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南通的藍印花布
中國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後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由藍靛染料發展成為藍染的工藝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紺青等色也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要顏色。
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浙江、福建、雲南、貴州適宜種植山藍;山東、湖北宜種蓼藍、菘藍; 台灣地區以種植木藍、山藍為主。當時人們應用藍草加工藍靛,主要用於染青布(純藍布),還用於絞纈、夾纈的染色。
古代漏漿防染印花歷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現了用鏤空花版和防染劑的藍底白花布(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北朝遺址曾出土藍底白花毛布殘片),其花紋用大小點構成,但花點互不連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現象,原稱蠟纈。到了唐代盛行後又統稱染纈。
其中還包括絞纈和夾纈,夾纈工藝是用特定木板縷刻而成,然後把布匹對折夾在兩片刻有同樣花紋的木板中間,捆紮後注入需要的顏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夾板後,便顯出藍底白花圖紋。因夾纈工藝較為復雜,所刻花版費工費時且容易變形。南宋時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進,用於印染藍花布,又名為「葯斑布」。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葯而染色、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葯斑布中「葯」即染色原料——藍草,「斑」是防染漿劑印後構成的紋樣大小斑點。這些斑點可以防止染上藍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稱「葯斑布」,俗名澆花布。
元代女紡織技術專家黃道婆,系江蘇松江烏泥鎮人(1958年劃歸上海市),幼為童養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後返回故鄉,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製成捍、彈、紡、織等一整套生產工具,傳授錯紗、配色、棕線、挈花等紡織技術,促進了松江一帶棉紡業的發展。元、明以後,棉花廣為種植,並「紡之為紗,織之為布」,松江及南通地區紡紗織布,已是「家戶習為恆業」。明代中葉,已發展為棉紡織品的集散地,該地區瀕江臨海,土質氣候適宜棉花種植,所產棉花不僅量多而且質地好,為手工紡織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地的農民家家以此為副業,所產的布匹不僅滿足了生活,還銷往全國各地及日本、歐洲。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成為農家主要日用品。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的「葯斑布」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綉、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葯斑布的紋樣。
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的發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後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於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應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據老師傅講,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這種上門印花便利的服務,深得農家的歡迎。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據南通市任港鄉城港村陳玉田老人回憶,他家祖祖輩輩以種藍草、蔬菜為生,每年農歷二月開始種植小藍(品種為蓼藍草)。
五月份收割頭藍,大暑季節收割二藍,每逢收割季節都要請親戚朋友幫忙,割藍當日大家清晨3點起床,所收割的藍草必須在日出前完成,這樣的藍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來後,把藍草捆成小捆,頭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裡,打滿水,等出藍後把莖葉撈出,並加適量石灰水使藍靛下沉,最後把通向藍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藍靛上多餘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狀土靛後裝於陶制的壇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給附近染坊。制藍方法同歷史上記載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山東、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東北各省先後都開設了藍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間藝人又結合本地民風民情,創作符合當地審美情趣的藍印花布紋樣,從而產生了不同風格的各種圖案。東北稱藍印花布為「麻花布」;由於原料中用了黃豆,湖北稱為「豆染布」;藍印花布工藝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稱之為「型染」;而在山東等地區至今仍稱藍印花布為「蘇印」(因江蘇是藍印花布的發源地而得名)。
⑵ 有誰知道南通的藍印花布哪裡買比較便宜.一定要真貨哦!
八仙成最南邊有一家是專賣藍印花布店.價格還可以.
⑶ 邵陽市五峰鋪鎮哪裡有賣藍印花布
-O-[當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 如果這個人突然說喜歡我 那我就一點也不討厭對方了 就是這么有原則 無法討厭一個有眼光的人]
⑷ 藍染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工藝在歷史上出現最晚,但應用地域非常廣。
據文獻記載,藍印花布在明清的名稱是葯斑布、澆花布,首創者是宋代嘉定的歸氏。可是沒有實物可資佐證。新疆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藍白印花布,是漢代的產品。明清兩代,由於江南棉花種植普遍,棉紡印染業發達,青藍大布是朝野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也反映出藍印花布工藝的成熟和品種的豐富。藍印花布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狀物俗稱「灰葯」,此糊狀物是通過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紋。待布匹浸染晾乾後,去掉「灰葯」的部分是白色花紋,因此藍印花布也叫「灰纈」。
從型版看,藍印花布正和早期蠟染一樣,都是受到夾纈的啟發。蠟染和藍印花布都是用防染原理產生圖案,藍印花布的型版是用多層裱糊的紙浸透桐油,然後在紙板上鏤刻圖案製成,這一點上,藍印花布型版刻制同刻紙一樣,比夾纈的木質型版加工要簡單容易得多;印製時可以一塊型版為單位,拼接靈活,紙質型版輕便,易於移動和清洗,勞動強度大為降低;一幅型版可用多年,防染的灰葯材料也是平常物,價格低廉,由於這些緣故,藍印花布的生產作坊流行各地,而藍印花布也成為中國藍染業的主流。
藍印花布的紋飾以花鳥為主,其中作為一般服料多以小折枝為散點排列,其中又以兩、三個散點為普遍。另外作為專用的產品有門簾、床單、被面、包袱布、帳沿、圍兜、方巾等。紋樣題材在花鳥之外,也多麒麟送子、五子奪魁、和合二仙、劉海金蟾等傳統形象,少部分作品會有反映時代人物的形象,如,拿紅纓槍的民兵或赤衛隊員等。
綜合起來看,太湖流域的藍印花布風格偏向於繪畫性較強;浙江南部某些作品的圖案性,即設計性較強;山東臨沂的某些藍印花布雖有寫實性,但表現較為生拙有稚氣,鄉土氣息較濃;湖南、四川的某些作品以構圖巧妙,擅用通幅珍珠地以烘托氣氛。藍印花布的藝術風格其實是由型版原創設計者決定的,我們可以說型版就如同電腦的軟體,型版原創者就是這一軟體的設計開發者。
今天紡織印染業已經相當發達,染料全為人工化學合成品,也因此給人類生活環境造成極大污染。從經濟角度說,是為了保證利潤;從環保角度說,是破壞生態環境。如何能平衡雙方的矛盾,中國傳統四纈藍染的工藝或許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
⑸ 南通的藍印花布在哪裡能買到多少錢啊
我下鄉專收藍印花,可以找我,現在藍印花和以前的不好比的
⑹ 我想買一件藍印花布的衣服送我朋友不知道南通哪裡有的賣
去藍印花布博物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