水技術,同時充分利用夏季光溫條件,加強管理,防避冷害。
(5)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一年一季稻。部分地區推行水稻與旱作物或綠肥隔年輪作。 栽培上從防禦低溫冷害出發,選用耐寒早熟品種,採用保溫育秧,提早播栽期,推行旱育稀植栽培和大棚盤育苗機械插秧,有條件的地方用機械收獲。直播栽培還有一定面積,形成以育苗插秧為主、移栽與直播並存的兩大栽培體系。
(6)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輪作。南疆水肥和勞畜力條件好的地方的麥稻一年兩熟。 栽培特點:一是以水定稻,節約用水;二是移栽與直播並存,直播方式多種多樣;三是水稻種植以主莖成穗為主,密度高;四是種稻與治理鹽鹼地結合,以稻治澇,以稻治鹼。
㈡ 中國水稻之鄉是那九個
你好!東北有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有河北,山東,河南。西北有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
㈢ 中國水稻主要分布區(帶圖)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㈣ 水稻的發源地在
【水稻的發源地】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粒)去殼後稱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類的主食。
㈤ 我國的三大水稻產區是
1、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
2、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我國水稻集中產區主要在北方,即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里主要屬於單季粳稻分散區。我國北方水稻分散產區的播種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生長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
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
㈥ 我國主要的水稻產區
全國稻區可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亞區. Ⅰ.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我國最南部.包括閩, 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包括194 個縣(市)(暫不包括台灣省).水稻面積佔全國的17.6%. Ⅰ1.閩粵桂台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 東起福建的長樂縣和台灣省,西迄雲南的廣南縣,南至廣東的吳川縣,包括131個縣(市).年≥10 ℃積溫6500-8000℃,大部分地方無明顯的冬季特徵. 水稻生長期日照時數1200-1500小時,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秈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2℃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始現期至≥20℃終現期的間隔天數,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適合雙季稻生長. 常年雙季稻占水稻面積的94%左右. 稻田實行以雙季稻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種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後,應充分發揮安全生育期長的優勢,防避台風,秋雨危害;選用抗逆,優質,高產品種; 提倡稻草過腹還田,增施鉀肥;發展冬季豆類,蔬菜作物和雙季稻輪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亞區 北界東起麻栗坡縣,經馬關,開遠至盈江縣,包括滇南41個縣(市).地形復雜,氣候多樣. 最南部的低熱河谷接近熱帶氣候特徵.年≥10℃積溫5800-7000 ℃. 生長季日照時數1000-1300小時,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秈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種植高度上限為海拔1800 -2400米.多數地方一年只種一季稻.白葉枯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今後,要改善灌溉條件,增加復種,改良土壤,改變輪歇粗耕習慣. Ⅰ3.瓊雷台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島,共22個縣(市).年≥10℃積溫8000-9300℃,水稻生長季達300天,其南部可達365天,一年能種三季稻.生長季內日照1400-1800小時,降水800 -1600毫米.秈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風影響最大,土地生產力較低.雙季稻占稻田面積的68%,多為三熟制, 以秈稻為主.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後,要改善水肥條件,增加復種, 擴大冬作,發揮增產潛力. Ⅱ.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陝,豫兩省南部,是我國最大的稻作區,佔全國水稻面積的67%. Ⅱ1.長江中下游平原雙單季稻亞區 位於年≥5300 ℃等值線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東至東海之濱.包括蘇,浙,皖,滬,湘,鄂,豫的235個縣(市).年≥10℃積溫4500-5500℃, 大部分地區種稻一季有餘,兩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長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時.春季低溫多雨, 早稻易爛秧死苗,但秋季溫,光條件好,生產水平高.雙季稻仍佔2/5-2/3,長江以南部分平原高達80%以上.一般實行"早秈晚粳"復種.稻瘟病, 稻薊馬等是主要病蟲害.今後,要種好雙季稻,擴大雜交稻,並對超高產品種下功夫,合理復種輪作,多途徑培肥土壤. Ⅱ2.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 以四川盆地和陝南川道平原為主體,包括川,陝,豫,鄂,甘5省的194個縣(市).年≥10℃積溫4500-6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長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時.盆地春溫回升早於東部兩亞區,秋溫下降快.春旱阻礙雙季稻擴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國冬水田最多地區,占稻田的41%.以秈稻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區. 病蟲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飛虱.今後,要創造條件擴種雙季稻,丘陵地區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擴種綠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 年≥10℃積溫5300℃線以南, 南嶺以北,湘鄂西山地東坡至東海之濱,共294個縣(市). 年≥ 10 ℃積溫5300-6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雙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長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時, 春夏溫暖有利於水稻生長,但"梅雨"後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溫逼熟, 晚稻栽插困難.稻田主要在濱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為冬作物--雙季稻三熟,丘陵多為冬閑田--雙季稻兩熟,均以秈稻為主,擴種了雙季雜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水稻單產比其它兩亞區低15%.今後,有條件的地區可發展"遲配遲"形式的雙季稻,開發低丘紅黃壤,改造中低產田. Ⅲ.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共391 個縣(市).水稻面積佔全國的8%. Ⅲ1.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 包括黔中,東,湘西, 鄂西南,川東南的94個縣(市).氣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積溫 3500-55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長季日照 800-1100小時,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響插秧,抽穗,灌漿.大部分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兩熟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種粳稻,海拔低地種秈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為主要病蟲害.糧食自給率低,30-50%縣缺糧靠外調.今後,仍需強調增產稻穀,它是脫貧的基礎.低熱川道谷地應積極發展雙季稻. Ⅲ2.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個縣(市).區內大小"壩子"星羅棋布, 垂直差異明顯.年≥10℃積溫3500-8000℃,秈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長季日照1100-1500小時,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長,限制了水稻復種.以蠶豆(小麥)--水稻兩熟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類型.稻瘟病,三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帶積極發展雙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發展雜交稻為主的中秈稻並開發優質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單季稻亞區 適種水稻區域極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帶,其中雲南的中旬,德欽和西藏東部的芒康, 墨脫等7縣,有水稻.由於生產條件差,水稻單產低而不穩,但有增產潛力. 我國北方稻區稻作面積常年只有 3千萬畝,約佔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的6%,以下僅作概括性的介紹. Ⅳ.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 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共457個縣(市).水稻面積僅佔全國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Ⅳ1.華北 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Ⅳ2.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10℃積溫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30-140天.生長期間日照1200-1600小時,降水400-800毫米.冬春乾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區多為一季中熟粳稻, 黃淮區多為麥稻兩熟,多為秈稻.稻瘟病,二化螟等為害較重.今後,要發展節水種稻技術,對稻田實行綜合治理. Ⅴ.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吉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共184個縣(旗,市).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3%. 本區有兩個亞區: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Ⅴ2. 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10℃積溫少於3500℃,北部地區常出現低溫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約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000-1300小時,降水300-600 毫米.近幾年來,水稻擴展很快.品種為特早熟或中,遲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潛葉蠅等危害較多.今後,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設,繼續擴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術體系,推廣節水種稻技術. Ⅵ.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是主要稻區.水稻面積僅佔全國的0.5%. 本區有三個亞區:Ⅵ1.北疆盆地早熟亞區;Ⅵ2.南疆盆地中熟亞區;Ⅵ3.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10℃積溫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長期間日照1400-1600小時,降水30-350毫米. 種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產量較高. 稻瘟病和水蠅蛆為害較重.旱,沙,鹼是三大障礙.要推行節水種稻技術,增施農家肥料,改造中低產田.
㈦ 你知道我國的水稻種植主要在哪裡嗎
我國水稻種植分布很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均有種植,除青海省基本沒有水稻種植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水稻種植。從種植區域看,長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佔全國的52.9%
㈧ 中國有那九個水稻之鄉
水稻在我國的分布很廣,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和華南各省,華南各省水稻的主要產區以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閩江和九龍江下游,廣西的西江兩岸,台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河南的沙、汝、穎、洪四河沿岸窪地,山東濟寧、荷澤地區的濱湖窪地和臨沂地區,山西的太原、榆次河谷盆地,蘇皖淮北地區等地。林省的東部山間盆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半山區谷地平原。寧夏銀川平原,甘肅河西走廊張掖一帶,新疆的烏魯木齊-瑪納斯、阿克蘇、喀什、庫車、莎車等綠洲灌區。
㈨ 四川發現4000多年前水稻田,那個時代的水稻田與現在的有何不同
所採取的種植方法非常不一樣,因為古時候的生產力沒那麼好,種植手段比較落後。
㈩ 為什麼江西是人工水稻的發源地
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萬年縣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發源地之一,經中美農業聯合考古隊多次發掘和采樣研究,萬年縣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是當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硅石遺存,這一考古新發現使世界水稻生產的歷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
萬年是「稻米之鄉「,傳統的稻米習俗已在該地域傳承了幾千年,全縣12個鄉鎮仍延續著部分稻米習俗。萬年貢米是晚秈稻」塢源早「品種加工而成的產品,原只產於萬年裴梅地區部分鄉村,後經種植推廣,截至2016年,萬年貢米種植面積達1.7萬公頃,遍及全縣15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