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包公墓在哪裡

中國包公墓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08 05:54:12

A. 包公的墓地在哪裡

包公墓葬,史籍記載有兩處:安徽合肥和河南鞏縣。二說均有可靠的史料依據,和地方上的實際墓冢。如今合肥的包拯墓葬經過考古發掘,已得到專家的確認,那麼鞏縣宋陵中的那個墓冢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南宋淮南西路安撫司干辦公事林至撰寫的《慶元重修孝肅包公墓記》,包公墓在安徽合肥市,「合肥,公之鄉里也,中更兵火,子孫流離,故宅廢為民居,獨廟祀存焉。今去城十五里,所謂東原村者,公之墓也」。包公葬後的百餘年間,經歷了戰火和荒頓的歲月,到慶元年間,地方官曾加以重修。另外,《大明一統志》、《合肥縣志》和《包氏家譜》等文獻,也都清楚記載,包公墓在安徽合肥。

然而據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的《鞏縣志》明確記載,包拯墓位於縣西宋陵之中。清代順治以後各朝的《河南府志》皆承舊說。到實地考察,包公墓坐落在河南鞏縣宋真宗永定陵和宋仁宗永昭陵之間,離真宗劉、楊二後陵只半公里,是一座高約五米的墓冢,封土扁圓,直徑有十餘米,墓前尚有望柱一坐,石虎兩個,石羊一個,均為北宋風格。規模上看,確是座北宋高級官員的墓葬。如今墓前還立有清代石碑一通,高二米,正中楷書「宋丞相包孝肅墓」。冢大碑高,氣象威嚴。

1973年,因合肥鋼廠擴建的需要,對合肥市東郊大興鄉雙圩村的包拯及其家族墓地進行了全面清理和發掘。歷時四個月,發掘出包拯的一號墓,實為遷葬墓,墓中有一具基本完整的男性骨架,據鑒定年齡在四十歲以上,與包公情況大致相符。出土的墓誌石銘有三千多字,由當時的樞密副使吳奎撰寫,確鑿記述了包拯的生平,說他策論國事能高瞻遠矚,主張「薄賦斂、寬力役、救災患」,加強市場管理,增益國庫收入。以大義為重,不懼貪官豪強,敢於查辦權貴。重視調查研究,執法如山,自身廉潔清白,不謀私利,頗得民眾的尊敬和贊揚。稱他「其聲烈表暴天下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達於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可知包拯生前已被人們尊稱「包公」。

包公墓還有包拯長子包德與崔氏的夫婦合葬二號墓;長孫包永年的三號墓,他是崔氏的繼子;包拯次子包綬夫婦合葬的四號墓。及南宋以來一直被人當作包公墓膜拜的五號墓,實為包拯妻室董氏之墓。南宋慶元五年(1199)重修時,把包拯之妻董氏的五號墓當作包公墓,供人長期祭奠,因此民間流傳著「包拯墓是假的」之說法。最後,根據當地老人追憶的祖輩傳言,在墓地的最北端,意外地發掘出包公原葬的六號墓,還存有石板和東西殘墓壁,其中的陪葬木俑「十二時神」,是確定包拯墓的重要物證。墓地已在南宋初年被金兵所破壞,棺骨遷至一號墓重葬,原墓廢為耕地。

此外還有一個疑冢,就是在墓地中軸線的西南部,有較大的封土堆,高約四米,底徑十米,布局均稱,整個外形要大於包拯夫婦的遷葬墓。從這個封土堆的地表往下深挖,都是一色的生土,沒有坑位,可知是個典型的「疑冢」。令人感興趣的是:包公墓為什麼要設此「疑冢」?它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總之,在一塊墓地上,出現包拯的原葬墓、遷葬墓、以假亂真的五號墓及張冠李戴之疑冢,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在相關墓址的考古發掘上也是罕見的,為什麼包公墓要建得如此神秘呢?也不免有一些混亂。當然,包氏族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為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也為史學界補充和修正有關史實,進一步研究有關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如今合肥墓地從各方面考察,都已能夠確認是包拯之墓。其大型石室墓的規格,似乎超出了《宋史·禮志》的有關規定,也足見墓主生前受到朝廷的特別恩寵。其出土的洋洋千言的墓誌,也同樣毫無疑問地訴說著此地包公墓的由來。尤其是包拯遺骨三十五塊,專家鑒定已予以確認,並移葬於合肥新建的包公陵墓。至此,似乎千年的包公墓址之謎已經解開,包公墓應在安徽合肥市的東郊。

但是,鞏縣的包公墓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它修於何時?為什麼要建這個墓?它與合肥的包公墓是否有什麼關系?尤其是裡面到底埋葬著什麼?這一連串的疑問,還是難以回答。據說此墓已經被盜過,盜墓賊說墓中沒有磚石、棺骨,也沒有盜到什麼東西,這可信嗎?從最早明嘉靖三十四年修的《鞏縣志》記載來看,至少明代中葉鞏縣宋陵就已存在這個包公墓,到如今也至少經歷了四五百年,但元、明兩代的有關史籍對此均無說明。由於合肥包公墓園考古發掘中仍出現一些較為混亂的情況,所以至今還有學者堅持包公真正的墓地是陪葬宋皇陵的鞏縣包公墓。

如果說此墓確為宋代陪葬大臣所建,也有一些問題弄不清楚。鞏縣的包公墓離宋仁宗的永昭陵遠,而離宋真宗的永定陵近,有的史書說是「陪葬真宗陵」。但是,包公的全部政治活動卻都在宋仁宗時代,為什麼要他陪葬宋真宗呢?這基本違反了中國帝陵中大臣陪葬的一般規則。於是有學者推測,包公墓中埋葬的,可能是另一位陪葬真宗的大臣,由於年月長久,原大臣的名字被遺忘了,就附會於包拯。也有學者指出,包拯死於開封,到最後定葬,中間經過一年零三個月的漫長時間,猜想可能當時要求陪葬帝陵而安放於鞏縣一段日子,最終仍遷葬合肥,但在鞏縣留下一個衣冠冢。人們出於對包拯的敬意,不忍心廢棄,並進一步修繕,使之符合包公的身份,從而使包公出現兩個墓,並讓人真假難辨。

鞏縣包公墓的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等待考古的實地發掘,才能給我們一個確實的答案。

B. 在中國有包拯的石像嗎,又在哪裡有

包公墓包公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 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建於此,1988年竣工。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主要建築上置有全國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劉海粟、啟功、溥傑等撰書的楹聯。那有一個廟

C. 安徽挖出真正包公墓,21具疑棺加金絲楠木棺槨,歷史上包公真的清廉嗎

包拯的為人清正廉潔,可以說是官場史上的一個另類,史書中記載了很多包拯的故事,給大家講一個包拯以前的幾個小故事,史料記載包拯在合肥讀書時,他和同學結識了當地的一個富翁,他經常請包拯幾個人吃飯,包拯都拒絕了,有一次富翁請包拯和同學到家裡吃飯,但包拯拒絕了。

包拯並不關心他與皇帝有什麼樣的關系。42歲時,包拯成為端州刺史。據《宋史》記載,端州的硯台是一種貢品,前任知府經常用端州的硯台作為禮物來討好上級官員;但是,在任職期間,包拯並沒有將硯台用於個人用途。我從來沒有帶過任何東西回家。一塊硯台可以看出包拯的個性,也可以看出包拯的清廉和人們想像的一樣。因為皇帝要用錢來養廉,所以宋朝的官員工資最高;按照現在的物價,清朝的九品官一年可以摺合18000元。宋代最低的官員每月有64,000元的折扣。由於有這樣的政策,宋朝官員中的腐敗現象很少。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D. 包拯到底葬在哪裡

包拯墓位於鞏義城南4公里的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這里東 有青龍山,西;廟洛水,南望嵩高,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墓在永定陵區域范圍內,東南一公里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楊、劉二後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墓前豎 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 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因風雨剝落,大都不 可辨認。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進土,曾任建昌、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累遷監察御史,又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除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為樞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於開封,終年64歲,贈吏部尚書,溢孝肅。 包公一生儉朴,做官後,居處日用、衣服、飲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賄賂,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他曾說,後代子孫做官,如有貪贓賣法,不得歸家,死後不能入祖墳。如不照他的話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孫。他不怕權貴,不徇私情,堅持 正義,為民請命。所以數百年來,在人民中間傳頌著他許多故事,歷代的小說、戲曲中,也塑造了他的生動形象,他成了人們心目 中清官廉吏的化身。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人民稱他「包青天」。 史書上也說,「關節不到,有同羅包老。」包公在封建社會的宦海中,能夠如此廉正,確實難能可貴。直到今天,人們稱道好官,還是以「包青天」相比,可見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盜,盜洞敞開,石刻倒地。建國後經過多 次修耷,如今遊人如潮,都來瞻仰這位包青天。

E. 包公墓地在哪

河南省鞏縣西南有北宋9個皇帝的陵墓,習稱「鞏縣宋陵」,是聞名的旅遊勝地。其中永定陵附近,有一座高約五米的墓,這就是世人熟知的陪葬真宗陵側的包公墓。然而,這很可能是歷史的謬誤。據考古界報道,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幾年前都在安徽省合肥市東郊大興鄉雙坪村的黃泥坎發掘出來了。淚水岸邊出土的墓誌銘確鑿地敘述了包公的生平,補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實。包氏族墓及墓中出士的其它珍貴文物,既為史學界、文學界進一步研究包公的歷史與傳說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一個包公,為什麼有兩座墓葬?如果合肥包公墓是「真」的,那麼鞏縣的包公墓是怎麼回事?

包公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包名拯,字希仁,祖籍廬州(今合肥)。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甲科,從而走上仕途,由建昌、天長縣令而歷任工部員外郎、樞密團使、朝散大夫,直至封為東海郡開國俱而病逝,終年64歲。從《宋史》的記載及一些宋元野史材料來看,包拯其人在出任縣令至樞密團使的一生中,生性剛毅、處事嚴明,重視調查研究,堅持懲惡揚善,深得下級官吏和百姓的好評。在合肥出土的包拯墓誌銘中,也記載了他以大義為重,不懼貪官家強,並敢於上書皇帝查辦枉法權貴的事跡。他策論國事能高瞻遠矚,講究讓百姓「認食滋殖、黎庶蓄息」,主張「薄賦斂、黨力役、救災患」。在他管轄過的地區,不斷修改地方法制,一方面廢除了一些苛捐雜稅;另一方面加強市場管理、懲辦負官污吏,以增加國庫收入。他重視調查研究,執法如山,自身清白廉潔,不謀私利,因而得到人民群眾的尊敬與贊揚。

包拯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衰的階段。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王朝屢次南犯,宋朝統治者卻歌舞享樂。後來南北議和,邊境沒有多少戰事了,從中央到地方官僚地主更加在歌舞昇平中沉淪。腐敗的統治造成了大批冤假錯案,百姓怨聲載道,有苦難伸。在這種社會背牙下,包公的所作所為,必然有口皆碑。

真正的包公墓在合肥市東郊,已成定案,這不僅有考古發掘的材料為確證,而且有慶元年間林至撰寫的《重修孝肅包公墓記》等文獻為印證。河南鞏縣宋陵中的包公墓雖然高大,也必然是一個「假」墓。但是,問題並不這樣簡單。因為,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發掘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鞏縣包公墓是「真」墓,不僅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記載,明修《鞏縣志》、清《河南通志》皆承襲舊說,可見明初就已存在這個包公墓,至少經歷五六百年。現在,人們不禁要問鞏縣包公墓究竟修於何時?為何要建這個包公墓?裡面到底埋葬著什麼?它和合肥墓是什麼關系?這一系列問題,至今尚難於回答。

鞏縣包公墓修於何時,很難考證。現存關於此墓最早的記錄是明代縣志,可知修建的時間不晚於明代中葉。元明兩代史對此均無說明。即然如此,為什麼要修這座墓,裡面究竟埋葬著什麼等等也就無從得知了。包公為什麼兩座墓,是「千古之謎」,而合肥包公墓地出土的材料同時又給歷史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成為「謎中謎」。從這個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一色的生土,可知這個土堆是典型的「疑家」,包公墓為什麼設此「疑冢」?它是什麼時代修建的?實在耐人尋味。又譬如,包公60歲的時候在皇帝面前聲稱自己「無子」,而就在這時他把自己一個已懷身孕的小妾孫氏遣送回了娘家。孫氏生子包緩,包公仍十分歧視。此事對於包公雖屬瑕不掩瑜,畢竟很難理解,可算一樁「疑案」。再譬如,包公戲曲中多有他為嚴守法紀而懲治皇親國戚的故事,但墓誌銘卻記載包公本人即為「皇舅」,其中關節,至今鮮為人知。

淚水岸邊,包公墓已見天日;嵩山北麓,包公墓依然高聳。一個包公,兩墓遙望,給我們帶來很多聯想,等待我們去進一步弄清其中的奧秘。

F. 都說開封有個包青天,為何專家卻在合肥發現了真正的包拯墓呢

有一句歌詞中這樣寫道了,開封中有位包大人!所以說能夠看得出來,開封這個地方和包拯有著很大的聯系。那既然如此,包拯死後為什麼沒有葬在開封這個地方?反而是葬在了合肥呢?因為現在合肥就有一個包公墓,這就明顯的表明了,包拯死後的遺骨,是在這個地方安葬的。

對於這個疑問,其實也非常的好解釋。首先,包拯是在合肥出生的,以宋朝時期來看,他出生的地方叫廬州,其實也就是現如今的合肥。古代的人們,通常都講究著落葉終究要歸根,都希望自己在死後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進行安葬。包拯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因此他去世以後,宋仁宗就特意命令人將他的遺骨帶回了瀘州安葬。

不過活著的時候有皇帝保護,他還不會有安全問題。但是一旦他死了,那些將他恨透了的大臣們,難道就一定不會對他的墓穴做一些壞事,從而達到泄憤的目的?包拯當然也希望自己死後能夠不被人打擾,能夠有一片清靜之地。因此他才專門設下了這個疑墓,以此來迷惑那些仇家們。

G. 包公陵在什麼地方包公死後是鐵棺入藏嗎

包公墓 , 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建於此,1988年竣工。墓 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主要建築上置有全國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劉海粟、啟功、溥傑等撰書的楹聯。 出包公祠東行不遠,即見河畔高地的綠樹叢中掩映著一片紅牆黑瓦的古建築,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園。墓園外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園區規模宏大,建築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閣遙相輝映。 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宋仁宗見包公年事已高,家中又無田產,曾下詔賞賜包公在廬州地界一片相當大的土地,以解決包公告老還鄉之後的生計。包公堅持不受,只要了廬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護城河。包公請人清理葑草,挖盡淤泥,以利舟楫。並囑包家族人在護城河裡植荷、養魚,以水域養殖的收入聊補家用。這段護城河從此被人們稱之為「包河」。 南宋時,包拯墓園曾遭到嚴重破壞,繼又及其親屬墓進行重修。1956年,包孝肅公墓園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省市文博部門對包拯了清理發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兒子、兒媳、孫子等六人墓誌和包拯遺骨及其部分陪葬品。這為研究包拯生平、政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證資料。1985年開始對包公墓園進行重建,1987年建成。重建的包孝肅公墓園,依據史料有關記載和原包拯墓發掘資料設計,園內建築按宋《營造法式》建造的。 包公去世以後,皇上念他的功勛,照顧他的子女在朝為官,後來又賜了一位「恩生」,負責管理管理包公祠、包公墓和有關文物、文史資料,接待來訪客人。「恩生」是世襲的,本人臨終前,一定要按照立嫡、立長、立賢的原則確定好繼承人。他是一族之長,大家都聽他的。過去的「恩生」都住在香花墩上包公祠的旁邊,便於打掃包公祠。包公祠那時叫孝肅祠。包家的人叫香花墩為包墩。包墩是包家的聖地,說是從包墩遷出去的,都是包家的子孫後代,包公子孫沒有不知道包墩的。最後一代「恩生」是包公的35世孫包先海。解放後,包公祠由公家管理,包公畫像仍保存在他那裡。 墓旁有祭田數畝,「世奉免徵」,由世襲的守冢戶耕種。守冢戶平時管理墓地,禁止牛羊放牧,遊客來時供應茶水。清明時節,包公子孫掃墓,供應午餐兩桌,雞、鴨、魚、肉八大盤,另加白酒和掛面,即當租課。 從北宋開始,每年春秋二季,都由廬州府學的校長和合肥的縣長率領師生前往祭掃包公墓,由於這項活動,集德育、智育、體育於一體,深受師生們的喜愛,便形成了一種慣例,經久不衰。即使發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換代,這項活動也沿襲未改。 當然,其間包公墓也遭到幾次破壞。包公誕辰200周年時,南宋官員重修包公墓,寫了一篇《重修孝肅包公墓記》,記載了包公墓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兵火之禍。1129年金兵佔領廬州,所到之處對遼、宋貴族墓大肆發掘,摧毀他們的統治權威,掠奪墓中財寶。包公墓被金兵從上方掀開,墓中貴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歷經900多年風雨的包公墓,即使在封建社會也受到統治階級和當地百姓的保護,怎麼在新中國就保不住呢!吳興漢有點想不通。 但是,在 包公墓 當時的形勢下,包公墓要挪挪位置是在所難免的了。惟一還可以去做的,就只有對包公墓群進行一次科學清理,以保護好其中的文物,並力所能及地獲得比較完整的發掘資料。在吳興漢的積極呼籲下,省有關領導指派省博物館、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門成立「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對包公墓進行科學發掘。 發掘包公墓就這樣倉促上陣了。發掘小組從周圍的小墓開始,沒想到挖第一個墓就挖出了一個棺材和兩合墓誌,墓誌已經遭到破壞,但還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這既讓他們驚喜,又讓他們感到迷惑。這個小墓就是包公墓嗎?棺材裡的遺骨是包公的還是董氏的?墓誌怎麼遭受的破壞?如果這是包公墓,那麼還要不要再繼續發掘? 正當大家心灰意冷時,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廣宏說:「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處,你們沒有挖到。」他的話讓發掘小組的人精神又振奮起來,大家一鼓作氣在油菜田拐角處挖了下去,果然發現一處規格較高的墓葬。 墓室是用條石砌成的一個拱形頂地宮,地宮寬5米,進深4.8米,面積25平方米。地宮內有放置棺材的磚台,長2.15米,寬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經不見了。墓門下只留下兩個石門窩,門前橫砌了一個磚底座,原是放置墓誌的。在清理地宮泥土時還發現一件男木俑,高34.6厘米,頭戴道冠,正面刻了一「王」字,身穿方領外衣,腰束寬頻,雙手疊於胸前。據考證為「十二時神」之一。 後來,發掘小組對出土的資料考證,發現這處墓葬就是包公的原葬墓。1129年,包公墓遭戰火破壞,包氏後裔將包公遺骨從墓室中遷出,安葬在董氏墓中。後人一直拜祭的包公墓卻是一個「假包公墓」。 包公墓的發掘從1973年3月開始,同年8月發掘工作結束,歷時4個多月,共發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婦崔氏、小兒子包綬、小兒媳文氏、大孫子包永年等墓誌六方,共一萬多字,特別是包公墓誌洋洋灑灑3000多字,為《宋史·包拯傳》的3倍,開創了包公文化的新紀元。

H. 包公墓在哪裡

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 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建於此,1988年竣工。
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主要建築上置有全國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劉海粟、啟功、溥傑等撰書的楹聯。
出包公祠東行不遠,即見河畔高地的綠樹叢中掩映著一片紅牆黑瓦的古建築,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園。墓園外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園區規模宏大,建築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閣遙相輝映。
包公墓,全稱為「包孝肅公墓園」,佔地面積3公頃,園內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南臨蕪湖路,北近包河邊,東靠亞明藝術館,西接清風閣。
包拯墓園由主墓區、碑廊、附墓區、地下墓室和管理區等組成。

I. 為何包拯墓在21口墓葬群中,竟是最小最簡陋的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是北宋時期的名臣。

包拯作為北宋王朝的開封府的知府,在河南開封建有包公祠,因此一直被許多人以為是河南開封人,但實際上,包拯卻出生在安徽省的合肥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安徽人。

包拯以廉潔、公正著稱。他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懲處貪官贓吏,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還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後世將包拯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說他黑面,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被後人尊稱為「包公「。」

難道這個最小、最窮酸的墓果真是包拯之墓?

為了保險起見,專家們將棺槨之中的屍骨取樣送到了研究所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屍骨的主人是一個四十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再加上從墓葬中發現的12時神佣等文物,最終確定該墓葬就是包拯墓葬。

拿到結果後,專家都呆了,沒想到這個簡陋的墓葬竟然真是包拯的,對此網友紛紛表示包拯不愧是古代第一大清官。

包拯生前雖地位高貴,但所穿衣物、所用器具、所吃食物,無一不與一般百姓一般無二,還能舉賢任能、被民辦事,最重要的是他不僅生前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正直,就連死後也低調安葬,毫不張揚,今天,包拯這座小小的墳墓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些人聽說了這件事後,說包拯這樣一個大清官應該厚葬,但也有人說,包拯當初為民請命,兩袖清風,厚葬肯定不是包拯自己的選擇

J. 包拯的墓在那

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環城南路,與包孝肅祠緊連。園內面積1200平方米,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所以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 墓園佔地1200平方米。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

合肥的包公墓是這樣重建的

合肥的包公墓最高一天門票收入達4萬元,創歷史新高。作為發掘包公墓的參加者、重建包公墓的倡議者、參與者和規劃設計者,筆者有一個重要的體會,就是在「特」字上狠下功夫。

保護好獨特的大環境

包公(999~1062)是我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合肥是包公的故鄉,向有包公「聖地」之稱。包公祠始建於包公死後第四年,近千年來歷盡滄桑,從未中斷。以包公祠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區形成於明代中期,至今有500年。現有包公祠為李鴻章捐資興建,到今年整120年。建國後,以包河公園名義保存下來,合肥市政府為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多年來修築道路,綠化荒丘,整治堤岸,凈化水質,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196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包公祠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年浩劫,祠內包公神像、楹聯、匾額、碑刻等文物被橫掃一空。改革開放後,包公祠重新修復。由於種種原因,修復時沒有完全保持本來的面貌。1981年,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熱情高漲,有人提出「把包河公園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公園」,在包公祠旁出現了一座「人造飛船」。為保護包河公園的歷史特色,筆者向市領導建議,包河公園應以包公為主體考慮開發,不宜向現代化方向發展,被市領導採納,端正了包河公園的發展方向,保護了重建包公墓的獨特的大環境。

朝特色最大的方向走

在「圍繞包公做文章」這一點上獲得共識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搞什麼項目呢?當時呼聲最高的是建設包公紀念館。

包公曾在多處做官,他到過的地方、沒到過的地方都可建紀念館,包公祠、包公廟不是國內外都有嗎?要建紀念館,特色不突出。可是包公墓有文字可查、有墓可尋的世界上只有兩個:一個在安徽合肥,一個在河南鞏縣。自從合肥出土了包公墓誌和遺骨後,鞏縣包公墓的真假就不辨自明,合肥包公墓便獨占鰲頭。因此,筆者向市領導建議最好重建包公墓。結果是紀念館、包公墓一齊被擱置。特殊機遇從天而降

一年、兩年過去,建墓的事筆者也逐漸淡忘了。到了1984年9月,合肥一家媒體上的一條新聞《包公遺骨偷葬記》震撼了社會,也震撼了當時的省委書記黃璜,他寫信給合肥市長張大為,囑咐他把包公遺骨遷安到包公祠附近。遷安任務便交給了副市長吳翼、統戰部長周軍、宣傳部長李之朴,主要是吳市長負責。

遷安遺骨就是要建一個包公墓。這時有人認為,建墓很容易,挖個土坑,埋口棺材,堆個土包,立塊石碑就行了。這樣做,當然也可說是包公墓,可它的特點在哪裡?能有歷史文化內涵?能帶來旅遊效益?筆者當時離休在家,就主動向吳翼副市長陳述了對包公墓的構想,吳市長很重視,聘請筆者參與領導籌建包公墓。

也有人建議把墓建在去飛機場的青年路兩側合適的地方,不要建在公園里。如果只堆個墳包,不考慮旅遊,這個建議未嘗不可;可是要作為一個人文景點,要有建築物,要游覽、售票、辦公,要征地、要修路……一系列問題就不好解決了。再說,放在偏僻的與包公祠毫不相乾的地方,有多少人會去游覽呢?

在建築過程中,甚至還有人在牆上寫著:「拆去民房修宮殿,浪費金錢人人怨;今後若再這樣干,毫不客氣定查辦。」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包公墓的「特」字缺乏理解

閱讀全文

與中國包公墓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怎麼做造型 瀏覽:530
出差印尼買些什麼 瀏覽:895
韓國在中國的衣服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810
義大利哪個國家確診人數最多 瀏覽:984
中國被割了多少地 瀏覽:971
義大利進口男鞋有哪些品牌 瀏覽:488
印尼的天空在哪裡 瀏覽:60
伊朗拐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521
義大利拉瓦洗車機哪裡生產的 瀏覽:257
印尼虎內蒙怎麼引起 瀏覽:553
伊朗閃電戰斗機用什麼發動機 瀏覽:106
英國貿易銀元價格如何 瀏覽:131
伊朗國旗為什麼是紅色 瀏覽:858
英國補辦長期護照要多久 瀏覽:875
中國和印度之間發生什麼 瀏覽:124
義大利語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25
法國義大利哪個給的時間長 瀏覽:965
中國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瀏覽:497
北京義大利餐廳哪裡最好 瀏覽:754
1965年印尼華人大屠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