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暖氣是如何供熱的
1、水暖利用壁掛爐或者鍋爐加熱循環水,再通過管材鏈接到暖氣片,最終通過暖氣片將適宜的溫度輸出,形成室內溫差,最後進行熱循環使整個室內溫度均勻上升。
2、氣暖則是加熱空氣,冷空氣一進來就被暖氣片加熱成熱空氣,熱空氣上升與屋子的冷空氣形成對流, 冷空氣又循環到暖氣附近被加熱成熱空氣,熱空氣在屋裡循環,房間就暖和了。
常用供暖方式
1、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是熱力集團把市政熱力通過管線輸送到用戶家中,是清潔且有保證的一種供暖方式。該方式價格便宜,且安全性能相對較高。
2、地板輻射供暖
該方式可以由分戶式燃氣採暖爐、市政熱力管網、小區鍋爐房等各種不同方式提供熱源。這種供暖方式溫度均勻,較為節能,但對管材要求較高,時間長了還會使傢具變形。
3、燃氣供暖
該方式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電為能源,可自行設定供暖時間,分戶計量,但存在安全隱患。
㈡ 我國古代如何屋內取暖
火炕、火牆、火盆、火塘。
1。現在河北、內蒙、東北還普遍使用火炕。
2。火牆現在比較少見。八十年代以前,北方村鎮的小醫院、單位、學校、工廠,還在使用。
3。火盆,現在少見了。是用黃泥製成,比臉盆大一點,深很多。把柴草的余火放進去,一般是烤手取暖。還可以燒土豆、爆米花。
4。火塘,照片上見過。堂屋挖一個坑,坑裡燒木柴。一般在屋頂開一個洞,出煙。
5。俄國人、日本人的屋子,有一種取暖爐,叫「別勒達「(音譯)。別勒達是鋼板製作的,很高,從地面到天花板。安在四間屋牆交會處,一個」別勒達「同時給四個房間供暖。
6。另外,就是大家在外國電影上看到的」壁爐「。燒木柴,很紳士。
7。懷爐。扁扁的一個白銅盒子,一端有絲綿涵養的煤油,另一端是燃燒室。小小的藍色火苗,
散發著熱量。人們把它拿在手上,放進懷中取暖。一般都是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使用。
㈢ 中國哪些省份冬季集中供暖
中國集中供暖省份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中國供暖分界線位於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中國在蘇聯援助下為城市居民安裝集中供熱系統。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嚴峻能源短缺,於是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秦淮線」就成為集中供暖的界限。
(3)中國是怎麼供暖的擴展閱讀
2015年11月15日開始,北京、河北、陝西等多個省市正式供暖,標志著北方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來,每逢供暖期,呼籲「南方集中供暖」的話題都會成為熱點。
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顯示,並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國家劃定的「夏熱冬冷」地區,包括上海、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四川等。這些省份冬季室溫遠低於北方城市集中供熱時的室內溫度。
㈣ 中國冬季供暖以長江為界有什麼依據或歷史背景
一種說法是:在中國,國家劃定冬季供暖的區域為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14個省份,涉及大約2億城市居民。另一種說法是:國家規定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冬季不供暖,長江以北冬季供暖。還有一種說法是:以黃河為界,黃河上游地區供暖,中下游地區不供暖。第四種說法是:以溫度為界,每年日平均氣溫小於和等於5攝氏度的天數在90天以上的地區供暖。主要是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 這些說法可都是公開見諸報端的。 國家是什麼時候做的這個規定?規定到底有哪些細節?為什麼要如此規定?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在計劃經濟年代,財政困難情況下,基於最低保障考慮的規定。不列入冬季供暖的地區,意味著國家預算不會為其列支供暖經費。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供暖的費用基本上是由政府包下來的。 事情就是這樣,16攝氏度,是人體對寒冷忍受程度的一個界限,過了此線,人即沒有了舒適感。南方的許多地方,冬季的大部分時間是低於這個界限的,但政府的一個規定,讓南方人的冬天過得非常痛苦。作家池莉有一篇小說,寫到武漢人的冬天,看得人毛骨悚然。 應該考慮南方人的採暖問題 在北方,許多年裡,人們的取暖問題是和單位密不可分的。 如果你住著單位分給你的房子,那麼,你就什麼心也不用操,舒舒服服享受就行了。如果你住著其他單位的房子,那麼,你要把按房屋面積收取的採暖費交給對房子有管理權的單位,再拿單據到你自己的單位去報銷。 在北方,許多年裡,不同單位的人們之間比較單位優劣,冬季的供暖穩定是一個重要指標。
㈤ 中國供暖區域按什麼劃分
按照秦嶺淮河為分界,分為南北區域。
之所以出現供暖的「南北差異」,主要就在於解放初制定的秦嶺淮河供暖劃界。但是當時制定這條線是基於經濟發展水平的考慮,而非實際需要。沒有暖氣的南方,比北方更冷,甚至連許多北方人都受不了南方的冬天。一旦出現冰雪天氣,南方氣溫降至零度以下就更讓人「傷不起」。
繼續按照百年前劃定的南北劃界線來決定是否供暖顯然早已不合時宜。事實上,為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已有多年,然而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相關提案至今未得到決策層面的認可。反對方的依據主要是能耗巨大。
(5)中國是怎麼供暖的擴展閱讀:
1、我國集中供暖模式沿襲蘇聯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當時蘇聯將室外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而我國規定只在日平均氣溫不超過5℃的日數在90天以上的地區集中供暖。
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縱觀世界各國的冬季取暖模式,無論是集中供暖的俄羅斯(即前蘇聯)還是分戶供暖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以地理界限來劃分供暖區域。
2、南北界限劃分不科學
上世紀50年代,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這即為南北供暖線。但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打破「不超過5攝氏度」這一制定集中供暖參考的數據記錄。
「不超過5攝氏度」只是從人體對溫度的感受出發,並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因此根據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對接近分界線的周邊地區來說並不合理。
㈥ 古代人冬天如何取暖宮廷又是怎麼取暖呢
1、古代人用火或者火塘來取暖。
(1)燒火取暖
其實,遠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北京人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通過燒火取暖。
(2)火塘取暖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
窮人在家裡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2、宮廷利用」夾牆「來取暖
中國古人的智慧是值得尊敬的,早在秦朝,就已經有「高速公路」「下水道」等等基礎設施了。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
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
火牆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築遺址的爐灶,其排煙道先曲折,後直上通於戶外,近似後世的火牆。火牆由爐膛、火牆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熱煙氣在牆內流程長,則蓄熱時間長,散熱均勻。煙囪是火牆的排煙通道。火牆的爐灶可以做飯,熱煙氣則通過火牆體供暖。
(6)中國是怎麼供暖的擴展閱讀:
古代也有"取暖費"
中國封建時代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中,主要由俸銀、祿米、柴直(值)銀三大部分組成。柴直銀,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費用在內的生活補貼。
早期烤火費多是實物發放,如宋代,每年從陰歷10月到次年正月發炭,宰相、樞密使每人發200秤,其餘官員從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來做飯、燒水的薪柴,則是常年按月發放。
㈦ 國家供暖標準是什麼
1室外空氣計算參數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對於負荷計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數據。在《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發布之前,大部分暖通行業人員使用的是1987年版《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J19-87)中的室外空氣計算參數。由於環境溫度的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計算參數已不適用於當前的負荷計算。為保證暖通空調系統設計的准確性和節能性,本次規范編制所使用的原始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氣象資料室。規范編制初期是2009年,還沒有2010年的基礎數據,由於氣象部門建議最好選用整十年的氣象參數作為基礎計算數據,因此編制組選用1971年~2000年的數據整理計算形成了附錄A。2010年底,規范編制進入末期,為了能使設計參數更具時效性,編制組又聯合氣象部門計算整理了以1981年~2010年為基礎數據的室外空氣計算參數。經過對比,1981年~2010年的供暖計算溫度、冬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及冬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上升較為明顯,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等夏季計算參數也有小幅上升,以北京為例,供暖計算溫度為-6.9℃,已經突破了-7℃。考慮到近兩年來冬季氣溫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如果選用1981年~2010年的計算參數,與原數據相比跨越較大,對工程設計,尤其是供暖系統的設計影響較大,為使數據具有一定的連貫性,編制組在廣泛徵求行業內部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最終決定選用1971年~2000年作為室外空氣計算參數的統計期。
2舒適與節能的室內設計參數 隨著我國對節約能源意識的不斷加強,暖通空調系統的節能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只有制定合理的室內設計參數,才能科學的計算冷、熱負荷,選擇經濟合理的供冷及供熱設備,達到建築節能的目的。室內計算參數主要是指建築室內的溫度、相對濕度、風速以及新風量等,這些參數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室內的熱環境以及建築的能耗。室內各計算參數,對於室內熱舒適和空調系統能耗的影響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參數的變化對室內熱舒適環境影響較大,對能耗影響卻較小,而有些參數的變化則恰恰相反,因此如何均衡地考慮舒適和節能是制定室內設計參數的關鍵。
對於供暖室內設計溫度,基於節能的原則,本著提高生活質量、滿足室溫可調的要求,在滿足舒適的條件下盡量考慮節能,因此選擇偏冷(-1≤PMV≤0)的環境,將冬季供暖設計溫度范圍定在18℃~24℃。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建築供暖設計溫度為18℃~20℃。對於舒適性空調的室內設計參數,考慮不同功能房間對室內熱舒適的要求不同,分級給出室內設計參數,熱舒適度等級由業主在確定建築方案時選擇。
3民用建築室內設計新風量 關於"每人所需最小新風量"的討論涉及兩類主要觀點:一是消除異味和污染物,保證人的健康舒適;二是盡可能減少疾病傳播。規范組對Yaglou傳統新風理論、Fanger基於舒適和適應性的新風理論和JoklM.V.污染物指標新風理論進行研究,並且對國際相關標准ASHRAEStandard62、prENV1752、DIN1946、CIBSEGuideA、NKB-61、《日本醫院設計和管理指南》進行比對研究,分別對公共建築主要房間每人所需最小新風量、設置新風系統的居住建築和醫院建築、高密人群建築每人所需最小新風量的確定方法進行了規定。
4散熱器供暖供回水溫度 以前的室內供暖系統設計,基本是按95℃/70℃熱媒參數進行設計,實際運行情況表明,合理降低建築物內供暖系統的熱媒參數,有利於提高散熱器供暖的舒適程度和節能降耗。近年來,國內已開始提倡低溫連續供熱,出現降低熱媒溫度的趨勢。規范組通過研究發現:對採用散熱器的集中供暖系統,綜合考慮供暖系統的初投資和年運行費用,當二次網設計參數取75℃/50℃時,方案最優,其次是取85℃/60℃時。同時規范組調研發現:國外集中供熱系統的二次網供回水設計參數存在向低溫供熱發展的趨勢。其中丹麥、芬蘭、德國、波蘭和韓國等國家由於其緯度與中國北方供暖城市的緯度相近,因此這些國家的供熱系統更有參考價值,這些國家的集中供熱系統二次網的供水溫度參數約為70~80℃,二次網回水溫度參數約在40~65℃之間,二次網的供回水溫度多採用70/40℃、70/50℃、80/60℃、75/65℃等設計參數。目前,歐洲出現60℃以下低溫熱水供暖,這也值得我國參考。
5復合通風 目前,我國民用建築中大空間建築逐步增多,採用復合通風系統通風效率高,通過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手段的結合,可節約風機和製冷能耗約10%~50%,既帶來較高的空氣品質又有利於節能。復合通風系統是指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在一天的不同時刻或一年的不同季節里,在滿足熱舒適和室內空氣質量的前提下交替或聯合運行的通風系統。復合通風系統設置的目的是增加自然通風系統的可靠運行和保險系數,並提高機械通風系統的節能率。復合通風在歐洲已經普遍採用,復合通風適用場合包括凈高大於5m且體積大於1萬m3的大空間建築及住宅、辦公室、教室等易於在外牆上開窗並通過室內人員自行調節實現自然通風的房間。
6空調冷負荷計算 空調冷負荷的計算是暖通空調設備選型的基礎,其准確性對整個建築的節能情況、運行效果都影響很大,一種准確、有效、合理的空調冷負荷計算方法對於暖通空調行業至關重要。規范組通過研究,對國內全部的商業負荷計算軟體以及兩家美國主流商業軟體進行五次現場比對,多次網路及電話會議比對,共計算43個算例,處理近千組數據,對空調冷負荷計算方法和軟體進行規范、統一、改進。
規范組對我國現行的傳遞函數法和諧波反應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我國現有空調冷負荷計算方法進行了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計算軟體的計算水平。我國現有的兩種主流空調冷負荷計算方法傳遞函數法和諧波反應法,雖然兩種方法使用不同的理論,經過完善後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的一致性較好,兩種方法都符合我國現行規范的要求,計算精度滿足工程需要,兩種方法可以互相驗證、共同存在。
7空氣調節系統 建築物空調系統應根據建築物的用途、規模、使用特點、負荷變化情況、參數要求、所在地區氣象條件和能源狀況,以及設備價格、能源預期價格等,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對規模較大、要求較高或功能復雜的建築物,在確定空調方案時,原則上應對各種可行的方案及運行模式進行全年能耗分析,使系統的配置合理,以實現系統設計、運行模式及控制策略的最優。規范分別對全空氣定風量空調系統、全空氣變風量空調系統、風機盤管加新風空調系統、多聯機空調系統、低溫送風空調系統、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蒸發冷卻空調系統、直流式(全新風)空調系統的選擇原則及設計進行了規定。
8冷源與熱源 當前各種機組、設備類型繁多,電製冷機組、溴化鋰吸收式機組及蓄冷蓄熱設備等各具特色,地源熱泵、蒸發冷卻等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天然冷源的技術應用廣泛,由於使用這些機組和設備時會受到能源、環境、工程狀況使用時間及要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應客觀全面地對冷熱源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分析,以可持續發展的思路確定合理的冷熱源方案。
空調冷熱水參數應保證技術可靠、經濟合理,規范對以水為冷熱媒對空氣進行冷卻或加熱處理的一般建築的空調系統採用冷水機組直接、蓄冷空調系統、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蒸發冷卻或天然冷源製取空調冷水、採用輻射供冷末端設備、採用市政熱力或鍋爐供應的一次熱源通過換熱器加熱的二次空調熱水、採用直燃式冷(溫)水機組、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作為熱源、採用區域供冷系統等情況的供回水的溫度和溫差進行了規定。對定流量一級泵空調冷水系統、變流量一級泵空調冷水系統分別對其設計進行了規定。為了保證水泵的選擇在合理的范圍,降低水泵能耗,對空調水系統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進行了規定,對空調水系統中循環水泵的耗電與建築冷熱負荷的比例進行了限制。
9檢測與監控 檢測與監控系統可採用就地儀表手動控制、就地儀表自動控制和計算機遠程式控制制等多種方式。設計時究竟採用哪些檢測與監控內容和方式,應根據系統節能目標、建築物的功能和標准、系統的類型、運行時間和工藝對管理的要求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系統規模大,製冷空調設備台數多且相關聯各部分相距較遠時,應採用集中監控系統;不具備採用集中監控系統的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宜採用就地控制設備或系統。
10消聲與隔振、絕熱與防腐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 產生的雜訊與振動,只是建築中雜訊和振動源的一部分。當系統產生的雜訊和振動影響到工藝和使用的要求時,就應根據工藝和使用要求,也就是各自的允許雜訊標准及對振動的限制,系統的雜訊和振動的頻率特性及其傳播方式(空氣傳播或固體傳播)等進行消聲與隔振設計,並應做到技術經濟合理。
為減少設備與管道的散熱損失、節約能源、保持生產及輸送能力,改善工作環境、防止燙傷,應對設備、管道(包括管件、閥門等)應進行保溫。為減少設備與管道的冷損失、節約能源、保持和發揮生產能力、防止表面結露、改善工作環境,設備、管道(包括閥門、管附件等)應進行保冷。近年來,隨著我國高層和超高層建築物數量的增多以及由於絕熱材料的燃燒而產生火災事故的慘痛教訓,對絕熱材料的燃燒性能要求會越來越高,設計採用的絕熱材料燃燒性能必須滿足相應的防火設計規范的要求。
㈧ 全國供暖時間是怎麼定的
《北京市供熱採暖管理辦法》(2009年市政府令第216號)規定,我市的法定供暖時間為當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
根據《北京市供熱採暖管理辦法》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氣象等實際情況調整採暖期時間」。
㈨ 北方集體供暖暖氣怎麼來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北方主要參照蘇聯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集中供暖體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共有156個供暖項目在蘇聯的援建下實施,包括哈爾濱、西安、長春等城市的熱電廠建設項目。
當時的熱電廠以工業生產用蒸汽為主要負荷,建築採暖負荷很少,主要用於工廠辦公樓、車間、集體宿舍等,很少為城市民用建築供應生產和生活用熱。
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國第一家煤氣熱力公司,主要向中南海和長安街沿線的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大型公共建築實施集中供熱。
也是在那個時期,我國開始劃定南北集中供暖的界限。由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在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了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
(9)中國是怎麼供暖的擴展閱讀
供暖方式
1、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是熱力集團把市政熱力通過管線輸送到用戶家中,是清潔且有保證的一種供暖方式。該方式價格便宜,且安全性能相對較高。
2、地板輻射供暖
該方式可以由分戶式燃氣採暖爐、市政熱力管網、小區鍋爐房等各種不同方式提供熱源。這種供暖方式溫度均勻,較為節能,但對管材要求較高,時間長了還會使傢具變形。
3、燃氣供暖
該方式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電為能源,可自行設定供暖時間,分戶計量,但存在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