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羌族人主要生活在哪裡 廣西省 四川省 黑龍江省
羌族人主要生活在四川省。
羌族,自稱爾瑪,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部分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黃帝部落的血統。羌族尊稱周武王為滅商復羌的大英雄,而周武王是黃帝姬姓的直系後代,所以羌族是黃帝的後代無誤。大禹也是黃帝的直系後代,可以說漢羌同源,羌族也是黃帝的後代。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羌族男子武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黑水、九寨溝、馬爾康等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甘肅南部,陝西西南,雲南部分地區。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災難中,羌族人口損失將近10%。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羌族文化的拯救與保護正在穩步進行中。
❷ 羌族你知道在中國什麼地方你知道嗎
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特產。有自己的語言。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雲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06072萬。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❸ 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羌族人都去了哪裡呢
先說結論:羌族人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還有30多萬左右,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省,有很多的羌族人在戰亂以及聯姻等情況下,已經和其他民族混合在一起了。古羌族與我們炎黃子孫一樣都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華夏族的一部分,一直活躍在我國的歷史上。
到了宋代以後,北方的羌人或被消滅,或被其他北方民族兼並,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潮河裡,而南遷的羌人也逐漸分化,大部分發展成為今天的羌族人,其他的發展為其他的少數民族。總之,羌族人的歷史和我們一樣,從開始有記載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羌人這個概念。
❹ 漢朝時期,羌人的活動區域以什麼為中心
漢朝時期,羌人的活動區域以青海為中心。
羌,古族名,又稱西羌。最早載於秦漢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卑湳、卑禾、婼、參狼、鍾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馬羌、氂牛羌(越嶲羌)。
東漢,「西羌」專 指羌人中內遷定居於隴西諸郡的一支。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間,有宕昌、鄧至、白蘭、黨項諸羌。居住分散,多以遷徙農牧業為主。但與漢人雜處者,則早在戰國、秦漢時已逐漸定居農耕。
(4)古代羌人在中國哪個方位擴展閱讀:
據傳羌人的始祖為黃帝,也有說是炎帝。其最初分布於中國西部地區,稱之為「羌」、「西羌」、「氐羌」。西邊來的黃帝取代了屬於神農系統的炎帝,而東方的蚩尤時也強盛起來;黃帝戰勝蚩尤,於是成為中原一帶的霸主。
傳說黃帝統治期間發明了許多東西,例如養蠶制絲就是由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的,而中華文化的承載物漢字則是由黃帝的造字史官倉頡發明的。
❺ 古代文化中的古羌族在什麼地方
古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日麥」、「爾瑪」,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古代羌族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傳說時期共工壅防百川,神農教民耕織,從炎黃到夏禹,到華夏族的形成,都與古羌族密不可分。
賈逵《周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
譙周《蜀本紀》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廣柔在今羌族地區。《水經注·沫水》廣柔縣條:「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縣皆有禹跡及記載,尤以北川縣禹里鄉的大禹遺跡、記載、傳說等更為完整。
根據傳說和歷史記載,北川禹穴當為禹所生地。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所以,古代羌族對締造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貢獻是昭然史籍的。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華夏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殷商時期,古羌族有「北羌」、「馬羌」等眾多部落,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從事農業生產。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後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歌頌了殷王朝的強盛,同時也反映了羌族與殷王朝的密切關系。周人與羌人關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說:「姬周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兩支。」傳說姬姓周的始祖「棄」的母親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應是互為婚姻的兩大集團。周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周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後漢書·西羌傳》:「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文獻記載了這部分羌人由射獵進到田畜的傳說。《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後教羌民"田畜"。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也(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仍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秦的族屬,經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並且頒布法令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後漢書·西羌傳》說:「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謂首,滅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氂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氂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西漢時羌人在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居住,人口多達1200多萬,佔全國人口1/4(當時全國人口為5995萬)。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黨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
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黨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黨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征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黨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黨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黨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
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氂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黨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
❻ 羌族人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方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
❼ 羯、氐和羌族人分別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
羯為晉人對雜胡的泛稱,其來源至今仍然撲朔迷離。西晉末年,居於山西、河北之間的羯胡捲入動亂。公元319年,其首領石勒率領部眾攻掠周邊地區多年以後,據地襄國(今河北邢台一帶),建立後趙,自稱大單於、趙王。後趙勢力強大時,其控制范圍東起海濱、西至河西、南逾淮河、北接燕代。石勒死後,其子石虎奪得王位,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一帶),實行殘暴統治,引起內部混亂、宗室相爭。至石虎死後,部屬冉閔盡殺石氏宗室,改國號魏,後趙滅亡。
------------------------------------------------------
氐族淵源於先秦時期的西戎,秦漢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唯服裝、婚喪仍保持著舊有習俗。西晉末年,因不滿晉王朝的苛重奴役,扶風氐帥齊萬年率眾反晉,導致了西晉王朝的崩潰。與此先後,仇池(今甘肅成縣西)氐帥楊茂搜自立為王,建仇池國;巴氐首領李雄在成都稱帝,建大成國。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佔領關中,自稱秦天王,建國大秦,史稱「前秦」。前秦崩潰以後,氐族首領呂光復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建立後涼,及後又被後秦所滅。隋唐以後,氐族已不復見於記載,融合於各個民族之中。
-----------------------------------------------------
羌淵源於先秦時期的西戎。羌族雖然逐步向西和南面遷徙,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部族居於河湟一帶,稱為「西羌」。漢晉時期,中央王朝對西羌採取威逼政策,致使西羌多次爆發反漢起義。西遷於天山南路的羌稱為「婼羌」,自立為王,疆域相當廣闊,曾經協助漢朝對抗匈奴。前秦崩潰以後,西羌首領姚萇在長安建立後秦,勢力強盛之時東至河洛,西及關隴。後秦被東晉滅後,羌人仍然長期活躍在中國西北一帶。
❽ 夷、羌、胡蠻各屬什麼方向
夷:漢代對分布於今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肅南部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諸族經濟發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從事農耕;昆明從事游牧;其餘各族或農或牧。與巴蜀有商業來往。兩漢於其地置八郡進行管轄。《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據,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嵩、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嵩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最大;自笮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阯,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嵩、昆明諸落,西極同師,東北至葉榆,有莋都國,東北有冉娏國,或土著,或隨畜遷徙。自冉娏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此三國亦有君長。」《太平御覽》卷七九四引漢應劭《風俗通義.四夷》:「氐言抵冒貪饕,至死好利。樂在山溪,本西南夷之別種,號曰白馬。孝武帝遣中郎將郭昌等引兵征之,降服,以為武都郡。」
羌:羌人 古族名。又稱西羌。最早載於甲骨文卜辭,意指西方牧羊人。商周時已遍布今陝西、 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帶,部分入中原定居。商末曾隨周武王伐紂。秦漢 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卑(左「氵」,「右「南」)、卑禾、(左「女」,右 「若」)、參狼、鍾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馬羌、氂牛羌(越xi羌)。東漢,「西羌」專 指羌人中內遷定居於隴西諸郡的一支。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間,有宕昌、鄧至、白蘭、黨 項諸羌。居住分散,多以游牧為主。但與漢人雜處者,則早在戰國、秦漢時已逐漸定居 農耕。羌人部落首領多受歷朝冊封。建立過後秦政權。宋時黨項羌建立西夏政權。宋以 後逐漸分化並與周邊各族融合。現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後裔。
起源於青海河湟地區,渭水上游草原一帶的羌族,早在西周時期就活動於甘肅臨洮一帶,一般認為羌族是當地土著與外遷來的苗民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最後形成的.戰國時期,羌人部落活動於祁連山區,並至遲在戰國晚期北出扁都口(今甘肅民樂南),霍城一帶(今甘肅山丹),進入河西走廊.《漢書·地理志》,《括地誌》以及近年河西走廊西部地區出土的簡牘文書都有關於河西羌人的明確記載.秦漢之際,游徙,生活於河西走廊的羌人漸漸話躍於政治,軍事歷史舞台.《漢書·地理志》所載漢政府設立於河西走廊的番(音皮)和縣,就是為安置番樂羌而設置.僅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至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80年間,河西羌人就發動過針對河西走廊四郡及重要軍事,政治要塞的戰爭近十起,范圍遍及河西走廊.他們攻城掠地,但屢戰屢敗,始終無力與中央政府對抗.隨著漢政府對絲綢之路的開拓經營和西北疆域的擴展和中原強勢文化的擴散,河西地區各民族融合進程加快,河西羌人在這一過程漸漸消逝,但從考古發掘的葬俗,遺址等方面,我們仍可以窺見羌人遠去的背影.
胡蠻:
先秦時期,漢族通稱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為「胡人」,胡人專指匈奴人,匈奴以後,胡又可泛指一切在中國塞北、關東、西域活動的少數民族。
三代時期,戎族有一支叫做犬戎,與華夏族的西戎血統相同,曾經終結西周,逼迫周王室東遷為東周。在中原武力強大以後,這支犬戎被驅逐向北,與北方的北狄部族發生融合,他的血統最終北狄化,在戰國時代、秦漢之際,形成匈奴,稱為胡。
❾ 羌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民族淵源,神秘傳說,民族文化,英雄人物
羌族,現有人口19.8萬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傳佛教。
羌族歷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時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後裔。
羌族人居住在獨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達三四層。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上層儲藏糧食,屋頂為平台,既可以用來攤曬糧食,又可以作為老人歇息、婦女針織、孩子游戲的場所。碉房建造時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不用繪圖、吊線,全憑高超的技藝和經驗。碉房形式多樣,層次不一,結構嚴密,稜角整齊,不僅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充分體現了羌族人獨特精湛的建築藝術。�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還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羌族男子的服裝一般是藍布長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頭帕。羌族婦女的服飾比較鮮艷,她們多穿藍色或綠色的花邊長衫,腰系綉花圍裙和飄帶,戴黑色頭帕。但在茂汶地區黑虎鄉一帶,婦女們一律都戴白色頭帕。
「雲雲鞋」是羌族人在喜慶日子裡穿的一種自製布鞋,鞋尖微翹,狀似小船,鞋幫上綉有彩色雲卷圖案,十分別致。
挑花和刺綉,是羌族婦女的拿手好戲。這些色彩艷麗明快、圖案古樸精美的綉品,無論是點綴服飾還是裝扮居室,都顯得秀美而大方。
玉米是羌族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青稞、土豆、蕎麥、油菜等農作物的種植也較為普遍。羌族人有把豬肉吊在房樑上風干做成「豬膘」的習慣。陳年的豬膘,肉色嫩黃、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十分可口。在喜慶而隆重的節日里,羌族人還要端出自家用玉米或青稞釀造的酒與眾人共飲。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設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濤洶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兩根碗口粗的竹纜取傾斜之勢,系在兩岸的 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帶或麻繩緊束腰間,身懸繩上,飄然而過。
羌族人對治水有豐富的經驗,舉世聞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修建的。
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有自己的歷法,傳統的羌歷新年是每年的農歷十月,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屆時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年輕人跳起節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顯示了羌族人勇敢豪邁的性格。
唐朝詩人王之渙寫過一首著名的詩篇《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提到的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吹奏樂器。
羌族地區資源豐富,經濟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樹、漆樹等,還盛產蟲草、貝母、鹿茸、麝香等名貴葯材。
羌族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歷史傳說時期共工壅防百川,神農教民耕織,從炎黃到夏禹,到華夏族的形成,都與古羌族密不可分。賈逵《周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譙周《蜀本紀》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廣柔在今羌族地區。《水經注·沫水》廣柔縣條:「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縣皆有禹跡及記載,尤以北川縣禹里鄉的大禹遺跡、記載、傳說等更為完整。學術界多數認為,根據傳說和歷史記載,北川禹穴當為禹所生地。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親屬稱謂》,見《四川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對締造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貢獻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華夏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殷商時期,古羌族有「北羌」、「馬羌」等眾多部落,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從事農業生產。(徐中舒:《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分期論文集》,第27頁。)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頁。)《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歌頌了殷王朝的強盛,同時也反映了羌族與殷王朝的密切關系。周人與羌人關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說:「姬周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兩支。」傳說姬姓周的始祖「棄」的母親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應是互為婚姻的兩大集團。周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周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後漢書·西羌傳》:「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文獻記載了這部分羌人由射獵進到田畜的傳說。《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後教羌民"田畜"。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
《後漢書·西羌傳》說:「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謂首,滅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氂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
氂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清溪鎮,轄四縣:氂牛縣(郡治)、嚴道縣(今榮經縣)、青衣縣(今蘆山縣)、徙縣(今天全縣)。氂牛羌也稱越嶲羌。漢越嶲郡在安寧河、金沙江以至雅礱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氂牛羌以西,今甘孜州東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馬羌主要在今四川綿陽地區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地區南部,這些地區屬蜀郡北部都尉和廣漢屬國都尉,故又稱廣漢羌。冉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黨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
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黨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黨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征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宋代沿襲唐制。設茂州、威州各轄兩縣、十幾個羈縻州。元代設茂州,轄汶山、汶川兩縣,開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衛所,進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發展了封建領主經濟,也進一步加強了羌區和漢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推動了羌區的發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區改土歸流,實現了封建地主經濟,解放了生產力,真正加強了與漢區的各方面交流,推動了發展。這時期羌區的集鎮手工業、商業繁榮起來,漢、羌商戶雲集茂州等地,興旺發達。
1838年後,法、英帝國主義勢力開始進入羌族地區,進行文化侵略活動。民國初年,四川軍閥在羌區設置「屯殖督辦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區設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具有革命傳統的羌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剝削、壓迫,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革命斗爭。1842年鴉片戰爭中,羌族士兵開赴浙江寧波前線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60年,羌、漢、回、藏等人民響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舉行起義,佔領了松潘、疊溪等城鎮,堅持斗爭達6年之久。1911年,茂縣、汶川縣的羌、漢人民舉行反清起義,佔領了威州城,結束了清王朝在羌區的統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影響下,羌族人民同漢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運動。1935年,紅軍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羌族人民踴躍參加紅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50年1月羌族地區獲得了解放,結束了民族壓迫的歷史,開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時代。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qiangzu/qiangzu/qiangzu.htm
❿ 問一下羌族在遠古時從西方何處而來最早的羌族屬於什麼人種
羌族「羌」字是一個古老的文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說文·羊部》釋「羌」字為「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可見羌族自上古以來就是一個以牧羊為業的西部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現狀中,羌族的地位相當於動物界中的大熊貓,植物界中的銀杏樹,是一枚唯一遺存的古老民族的活化石,在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研究中頗受矚目。據相關資料記載,古羌人生活在中國的西北部(今甘肅、寧夏、青海和陝西一帶),五六千年前部分西羌與黃河流域以黃帝部落為代表的中原族群相互交融,形成了我們漢族的前身――華夏族。據說炎帝和大禹都是羌人或羌族的後裔,大禹的故鄉就在這次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北川縣。另幾支西羌分別發展成藏族、彝族、納西族等西南少數民族。北宋時,處在河湟地區的羌族一支黨項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羌族政權――西夏王朝。這個王朝存在了100餘年,後被蒙古人所征服。建立這個王朝的黨項羌被打散,一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吐蕃化,成為現今分布在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的藏民的祖先。
歷史上羌族形成了兩個集聚中心:一個是河湟地區,一個是岷江上游地區。河湟地區這個集聚中心隨著西夏王朝的覆滅而解散,只有岷江上游的羌人集聚中心穿過幾千年的歷史塵埃,延續至今。分布在這一區域以外的羌人,或分化為他族,或為他族所同化,均已消失在歷史的時空中,岷江上游的羌人則始終固守著自己的文化傳統,保存著這段古老的文明。這里需要區別兩個概念,即「歷史源流學意義上的羌族」和「現代民族學意義上的羌族」。許多學者概念中的「羌族」基本上是後一義。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之一的羌族,其聚居的大致范圍,西起汶川卧龍自然保護區,東至北川縣東邊,南至汶川縣漩口區,北達松潘縣南部,包括四川的茂縣、汶川縣、北川縣、理縣東部、松潘南部、平武西南部等地區。就地質構造而言,羌族居住的地區處於我國新構造運動上升最強烈的地帶,地質構造復雜而破碎,屬於川滇地震區龍門山地震帶。歷史上這一地帶曾經多次發生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但是像這次「5·12」汶川大地震這么罕見的地質災害,尚屬首次。
目前災區的救災工作已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災後重建工作將災區文物保護和復原漸漸提上了日程。由於此次地震發生地區主要集中在羌族聚集區,故而羌族文化遺產受損情況尤為嚴重。據綿陽市博物館統計,北川在這次大地震中被埋的有國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121件,一般文物280多件,羌族民俗文物、實物400多件。120多件文物去年經過認定級別後送往綿陽市博物館館藏,這才倖免於難。為了保護羌族文化,去年綿陽市專門撥款10萬元用於羌族文化遺產的收集,並倡導廣大羌族群眾踴躍捐獻藏品。但誰也沒想到,這次收集行動卻導致了羌族文物的集體被毀。除了這些寶貴的文物之外,羌族特有的建築群以及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也不同程度地受損。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牆多處垮塌,城門開裂、變形。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勒石村聚居遺址、克枯棧道、青坡門河壩遺址、石棺葬、無影塔等無不遭到毀滅性破壞。
由於羌族沒有文字,羌族語言、文化均靠年長者口傳心授來傳承。會羌語的長者、通曉羌族歷史文化的「端公」等對羌文化的記述和傳承至關重要,地震導致大量通曉羌族語言、歷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難,對羌族文化的傳承影響巨大。
為此,專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拯救這個古老的民族:
一、在今後5到10年內對羌族實行更加優惠的生育政策,對新生羌族人口進行適當津貼補助。
二、原則上羌族人口不移民,不外地領養,做到盡可能就地安置。
三、在災後重建中恢復和重建部分古羌寨,可以與旅遊觀光業通盤考慮。
四、加大羌語教育力度,積極推廣羌語拼音文字,在羌族學校開設羌語課。
唐人有詩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這一羌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還能不能吹,還能吹多久,不僅專家學者關注這個問題,廣大的旅遊愛好者和普通的民眾也同樣深切地企盼它的解決。相信在政府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羌笛能夠長久地吹下去,因為白雲深處還有著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