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樂陵在哪裡

中國樂陵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06 15:30:21

A. 山東省德州市包括有多少個縣市

截止到2018年7月,德州市轄德城區、陵城區、禹城市、樂陵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齊河縣等2個區、7個縣、2個縣級市,27個街道、91個鎮、16個鄉。

德州,古稱安德,簡稱德,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北大門,北接河北省滄州市,南接省會濟南市、聊城市,西鄰河北省衡水市,東連濱州市。

德州市為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基本氣候特點是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行政區域面積10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8萬人(2017年底),轄2個區、7個縣、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德城區東風東路1566號。

資料來源:德州(山東省地級市)_網路

B. 著名的金絲小棗是哪個地方的特產

金絲小棗是滄州的特產

C. 山東省樂陵市有什麼歷史名人

樂陵地名由來(德州日報德周刊2014年3月28日第12版)
2014-05-09 17:24閱讀:2,060
樂陵地名來自樂陵侯,五里冢應為史高陵墓
(本文經德州日報趙總編友情推薦,在德周刊顯著位置刊發)
「大阜曰陵「之說存疑
山東省樂陵市,位於山東省北部與河北交界。關於樂陵地名,清乾隆《山東通志》記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自此便有了「大阜曰陵」之說,但這一說法卻對追溯樂陵地名來歷造成了很大困惑,致使樂陵縣名成了無源之名。
據考證,同時期的《樂陵縣志》(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沒有採用《山東通志》的說法,而推測漢景帝廢濟南國為濟南郡,以餘地置平原郡統樂陵等縣。查嘉靖《山東通志》及咸豐《山東通志》也均無「大阜曰陵「之說。
地名的來源,或依山、或依水、或依事、或依人。如山西依山為名,濟南依水為名,古厭次縣以秦皇東巡壓制天子之氣為名,平原縣以平原君趙勝而得名,命名有出處、有典故、合乎邏輯。
據此《山東通志》的說法實有望文生義之嫌,從樂、陵二個字予以說文解字,因而從社會學角度命名地名。按照這個說法,幾乎所有平原郡縣都可以稱為「樂陵」,所有帶陵字的縣都可稱為「樂陵」縣。《山東通志》的解釋是依照文字為名,單個字作解釋,所以難以講通。
古籍中對樂陵的記載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上》記載:「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屬青州。戶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縣十九:平原,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平當以為鬲津。莽曰河平亭。高唐,桑欽言漯水所出。重丘,平昌,侯國。羽,侯國。莽曰羽貞。般,莽曰分明。樂陵,都尉治。莽曰美陽。祝阿,莽曰安成。瑗,莽曰東順亭。阿陽,漯陰。莽曰翼成。朸,莽曰張鄉。富平,侯國。莽曰樂安亭。安德,合陽,侯國。莽曰宜鄉。樓虛,侯國。龍額,侯國,莽曰清鄉。安。侯國。」
該記載為漢平帝元始二年( 即公元2年)的縣制及人口,據此可知此時樂陵縣隸屬於平原郡。
唐《元和郡縣志》則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名稱的由來。書中記載:「樂陵,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築,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即漢大司馬史高所封之邑。後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去郡,屬滄州。重合故城,縣東二百步,漢重合縣,武帝封莽通為重合侯。」
這段記載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城本是樂毅攻打齊國所修築的城池,漢代以該城為縣,就是漢大司馬史高的封地。
樂陵侯史高
史高為何許人?《漢書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記載:「史丹字君仲,魯國人也,徙杜陵。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時為衛太子良娣,產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父也。宣帝微時依倚史氏。語在《史良娣傳》。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曾、玄皆以外屬舊恩封:曾為將陵侯,玄平台侯。高侍中,貴幸,以發舉反者大司馬霍禹功封樂陵侯。宣帝疾病,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高輔政五年,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薨,謚曰安侯。」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之《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對史高也有記載。「八月,己酉,皇後霍氏廢,處昭台宮,乙丑,詔封告霍氏反謀者男子張章、期門董忠、左曹楊惲、侍中金安上、史高皆為列侯。惲,丞相敞子;安上,車騎將軍日磾弟子;高,史良娣兄子也」。
史高的姑是漢武帝的太子妻史良娣,史高功封樂陵侯,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並在漢元帝五年主動退休。與樂陵侯同代封的還有其弟史曾,封將陵侯,因史曾無嗣,國除。現在與樂陵相臨的陵縣地有將陵故城,陵縣隋代稱將陵縣。
據記載史高封為樂陵侯的時間為漢宣帝地節四年八月乙丑,即公元前66年農歷8月18日,該時間與樂陵市目前小棗節時間大體一致。
樂陵侯史高陵墓原為五里冢
在今樂陵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為五里冢遺址所在。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經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址文化分上下二層,下層為龍山文化遺址,有石斧、石鐮可佐證。但冢為漢墓,符合漢代侯陵特點。有四個理由可以推論其為樂陵侯史高墓。其一,址西側和南面的漢磚墓壁已露。其二,冢為東西方向,長度寬度符合漢代侯陵的走向、佔地特點。其三,從漢書中史高封侯及嗣承的年表可以看出,樂陵侯延嗣四代,直到王莽才終。列侯在封地安葬,是漢代的制度。在西漢有資格、有實力在樂陵修建侯墓,唯有史高子武陽侯史丹。史高父子二人,深得宣帝、成帝信任及重用。漢書載「丹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並為侍中諸曹,親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既有政治地位,也有經濟實力。其四,史高封樂陵侯謚曰安侯,民間以致傳為安樂王。
綜上論述,樂陵地名應始於史高封為樂陵侯之時,即西漢地節四年,五里冢遺址正名應為樂陵安侯陵,這也將為樂陵的旅遊增添一歷史古跡景點。

D. 樂陵電信營業廳在哪

如果不知道所在地區電信營業廳具體位置可以下載中國電信的歡go客戶端,歡go客戶端支持查詢距離最近的電信營業廳的,或者下載網路地圖輸入關鍵字搜索查詢具體電信營業廳的地理位置的,用戶也可以通過電信網上營業廳查詢所在地的營業廳地址信息的,以安徽電信為例:

安徽電信用戶登錄電信網上營業廳後點擊幫助與支持,然後點擊常用查詢,點擊營業廳導航即可查看本省的電信營業廳地址和聯系電話了

關注安徽電信微信公眾號,不換卡不換套餐,輕松升5G

E. 山東樂陵怎麼樣

地方不錯,就是地方zf不行,弄的破破爛爛。其實地方哪都好,就是看地方領導怎麼整了。

F. 誰知道關於樂陵楊安鎮的歷史故事急!!!!

說起楊家將,家喻戶曉,盡人皆知。談到楊家將與樂陵楊安鎮地名的傳說,更具傳奇色彩。從樂陵市向南行十五公里,便到廣闊平原地段,故名為楊安鎮陣,後演變為楊安鎮。因鎮政府駐楊安鎮村而得名,北依馬頰河,南面地域開闊,地處平原中,歷來為兵家屯兵開墾之地。

北宋年間,遼軍占據幽雲十六州,並不斷南侵宋境,宋真宗派遣三路人馬北上抗遼,其中東路將領楊業率10萬大軍由汴州出發北上,一路凱歌,在距幽州300公里處,因當時奸臣當道,糧草不足,楊家軍不得在此地安營紮寨,楊業看到此處北依河流,南面地域廣闊,於是對身邊的楊六郎說「兒日後需記此地,屯兵開荒,一能開荒練兵,二能當在此被拒遼軍」。後楊業兵敗李陵碑,楊六郎牢記父言,在今楊安鎮開墾荒田,加緊練兵,不斷抗擊遼軍,楊家軍在楊安鎮紮寨期間,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深受當地村民歡迎。

G. 山東省樂陵市的歷史

《漢書地理志》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領縣十九……樂陵。」西漢初建縣,即名樂陵縣。「樂陵」名稱來歷,舊志所載不同。一是燕將樂毅築「重合」城得名說。《元和志》、民國年間《今縣釋名》,皆載此說。按:戰國時期燕將樂毅伐齊築城處,據《山東通志》和《中國歷史地圖集》載,為漢初重合縣治,屬渤海郡;而樂陵為西漢建縣,治在「魏王城」處,屬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漢桓帝入繼大統,奉祖父陵為樂成陵,縣因得名說。按東漢桓帝以河間(獻縣)王入繼皇位,尊祖陵為樂成陵(後獻縣曾因名樂成縣),距西漢建縣的樂陵,有三百五十餘年;而「河間國」(郡),南鄰渤海郡,再南始為平原郡樂陵地。時間與方位都不能相合,顯與樂陵無關。《山東通志?建置》卷三載:「以樂成陵名縣為樂陵者誤。」三是安樂公(阿斗)的陵在境內五里冢,因以得名說。按:《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載:「景元五年……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故城在北京市順義縣。《歷代陵寢備考》載:阿斗「薨(死)於洛陽。」《綱鑒會編》卷二十四載: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號侯」,即只虛封爵。而無戶邑,被封的人並不身處封地。阿斗死於舊洛陽——漢魏洛陽城西北隅之金墉城。連封地安樂縣也沒去過,更不能來葬並非封地的山東樂陵。「五里冢遺址」,經山東省考古專家考證,此地為龍山文化遺址。
現據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歷史紀年,加以考辨,去偽存真。唯清乾隆《山東通志》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立說較穩妥。秦漢之際,戰爭連綿,四民疲憊。漢初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措施,於是「四民用足,國乃安樂」。適在這時置縣,而取境內大阜多的特徵,綴成縣名,即符情理又合當時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說。

希望能夠幫到您!

H. 為什麼樂陵那個樂不念le而念lao呢

其實字典里「樂」字是沒有lao這個音的,但放在地名里,似乎就很多,河北有片海濱叫「樂亭」lao (4聲)ting。深究它為什麼不念le而念lao,估計應該是無解了。就像人名,為什麼叫成龍、劉德華呢?應該是有權決定他名稱的人的個人習慣和喜好了吧。。。 至於這個地名的來歷,網路上倒是有,有興趣可以看下~ 《漢書地理志》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領縣十九……樂陵。」西漢初建縣,即名樂陵縣。1988年撤縣設市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新興城市。
「樂陵」名稱來歷,舊志所載不同。一是燕將樂毅築「重合」城得名說。《元和志》、民國年間《今縣釋名》,皆載此說。按:戰國時期燕將樂毅伐齊築城處,據《山東通志》和《中國歷史地圖集》載,為漢初重合縣治,屬渤海郡;而樂陵為西漢建縣,治在「魏王城」處,屬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漢桓帝入繼大統,奉祖父陵為樂成陵,縣因得名說。按東漢桓帝以河間(獻縣)王入繼皇位,尊祖陵為樂成陵(後獻縣曾因名樂成縣),距西漢建縣的樂陵,有三百五十餘年;而「河間國」(郡),南鄰渤海郡,再南始為平原郡樂陵地。時間與方位都不能相合,顯與樂陵無關。《山東通志?建置》卷三載:「以樂成陵名縣為樂陵者誤。」三是安樂公(阿斗)的陵在境內五里冢,因以得名說。按:《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載:「景元五年……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故城在北京市順義縣。《歷代陵寢備考》載:阿斗「薨(死)於洛陽。」《綱鑒會編》卷二十四載: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號侯」,即只虛封爵。而無戶邑,被封的人並不身處封地。阿斗死於舊洛陽——漢魏洛陽城西北隅之金墉城。連封地安樂縣也沒去過,更不能來葬並非封地的山東樂陵。「五里冢遺址」,經山東省考古專家考證,此地為龍山文化遺址。
現據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歷史紀年,加以考辨,去偽存真。唯清乾隆《山東通志》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立說較穩妥。秦漢之際,戰爭連綿,四民疲憊。漢初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措施,於是「四民用足,國乃安樂」。適在這時置縣,而取境內大阜多的特徵,綴成縣名,即符情理又合當時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說。

I. 山東省的所有城市名稱

1.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17個地級市,分別是: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濱州,德州,聊城,臨沂,菏澤,萊蕪,臨沂。省會在濟南市。

2.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東南均臨黃海。

(9)中國樂陵在哪裡擴展閱讀:

省會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 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經濟、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

截至2018年,濟南轄8個市轄區,2個縣。分別是:市中區、歷下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濟陽區、平陰縣、商河縣。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濟南北連首都經濟圈,南接長三角經濟圈,東西連通山東半島與華中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滬經濟軸上的重要交匯點,環渤海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濟南已成功舉辦亞洲杯、全運會、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中國藝術節等多項國際和國家級盛會。

閱讀全文

與中國樂陵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行社用印尼話怎麼說 瀏覽:929
英國第二高溫是多少度 瀏覽:19
英國短毛貓活了多少歲 瀏覽:598
去越南做護工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637
為什麼美國人比英國人多 瀏覽:355
中國哪個城市被列車拉來了 瀏覽:554
我想去伊朗旅遊怎麼樣 瀏覽:799
中國人壽財險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676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980
蝗蟲是怎麼被印度人消滅的 瀏覽:924
槍火義大利2手機版在哪裡下 瀏覽:706
中國四個選擇是指什麼 瀏覽:779
中國國產動畫有多少 瀏覽:219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64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92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93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12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9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33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