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最早的「竹雕」作品出現在什麼時期
它是百雕之祖,始於六朝時期,但其歷史要遠比六朝悠久。據商周以前的文獻記載,竹雕在我國的歷史甚至要比殷商時期的甲骨刻畫出現的還要早。綜合考證,考古學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說起刻記、雕琢這種技藝,我們要從筆墨紙硯發明之前說起,人類最初對事物的記載都是運用結繩記事,或者用自然界有顏色的礦物質畫在岩壁上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人類已經掌握了很多工具的使用,諸如打制、磨製石器,運用木棍、竹棍等自然界原有的在長度或者硬度上占優勢的,可以方便取材靈活使用的東西。
竹雕蟠松杯 明代
及至晉朝,便出現了竹製的筆筒,據史書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所用的筆筒就是由斑竹雕刻而成十分精緻。至唐代後竹雕漸漸被文人雅士們熟識並開始追捧,再到明清竹刻、竹雕器物大盛,其雕刻技藝要遠比前代高超,其工藝上乘之物成為皇室、官府大員們身份的象徵,有些名家的竹雕作品甚至到了千金難求的地步,正因為如此竹雕作品成為了中國美術史和中國文物品類中的一大類,其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仍需現代的文化學者們去鑽研和學習~
Ⅱ 竹雕工藝的基本介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竹刻在中國由來已久。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欣賞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清秘藏》載,宋高宗時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俱備,精妙絕倫。另據《圖畫見聞志》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可見在唐宋時,中國的竹刻藝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各地,明代時的江南竹刻藝術已達到全盛時期,發展為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為江南竹刻藝術的中心。嘉定派的創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鄰,他是一位善於詩文書畫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藝術品時,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為他人所不及。
竹雕形式豐富,除了圓雕、浮雕等不同表現形式之外,還引申出留青、貼黃、鑲嵌等工藝。竹雕作品依據品種和產地的不同,在工藝上又各有所長。建築多浮雕,擺件多圓雕,糕板雕則都是陰刻;寧波工以骨嵌著稱,潮洲工則以透雕見長。
雕刻手法主要有:圓雕,浮雕,留青,透雕,貼黃,鑲嵌。
Ⅲ 中國最大的竹製品市場在那裡
在杭州:彭公竹製品市場。
2010年中國最大的竹製品交易集散中心——彭公竹製品市場正式開業。
據了解,浙江彭公竹製品市場,原名彭公竹製品市場,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本次新開市場規劃總用地1630畝,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竹產業園區和竹產品中心。
在開幕期間,竹製品貿易博覽會將同時舉行。340家竹製品生產企業及經銷商、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終端消費者代表、300餘種竹製品日用品、家居用品、手工藝品和草藤製品等產品將在這里發布、展示、推廣和訂購。
(3)竹雕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浙江省有五個「中國竹鄉」,其中四個集中在彭公竹製品市場。這四個竹村都有良好的竹製品加工基地和一定的工業規模。此外,彭公竹製品市場通過104國道,距杭州二線和杭長高速出口僅1.5公里,可謂十分便利。
正因為這兩個「潛力」,杭州餘杭區決定建設「中國竹城」為重點項目,將分散的市場升級為規范管理的大市場。
Ⅳ 竹刻藝術的發展歷史過程介紹
竹雕藝術的起源及發展
原始竹雕
我國的竹雕藝術源遠流長,我們的學術、考古界一直認為,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遠古時期,我國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保存,比不上獸骨。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我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竹製造生產和生活用具。出於愛美的天性,在竹製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為奇。惟竹材易壞,很難保存至今。
先秦竹雕
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時已經形成。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芴(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於君前,用芴。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芴」。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質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製狹長板子,這種芴,上面還都刻有一些紋飾,雖然還談不上是一種工藝品,但畢竟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與芴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葯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製筆桿、竹製槍桿、竹籃、竹席、竹盒等等,也應有盡有。
戰國時期,漆器盛行,漆雕藝術繁榮。漆器的器胎,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積竹製成的,受漆雕藝術的影響,後來竹器本身的製作也萌生了藝術化的傾向。湖北出土的獸蹄式連蓋竹製漆盒,就是這種藝術化傾向的產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帶有獸蹄樣的支架的圓盒,然後在髹漆。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們研究竹雕史的珍貴資料。
漢唐竹雕
漢唐時期的竹雕,目前見到較早的器物,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木的雕有龍紋的彩漆竹勺。這件浮雕龍紋髹漆竹勺,全長65厘米,以竹為胎,器表髹黑、紅兩色漆。勺柄近頂端一段為紅色,浮雕一條烏黑的龍,形象生動古樸。及至晉代,出現了竹製的筆筒。據古書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所用的斑竹筆筒就十分精緻。王獻之的這只筆筒,外形酷似鍾——古代用於盛酒的一種圓形壺,竹器表面有斑紋,就像是裘皮,王獻之稱之為「裘鍾」,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這也反映出當時所制的竹筆筒上,還未普遍出現人為的雕刻工藝。
南北朝時期,據《南齊書·明僧紹傳》介紹,齊高帝蕭道成曾將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筍籜蔻」,賞賜給當時的大隱士明僧紹。北周文學家庚信《奉報趙王惠酒》詩中,「野驢然樹葉,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說明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根雕藝術。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藝始於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務花鳥紋的竹製尺八。尺八是一種豎吹的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現存日本國正倉院的中國唐代竹製尺八,長43.6厘米,吹口口徑2.32厘米,三節,遍體紋飾。正面有壓孔5個,背面1個。這件尺八,採用留青刻法,施陰文淺雕,壓孔四周及節上下,均有圖案花紋。管上分布仕女、樹木、花草、禽蝶等圖像,刻畫極為精緻,具有唐代風格。
另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唐時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筆,竹製的筆管「稍粗於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軍行一輔,人馬毛發、亭台雲水,無不精絕;每一事刻《從軍行》詩兩句,如『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是也,似非人功,其畫跡若粉描,向明方可辯之,雲用鼠牙雕刻,故崔鋌郎文集中有『王氏筆管記』,體類韓退之記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唐時期的竹雕,在整個竹雕史上,還處於藝術初創階段,它的特點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個時候產生,但器表紋飾的雕刻,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表現手法——線刻。
宋元竹雕
趙汝珍《古玩指南》中說:「竹雕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書畫之難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難當更逾書畫也!按,古人削簡為書,治竹久為國人所長,刻竹為文物,或許古時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為者無名,是以往昔無傳焉!」這段話,主要是講宋代之前的竹雕情況。
到了宋代,中國的竹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這時,竹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田園的「心虛異眾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正因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備受重視。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為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贊揚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復此一人。」
明清竹雕
縱觀中國竹雕發展的歷程,我們看到宋代的竹雕業已初露頭角,明清時期,竹雕藝術達到了鼎盛,出現了百花爭艷的景象。明清兩代,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這時,文化畫的勃興,促使了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的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的空前發展。據清代金
元鈺《竹人力·凡例》介紹,當時竹藝「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南京)濮仲謙,一始於嘉定(吾邑)朱松鄰」。作為雕刻家,朱松鄰、濮仲謙等人,還不局限於在竹材上施藝,犀角、象牙、紫檀木也是他們常用的材料。對各種材料的性能和各種技法的把握,使他們的雕刻有如神助。作為工藝美術家,他們又長於書法和印章篆刻,構圖繪畫無所不能,兼具文人畫家的素養才能。所以,他們的竹雕作品富有創意,書卷氣十足而無匠氣;他們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態,刪繁就簡,襯托出竹的本質特徵和文化寓意,作品遂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並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
據史料上記載,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淺雕、浮雕、圓雕並用,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為時人所賞識,爭相請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藝術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清中期,後繼者有數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與嘉定派華麗的竹雕風格相比較,顯得古樸雅緻。但金陵派傳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體現風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無幾。
清初,嘉定派竹雕興盛,到清中期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年間,金陵派潘西風、方諸家就以淺刻見重,成為清代竹雕的殿軍。除此之外,張希黃、尚勛的剔地陽紋的留青技法,極具文人氣質,亦名燥一時。
康熙、乾隆年間,造辦處創竹黃雕刻,以黃楊木為胎,用竹之內皮雕成各種紋飾,貼於器表,名曰「貼黃」。稍後,嘉定、黃岩、邵陽、江安、上杭等地均有製作。乾隆以後,造辦處還創制仿青銅器竹雕,刀法畢肖古銅器形狀和紋飾,裝柄、提梁諸器尤見巧思。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動盪,經濟衰敗,中國的城鄉手工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也導致了竹雕藝術的衰落。這一時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陰刻、淺浮雕為之,深雕、圓雕等技法很少應用,因此顯得單一、平淺。雕刻者中雖也有能書善畫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畫稿再行雕刻,既無創意,作品層次亦少,因此缺乏藝術感染力,畫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飄逸流動。於是,具有文人氣質的竹雕藝術,又很快回到原來的匠人作品。這是災難的歲月,蕭條、凋敝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至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品種以筆筒、香筒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明顯的作品。
Ⅳ 竹雕的歷史起源
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中華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
遠古時期,我國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保存,比不上獸骨。
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5)竹雕在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一是在浮雕的基礎上,一般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為單面雕,有的為雙面雕。一般有邊框的稱「鏤空花板」。
二是介於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雕塑形式,也稱凹雕,鏤空雕,或者浮雕。
竹雕筆筒:
朱三松竹雕筆筒是崇禎年的文物,作者是朱稚征。該件竹雕仕女筆筒,在簿簿的竹面上,朱三松運用各種技法將人物和背景層次表現的很深很豐富,仕女姿態各異,在高浮雕的基礎上又在院牆上透雕出一扇圓窗,窗口一松枝探出。
Ⅵ 中國木雕之都在哪裡
木雕之都是浙江省金華市東陽,東陽木雕已經有千餘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都有東陽木雕留世。
木雕可以說是一門傳統的技藝,在中國已經擁有悠久的歷史,那麼木雕之都究竟在哪裡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01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於彩繪),自唐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2006年5月20日,東陽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東陽木雕約始於唐而盛於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據東陽《康熙新志》載,唐太和年間,東陽馮高樓村的馮宿、馮定兩兄弟曾分任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其宅院「高樓畫欄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里」。陸氏墓與唐元和年間進士、宰相舒元輿的墓同在20世紀初被盜,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見唐代太和年以前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一定程度。
03
傳統的東陽木雕屬於裝飾性雕刻,以平面浮雕為主,有薄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層疊雕,透空雙面雕、鋸空雕、滿地雕、彩木鑲嵌雕、圓木浮雕等類型,層次豐富而又不失平面裝飾的基本特點,且色澤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被稱為「白木雕」。
04
至今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七大類3600多個品種。「在今天的東陽,從事木雕生產的企業有140餘家,家庭作坊2000餘家,年產值20多億元。光木雕從業人員就有兩萬餘人,木雕已經成為東陽市五大支柱產業之一。
05
東陽中國木雕城自2009年11月轉型升級以來,市場交易繁榮,發展勢頭強勁,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木製工藝品和木雕(紅木)傢具批發市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藝術專業委員會、浙江省木雕紅木傢具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東陽木雕地理證明商標使用辦公室等行業權威機構均常駐市場辦公。
Ⅶ 文玩竹子起源於什麼時候
一、竹雕的起源
竹雕,古時候也被稱為古刻,因為最早的時候,是在竹子上雕刻成文字,所以名曰竹刻,在後來雕刻技術逐漸的發展過程中,慢慢的在竹子上也可以雕刻更多類型的圖案了,所以慢慢的竹雕也就誕生了。
那麼很多玩家會說了,那竹雕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呢,這個就不太好說了,反正,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有筆墨紙硯的時候,就已經有竹雕的存在了,比如最早期的竹簡,而竹雕真正的成為藝術品,那還要從宋代的時候說起。
宋代是一個對藝術審美要求非常高的朝代,在這個時期,人們把最早的在竹子上刻字的技術,更加的升級,在竹子上雕刻各種各樣的圖案,就這樣,竹雕就出現了,而後來,到了明清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竹雕,竹雕的技藝也是更加的精湛,尤其是在清中期的時候,竹雕藝術更是非常盛行,後來到了清末的時候,因為時局動盪,竹雕也就落寞子,直到現在的文玩圈,竹雕也沒有重新的大肆興起。
二、竹雕的流派
大家都知道,玉雕是分流派的,什麼南工,北工,蘇工等等,而竹雕,其實也是分流派的,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竹雕最盛行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有竹雕作品出現,而根據雕刻技術的不同,藝術審美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在眾多的流派里,最受人喜歡的,就是竹雕的兩大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
Ⅷ 中國竹雕哪裡最有名
雕藝之鄉 徽州竹雕介紹 竹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古之精巧兵器,春秋戰國之簡書,乃竹雕之前身.明正德時期,名手輩出,以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三代人為代表的嘉定派,以李文甫,濮陽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作品皆入府內,名播九洲.清期以吳之潘為代表的文線浮雕及陽文高浮雕.以周顥為代表的隔地深刻派,以封錫祿及其兄弟錫爵,錫璋為代表的園雕,其藝精湛逼真,為無上逸品,備受青睞,不少精品為皇室收藏為世間珍寶.
徽州是雕刻藝術之鄉."無徽不成鎮"的徽商盛期,帶來徽州的富庶和繁榮.在這豐厚堅實的經濟基礎上,人文郁盛,人才輩出,匠藝日進,無不爭為第一流人.竹雕隨之升堂入室,成為珍藏之物.可惜專長者多不署款,生有譽名,故世漸後無聞.地方文獻記有吳元滿,李希喬,方潔,陳文在,張立夫等.其中李希喬,方潔影響極大,先後名震嘉定,金陵.徽州竹刻自有徽州特色,內容溶於地域人文文化,刀法個人風格尤著.
作品主要分為二類:一類為竹面雕,可分為陰文,陽文,二者各有深刻,淺刻,綜錯多方,即竹身所制香筒,筆筒,臂筒,臂擱,對聯,扇骨等.另一類為立體園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鳥獸,鈕章等.構圖獨具匠心,出奇制勝,以生動表現物象,傳其神韻.徽州為"文化之邦",如今國泰民豐,文物價值日增,竹刻工藝升為熱門,後起徽州竹刻藝人崛起,成為華夏雕刻藝術的明珠.
Ⅸ 國內做竹編製品的地方有哪些(除浙江東陽和重慶平樂)如:瓷胎竹編、燈籠
竹編動物,人物在浙江嵊州;竹編工藝籃在浙江東陽;現代竹編在浙江桐鄉;瓷胎竹編,竹編書畫在四川青神,達州渠縣;竹編燈籠在安徽舒城,還有很多地方也有生產,比如浙江安吉;竹編貢扇在安微舒城;當然日用竹編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工藝竹編呢就些地方最有名了。
Ⅹ 手工雕刻源於哪個時代
歷史記載的,中國傳統手工雕刻最早是夏朝。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自禹(姒文命,前2094年—前2047年)始。
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二里頭文化遺存」(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於夏代紀年范圍內)中,有夏代的甲骨文,即是雕刻的文字。[夏篆帖]是我國發現的夏朝傳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象牙文則是我發現的夏朝的出土文字,是夏朝的官方文字,是夏篆,是篆字之祖。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飾瑤台」等等就離不開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