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第一巨佛是哪個

中國第一巨佛是哪個

發布時間:2022-06-07 13:38:33

⑴ 樂山大佛的資料,急需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後,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築。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樂山大佛雙手撫膝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佛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被張獻忠的起義軍焚毀。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樑柱的地方。而今日,樑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壯的大佛仍巍然屹立著。
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樂山的紅沙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比花崗岩軟,是很好的適宜於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後,容易受到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政府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贊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大佛來歷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 樂山大佛
[1]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 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韋皋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樂山大佛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構造拾趣 樂山大佛頭部近照 發髻用石塊嵌就
觀賞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大佛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2],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編輯本段排水系統布全身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編輯本段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樂山大佛神聖庄嚴
樂山大佛是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後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樂山大佛
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發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里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大佛特色
編輯本段設計特點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棱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於後來被毀。
編輯本段凌雲寺
大佛頭部的右後方是建於唐代的凌雲寺,即俗稱的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軼事傳說。 樂山陳列室中保存的大佛閉眼照片
傳說唐朝初年,凌雲山上有一座凌雲寺,凌雲寺里有一個老和尚,叫海通。當時凌雲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經常吞沒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毀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勢這樣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著菩薩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來往船隻不再受害。
編輯本段樂山大佛四次神秘顯靈:
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無數,樂山大佛腳下的河流,餓殍泛濫,大佛不忍目睹人間慘劇,痛苦地閉上了眼睛。1976年,毛、朱、周三領導俱逝,唐山大地震死傷數十萬,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申奧成功,喜事連連, 2002年出現的佛光
樂山大佛再現難得一見的「神秘光環」——佛光。2002年5月7日上午9時43分,烏雲還未褪去的樂山大佛上空,突然出現日暈現象,剛剛升起的太陽四周閃現出一個直徑約300米、內紅外紫的五彩光環,色彩時明時暗。千年難遇萬人爭睹。11時許光環開始散發出耀眼強光,來自四海的遊客無不贊嘆這一天下奇觀。不少人雙手合十,閉目祈願,紛紛慶幸大佛之旅帶來的吉祥。中午時分佛光慢慢淡化、散去。整個佛光現象持續了3個多小時。以上三次,樂山陳列室內有照片為證。最神秘的是,1989年大雨,樂山被雨水沖開一洞,內現一佛,佛面酷似那年上任的國家領導人。
編輯本段樂山大佛景區
簡介
樂山大佛景區包括樂山大佛、靈寶塔、凌雲禪院、海師洞、九曲—凌雲棧道、巨型睡佛、東方佛都、佛國天堂、麻浩崖墓、烏尤山等
凌雲勝景
凌雲山各峰上的寺宇,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凌雲寺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不遠的崖上。從這里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在此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凌雲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雲山上,山更增色。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懸崖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塑,裡面還有陶佣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閃光燈同時開鑿的。棧道最寬處1.45米,最窄處0.6米,共217級石階,沿崖遷回而下,可到大佛腳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繞過佛腳是位於大佛左側的「凌雲棧道」。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側懸崖絕壁間。棧道開鑿於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開放,全長 約500米,與大佛右側 的九曲棧道一起構成一條回環曲折的旅遊路線。 凌雲寺是建於唐代,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上集蘇東坡書「凌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既使人有佛法庄嚴之感,又表明了凌雲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於其中。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發起建造者海通法師、以及繼任建造者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託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樓是凌雲山著名古跡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於棲鸞峰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庭院建築。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 佛國天堂融古建築、摩崖造像、雕塑、壁畫、彩 繪為一體,景色優美,仿唐式古建築有天橋、天門、 天梯、雲台、雲梯、三大寶殿等
東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開放。距樂山大佛僅一里之遙,是樂山大佛旅遊景點佛文化的延伸、是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范圍內,集中仿製了國內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採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形式,選用不同材質,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類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岩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規模大,畫像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各墓之冠」。墓中保存著漢代畫像石和漢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不僅包括了各式漢代建築、畫像石棺、人物服飾、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而且有不少歷史題材和神話故事以及書法題刻。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該漢代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 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和凌雲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雲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緻,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築。現存廟宇系清以後的建築,是四川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寺廟。旅遊服務
相關介紹
[3]相關介紹 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里,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世界上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樂山凌雲大佛,位於凌雲山上三江匯合得地方。 大佛背靠得這座凌雲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凌雲山共有9個山峰,最高峰140米。峰巒錯落,臨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廟,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稱贊。宋代文人邵博曾贊美說:「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勻稱,山水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遊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4] 1989年一位廣東遊客在大佛附近發現了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巨型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線上,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為巨佛的發髻、睫毛 鼻樑、雙唇和下顎;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佛身由凌雲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自然、和諧,這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設的奇跡,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鑿成,觀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樂山市濱江路「福全門」。 游覽樂山大佛和凌雲山,可以從成都搭公共汽車或旅遊車前往,有高速公路連接成都。從成都到樂山的高速公路於1999年全線貫通,全長為169公里。從樂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也通公共汽車。因此,游覽樂山,觀賞大佛,可以和游覽峨嵋山安排同一遊程。

傳說唐朝初年,凌雲山上有一座凌雲寺,凌雲寺里有一個老和尚,叫海通。當時凌雲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經常吞沒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毀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勢這樣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著菩薩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來往船隻不再受害。 於是他請了兩個有名的石匠來商量刻佛像的事。這兩個石匠一個叫石誠,一個叫石虛。老和尚對他們說:「我准備在這凌雲山岩上刻造佛像,請你們來商議商議。」石虛一聽要在岩石上刻石像,心裡很高興。他想,這凌雲山十分秀麗,凌雲亭非常宏偉,每年來這兒朝山拜佛的人很多,我若在山岩上刻出許多各式各樣造型的佛像來,我的本事豈不就一下傳揚開來!以後請我刻像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想到這里,他就說:「三江水怪,十分兇狠,我看只有造千尊佛像才能把它鎮住。」這時,老和尚見石誠在旁邊一言不發,就問他:「石誠師傅,你覺得如何?」石誠不慌不忙地說:「我看就刻一尊像這山岩一樣高大的佛像吧。」石虛一聽忙搖頭說:「山岩這樣高,石頭這樣硬,你這尊佛像哪年哪月才能刻好?」石誠說:「這岩石硬就能經受風吹雨打,佛像大才能鎮住三江妖魔。」老和尚見二人爭持不下,就說:「你們二人不要再爭了,乾脆一個刻大佛,一個刻千佛吧。」 說完,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緣去了。從此,石誠、石虛兩人就各自選岩構圖,雕琢佛像。石虛選擇了那最顯眼,石頭不太堅硬的沿江一片紅砂岩,開始雕琢起來。他刻了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觀音慈航普渡,刻了十八羅漢降龍伏虎,又刻了普賢菩薩指點迷途。只聽鑿子響,只見石片飛,他刻了一尊又一尊。刻了兩年,眼看就要刻完了。而石誠呢,卻選擇了一塊又高又難走又硬的大岩石。他和徒弟們在山岩上搭建了架子,攀著岩石,開始雕琢大佛。石虛的千手佛刻完了,而石誠的大佛連一隻腳也沒有刻完。石虛譏諷地說:「我兩年刻了千尊佛,你兩年還沒刻完大佛的一隻腳。」石誠毫不氣餒地說:「你千尊佛,萬尊佛,抵不上我大佛的一隻腳。」說完又繼續雕琢起來。 老和尚化緣回來還請了許多鑿石造像的能工巧匠,讓他們和石誠一起雕琢大佛,附近的老百姓聽說老和尚請人雕琢大佛鎮壓三江水怪,也紛紛趕來幫忙。有的燒茶,有的送飯,一時之間,凌雲岩上人來人往,錘聲如雷,岩片似雨。 住在岩下深潭裡的水怪,每天被岩上的石塊打得膽戰心驚,眼看巢穴快要被填平了,它湧起千丈巨浪,想把工人們從岩上卷到水裡淹死。石工們眼看怪物湧起水來,就紛紛揀起岩上的石塊向它打去。岩石像冰雹一樣,不一會兒,就把水怪埋葬在亂石堆里。從此大佛岩下,風平浪靜,而大佛的樣子也一天天顯露出來。 這時,嘉州有個官吏,愛財如命。他聽說老和尚從外地化了許多銀兩,便打起了壞主意。有一天,他帶著幾個官兵來到凌雲寺,對老和尚說:「膽大的和尚,你修建大佛,不先報官立案,目無王法,罰你銀兩一萬兩,限三天交齊。」老和尚說:「大人,修建大佛是為了鎮壓三江水怪,解除百姓苦難,這銀子是我化緣來修建大佛的,不能動啊!」那官吏見老和尚不答應,就恐嚇說:「要是不交錢,就剜去你的眼睛。」他以為老和尚怕剜去眼睛,就交銀子。誰知話剛說完,老和尚面不改色地說:「我寧願把眼睛剜去,也不能動修建大佛的錢!」說完,就自己剜去雙眼,端在盤子里向那官吏走去。那官吏見老和尚真的剜去雙眼,嚇得不停後退。誰知一時忘了身後是懸崖,一下子摔死了。 這時,那一對眼睛又飛回老和尚的眼眶裡。那些貪官污吏見了,再也不敢去敲詐老和尚的錢了。 後來,老和尚生病快要死了,但大佛還沒有完工。他把幾個弟子和石工們叫到床前:「我可能看不到大佛完工了。我死以後,你們一定要繼續造大佛。」說完,他就咽氣了。老和尚死後,他的徒弟就領著大家繼續建造大佛。不久,石誠也死了,他的徒弟們仍舊在雕琢大佛。就這樣一代接著一代,經過了90年,大佛終於建成了。 因為這座石刻大佛是天下最大的佛像,所以人們就叫它大佛,又叫樂山大佛。大佛旁邊的那座凌雲寺,也改名叫大佛寺了。

⑵ 濟南千佛山彌勒大佛實際尺寸

濟南千佛山彌勒大佛高20米。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高9.9米,寬12.5米,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體造像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肚彌勒佛,佛像通體高20米,採用3mm銅板焊接而成。

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圍輔以白色大理石欄桿,後邊則是記載彌勒佛傳說、生平業績的浮雕。

(2)中國第一巨佛是哪個擴展閱讀:

千佛山巨型佛像的耳、下頜、頸部由千佛山公園西北門至千佛山公園北門牌坊之間的山體組成,耳部位於千佛山公園西北門入口處之綠島,耳部輪廓明顯。

該巨佛佛像面部及頭頂部分應處於經十一路至經十路之間部分,已建成多處樓房。頸部往南的身體部分呈坐姿,而千佛山山脊形成的右臂自然下垂,置於右腿之上。

順山勢再往南,巨佛左腿半立,右腿橫卧,雙腿呈左舒坐狀。巨佛右腳東側為千佛山公園南門(佛慧門),左腿膝蓋處為公園東門,腳踝處為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左腳底部位於魚翅皇宮大酒店門前路北,尤其明顯的是巨佛左腳跟部、腳弓、腳趾各部位明顯,比例協調,甚為傳神。

⑶ 排名前三的詭異巨佛雕像,我國的哪兩座上榜了

多彩的雕刻藝術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千姿百態,雕刻藝術也是偉大的文化瑰寶之一。很多舉世聞名的雕刻寶藏都是出自一代大師之手,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埃及的獅身人面像等等。世界上的雕塑各種各樣,所表達的意境也不盡相同。比如有的是表達一個時代的人們生活狀態,有的是表達庄嚴肅殺之意,而有的則是寄託了人們的信仰和信念。

日本仙台大觀音

只是這尊觀音像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並不像表面上看去那麼簡單,它還擁有二十一米的地下建築。這尊觀音像也不是如我國的金佛和銅佛一般通體金色,而是白色的。至於人們為什麼覺得這種觀音像最為詭異,主要原因還是出在它巨大佛像上,給人一種無論到了何處都會被它盯著的心理暗示。

⑷ 哪個佛像最大

樂山凌雲大佛。
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帶著大量的雪水,滾滾南下。當它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里,它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就在這三江匯合得地方,坐著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樂山凌雲大佛。

這座佛像鑿塑於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鸞峰臨江一面的崖壁上,和樂山城隔江相望。它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

這尊雄偉的佛像高71米,也就是快有北京飯店新樓這么高了,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它的頭長14.7米,寬10米。頭頂上每一個螺髻都可以放入一張大圓桌。他的耳朵長7米,耳朵眼裡可以鑽進兩個人。它的腳背寬8.5米,可以圍坐100多人。它比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最高的大佛要高出三倍,過去認為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高53米,而樂山大佛比它要高出18米,樂山大佛真是大的驚人。遊人們在瞻仰它的時候,莫不對我國古代的雕塑師們在設計和塑造這尊佛像時所表現出來的偉大魄力和高度的智慧,表示贊嘆和欽佩。

據新華社1990年報道,在樂山大佛外圍,發現了一尊全身長達4000餘米,有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這尊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面目清秀,安詳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線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臟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為巨佛的發髻、睫毛 鼻樑、雙唇和下顎;佛身由凌雲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自然、和諧,猶如天造地設,毫無人工刀跡斧痕。現觀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樂山市濱江路「福全門」。

無獨有偶,此後不久樂山市又發現一尊形態逼真長3000米的巨型「女卧佛」,它由三龜山、東岩山構成。下龜山為女佛的頭,下、中龜山間為其頸,中龜山一峰凸起猶如其胸,上龜山、東岩山為其雙腿。兩佛抵足相連。觀看女佛在「福全門」上游百米之內。

這座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由凌雲寺的海通和尚發起造像,工程一度中斷,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才由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完成,歷時九十年。

令人驚異的是,在沒有科學儀器的情況下,古人是用什麼方法保證它的各個部分之間比例適當、體態均稱的呢?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鑿有縱橫的排水溝,一場大雨後,積水很快就通過這些排水溝排走了,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這座大佛,經過一千多年仍能保持完好,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這套科學的排水系統。1990年國家撥款對大佛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把這一旅遊點建設得更加完善。

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遊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

大佛背靠得這座凌雲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

⑸ 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在哪裡

世界最大的佛像在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佛泉寺,河南中原大佛,是目前(截至2018年)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造像。

河南中原大佛高208米,蓮花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55米,整體佛像鑄造用銅3300噸,黃金600公斤,特殊鋼15000餘噸,表面面積為11300平方米,通過焊接13300塊銅板而成。中原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認定為:」世界第一精美青銅佛。」

(5)中國第一巨佛是哪個擴展閱讀:

中原大佛景區坐落在魯山縣城西50公里,鄭州至堯山高速公路終點,與311國道交匯處,擁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鍾,大陸第一湯,伏牛山區第一寺等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是集佛教文化,溫浴遼養、觀光旅遊、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態游的龍頭景區。

歷經10多年的建設,景區初具規模,知名度日漸提高,已經成為豫西南具有重要影響的旅遊景區。景區有牌坊、佛泉寺、願心台、福慧大道、禮佛台、中原大佛、天瑞吉祥鍾、佛教文化宮殿、文化碑廊等景點景觀,及配套服務設施組成。

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的「二零零九世界旅遊精英博鰲峰會」上,魯山大佛景區被授予「國際王牌旅遊景區」,被國際旅遊營銷協會吸納為白金會員。投資十二點六億元的魯山大佛景區二期工程建成後,將成為集拜佛祈福、溫泉療養、休閑度假、旅遊觀光為一體,國際一流的溫泉度假區和世界佛教文化聖地。

⑹ 四川十大佛所指具體是哪些

排序問題僅僅是因為查的不同資料,並不是在前面就更厲害。。。不過資料過多,如有所偏頗還請樓主原諒。

第一尊——峨眉山報國寺瓷佛
瓷佛為明代燒制,儀容莊重,體態豐滿。此像通高為二點四米,在明代瓷像上,稱得上是比較少見的珍品。該像身高一點七四米,盤膝間的寬度為零點九四米,胸寬零點八三米,頭部長零點三八米。整體比例適當,儼如真人。自腿至肩,有小佛十五排,大小相同,均為座式,每排小佛數量各異。其座為蓮台,高零點七二米。座上蓮瓣四排,底排為十一瓣,以上皆為十二瓣,合計四十七瓣。每蓮瓣的長寬皆為十八厘米,上附小佛九個,共計四百二十三個。加上散布身上的小佛,全部數量不少於一千個。瓷佛共分三節,盤膝至胸部為一節,胸部上及頭又為一節。其用料是帶磁性的鐵骨泥,所上釉質為白色,略帶淡黃。此像系根據《梵綱經》「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意而作。其名為「毗盧遮那佛」,略稱「盧舍那佛」。佛書《大乘義章》里有佛具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之說。此像即為報身佛。拔雲山庵在峨縣城北的雙福鄉境內,後更名為瓷佛寺。1975年,在七佛殿蓮座上供出,為掩飾其身含接痕印,塑工塗成現在天藍色,但其座上有一小佛未塗,藉觀原來釉色。

第二尊——樂山巨形睡佛
巨型睡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在樂山大佛外圍,有一尊全身長達4000餘米,由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這尊睡佛四肢齊全,輪廓清晰,宛如陷入熟睡之中,呈仰面朝天之勢,姿態端詳凝重。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胸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聯襟組成。

第三尊——樂山大佛
名列十佛之冠的四川樂山石刻彌勒佛坐像背靠凌雲山西壁,足抵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滔滔江水。佛像之頭與山相齊,這尊石佛,一隻耳朵就有7米長,耳朵中間可並立二人,頭頂若置一圓桌,可圍坐百餘人。可以說「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從唐朝開元元年,即公元713年,由陵雲寺名僧海通和尚發起修鑿,貞觀十九年,即公元803 年完工,歷時90 年。工程之浩大,費時之長也是首屈一指的,不愧為是世界上最壯觀的佛像。

第四尊——四川榮縣大佛
位於榮縣縣城東郊,為唐代所刻,佛像坐南面北,通高36.67米,是一尊代倚坐佛裝彌勒摩崖石刻造像,有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大佛之稱。大佛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衣紋流暢,神韻飄然,肉身貼金,衣紋施彩,金光燦爛。不愧為古代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之作。

第五尊——四川潼南金佛
位於重慶潼南的定明寺,始鑿於唐代,全身通高27米。號稱為天下第一的「中華金佛」。巨大的貼金大佛釋迦牟尼,依山面水而坐,巍巍然端坐在高高石刻佛龕上,全身金裝,光彩眩目。佛像面目端莊、神態和諧,比例勻稱、衣紋流暢,透出南方「絲綢之路」與「小乘佛教」的影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屬唐代石雕中的精品、傑作。

第六尊——屏山大佛
位於四川宜賓屏山縣境內的八仙山白雲纏繞,山有8個主峰,有如8個羅漢排成一排,盤膝打坐,所以叫做「八仙山」。其中的屏山大佛,身高32米,胸寬11米,靜靜地直立在龍溪河岸山腰海拔891米高處的石崖上。萬綠叢中遠眺,發如螺髻,身著袈裟。右手托缽,左手下垂,形態豐滿,庄嚴慈祥,是一龕典型的西方接引佛造像。為世界第一立佛。

第七尊——四川大足寶頂卧佛
全長31米,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卧。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佛經里叫釋迦涅盤聖跡圖。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圓滿,從生老病死以及各種慾望憂慮的苦海中解脫出來,進入「不生不死」、盡善至美的理想境地,這也是眾生皈依佛法後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這幅圖畫給人的感覺是肅穆寧靜的氣氛,會自然而然讓人覺得有去除雜念、超脫凡塵、心明如鏡的平靜之美。而且寶頂山這尊卧佛是半身像,其下半身隱入石岩之中。這種意到筆不到的手法,有種於有限中產生無限聯想的藝術效果。故大足民間對寶頂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縣,腳踏瀘州」的說法,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翅膀。

第八尊——禹跡山大佛
位於南部縣碑院鎮,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縣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佛高17.5米,腰寬6.13米,下擺寬5. 2米,肢掌長、寬均為1.3米。面頗豐滿,兩耳及肩,雙目微啟平視,鼻尖粗壯,鼻尾直貫 額心,嘴角微微上翹,容態肅穆安詳。頭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舉與胸齊,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舉,掌心向左,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扣,作施「說法印」狀。身著僧衣,外為鑲花袈裟罩體,刻工精細,造像嚴謹。面南而稍向西,負岩而立,除背上部與山崖相連外,全身不與岩石相屬。下肢離崖2米,可環腿游覽。臀後石隙有水流出,腳後窪地常年積有清泉。

第九尊——萬年寺銅菩薩像
從另一條路線登山,則可先至萬年寺。這是山上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寺內有一座穹窿頂方形無梁磚殿,明代建築,結構別致。殿內有一普賢騎白象的青銅鑄像,是少有的大型銅制古物,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峨眉山是佛教釋迦牟尼弟子普賢傳道的場所。

第十尊——四川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在嘉陵江東岸,離城4公里,是我國著名石窟群之一。石刻南北綿亘200餘米,現存龕窟400餘個,造像7000餘,頗有敦煌莫高窟的氣勢。原先千佛崖有造像17000,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掉大半,否則,千佛崖的名聲要更大一些。即使這樣,尚存的石窟造像仍很精彩。

⑺ 巴米揚巨佛因何被毀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呢

2001年2月27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傳出一條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在阿富汗執政的塔利班最高領導人奧馬爾下令摧毀全國所有的佛像,包括聞名遐邇的具有2000年歷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大佛!奧馬爾在向各位部長下令毀佛時,稱這次行動是為了“揚善抑惡”,弘揚伊斯蘭文化。
塔利班駐巴基斯坦大使薩拉姆-扎伊夫在接受路透社電視台記者的訪問時,大言不慚地聲稱:“就算這些石頭、泥塑或者銅鑄的塑像對某些人來說再有價值,我們都要摧毀它們。這是塔利班宗教學者做出的決定,必須執行!”至3月12日,塔利班已將巴米揚佛像全部摧毀,喀布爾博物館所藏的6000座佛像也未獲倖免。

⑻ 中國最大的仰天卧佛在那裡

中國最大的卧佛在弋陽縣龜峰景區龍門岩。卧佛全長416米,最高處達68米,眼睛直徑8.6米、嘴巴寬為12.3米、頭部長50.5米、大腳趾寬為5米、腳趾厚度為1.2米。

中國最大的卧佛在江西省弋陽縣龜峰景區龍門岩安家落戶,弋陽卧佛山體自然天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該卧佛全長416米,佛身高差68米,系利用山勢雕琢而成,自然山體展示著令人振撼的釋迦牟尼涅盤群圖的藝術神韻,為世界最大的佛祖形象。
據弋陽縣旅遊局的翁貴祥介紹,卧佛全稱為龍門巨型岩雕卧佛,地處該縣龜峰景區內的龍門岩。由著名美術師尼瑪澤仁設計,根據龍門岩山體長400餘米,峰高110米,最大石峰落差40米,自然體貌酷似一座卧佛的特點,源引佛教文化的豐富內涵,確定在此雕琢以大佛涅槃為主體的佛雕群。於2002年5月1日動工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致2004年10月13日完工。
卧佛整個工程總投資近400萬元。佛雕群分為上中下三層,在長400多米,佛祖高110餘米的山體中,除神態祥和的釋迦牟尼卧佛外,在其中部還塑造了佛教僧團的十大弟子形象。卧佛上部同時安插了「天龍八部」諸神,所有雕像無不栩栩如生,卻又神態各異。
弋陽系佛教南禪宗的發源地,佛教歷史悠久,寺廟眾多。據縣志記載,古代全縣有佛教場所170多處,其中以唐代始存的「中華第一佛洞」南岩寺,宋朝22岩寺以及龍門岩寺等享有盛名。相傳山底岩洞為神禹所鑿,因石骨盤繞如巨龍而名龍門岩;明末清初,僧人上熊依穴建寺,為龍門岩寺;乾隆年間,縣令何掞更名為「天成寺」,意道「自然天成」。從天生橋孔進入其間,頓然佛國意境,清弋陽邑令王度立匾曰「飛來禹跡」。
南岩寺位於一處高30米、寬70米、深30米的天然岩石巨洞中,位於大卧佛的背後,有著千年歷史,掩藏在丹霞丘陵中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一巨佛是哪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8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4
義大利面怎麼做造型 瀏覽:534
出差印尼買些什麼 瀏覽:899
韓國在中國的衣服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814
義大利哪個國家確診人數最多 瀏覽:988
中國被割了多少地 瀏覽:975
義大利進口男鞋有哪些品牌 瀏覽:492
印尼的天空在哪裡 瀏覽:62
伊朗拐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525
義大利拉瓦洗車機哪裡生產的 瀏覽:261
印尼虎內蒙怎麼引起 瀏覽:557
伊朗閃電戰斗機用什麼發動機 瀏覽:110
英國貿易銀元價格如何 瀏覽:135
伊朗國旗為什麼是紅色 瀏覽:862
英國補辦長期護照要多久 瀏覽:877
中國和印度之間發生什麼 瀏覽:126
義大利語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27
法國義大利哪個給的時間長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