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六七七年清朝什麼年號
清代年號表
清(公元1616年至公元1911年)
天命元年 丙辰 公元 1616年 天命二年 丁巳 公元 1617年
天命三年 戊午 公元 1618年 天命四年 己未 公元 1619年
天命五年 庚申 公元 1620年 天命六年 辛酉 公元 1621年
天命七年 壬戌 公元 1622年 天命八年 癸亥 公元 1623年
天命九年 甲子 公元 1624年 天命十年 乙丑 公元 1625年
天命十一年 丙寅 公元 1626年
天聰元年 丁卯 公元 1627年 天聰二年 戊辰 公元 1628年
天聰三年 己巳 公元 1629年 天聰四年 庚午 公元 1630年
天聰五年 辛未 公元 1631年 天聰六年 壬申 公元 1632年
天聰七年 癸酉 公元 1633年 天聰八年 甲戌 公元 1634年
天聰九年 乙亥 公元 1635年 天聰十年 丙子 公元 1636年
天聰十一年 丁丑 公元 1637年 天聰十二年 戊寅 公元 1638年
天聰十三年 己卯 公元 1639年 天聰十四年 庚辰 公元 1640年
天聰十五年 辛巳 公元 1641年 天聰十六年 壬午 公元 1642年
天聰十七年 癸未 公元 1643年
順治元年 甲申 公元 1644年 順治二年 乙酉 公元 1645年
順治三年 丙戌 公元 1646年 順治四年 丁亥 公元 1647年
順治五年 戊子 公元 1648年 順治六年 己丑 公元 1649年
順治七年 庚寅 公元 1650年 順治八年 辛卯 公元 1651年
順治九年 壬辰 公元 1652年 順治十年 癸巳 公元 年
順治十一年 甲午 公元 1654年 順治十二年 乙未 公元 1655年
順治十三年 丙申 公元 1656年 順治十四年 丁酉 公元 1657年
順治十五年 戊戌 公元 1658年 順治十六年 己亥 公元 1659年
順治十七年 庚子 公元 1660年 順治十八年 辛丑 公元 1661年
康熙元年 壬寅 公元 1662年 康熙二年 癸卯 公元 1663年
康熙三年 甲辰 公元 1664年 康熙四年 乙巳 公元 1665年
康熙五年 丙午 公元 1666年 康熙六年 丁未 公元 1667年
康熙七年 戊申 公元 1668年 康熙八年 己酉 公元 1669年
康熙九年 庚戌 公元 1670年 康熙十年 辛亥 公元 1671年
康熙十一年 壬子 公元 1672年 康熙十二年 癸丑 公元 1673年
康熙十三年 甲寅 公元 1674年 康熙十四年 乙卯 公元 1675年
康熙十五年 丙辰 公元 1676年 康熙十六年 丁巳 公元 1677年
康熙十七年 戊午 公元 1678年 康熙十八年 己未 公元 1679年
康熙十九年 庚申 公元 1680年 康熙二十年 辛酉 公元 1681年
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 公元 1682年 康熙二十二年 癸亥 公元 1683年
康熙二十三年 甲子 公元 1684年 康熙二十四年 乙丑 公元 1685年
康熙二十五年 丙寅 公元 1686年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公元 1687年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 公元 1688年 康熙二十八年 己巳 公元 1689年
康熙二十九年 庚午 公元 1690年 康熙三十年 辛未 公元 1691年
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 公元 1692年 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 公元 1693年
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 公元 1694年 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 公元 1695年
康熙三十五年 丙子 公元 1696年 康熙三十六年 丁丑 公元 1697年
康熙三十七年 戊寅 公元 1698年 康熙三十八年 己卯 公元 1699年
康熙三十九年 庚辰 公元 1700年 康熙四十年 辛巳 公元 1701年
康熙四十一年 壬午 公元 1702年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公元 1703年
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 公元 1704年 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公元 1705年
康熙四十五年 丙戌 公元 1706年 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 公元 1707年
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公元 1708年 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 公元 1709年
康熙四十九年 庚寅 公元 1710年 康熙五十年 辛卯 公元 1711年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 公元 1712年 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 公元 1713年
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公元 1714年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公元 1715年
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公元 1716年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公元 1717年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公元 1718年 康熙五十八年 己亥 公元 1719年
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公元 1720年 康熙六十年 辛丑 公元 1721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公元 1722年
雍正元年癸卯 公元 1723年 雍正二年甲辰 公元 1724年
雍正三年乙巳 公元 1725年 雍正四年丙午 公元 1726年
雍正五年丁未 公元 1727年 雍正六年戊申 公元 1728年
雍正七年己酉 公元 1729年 雍正八年庚戌 公元 1730年
雍正九年辛亥 公元 1731年 雍正十年壬子 公元 1732年
雍正十一年癸丑 公元 1733年 雍正十二年甲寅 公元 1734年
雍正十三年乙卯 公元 1735年
乾隆元年 丙辰 公元 1736年乾隆二年 丁巳 公元 1737年
乾隆三年 戊午 公元 1738年乾隆四年 己未 公元 1739年
乾隆五年 庚申 公元 1740年乾隆六年 辛酉 公元 1741年
乾隆七年 壬戌 公元 1742年乾隆八年 癸亥 公元 1743年
乾隆九年 甲子 公元 1744年乾隆十年 乙丑 公元 1745年
乾隆十一年 丙寅 公元 1746年乾隆十二年 丁卯 公元 1747年
乾隆十三年 戊辰 公元 1748年乾隆十四年 己巳 公元 1749年
乾隆十五年 庚午 公元 1750年乾隆十六年 辛未 公元 1751年
乾隆十七年 壬申 公元 1752年乾隆十八年 癸酉 公元 1753年
乾隆十九年 甲戌 公元 1754年乾隆二十年 乙亥 公元 1755年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公元 1756年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公元 1757年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公元 1758年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公元 1759年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公元 1760年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公元 1761年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公元 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公元 1763年
乾隆二十九年 甲申 公元 1764年乾隆三十年 乙酉 公元 1765年
乾隆三十一年 丙戌 公元 1766年乾隆三十二年 丁亥 公元 1767年
乾隆三十三年 戊子 公元 1768年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 公元 1769年
乾隆三十五年 庚寅 公元 1770年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 公元 1771年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 公元 1772年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公元 1773年
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 公元 1774年乾隆四十年 乙未 公元 1775年
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 公元 1776年乾隆四十二年 丁酉 公元 1777年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 公元 1778年乾隆四十四年 己亥 公元 1779年
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 公元 1780年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 公元 1781年
乾隆四十七年 壬寅 公元 1782年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 公元 1783年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公元 1784年乾隆五十年 乙巳 公元 1785年
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 公元 1786年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 公元 1787年
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 公元 1788年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 公元 1789年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 公元 1790年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公元 1791年
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 公元 1792年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 公元 1793年
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 公元 1794年乾隆六十年 乙卯 公元 1795年
嘉慶元年 丙辰 公元 1796年嘉慶二年 丁巳 公元 1797年
嘉慶三年 戊午 公元 1798年嘉慶四年 己未 公元 1799年
嘉慶五年 庚申 公元 1800年嘉慶六年 辛酉 公元 1801年
嘉慶七年 壬戌 公元 1802年嘉慶八年 癸亥 公元 1803年
嘉慶九年 甲子 公元 1804年嘉慶十年 乙丑 公元 1805年
嘉慶十一年 丙寅 公元 1806年嘉慶十二年 丁卯 公元 1807年
嘉慶十三年 戊辰 公元 1808年嘉慶十四年 己巳 公元 1809年
嘉慶十五年 庚午 公元 1810年嘉慶十六年 辛未 公元 1811年
嘉慶十七年 壬申 公元 1812年嘉慶十八年 癸酉 公元 1813年
嘉慶十九年 甲戌 公元 1814年嘉慶二十年 乙亥 公元 1815年
嘉慶二十一年 丙子 公元 1816年嘉慶二十二年 丁丑 公元 1817年
嘉慶二十三年 戊寅 公元 1818年 嘉慶二十四年 己卯 公元 1819年
嘉慶二十五年 庚辰 公元 1820年
道光元年 辛巳 公元 1821年 道光二年 壬午 公元 1822年
道光三年 癸未 公元 1823年 道光四年 甲申 公元 1824年
道光五年 乙酉 公元 1825年 道光六年 丙戌 公元 1826年
道光七年 丁亥 公元 1827年 道光八年 戊子 公元 1828年
道光九年 己丑 公元 1829年 道光十年 庚寅 公元 1830年
道光十一年 辛卯 公元 1831年 道光十二年 壬辰 公元 1832年
道光十三年 癸巳 公元 1833年 道光十四年 甲午 公元 1834年
道光十五年 乙未 公元 1835年 道光十六年 丙申 公元 1836年
道光十七年 丁酉 公元 1837年 道光十八年 戊戌 公元 1838年
道光十九年 己亥 公元 1839年 道光二十年 庚子 公元 1840年
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公元 1841年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公元 1842年
道光二十三年 癸卯 公元 1843年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公元 1844年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公元 1845年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 公元 1846年
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 公元 1847年 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 公元 1848年
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 公元 1849年 道光三十年 庚戌 公元 1850年
咸豐元年 辛亥 公元 1851年 咸豐二年 壬子 公元 1852年
咸豐三年 癸丑 公元 1853年 咸豐四年 甲寅 公元 1854年
咸豐五年 乙卯 公元 1855年 咸豐六年 丙辰 公元 1856年
咸豐七年 丁巳 公元 1857年 咸豐八年 戊午 公元 1858年
咸豐九年 己未 公元 1859年 咸豐十年 庚申 公元 1860年
咸豐十一年 辛酉 公元 1861年
祺祥元年 壬戌 公元 1862年
同治元年 癸亥 公元 1863年 同治二年 甲子 公元 1864年
同治三年 乙丑 公元 1865年 同治四年 丙寅 公元 1866年
同治五年 丁卯 公元 1867年 同治六年 戊辰 公元 1868年
同治七年 己巳 公元 1869年 同治八年 庚午 公元 1870年
同治九年 辛未 公元 1871年 同治十年 壬申 公元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癸酉 公元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甲戌 公元 1874年
光緒元年 乙亥 公元 1875年 光緒二年 丙子 公元 1876年
光緒三年 丁丑 公元 1877年 光緒四年 戊寅 公元 1878年
光緒五年 己卯 公元 1879年 光緒六年 庚辰 公元 1880年
光緒七年 辛巳 公元 1881年光緒八年 壬午 公元 1882年
光緒九年 癸未 公元 1883年光緒十年 甲申 公元 1884年
光緒十一年 乙酉 公元 1885年光緒十二年 丙戌 公元 1886年
光緒十三年 丁亥 公元 1887年光緒十四年 戊子 公元 1888年
光緒十五年 己丑 公元 1889年光緒十六年 庚寅 公元 1890年
光緒十七年 辛卯 公元 1891年光緒十八年 壬辰 公元 1892年
光緒十九年 癸巳 公元 1893年光緒二十年 甲午 公元 1894年
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公元 1895年光緒二十二年 丙申 公元 1896年
光緒二十三年 丁酉 公元 1897年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 公元 1898年
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 公元 1899年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 公元 1900年
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 公元 1901年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 公元 1902年
光緒二十九年 癸卯 公元 1903年光緒三十年 甲辰 公元 1904年
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 公元 1905年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 公元 1906年
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 公元 1907年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 公元 1908年
宣統元年 己酉 公元 1909年宣統二年 庚戌 公元 1910年
宣統三年 辛亥 公元 1911年
『貳』 請問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發生在哪一年
十八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清政府在對貿易范圍實行限制同時實行禁教,減少中外之間的往來。17世紀末,清政府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播。隨著教會在中國影響的擴大,它開始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尤其是1704年羅馬教皇格勒門十一訂立「禁約」,禁止中國教徒尊孔祭祖。康熙嚴辭拒絕了這項要求。1720年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確規定外國商船隻能到廣東的虎門和福建的廈門兩處。1757年正式實行閉關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隻准在廣東的虎門一處停泊貿易。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准皇帝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機構。公行是由官方特許的商人組成的壟斷性外貿組織。外國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約束。外國商人只准在規定的時間,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間來廣州進行貿易,期滿必須離去。在廣州期間他們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設的「夷館」內。外商在華只能僱用翻譯和買辦,不能僱人向內地傳遞信件。中國人不準向外商借貸資本。條規還規定要加強河防,監視外國船舶的活動。這些規定在以後的嘉慶和道光年間屢被重申。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防範西方殖民主義者。但這種自衛措施是非常被動的。 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又稱廣州十三行)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乾隆的這道聖旨常被視為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統治者期望維護極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 基於保護傳統文化。事實上是對本國國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經濟發展,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清朝封建統治時期經濟上自給自足,不依靠同時也很抵制外來商品。 國防安全的出發,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合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滲透。 以免有間諜盜取本國資料。 清朝政府對自己經濟和政治實力的過分盲目自大。 閉關鎖國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自衛作用。但是,當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技術(不是科學)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是東方的一大強國。然而,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為止,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國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國年產鐵約二萬噸,不及法國1/10,英國1/40。中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歷來比較發達,從此也迅速沒落下去。往日出沒於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被其它國家的船隊取代。中國的各項發明和技術,在明朝中後期較西方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後於西方了。
『叄』 清朝年號順序排列
清朝皇帝和明朝一樣,一世一元,後世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自太祖1616年建國至宣統退位,凡12帝296年。
年號順序: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年號崇德,8年,1636——1643。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18年,1644——1661。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61年,1662——1722。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13年,1723——1735。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60年,1736——1795。
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25年,1796——1820。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30年,1821——1850。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11年,1851——1861。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13年,1862——1874。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34年,1875——1908。
末帝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03年,1909——1911。
沒有正式使用的年號:
祺祥:咸豐十一年七月穆宗繼位,肅順等擬定新朝年號為祺祥。九月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被奕欣與慈禧奪權,十月庚申,「詔改祺祥為同治」。
保慶: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慈禧太後欲廢光緒帝,改立愛新覺羅·溥儁為帝,擬以庚子年改元保慶。此舉因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反對而作罷。
(宣統):1917年7月1日,張勛擁溥儀復辟(張勛復辟、丁巳復辟),稱宣統九年,7月12日復辟失敗。
『肆』 都說閉關鎖國是清朝,實際上最封閉的是哪個時代
一般書籍和人們都會認為是清朝的「閉關鎖國」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但是在深入閱讀了更多的書籍之後,我發現近代以來,除了中國之外,其他的土耳其、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傳統的大帝國都遠遠落後於西方,而這些國家並未採取「閉關鎖國」。再後來,我也發現了,清朝並未中斷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那麼「閉關鎖國」又如何談起呢?
一,清初海禁和明朝海禁的對比清朝最為封閉的時間大概是順治時期。從1644年入關到1655年,清朝並沒有禁止民間的對外交往。到1655年,清朝的主要敵人變成了盤踞東南地區的鄭氏集團,為此開始推行了「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一直到1683年平定台灣之後才全部撤銷,清朝一共推行了海禁有29年。
「中國熱」下的裝飾
結語著名的清史學者李亭治說:「不能因這39年海禁而將清初的整體外貿政策概括為『閉關鎖國』政策,更不能以此將整個清朝的外貿政策概括為『閉關鎖國政策』」。第一次提出清朝「閉關鎖國」是英國提出的,後來21世紀50年代寫入了中國教材,被廣泛接受。和英國相比,清朝的確是「閉關鎖國」,但是如果從微觀行為和宏觀效果來看,那就並非如此了。和明朝對比,明朝海禁時期佔75%,開海時期約佔25%。在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禁海時期約佔15%,開海時期約佔85%。可以說,清朝並非是最封閉的時代,明朝才是。當然清朝總體上還是比較封閉的,但是這並非是近代落後的根源,其根源是封閉保守、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
『伍』 1717年清朝誰當皇帝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2、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3、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繼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4、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7、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9、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陸』 "清康熙歲次丁酉年仲春"是什麼意思 哪位大師幫助一下啊!
【原句】清康熙歲次丁酉年仲春
【譯文】清代康熙年間丁酉年(1717年)陰歷(農歷)二月。
【注釋】
1、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1662-1723)。
2、歲次:歲次也叫年次。古代以歲星(木星)紀年。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恆星為標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歲星(木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我國古代最普遍流行的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紀年。
3、丁酉:天乾地支紀年,康熙年間(1662-1723)的丁酉年即公元紀年的1717年。
4、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陰歷(農歷)的二月。一年十二個月分四季,一季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即春季的孟春(陰歷一月)、仲春(陰歷二月)、季春(有時也稱為暮春,陰歷三月);孟夏(陰歷四月)、仲夏(陰歷五月)、季夏(陰歷六月);孟秋(陰歷七月)、仲秋(陰歷八月)、季秋(陰歷九月);孟冬(陰歷十月)、仲冬(陰歷十一月)、季冬(陰歷十二月)。
『柒』 1717年是什麼年代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
『捌』 清朝時期的閉關政策持續了多長時間
1757年——1840年,共4年。
18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清政府在對貿易范圍實行限制同時實行禁教,減少中外之間的往來。17世紀末,清政府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播。隨著教會在中國影響的擴大,它開始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尤其是1704年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訂立「禁約」,禁止中國教徒尊孔祭祖。康熙嚴辭拒絕了這項要求。1720年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確規定外國商船隻能到廣東的虎門和福建的廈門兩處。1757年正式實行閉關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隻准在廣東的虎門一處停泊貿易。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魏源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
1840年,英國侵略者終於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玖』 李衛是哪個朝代的 李衛怎麼死的
李衛(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銅山(今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衛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賞識,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為官清廉,不畏權貴,不論所任何職,在位時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李衛於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謚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