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良渚文化出現在我國哪個流域屬於哪一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縣(現屬餘杭縣)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② 「良渚文化」的發源地,又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我國的哪個城市
杭州市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浦趙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區福泉山、浙江餘杭莫角山等。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趙陵山和張陵山,中期的瑤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為典型。
③ 良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什麼地處中國東南沿海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
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發現歷史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1977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後,就預見了這里可能是一處高等級遺址,指出「這里就是古杭州」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將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項鏈,這座史前古城初露端倪。隨著古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不斷深入,它的空間格局、功能分區以及各類遺存日漸清晰。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這座被歷史的泥沙淹沒了5000年的王城,浮出水面。2015年,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轟動中外。
④ 良渚文化起源於哪裡
良渚文化遺址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實際上是餘杭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屬於新石器時期,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
⑤ 良渚文化分布在哪裡
考古發現表明,良渚文化分布的重心主要在長江下游南岸的太湖流域,其范圍北抵江蘇的揚州、海安一帶,南入浙江的寧(波)紹(興)平原,東及舟山群島,西達寧(南京)鎮(江)地區,是公元前5300年至前4000年遺存,是中國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的一支高度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大莫角山下,發現有大片的夯土層與夯窩等建築基址,在小莫角山南的良渚基址面上,還發現了成排呈圓或橢圓形的柱洞。其柱洞口徑達0.34-1.35米,大立柱遺跡直徑一般有0.5米左右,最大可達0.9米。經鑽探表明,夯築基址總面積不少於3000平方米。這種大型柱洞與大規模的夯築基址,顯然與人們習稱的禮制性宮殿建築有關。也就是說,在長江下游當時已經有可能產生禮制性的宮殿建築。
⑥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的哪個市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1],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2]。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3]。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4][5],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4]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1],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⑦ 良渚文化的發源地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http://www.caspm.com/zhejiang/zj/wlzwh.files/ly2-19.htm
.良渚文化博物館 http://www.liangzhuculturemuseum.com/
⑧ 良渚古城位於哪裡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良渚古城遺址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國家的傑出見證,它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江下游地區。它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證據。
良渚古城遺址說明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儀式和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位的過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現在夯土遺跡、城市和景觀規劃,以及表現為遺產內的墓地差異、空間組織的社會文化戰略和物化權力的社會等級。它代表了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⑨ 良渚文化是哪個時期
良渚文化是環錢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
⑩ 良渚文化是哪個時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
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價值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
良渚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誕生於距今11000年至6500年之前。
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原有認識,標志10000年前(前9684----2020年)的良渚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化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國境內的1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