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現存最早的觀星台是哪個

中國現存最早的觀星台是哪個

發布時間:2022-06-10 10:11:46

『壹』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哪裡

我國最古老的觀星台在鄭州登封市東南...南臨箕山,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年)。

『貳』 我國最早的天文台建於哪個朝代

我國最早的天文台建於元朝。

河南登封觀星台:是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台,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15公里,始建於元朝初年(公元1279年前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築,也是世界上重要的 天文古跡之一。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八大景區之一。觀星台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叄』 河南什麼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公元十世紀的什麼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

河南登封觀星台,由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於公元1276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當年忽必烈完成統一後,任命郭守敬等人改革歷法。於是郭守敬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建立了27個天文台和觀測站,而登封觀星台就是中心觀測站。

『肆』 我國古觀象台是什麼樣的

洛陽靈台是東漢光武帝於中元元年(56年)在洛陽南郊(今河南偃師)建造的。

夏代的天文台稱為清台,商代的天文台稱神台,而周代則改稱為靈台。洛陽靈台佔地44000平方米,東西各有牆垣,牆垣內的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高台,即靈台,台高約20米,台基約50米見方。台的四周有上下平台兩層,平台間有坡道相連接,兩層平台內各建有10餘間房間。靈台頂部是觀測天象的場所,四周的建築則是觀測人員處理觀測資料的辦公室。該靈台規模龐大,項目齊全,為我國漢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直接領導過靈台的觀測工作,設計並製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並寫出了《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不朽的天文學著作。

據史料記載,洛陽靈台在曹魏和兩晉時期還一直沿用,到北魏時才被廢棄不用。1974年冬季至1975年春,中國有關部門發掘時,發現了這個寶貴的天文古跡。

登封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觀星台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已有700餘年歷史,登封古觀星台坐落在洛陽東80多公里遠的登封縣告成鎮。

觀星台由台身與石圭、表槽組成。磚石結構的觀星台由台身和石圭兩部分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檯面呈方形,用水磨磚砌造。聳立著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條長堤恰好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為立表,高9.46米;長堤相當於土圭,稱為量天尺,長31.19米,位於正南北向。

在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所有的天文建築中,在登封觀星台進行觀星、測影等天文活動的時問最長。從公元前1060年的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這里「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求得地中」開始,一直到元代末年,時間長達2400多年。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建築,登封觀星台是古代天文文物的典型代表,其經歷朝代之多,年代之久,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科技發展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觀星台在編制歷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後代天文、歷法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觀星台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科技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

北京古觀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位干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約1442年)。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北京古觀象台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台」,台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台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台改稱「觀象台」,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台上先後增設了8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

從明朝正統年間起,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台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500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台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8件大型銅制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這8件銅制天文儀器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伍』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

觀星台
觀星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東南7.5公里的告城鎮,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地望十分優越,曾是古代陽城所在地。前後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台、大殿、觀星台、 螽斯殿等七進,院內復制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台是我國現存時代早、保護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l276年,距今己有7OO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築物。

『陸』 人類原始的觀測太空「基地」是哪裡

史料表明,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天文觀測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夏代就有天文台,那時稱「清台」,而商代的天文台則叫做「神台」,到了周代改稱為「靈台」。以後,歷代天文台又有觀象台、觀星台、司天台、瞻星台等名稱。

北京古觀象台

事實上,早期的天文台既是觀測星象的地方,又兼作祭祀活動的場所。古代帝王在該處祀天,同時又任命專職人員在這里觀測天象,占卜吉凶,編算歷書。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祀天和觀天逐漸分離,專門從事天文觀測的天文台開始逐漸獨立出來。由於觀測天象與古代農牧業生產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從此,司天機構在我國一直受到高度重視。除特殊情況外,歷代現象台和觀天設備都建設在京城。

河南登封古觀星台

我國現在尚存有幾處古天文台遺址,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河南登封古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另有洛陽靈台,坐落於河南偃師縣,它曾是東漢時期一座規模宏大的天文台,相傳著名科學家張衡曾在靈台工作過。不過,目前這座古天文台已成廢墟。據史書記載,洛陽靈台在全盛時期曾呈現一派繁忙景象。靈台高約20米,其台基約50米見方。全台有43位工作人員,分工極為詳細,並且觀測項目應有盡有。因此,漢代時期我國天文學十分發達,在當時的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

登封古觀星台坐落在洛陽東80多千米遠的登封縣告成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築。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聳立著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條長堤恰好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為立表,高9.46米;長堤相當於土圭,稱為量天尺,長31.19米,位於正南北方向。

天體儀示意圖

北京古觀象台在建國門內立交橋西南側,建於明代正統七年至十一年(1442~1446),歷經明清兩代,容姿未衰。辛亥革命後,古觀象台屬於教育部,成為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央觀象台。從明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台連續觀測近500年,創造了連續觀測最久的世界紀錄。

而北京古觀象台則安裝有8件清代製作的天文觀測儀器(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和璣衡撫辰儀),它們以造型美觀、雕刻精細而著稱於世,1983年4月1日經整修正式對外開放。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很早以前,人們發現房屋、樹木等物在太陽光照射下會投出影子,這些影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於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測量表影的長度和方向,則可知道時辰。後來,發現正午時的表影總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製成的尺子平鋪在地面上,與立表垂直,尺子的一頭連著表基,另一頭則伸向正北方向,這把用石板製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時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讀出表影的長度值。

經過長期觀測,古人不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內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陽斜射,表影則最長。於是,古人就以正午時的表影長度來確定節氣和一年的長度。譬如,連續兩次測得表影的最長值,這兩次最長值相隔的天數,就是1年的時間長度,難怪我國古人早就知道1年等於365天多的數值。

圭表

儀征銅圭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圭表。1965年在江蘇儀征石碑村1號東漢墓出土。儀征銅圭表長34.5厘米,圭表合漢制1.5尺,邊緣上刻有尺寸單位;表高19.2厘米,合漢制8寸。圭、表間用樞軸連接,使之合為一體。使用時將表豎立與圭垂直;平時可將表折入圭體中留出的空檔內,便於攜帶。根據傳統的說法,表高為8尺,這一數值曾被長期沿用。該表的表高恰為8尺的1/10,說明它是一件攜帶型的測影儀器,可證明當時常設的天文台用8尺的表進行觀測的說法是可信的。

在很多情況下,圭表測時的精度是與表的長度成正比的。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時的地方設計並建造了一座測景台。它由一座9.46米高的高台和從台體北壁凹槽里向北平鋪的長長的建築組成,這個高台相當於堅固的表,平鋪台北地面的是「量天尺」,即石圭。這個碩大的「圭表」使測量精度大大提高。

史料證明,以圭表測時,一直延至明清,現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圭表,是明代正統年間(1437~1442)所造的。

遠古時的人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從太陽每天有規律的東升西落,直觀地感覺到了太陽與時間的關系,開始以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確定時間。但這很難精確。據記載,3000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縣設置過一種以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儀器,稱為圭表。這當為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此外,圭表還可以有多種用途,周秦時期,人們認為在同一日子裡,南北兩地的日影長短倘若差1寸,它們之間的距離大約有1000里。據說周王室裂地封侯的時候,用的就是這種辦法。圭表還可以測定方向。在地上畫許多個同心圓,將表竿豎立在圓心,當上下午表影頂點落在同一圓周上時,將這些對應點連接起來,它們的中點軌跡與圓心連線便是南北方向。在夜裡,當視線通過表頂凝望北極時,這方向也即是南北方向。古人在搭建房舍,修造道路和營造宮殿的時候都要仔細地確定南北方向(即子午方向),《詩經》上說「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揆,揣度的意思。全句可以解釋為:通過觀測日影來決定營造楚國宮殿的方向。

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日冕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6000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574)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2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2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使用日影測時的日晷,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一根指時針,這根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地指向北極點,也就是都有一根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指針。觀察這根指針在指定區域內的投影,就能確定時間。現在常見的日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形式:

(1)水平式日晷。是最常用的日晷,採用水平式的刻度盤,日晷軸的傾斜度依使用地的緯度設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數計算才能確定。適合低緯度地區使用。

(2)赤道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是依照使用地的緯度,將軸(指時針)朝向北極固定,通過觀察軸投影在垂直於軸的圓盤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的裝置。盤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軸投影在圓盤上的影子會分在圓盤的北面和南面,適合中低緯度的地區使用。若將圓盤改為圓環則稱為赤道式羅盤日晷。

(3)極地晷。供指時針投影的平面與指時針平行,即與地平面的夾角與地理緯度相同,並朝向正北。時間的刻畫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來處理,投影的時間線是平行的線條。適合各種不同緯度的地區使用。

(4)南向垂直日晷。刻度盤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較適合在中緯度(30°~60°)地區使用。

(5)東或西向垂直式。刻度盤面朝向正東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只能在上半日(東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緯度地區都適用。

(6)側向垂直式。刻度盤面採用垂直方向的日晷。這一種日晷需要依照建築物的牆面方向換算刻度,不容易製作。依季節及時間的不同,有時不會產生影子。南向與東西垂直日晷都可視為此形的特例。

(7)投影日晷。不設置指時針,僅在地平面依地理緯度的不同繪制不同扁率的橢圓,在其上刻畫時間線,並將長軸指向正東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軸上則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測量時刻的正確位置。

在此次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就上演了焰火點亮日晷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幕。時鍾接近20∶00,焰火在「鳥巢」上空綻放,突然,一道耀眼的焰火在體育場上方滾動,激活古老的日晷。日晷將光芒反射到2008面缶組成的缶陣上,和著擊打聲,方陣顯示倒計時秒數。缶面上連續閃出巨大的9、8、7、6、5、4、3、2、1……場面之震撼,令人終生難忘。

『柒』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什麼

根據中國豐富的天文史料中記載,登封觀星台目前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屹立於河南登封的登封觀星台,是一座集多功能於一身的天文台,它由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製造,先人不僅用它來測影,還可以用其進行觀星、記時等天文研究。它建於周初,約公元前11世紀,現仍有「國公測影台」保留至今。此台到現今已有3100多年歷史,比國外最古老的現存天文台埃及的亞歷山大天文台、羅迪斯觀星台建造時間還早,因此,不僅在中國,它在世界現存的天文台中也是最老的。

觀星台的主要用途就是測影,與測量日影的圭表功能差不多。把它矗立的城樓式建築當做一根直立於地面上的竿子,用來度量日影長度的「尺子」則由台下正北方的一條「長堤」來表示,在觀星台的上面還有一橫梁架在兩間小屋之上,在這兩間小屋裡,一間放著漏壺,一間放著渾儀。每天正午太陽光都會把台頂上橫梁的影子投在長堤「尺子」上,可以看出,冬至日這天正午的投影最長,夏至日這天正午的投影最短,從一個冬至日(或夏至日)到下一個冬至日(或夏至日)就是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就是中國古代測量一年長度所採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也為指定歷法奠定了基礎。

根據史料《元史·天文志》中記載,元初在進行「四海測驗」時曾在此觀測過北極星的記錄,所以觀星台不僅可以測量日影,它還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觀象,當年的觀星台上可能還有一些觀象的設施。

此外它的設計者郭守敬等人通過在觀星台上的實地試驗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他不僅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轉規律,還清楚地總結了一年當中有24個節氣,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可以說,觀星台是中國天文學的重要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捌』 現存最早的古天文台

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築是在河南省 。
登封觀星台是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台,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15公里,始建於元朝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築,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

『玖』 歷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在什麼地方

中置河南告成觀星台



巨石陣建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巨石陣具體是做什麼用的仍然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它是典型的古代喪葬祭祀場所,也有人認為它是天文觀測場所。一圈高高的石頭形成一個「馬蹄形」的陣列,其開口方向直接指向陣列外一個巨大的「腳跟石」。在夏至的黎明時分,從石陣的中心開始,太陽從「腳跟石」的頂部慢慢升起。

『拾』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建築登封觀星台僅僅是用來觀星的嗎

在我國最古老的典籍《尚書》中記載,堯帝命人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根據星辰運轉的規律來編訂歷法,把它頒發給人民以指導農業生產。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古代中國,一部精確的歷法無疑十分重要。所以,制定和頒布歷法是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而歷法的編訂,離不開精確的天文觀測與推算,這便不能不提到意義重大的觀星台。

位於河南登封市告成鎮周公廟內的觀星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建築之一。

總結:

元朝統一中國後,元世祖忽必烈任命郭守敬進行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郭守敬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觀測站,登封觀星台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在周邊大量文儀器的配合下,登封觀星台夜間觀測星辰運行,白天觀測日影變化,記錄著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

經過多年的觀測推算,郭守敬終於編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這部歷法相對於現代科技推算出的太陽運行周期僅差26秒,比歐洲取得這一成果領先了300年。我國古代在天文歷法學上取得的重大成果,與觀星台這樣的天文建築的修建是分不開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存最早的觀星台是哪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0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800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4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6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51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9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伊朗警察抓捕了多少人 瀏覽:869
越南什麼地方有金錢龜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