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祠堂多少平方

中國祠堂多少平方

發布時間:2022-06-10 12:57:35

『壹』 中國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稱為太廟,民間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場所稱為祠堂。這種現象源於我國古代的

源於我國古代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於保持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系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宗法制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為法定的王位繼承人。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後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太廟在明清時期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同時也是展示中國古代禮制文明的最高場所。簡單的說法就是:「皇家祠堂」。

祠堂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於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1)中國祠堂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幾個著名的祠堂:

1、廣州陳家祠

祠堂建築主要有大門、前堂、正堂以及兩旁的廂房組成,按中軸對稱的方式,圍合成庭院。正堂內供奉老祖宗牌,兩旁有夾室,分別存放族譜和祭祀用具。在中國古代社會,家是很重要的社會單位,作為家族代表的祠堂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安徽歙縣棠樾村鮑氏支祠

在古代,家族中的重要事情都必須到祠堂中去進行。家族中人結婚,必須到祠堂去舉行婚禮;家族中有人去世,必須到祠堂去舉行喪禮;家族內部有重要事情,族長在這里召集族人共同商議。

總之所有家務事都到祠堂去,這種做法表明了一種觀念,即凡事必告於先祖。同時也是告誡後人不要忘記根本,所以很多家族祠堂的名稱也都具有這種含義,例如「敦本堂」、「敘倫堂"等等。

3、汝城金山村李氏家廟

祠堂是一個家族或姓氏的代表,它體現一個家族或姓氏在地方上的地位、勢力、威信和榮譽。因此祠堂之間的互相攀比就成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各家各姓聚集族人,傾盡財力物力,務必把祠堂建得壯美無比,想要超過人家。

『貳』 陳家祠的價值

陳家祠既體現了中國建築的形式,又富有廣東地方工藝裝飾特點,表現在建築裝飾藝術方面,該祠從上至下,從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廳、門、窗、欄桿、屋脊,大量地運用了石雕、木雕、磚雕、陶塑、泥塑、鐵鑄等加以裝飾。既有鏤雕於石欄桿的瓜果、花鳥、雲紋,鑲嵌於各處的鑄鐵花等纖巧小品,又有雕塑於屋脊長達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繪中最多的是反映勞動人民美好願望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景象,以及菠蘿、荔枝、楊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陳家祠集廣東民間工藝之大成,成為中國少見的一座雕塑藝術建築。
該祠第一排大殿曾為客廳和書塾(中國過去的祠堂多附設私塾);第二排大殿用於聚會;第三大殿則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兩側,等級森嚴。祠內是廣東全省民間工藝美術精華薈萃之地,種類繁多,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屬、貝殼十餘種。這些民間工藝品和陳氏書院的建築裝飾藝術共展一堂,相互輝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遊客來此欣賞,獲得美的享受。
為廣東省陳氏的合族祠堂,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由黎巨林設計。整座建築坐北向南, 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為三進五間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陳家祠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 號稱百粵冠祠。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寬和縱深均為80米,平面呈正方形。採用抬梁式建築結構,硬山式封火山牆。總體採用「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在建築的處理上,以中軸為主線,兩邊以低矮偏間、廊廡圍合,襯托出主殿堂的雄偉氣概,形成縱橫規整而又突出主體的構局。建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築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築。
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模亦大,內容豐 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 「尉遲公爭帥印」等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下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 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後為了錦袍而爭奪得難解 難分的情景,人物生動傳神,引人入勝。
因祠堂落成後,一直作為陳姓子弟讀書辦學的地方。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間期間,這里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

『叄』 中國最奢華的華祠堂,耗資2億元,這么多的錢都用來幹嘛了

事實上,很多人造景點,都是失敗之作,如根據某位名人然後修建一座房屋,亦或者模仿某個名勝古跡進行縮小版仿造,但這些景點只能吸引人一時眼球,並不能達到遊客再次前來,而在中國其實還有一個人造景點,它是國內最奢華的華祠堂,去過的人都被他所震撼,甚至有人稱他為「姓氏故宮」,他就是中華邱氏總祠。

大殿均為檐歇山頂式,紅牆黃瓦之間紅柱迴廊環繞,內外皆雕梁畫棟,富麗堂皇。遠遠望去,蔚為壯觀。自建成以來,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被譽為隱藏在河南的「姓氏故宮」。整體建築群落由三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中華邱氏總祠,第二部分為昭烈武成王廟,第三部分由南文化廣場、北文化座山和周邊其它建築構成。

『肆』 祠堂的著名祠堂

晉祠,中國唐姓總祠堂。
堯帝封唐,叫唐堯,立宮於現在的太原地區,後人有姓唐的,應該是唐姓的得姓始祖。叔虞被剪桐封唐,叫唐叔虞,後人以國為氏而姓唐,應該是唐姓的直系始祖。晉祠既然是懷念、奉祀第一代晉王唐叔虞的祠堂,她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可以說是中華唐氏的總祠堂。盡管兩異其地,數代擴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她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透析著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群。她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她是炎黃子孫、特別是唐氏後嗣的驕傲!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修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中國東漢墓地祠堂。在山東省長清縣孝里鋪南的孝堂山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築石刻房屋建築。祠內石壁和石樑上遍布精美的線刻圖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建有保護性復室。

孝堂山東漢石祠建於東漢初年,歷經兩千年歷史風雲,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築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它也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後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1建築形制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屬之祠堂,仿照漢代民居建築的形象並縮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4.1米,南北寬2米有餘,高2.6米,比嘉祥縣武氏祠略大。室內由一根八角石柱分為兩間,面闊3.09米,進深2.08米。墻壁為厚約20厘米的石板。屋頂為單檐懸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壟、連檐等構件的形象。。
石祠為單檐懸山頂兩開間房屋,坐北朝南,面闊4.14米,進深 2.5米,高約2.64米。後部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構築情況是:東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銳角三角形。後壁橫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兩側山牆前面立條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後牆間,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分室為兩間。屋頂前後坡備用 2塊石板覆蓋。屋頂石板刻出瓦壟、勾頭、連檐形狀,東西兩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後期又在正中八角柱兩側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時期題銘。
祠室內的三面皆有淺線刻畫像,三角石樑上也刻有畫像。畫像圖案為朝會、拜謁、出遊、狩獵、百戲等漢代貴族墓葬石刻的常見題材。橫貫西、北、東三面內壁上部的出遊圖,場面宏大,人物、車馬眾多,且刻有「大王車」三字。其他畫像有伏羲、女媧、西王母、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等神話、故事題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遊人題記,最早的有紀年者為東漢中期所題,因此該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於東漢中期。
漢永建四年(129年)題記:「平原漯陰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
漢永康元年(167年)題記:
《感孝頌》,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齊州刺史隴東郡王胡長仁撰,刻於祠室西外墻。篆書題額,正文為隸書。文中提到郭巨養母的故事,原有人據此認為這是郭巨之墓祠,後經考證此為東漢石祠。
孝堂山東東漢石祠畫像內容:祠內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滿畫像,主要內容是與祠主經歷和生活有關的車騎出行、庖廚、宴飲、狩獵、百戲、戰爭以及歷史和神話故事等圖像。橫貫三壁上部的「大王車出行圖」是漢畫像中場面最為宏偉、車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參加過諸侯王駕的鹵簿活動。北壁樓閣下部的車騎出行圖,主車旁有「二千石」榜題,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東西壁還刻有伏羲、女媧、西王母、風伯、雷公、貫胸人等神話內容及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胡漢戰爭等歷史故事。隔梁石兩面刻有升鼎、橋上墜車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畫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車」、「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條榜題。石祠畫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線刻為主,少部分圖像兼用凹面刻,線條剛勁、洗練,形象簡朴生動。構圖雖無明顯界格,卻上下層次分明,是漢代畫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內外壁面上,還有後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書題記,也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其中最早的題記是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兩則。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後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約3米,祠堂周圍還有已被盜的漢代墓群。郭氏,相傳為二十四孝中的東漢人郭巨。但郭巨為河內隆慮人(今河南林州),一說為溫人,沒有記載其來過濟南郡。祠堂內的畫像多為王者出遊及戰爭等場面,也與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認為實際上是漢代濟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無從考證,因此定名為郭氏墓石祠。
2歷代修葺與研究保護
郭氏墓石祠自漢代以來就是名勝古跡。酈道元《水經注》對郭氏墓石祠已有記載,稱之為「孝子堂」。北齊時,人們已經普遍認為該墓是郭巨之墓。唐代開始在祠堂周圍修建廟宇。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對此也有著錄。明清兩代屢經修繕,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經大修祠堂附屬廟宇,有八殿兩廊之規模。民國初年,日本人關野貞來此考察,於1916年首次發表祠堂的實測圖。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築。由於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當地文物部門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圍墻,派人看護。1999年,按照漢代風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額由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題寫。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兩側的漢墓,並將清理是發現的歷代碑碣集中存放於墓園內。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堂記》記載,該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先建寢殿(1540年),歷經七十餘載,毀壞嚴重。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擴建,至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別是嘉靖和萬曆兩度建造,故形式和風格迥異。坐西朝東,背山面水,佔地3300多平方米,氣勢宏大。閣為二進歇山頂,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寬29米,呈八字型,進而是欞星門,大門繪有彩繪門神,其後左右建有兩碑亭,立《祖東舒公祠堂記》碑碣於其中。再進是儀門,上懸羅哲文先生所提「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匾額,穿過儀門即為寬大的天井,天井當中是甬道,兩旁各有廡廊,兩廡廊階前臨天井池處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欄板。甬道盡頭為露台(陛),登露台進入第二進大廳,大廳名「善廳」,享堂懸有巨大匾額,上書「彝倫攸敘」四個大字,為明萬曆進士董其昌手書。過大廳在寢殿又設一天井,天井內有三條寬闊的石台階。寢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欄板。石台階和欄桿頭上各有石獅一對,欄板雕刻精美,每塊圖案各異。寢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所在,並列三個三開間,加上兩盡間,共十一間,十根檐柱採用琢成訛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懸著吳士鴻手書的匾額「寶綸閣」。寢殿內的梁頭、駝峰、脊柱、平盤斗等木構件,用各種雲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並且都繪有精妙絕倫的彩繪,以青綠、土黃為主調,間以橙、赭、玫瑰紅等對比色,圖案清晰艷麗,實乃罕見,兩端設有樓梯,可登臨二層閣樓。該閣用於珍藏歷代皇帝賜予呈坎羅氏的誥命、詔書等恩旨綸音及家族議事。
龍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績溪縣瀛州鄉大坑口村東,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族祠,距縣城12公里,龍川是大坑口的古稱。據《龍川胡氏宗譜》載:「東晉散騎常侍胡焱提兵鎮守歙州時游觀華陽鎮龍川(即績溪縣華陽鎮,當時隸屬歙州),見這里『東聳龍峰,西侍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蜿蜒而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即刻上書皇帝請求賜居,恩准,遂於咸康三年(337)舉家遷此定居。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里人兵部尚書胡宗憲倡導捐資擴建。原懸掛在宗祠正廳上首的匾額書有「宗祠」兩個大字,上款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澤王書」。光澤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見該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後,宗祠進行過幾次修繕,其中較大的一次修繕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體結構、內部裝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藝術風格。
龍川胡氏宗祠以其強烈的徽派建築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築之林。其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叫人為之驚嘆。1988年1月,龍川胡氏宗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族祠堂林立是徽州一個重要的社會和歷史現象。本文探討了徽州宗族祠堂的興起時代、建造規模、建築裝飾及其歷史背景和社會作用。作者認為,明代嘉靖年間,夏言進行民間祭祖札制改革以後,徽州宗族出現了大建祠堂的熱潮;徽州宗族祠堂規模宏大,裝飾精美,建築耗費驚人。作者指出,明代中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所引起的徽州社會變化,沖擊了徽州的宗族統治,因此許多宗族集團才大量建造祠堂,以加強宗族觀念和宗族團結,鞏固宗族組織和宗族制度。
南屏葉氏
又名「奎光堂」,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南屏村。為南屏葉氏支祠。建於明弘治年間,清雍正年間改建門樓和大門,乾隆年間重修祀堂及門樓。祠堂門前有照壁,形成護垣,門樓高大,四根40厘米見方的石質檐柱,托著碩厚的額枋和曲梁。四柱三間三樓木質結構,明間三樓近10米寬的額枋上,開列著四攢九踩四翹品字斗拱。次間二樓各列二攢九踩四翹品字斗拱,各托著流線優美,結構相稱的飛檐,參差相襯。大門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刻精緻。全飼分把堂和享堂兩大進,享堂有摟,比祀堂大30平方米。從門樓到享堂,全長46米,闊16米,脊高12米,約700多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周氏
又名「衍緒堂」,位於績溪縣城曹家井39號,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原來兩堂北面有濂溪書院、桂花廳、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閣,因歷史原因現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門樓、庭院、廊廡、正廳、庭院、寢室等七大部分組成,寢室已被後人改為平房,現存建築面積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規模宏大,蔚為大觀,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七間,進深兩間。走進周氏宗祠,仰望頂部,木雕額枋上的一幅鯉魚跳龍門的圖案躍入眼簾,反映出周氏先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而下一塊額枋雕刻的是福、祿、壽三星圖。俯首須彌座上的淺浮雕刻花鳥圖,一幅幅既生動又別致,讓人彷彿置身於花鳥世界。儀門兩側,石鼓對峙,上方懸掛「周氏宗祠」匾額。門樓後為庭院,中設市道通向正廳,兩邊皆用青條石鋪面。廊廡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式屋頂,斗拱挑檐,用材碩大,做工講究,明間上方懸「道國世家」匾額。額妨梁馱、平盤斗、扶脊木、雀替等無一不鏤、無一不雕,刀法古樸有力,線條遒勁豪放。中進庭院的石刻欄板,更是石刻精品,欄板上面刻有丹鳳朝陽、松鶴延年、杜鵑唱梅、牡丹富貴,畫面典雅生動,件件巧奪天工,讓人流連忘返。祠堂的後進卻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欄板上,精雕細刻著造型迥異的花瓶和爭妍斗奇的插花,表現出周氏先人對如花似錦的安寧生活的追求和嚮往。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嘉郡祠,原名劉氏宗祠,在碧蓮鎮上村。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封劉基上三代為永嘉郡公後,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佔地2000平方米。祠為二進二廂四合院式木構建築。前為門廳,通面寬20.80米。後為正殿,通面寬22.80米,通進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懸山屋頂。中有戲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頂,八角重拱復斗式藻井。是明代典型的木構祠宇建築。
祠內藏有劉基注諸葛亮《水陸攻守戰略秘書七種》13卷,頗具文物價值。 孝思祠,在花坦鄉廊二村,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東,佔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門廳、兩廂、戲台、正廳等組成,面寬17.82米,進深37.4米。東面開三組雙扇大門,中門由基座開槽作為通道。戲台居中,單間亭閣式,頂棚設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樑柱用材粗獷,柱礎多為木質。明、次間12根經柱柱頭齊平,俗稱「十二平」,為他處建築所罕見。該祠規模宏大,製作精美,為明代典型建築。
胡村程氏家祠
胡村程氏家祠,系明朝萬曆年(約公元1573年後)程氏第五十二世社明公之子天益、天貴、天遠三兄弟從安徽績溪程里遷徙江西玉山胡村定居之後聚資所建,迄今己逾二百多年。該祠堂於2004年9月8日起,經國務院批復,列為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胡村原有三座程氏祠堂,一座是社明祠,人稱大祠堂,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廢棄;一座是天益祠,就是現存的祠堂;還有一座天遠祠,又稱三房祠,現已無存。
現存的程氏家祠(天益祠)也是胡村程氏長房祠堂,該祠始建於清乾隆癸巳年(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建築上乘,主要體現在內部的精美修飾。自乾隆朝以後經歷代擴修,規模宏偉壯觀:重堂四進雙檻轉廂,懷玉青丹井相襯,雕梁畫棟、錦楹綉枋,鎏金溢彩,極盡美輪美奐!其工藝之精緻,構架之豪華,堪為方圓百里之佼佼,其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據歷史記載,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才發展到高峰。客家人遷徙到南方定居後,在居室方面,不但創建了集宜居與安全於一體的客家圍屋,而且繼承和發展了祠堂的構築藝術。從遍布城鄉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結構宏偉、工藝精美,大多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久遠的傳統文化,顯示出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採用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大都為二進、三進或五進,兩邊青磚砌成的高牆,高聳過瓦面,牆頂上高低有序、相互對稱地翹起水牛角似的「多子」,顯得典雅而又雄偉。祠堂一般由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亭堂、寢堂等組成。有些祠堂在後部還開辟有庭院、花園,有的還附設戲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處,因此空間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較大而堅實的柱頭和橫梁構建。寢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紀念對象之所,顯得庄嚴而神聖。每逢清明或節日,或個人,或全族,在祠堂里進行祭祖活動,弘揚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於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因此,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客家祠堂是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它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象徵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從祠堂里的匾額諸如「中憲大夫」「進士」,便可知該族的輝煌。正是: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作為民間宏偉的建築,並不是專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還有其他作用。如城鄉祠堂會被當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來開會、看戲、放電影、辦文化活動中心,給祠堂注入了新時期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活力。
閱覽客家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沉澱著深厚的人文根基,還能從這里尋找到人類前進的足跡。

『伍』 中國最豪華的祠堂在哪裡為什麼說它最豪華

陳家祠內易受風雨侵蝕的建築構件均採用花崗岩石材,其淺灰色調與磚木結構建築的主色調形成鮮明對比。歷史上,廣州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城市。

『陸』 成都武侯祠是為了紀念誰而建的祠堂

武侯祠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時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省漢中的勉縣(沔縣),但目前最有影響的是成都武侯祠。

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於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後,靈柩運回成都,下葬於此,史稱惠陵。而按照漢制,有陵必有廟,所以在同時期,就有了漢昭烈廟誕生。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成都武侯祠與惠陵、漢昭烈廟合並一處。

(6)中國祠堂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

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現佔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跡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以及錦里民俗區(錦里)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文物區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廟現存主體建築(除惠陵)均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遷建的三義廟和新建的結義樓,共七重。

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餘尊,唐及後代碑刻50餘通,匾額、楹聯70多塊,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最為著名。

『柒』 列舉中國 現存祠堂

倪雲林祠

又名倪高士祠,元代名畫家倪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裔孫倪鳳來等奉檄建。原祠四間三進,設有敬思堂、後院有池沼、假山、琴房等建築。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出生於無錫梅里邸陀村,中國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世界級文化名人,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成為元代畫壇四大名家,他們以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一代畫風。倪雲林的太湖山水畫,以簡潔凝練,瀟灑秀逸的風格盛名於世,突出反映了他只傍青山不染塵的高潔品格。
倪雲林在書法、音樂、園藝、美食、鑒賞、佛道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為世人所欽佩和敬仰。
2009年6月,祠堂經修復,原貌重現。
陸宣公祠

唐相陸贄。祠堂始建於宋,由朝散大夫陸元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後裔孫陸慧玉等復建於惠山。毀於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之炮火,民國三十五年,1946,無錫陸氏合族公推陸雨生主持籌建修復事宜,當年夏開工,次年春竣工。合族子孫舉行春祭典禮,並接受湯恩伯書贈之「帝師祠」匾額。
原有建築四開間,三進,有戲樓、池橋。現存清嘉慶重修的祠堂建築二進,門間後為戲樓,下臨水池,池上架石橋通亨堂。亨堂為硬山頂建築,三間兩層,1994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陸贄,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人,大歷八年773進士。陸贄是唐代賢相之一,他的學識才乾和品的風范,尤其是「人君立國,以民為本」整頓吏治,反貪倡廉的治國思想,深得當時和後世贊譽薛中丞祠

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醫薛福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咸豐五年順天鄉試第二名舉人,任工部員外郎,為治黃、治河作出較大的貢獻,授山東濟寧泰武臨道。
薛福辰精通醫書,光緒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經御醫診治無效,名醫會診服葯也不見起色。次年經李鴻章、曾國荃保舉,薛福辰進京治慈禧病,竟然很快痊癒,為名醫馬培之、汪守直所佩服。受到慈禧贊賞,專賞頭品頂戴花翎、親賜福字,「職業修明」匾額給薛福辰。光緒帝稱他是「醫國聖手」,賞賜他紫蟒袍、狐裘、如意,並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祠始建於民國初年,上世紀50年代起給為民居。2009年2月,經惠山古鎮辦全面修繕,為三間三進加備弄式樣,頭進為門樓,門樓後設有照壁,廊軒相連的祠屋間木雕精美,氣勢不凡。祠屋後院,內植名木修竹,環境幽雅。
惠山唐宋石經幢

位於惠山寺寺門前,右側為唐「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唐乾符三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左側為宋「大白傘蓋神咒幢」,建於宋熙寧三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歷史。唐陀羅尼經幢高6.26米,宋大白傘蓋神咒幢高6.22米,均有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是江南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地石刻文物。
唐宋石經幢以前由於隱在山門背後,遊客不知山門背後有珍寶。在惠山寺古鎮的保護修復中,特將古華山門前移,從而更加突出了這唐宋時代珍貴文物的藝術風采,也反映了惠山古街的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牌坊

俗稱「千人報德坊」,坊額正面刻有「人傑地靈」四個字,坊額橫梁刻有「中憲大夫福建湖廣按察使提學副使鄒迪光」。坊額背後刻有「岩壑夔龍」四個大字。
牌坊為明萬曆年間鄒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牌坊形制為三門四柱五樓,是惠山古街牌坊中佼佼者。
坊上世紀50年代初因上端石構件嚴重風化被拆除,構件散埋四處。現在恢復的牌坊,其石柱、石樑都是原來的石構件,十分珍貴。

『捌』 全國黃氏總宗祠在哪裡

廣東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黃氏祠堂。

江邊黃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圍自然村交界處,佔地面積654平方米。

據《江邊黃氏族譜》記載,江邊黃姓先祖南宋時因戰亂從江夏(今湖北漢口一帶)幾經周折南遷定居於江邊,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伊中舉出仕為官(官至江西撫州通判),倡議之下,興建黃氏宗祠。

結構:

江邊黃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梁架式結構,中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式設計,內置36根石柱作支撐梁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各設有明天井兼迴廊,三進另闢有左右廂房。

黃氏宗祠布局合理,寬敞、明凈、庄嚴、大方,帶有明顯中原建築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築的特徵。祠內保留有明江西撫州左堂黃學伊題書的「起鳳」正門牌匾、海瑞題贈的楹聯(仿製品)一副,有清光緒皇帝嘉獎黃龍韜的木刻聖旨殘件,還保留有一批精細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築構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祠堂頭門斗拱式牌樓,屬於當時較高規格的建築。

『玖』 中國最大的祠堂佔地多大

家族祠堂最大是五千多平方米

『拾』 陳家祠簡介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陳家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也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所在地,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除長期設有《廣東傳統雕刻藝術》、《廣東象牙雕刻藝術》、《廣東刺綉》、《百年陳氏書院》、《舊廣州家居》等展覽外。

還不定期展出各種廣東民間工藝品,如石灣藝術陶、廣州織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廣綉、套色蝕花玻璃等。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10)中國祠堂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祠堂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祭祀、辦理宗族事務的地方,又是宗族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為了體現陳姓是清代廣東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也為方便陳姓子弟來省城廣州讀書應考和族人辦理訴訟、議事等事務時提供臨時住所。

1888年,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陳伯陶等廣東四十八位陳氏族中鄉紳名流,聯名向全省各地陳姓宗族發出《廣東省各縣建造陳氏書院》、《議建陳氏書院章程》等信函,內容是邀請各地陳姓族人派人到廣州商量修建陳氏書院一事。

從信函中可了解到:陳家祠的陳姓「紳耆」,包括了清政府時期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吳川陳蘭彬和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的東莞陳伯陶等廣東著名士紳。

祠,就得有大筆大筆的經費支持。光是用於購買建造陳家祠的地產,總面積大約36600平方米,便花去了銀元21691元3毫8仙正。

建造陳家祠的資金來源,得益於倡建者陳蘭彬、陳伯陶等清末名流在南粵社會上的高地位和高知名度,倡議一出各地陳姓宗親的積極響應,就連海外的陳姓華僑聽到消息後也紛紛慷慨捐資。

閱讀全文

與中國祠堂多少平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的小說平台有哪些 瀏覽:49
印度產的牛肉是什麼 瀏覽:817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2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800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4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6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51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9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