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何時傳入中國
二十世紀初,電影傳入中國。
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1)電影的傳入中國是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B. 電影什麼於哪年傳入中國,又在哪裡第一次放映電影,電影名叫什麼
1905年的《定軍山》是中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以下是在網上搜來的一些信息:1896年,電影傳入中國。8月11日,上海閘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私家花園內的「又一村」在表演的娛樂節目中間穿插放映了由外國人帶入的影片,這是電影在中國放映最早的記錄,距1895年12月28日電影誕生僅半年多時間。當時,中國人把它稱為「西洋影戲」或「電光影戲」,以後統稱為「影戲」。
1926年12月 虹口新中央大戲院試映美國「特福萊」有聲短片。這是外國有聲影片首次傳入中國
C.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3)電影的傳入中國是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
D. 電影最早是在什麼時候,由誰,在什麼地方傳入中國
真正的電影是1896年上半年經由香港傳入中國內地的,但最早進行商業放映的地方是在上海。
據上海《申報》所刊廣告,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目前所知電影在中國放映的最早記載,時距電影誕生(1895年12月28日)僅半年多
E. 看電影成為了很多人的休閑必備項目的,電影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看電影是很多人休閑娛樂的一個必選項目,尤其是生活中的男男女女,那麼,你知道電影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的徐園「有一村」,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戲」,即無聲影片。次年,美商雍松也先後在天華茶園,奇院等處放映電影。
據記載,這類影片放映時,熱鬧異常,頗有「萬人空巷議論之說」。後來,美國經營了亞西亞影戲公司,聘請張石川為顧問,張又邀請鄭正秋為導演。這樣,他們組建了新民影片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片公司的編,導,演等全部攝制工作,演員由上海的一班文明戲角色擔任。
鄭正秋是個戲劇家,後來又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開拓者之一。他十分強調影片的社會教育作用,他編導的電影《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諷刺了封建買辦婚姻,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電影是人類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你喜歡哪部電影呢?
F. 中國的電影最早是在哪裡誕生的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中國。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G. 電影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
在近代中國人的記憶中,電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戲」的角色進入日常精神生活領域的。這種來自異域的「影戲」,雖然在外部形態上與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戲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新鮮事物。作為舶來品,它的傳入,一方面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相伴而行的,另一方面無疑也是「西風東漸」的產物。這就使得外國電影商人在中國的早期放映活動明顯地體現出「經濟冒險」和「文化催生」的雙重意義??從經濟冒險的層面而言,它使經營者們在經歷了最初的投資風險之後,很快從中國人手中賺取了高額利潤;而從文化催生的層面而言,當觀看「西洋影戲」日漸成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一種娛樂時尚的時候,中國民族電影的誕生也便因此而獲得了必要的契機。
中國的民族製片業,肇始於外國電影傳入9年之後的1905年。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實業家任慶泰(1850-1932),在他自己開設的「豐泰」照像館的天庭里主持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這是一部由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的紀錄片。它的問世,一方面證明了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依然有著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新的藝術形式的某種支持。
任慶泰的拍片活動由於他本人的「運氣」不佳而沒能持續多久。1909年,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使得豐泰照相館一蹶不振,而任慶泰所經營的其它實業竟也從此開始走向了下坡。電影需要文化的支持,但無疑也同樣需要經濟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而言,任慶泰在北京的拍片實踐的終止,實際上於偶然之中體現了必然。歷史最終選擇了上海。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和近代經濟的中心,上海為民族電影業同時提供了「精神氣候」和物質上的必要保障。1913年,張石川(1989-1953)和鄭正秋(1989-1935)利用文明戲的經驗和在華外商的資本,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8年,中國當年最大的文化企業集團商務印書館專門成立「活動影戲部」,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玻璃屋頂的專業攝影棚。自此開始,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集中產地,並因此而有「東方好萊塢」之譽。
從無到有的,不僅僅只是活動畫面的生產,還包括一些基本術語的創設。1921年,中國最早的電影刊物《影戲雜志》的編輯陸潔(1894-1967),從友人信中的「教習」二字的聯想中,把director翻譯為「導演」。及至20年代末,中國人終於為自己確立了關於這門新興藝術的最為基本的術語――「電影」。這些專業名詞的創設,無疑也體現了中國人對事物進行本質把握的一種東方式的智慧。
中國電影是中國人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的關於中國的「電影」。從1905年開始,中國電影就這樣在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等諸種技術演變的同時,也不斷以影像的方式,承載和表達著中國人近一個世紀的好惡與思索、苦難與奮爭、光榮與夢想。
H. 中國電影誕生在哪裡
北京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拍攝了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電影正式誕生,而首映這部影片的北京大觀樓電影院由此成為中國電影的誕生地,並見證了中國電影創業、發展和繁榮的歷程。
I. 電影傳入中國的原因 用歷史知識回答
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皮辛大街首次放映電影,人們將這一天定為電影的誕生日。1896年,電影就傳入中國。最早來中國放映電影的是一位美國商人,此人的姓名,一說雍松,一說詹姆士·里卡頓。從1896年到1898年,他先後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園、泥城橋下的奇園,以及天花茶園等處,短期放映美、法等國的短片,如《俄國皇帝游歷法京巴里府》等,並在當時《申報》上刊登電影廣告,引起轟動。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於是,人們就自然地把這種藝術形式叫做「影戲」或「活動影戲」了。但由於它放映是用電作光源的,故又稱作「電光影戲」。此後,就慢慢簡化成「電影」了。
電影最初多在茶館、酒樓放映。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倫白克帶了一台簡陋的電影放映機和幾本電影的殘舊片斷來到上海,借當時四馬路的「四海昇平樓」茶館的一角首次放映。內容是高山、流水、火車飛奔、輪船行駛、大火燒、人物鳥獸的新聞片和風景片,大部分是法國百代公司的出品。每場放映十幾分鍾,每位觀眾收30文銅錢。不久,他換了八本完整的短片,遷移到虹口乍浦路口的跑冰場放映,門票漲到銅錢100文,生意十分興隆。但時間一長,觀眾看厭了,只好停演,最後盤給了西班牙商人雷瑪斯。
清廷內也曾放過電影。1904年,慈禧太後七十壽辰,英國駐北京公使送了她一架放映機和幾套影片祝壽,不料只放映了三本,摩電器就炸裂了,把老佛爺嚇了一跳,清宮從此不準再放映電影。1905年,出國考察的端方帶回一架放映機,但在宴請賓客時,電影機又猝然爆炸,將擔任電影說明的何朝樺通判等人炸死。因為這兩次事故,王公大臣們都認為電影不吉利,但在民間,電影的放映卻日漸增多。
雷瑪斯1904年來到上海放映電影,他借四馬路的「青蓮閣」茶館樓下的一間房子,設了一個影戲部。影戲部的門上掛著黑布門簾,門外貼有紅紙廣告,還雇了中國人站在門口收票和吹打洋鼓洋號,以招徠觀眾。他不斷更換新片,同時演出魔術,入場券高達每位120文,滿20人就放映一場,營業始終不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才停業。這是當時外國人在上海放映電影時間最長的一家。
1908年,雷瑪斯又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塊空地上,用鉛皮搭起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戲院」,首映的一部影片叫《龍案》,這是上海專業電影院的開始。同年,他又在北四川路海寧路口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維多利亞大戲院」,這是上海第一座真正的電影院。此後,外國人在上海開設放映電影的戲院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外國的一些製片公司也派人到中國拍攝影片。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普公司拍攝了最早以中國為題材的紀錄片《李鴻章在格蘭特墓前》。1898年,美國湯姆斯·愛迪生公司派遣一名攝影師來到上海,拍攝《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兩部短紀錄片,並公開發行放映。1902年,邵醉翁同美國人列文合拍了《慈禧太後》,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外合資拍攝的第一部影片。
人們逐漸對電影這種新鮮玩意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有兩位青年,便產生了要親自拍電影的強烈願望。他們如飢似渴地邊學習,邊實踐。這就是張蝕川(後改名張石川)和鄭正秋。1913年,他們同當時來中國拍攝電影的美國人依什爾合作,從另一個美國人布拉士其手裡接辦了他於1909年創辦的「亞細亞影片公司」,並改名「亞細亞中國影戲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家攝制影片的公司。由美國商人出錢和發行、亞細亞公司攝制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這是我國自己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J. 中國電影起源地是上海還是浙江
中國電影起源地是上海。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
1905年,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自此,中國電影事業開始邁上發展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