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菜重味源自哪個中國古典哲學

中菜重味源自哪個中國古典哲學

發布時間:2022-06-09 05:27:16

『壹』 如何評價中西方美食理念的差異

1、中餐講究團圓,所以大家都是共用飯菜,而西方人則講究唯己,他們喜歡各吃各的。

2、中餐里很少用到刀子(除了切烤肉),只需一雙筷子就可以了;而西方人喜歡把食物煮成一坨一坨的,然後用刀和叉來切成一小塊。

3、中餐里的魚一般是沒去骨的,這樣保證了質感;西餐則比較嬌氣,其中的魚一般看不到魚骨。

4、做出中餐菜的五種常用方式——煎、蒸、煮、燉、炒,其中醬油、醬、蒜是時常出現的配料;西餐講究生吃,或者只在水裡煮蔬菜,味道比口水都淡。

5、中餐里的很多素材在西餐里很少見,如冬瓜、山葯、樹真菌和荷花莢、青蛙和狗、腳、舌頭、耳朵和各種內臟等。

6、中餐里的配料一般是各種新鮮的或者乾的香料,比如生薑、大蔥、薄荷、胡椒、大蒜、辣椒等;西餐通常使用胡椒粉、番茄醬等加工香料。

『貳』 中國烹飪的特徵是什麼

、養助益充
養、助、益、充這些概念,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索問》:「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由於其中包容了中國醫學中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性味和諧、因異制宜等營養攝生觀點,故被視作古代的平衡膳食學說;還因為它符合中國的國情、民情和養生健體要求,沿用數千年之久,所以不少學者又認為:谷、果、畜、菜的有機結合,組配入撰,正是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
這里,「五穀為養」指的是稻、麥、豆、黍等糧食,能養五臟之真氣,「益脾健胃,百福所基」,故「得谷者昌」。「五果為助」系指各種鮮果、十果和硬果,能佐助五穀,使營養平衡,即李時珍所指出的「輔助粒食,以養民生」。「五畜為益」是指牛、羊、豬、狗等動物性食料,能增進健康,「生鮮制美,膾炙人口」,可彌補素食之不足。「五菜為充」是指各種蔬菜,能充實人體所需的維生索、礦物質和粗纖維,「輔佐谷氣,疏通奎滯」;並日_古人還認為「菜根不厭,百事可為」。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烹飪歷來講究烹調原料的組配,如飯配菜、葷配索、點心包餡、面加躁子、葷菜索炒、索菜葷炒、「每食不用重肉」、節假日「開葷」、飯前吃蜜脯、飯後備水果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中國菜都不是一種原料製成的,而是兩種、三種、四種乃至更多種,如「全家福」、「羅漢齋」、「龍虎鬥」、「佛跳牆」之類,這樣,營養平衡的思想就直接落實到每一盤菜中,顯然,這對養營攝生是有利的。
另一力一面,中國傳統上非常重視食醫結合。早在先秦,醫生和廚師已配合默契,葯品與食物常常一致;後來食與醫雖然分了家,但是飲膳仍以醫學作指導,醫家也多用食力一來治病。特別是古醫學的葯物炮製、飲食潔凈、偏嗜八戒、調味五禁、食物中毒、季節進補等學說,都曾被菜譜食經直接或間接地吸收,充實了烹飪理論的內容。所以中國烹飪選料歷來注重葯食兼用的吃潛動植,將它們的根、莖、葉、花、果與皮、肉、骨、月旨、臟巧妙搭配,以達到既可滿足食慾、滋辛「身體,又能療疾強體、養生延年的目的。這又是一種特殊意義的養、助、益、充,同樣符合中醫的養營攝生理論。中國烹飪中以葯入撰的菜品(如燕窩粥、人參雞、蟲草金龜、構祀鴨子)倍受青睞,道理即在於此。
二、五味調和
有些美食家曾把一些國家的餚撰進行過形象的比較,說法國菜是鼻子的菜(重香),日本菜是眼睛的菜(重色),中國菜是舌頭的菜(重味),美國菜講時髦(變化快),蘇俄菜講實惠(份量足),上耳其菜、非洲菜和印度菜講戒律(宗教影響大)。這種說法雖不全面,但有某些道理,它點破了這些菜種的特徵和迷人的奧秘所在。
中菜重「味」,源自中匡!哲學中的五行學說。原始五行說把自然現象和人的活動歸結為水、火、木、金、上五種物質元索,並把飲食歸於上的范疇(因為動植物大多依賴上地而生長)。五行學說認為:水、火、木、金、上在口味上的屬性分別是咸、苦、酸、辛、甘,合稱五味,五味要受五行統轄。烹飪者要使五味調和,從差異到平衡,就必須掌握好「調」的本領,以達到「和」這一飲食的審美極致。先民還根據五行學說,規定飲食季節性應當與五味、五行相吻合,這就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了。
中菜重「和」,還與儒家中庸之道和古典哲學、美學的最高境界有關。「和」的實質,就是持中、協調、適度、節制。體現在飲食上,便是菜餚的軟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熱、葷索、濃淡等對立因索的恰當統一;色、香、味、形、器、名、時、療的相成相濟;加熱量與施水量的適當均衡等。其中,味的調和又至關重要,《昌覽·本味》便明確提出八條標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咪,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奄月昔製品不變質,垠燉食品不走形,加糖不能甜過分,調醋不能酸太濃,下鹽不能咸澀口,加辣不能太嗆喉,湯要清鮮汁不淡,肉要肥美不膩人)」。這都是把「五味調和」作為生活審美中的一種格調、 一種境界、一種美感、一種享受來追求的。
中國菜把「五味調和」放在菜品製作和質量鑒定的首位。故而古代強調時序、適口和本味,現今重視爽口、開胃和暢神。根據「口之於味,有同嗜焉」的飲食審美普遍法則,歷代名廚主張鮮咸為主,少用調料,物盡天然,返樸歸真,盡量顯現原料的天生麗質,崇尚清淡;根據「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的飲食審美特殊要求,各地巧師又靈活運用味、料、刀、
勺、水、火、器、爐等要索,對菜品質感施加積極影響,使之入鄉隨俗,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變,力求達到「-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極致。所以,味的用料廣;味型變化多;調味力一法細;味覺的層次感深;注重顯現主料之味質朴的內涵;味的豐美性、差異性與獨特性的辨證統一;味與鄉風民俗、宗教信仰、民族習性結合;味的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席而異、因人而異;品味後的余韻悠長以及按風味給菜系定性等,都是中國烹調工藝的精髓,中國菜品的靈魂。
三、奇正互變
中國烹飪是變化之學,創新之學。一力一面烹飪中存在辨證法,有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另一力一面烹飪法則里有正格也有變格,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把握臨灶主動權。
烹調中的辨證法,表現在許多地力一。例如選料中的葷與索,刀口上的大與小,加熱時的水與火,調味中的濃與淡,質感上的綿與脆,排菜中的冷與熱,這都是烹調內部矛盾的反映,它規定菜品的屬性。還如烹調原料與烹調工藝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內因是成菜的基礎,外因是成菜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促使原料內部矛盾轉化,從而產生理想菜品。再如烹調還須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系,象對於臭味,絕大多數菜品是千力一百計加以排除,而屯溪臭鱺魚、長沙臭乾子卻是極力使之強化。至於肯定否定規律,在烹調中也比比皆是;否定一種舊菜,肯定一種新菜,標志著烹調工藝的進步;不斷地否定,不斷地肯定,促進飲食文化的繁榮。
再就烹與調來分析,也是如此。烹是加熱的過程,主要表現為量變;飪指菜品成熟,著重說明質變。而眾多烹調方法的區別,則明顯體現在加熱量與施水量的「度」上,故而原料是否「抗烹」和熱能的大小,應是制菜中的主要矛盾。至於「調」,也應突出主料、主味和主要的調味力一法,這是矛盾的主導力一面,不論是採用對流調味、擴散調味、滲透調味、使呈味物質遇熱化學分解,還是循序漸進和一錘定音,都須遵循質量互變的規律,控制佐料的「度」,並與加熱、施水巧妙結合,應付裕如。
所謂「正格」,就是通行的廚規,它能以簡馭繁,舉一反三,普遍適用。象采購原料審慎挑選,初步加工料盡其材,綜合利用;切削配菜注意營養,操作過程講究衛生;著油施水洽當均勻,靈活使用爐灶與傳熱介質;正確控制水溫和油溫,及時投料、下味與用火;翻勺顛鍋操縱靈活,點水、用湯、勾芡、淋油恰到好處;出鍋及時裝盤利索,走菜程序有條不紊;爐案之間密切配合,各司其責又彼此照應,等等。所謂「變格」,就是不拘程式而採用的「臨時應急措施」,如用料部位有改變,技法相應也改變;原料質地不理想,調味用火來補救;原料組合有出入,味料比例作調整;味料品種不齊全,相近之物可替用;火力不能隨心所欲時,不妨隨機應變,順火成菜;炊具不能得心應手時,應當隨遇而安,因器變法;漿糊過大或過小,適當調整火力火時來約制;油芡太厚或太薄,酌量增減高湯用量來沖勻;季節有春夏秋冬,技法宜加區別;客人分東西南北,味型亦應變通。
正格與變格的相機使用,也是烹飪中的辨證法。這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的兼顧。中菜之所以有別於西菜和工業食品,創造出數以萬計的花色品種,正是在於它具有「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這一極富生命力的特徵。
四、暢神悅情
烹飪是一種吃的藝術,吃的美學。在烹飪中,它有自然美、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如菜品的色、香、味、形、器、名、時、療),也有人的體力、智力在菜品中的形象反映這一美的本質。廚師按照自己的審美意識(即評判美且的標准),進行著審美活動(製作菜品),客人獲取美感(欣
賞、評價、享用菜品),雙力一都可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暢神悅清。
烹飪是一種創造性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廚師在臨灶操作時,眼、耳、鼻、舌、身全神貫注,是相當辛勞的。當他製作的珍懂佳餚一道道呈現在客人面前、被盡情享用和贊譽時,就意味著廚師的勞動創造了社會價值,得到社會的肯定。這對勞動者來說,是最大的安慰和獎賞,也是精神上最愉悅的時刻。這是事物的一個力一面。
另一個力一面,當客人品嘗一道道珍懂佳餚時,不僅可以果腹充飢,大飽口福,而日_還可以通過對菜品的審名、辨色、觀型、看器、聞香、品味、大飽眼福,增進知識,獲取精神上的享受,這又是客體的暢神悅情了。特別是那些製作精美的工藝菜,集味覺藝術、色彩藝術和造型藝術於一體,立意高雅,物象具有吉祥意義,風格為中華民族喜聞樂見,構圖分賓主、講虛實、重疏密、有節奏,形似與神似結合,色澤鮮亮,手法簡潔,既符合衛生又富於營養,宛如工藝品,它所具有的魅力更能使客人感到歡愉。
中國烹飪之所以能夠暢神悅情,這與中菜製作的指導思想有關。自古以來,中匡!人就把飲食美作為生活審美中的主要對象,不僅要求吃得好,還要求吃得開心,歷來都是把食用與觀賞結合在一起的,重視美食、美名、美情、美景、美趣、美韻的協調。既然是這樣,無疑便增加了烹飪的難度,提高了對廚藝的要求。中菜的烹調工藝較之西菜復雜,其主要原因也在這里。所以,刀技高超、形態美觀、盛器華貴精美、具有觀賞價值,並日_能夠暢神悅情,應當是中國烹飪的又-特徵。
綜上所述,中國烹飪享譽肚界,有「烹飪工國」的美稱,決非偶然。這是在它近萬年的發展歷程中,將養助益充、五味調和、奇正互變,暢神悅情四大特徵完美結合的必然結果。在這四個物質特徵中,更帶有根本性的是「味」與「養」。因此更概括地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中國烹飪的本質特徵。
這是我從書上找的!!累死了!

『叄』 哲學家張起均先生將菜品的味分為辛厚爽和四類,認為「 厚 」 是味的最高境界

你說的哲學家張起均先生,將菜品的味分為辛厚爽和四類,認為「 厚 」 是味的最高境界。這個就是說厚重的感覺讓別人記憶深刻很多人都是容易記住這種感覺的

『肆』 關於中外飲食文化差異

中西方飲食的差異
(1)餃子篇

中國人每逢春節的時候,桌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在春節時也吃餃子,但是他們的做法與吃法都具特色,獨具匠心。餃子在中國以豬肉或韭菜為餡,皮是由麵粉與雞蛋混合製成的。餃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餃中國人喜歡用姜醋醮著吃。義大利餃子餡與中國的大異,乾酪、洋蔥、蛋黃是主料,有時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還有一種是以雞肉、乾酪做主料,主要調料有黃油、洋蔥、檸檬皮、豆蔻。他們包鉸子是把面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在面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一條面片合在一起壓好,然後用刀一一切開。煮餃子的方法則與中國一樣。

(2)茶道篇

茶道,中國的國粹之一,在中國源遠流長。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廣到西方各國,其中在英國最為風靡。茶道在英國英國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熱茶。英國人還別出心裁地把茶會作為聚會的重要形式之一。茶會不但比宴會節約,也實惠文雅的多。英國人請人赴茶會時會發出一張別致含蓄的貼子。英國茶會上有規矩:麵包點心自取,但茶壺始終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壺之外,還備有一罐開水,女主人給每個客人倒茶時,都會先問一下「是濃是淡」,如答後者,她就在倒茶時,兌上點開水,放糖之前,也先問一聲「您要幾塊?」以顯對客人的尊重,但切記英國茶會上沒有埋頭吃點心或捧杯牛奶飲。談話是活動的中心。在茶會上,客人們既要表現機智風趣,又忌諱說教賣弄,主人們要使場上始終保持熱烈融洽的氣氛,因此,茶會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覺得風流倜儻,又是訓練外交官的極好場地。中國茶道中國人飲茶強調「清雅」,他們極少像英國人那樣在茶內添加糖塊,中國人特講究茶與茶杯的搭配,喝茶時,有時用拳頭大小的茶杯,有時則是瓶蓋大小的,層出不窮。中國人極少辦茶會,即使有,也是主人親自給客人斟茶。但從不像英國人那樣先滿足客人的條件需求,他們大多隻讓客人品嘗自己親手泡的茶,以顯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熱情洋溢義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個快字,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鍾,喝得也快,因為只有兩三口。一般義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義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溫和理智中國式中國人喝咖啡不像義大利人那麼熱情如火,也不像法國人那麼浪漫似水,中國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溫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樣。中國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簡便的熱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國的普及率遠不如西方國家。

總結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二、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伍』 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在飲食文化中表現為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陸』 中國傳統飲食的中庸思想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柒』 下廚燒菜的哲學是什麼

我以前認識一個大廚,我們印象中的廚師是什麼樣子呢?用趙本山小品中的話說就是,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話是玩笑話,但是我們心目中的廚師似乎就是這樣的。但是我認識的這位大廚確實不一樣,去他工作的飯店采訪的時候,去他的辦公室,很意外發現辦公室有一牆的書架,擺滿了書。請注意哈,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老總喜歡用書籍裝扮自己的辦公室,所以書架上都是一整套的名著啊,管理學啊,財經啊,還有什麼流行小說之類的,一看就是裝飾用的。但是這位大廚的辦公室的書都是很雜亂的書,當然也有成套的,其中有一套是三聯社的李澤厚的文集,還有一套人文社的魯迅全集,剩下的都是單本的書,有菜譜,有小說,有哲學。你能從書架上看到他確實在讀書,不是擺設。當然,之後的采訪也印證了我的印象,出口成章,口若懸河,談起中國菜的淵源,引經據典,讓人聽著就入迷。不誇張地說,這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大廚像一個文化人。我印象中,在采訪的最後,大廚說了一句話,說不要小看下廚燒菜,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蘊含著很深的哲學。

『捌』 寒假作業 六年級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
挑別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中國飲食可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
西方飲食特點:西方人以主食為主,把谷類地位放在所有食品之上,既保證穀物和其他食物能夠發生營養的互補,也保證飯和菜的比例適合。中國菜口味稍咸,但是經過淡而無味的主食的稀釋,情況得到很大的改觀。

廣東佛山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是我國著名木版年畫四大產區

『玖』 中國菜有哪些特點

中國菜是中國各地區菜餚的總稱,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中國菜非常強調色、香、味俱佳。這既是一道菜的標准,也是一席菜的標准,其特點有:

1、色

指菜餚的顏色,是原料本色與作料的顏色的有機搭配,有時還用一些青菜、番茄、洋蔥等襯托,以求達到較佳的視覺效果。

2、香

指的是菜餚的香氣,包括氣香與骨香。

3、味

指的是菜餚的味道口感,是菜餚的靈魂。它是菜餚的主料與調料以及不同烹飪方法的有機結合的產物。

5、形

其實形是慢慢從色中分割出來的,主要就是講究成菜的形狀以及裝飾。

4、器

讓人有聯想或是有意義的菜色。

中國菜的選料:

中國菜的選材非常豐富,有一句俗語稱:「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幾乎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可以做為中國菜的食材。但食材的選擇關繫到菜品的質量。

在中國菜中,名菜往往選用昂貴的食材,如燕窩、魚翅、熊掌、鹿尾、虎骨、猴腦等,有些食材來自保護動物,因此有些名菜由於食材難以獲得而無法烹調,但有些廚師嘗試使用替代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菜

『拾』 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有哪四大原則

1、精

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2、美

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3、情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

4、禮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10)中菜重味源自哪個中國古典哲學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

閱讀全文

與中菜重味源自哪個中國古典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蘋果12手機多少錢 瀏覽:504
美國退出伊朗有什麼影響 瀏覽:311
為什麼中國機票貴 瀏覽:269
印度高溫50度怎麼度過 瀏覽:204
去印尼帶回來送什麼東西 瀏覽:49
義大利陀螺桌哪裡買 瀏覽:95
印度哪個城市的房價便宜 瀏覽:512
義大利女鬼叫什麼 瀏覽:609
伊朗綠卡有什麼條件 瀏覽:717
法蘭西義大利還有什麼 瀏覽:986
在上海怎麼去越南 瀏覽:259
賴亞文帶隊出征義大利後去哪裡了 瀏覽:267
餐廳牛肉排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90
印尼工人技術怎麼樣 瀏覽:650
伊朗肉丸怎麼做 瀏覽:216
伊朗國土面積和人口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562
中國的改革開放改什麼 瀏覽:596
越南護照需要什麼證明 瀏覽:914
印尼金鍬都有什麼顏色 瀏覽:296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