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服裝是什麼樣的
我是小美社,歡迎了解,一起探討美與生活。
② 中國傳統服飾是什麼
傳統冠服制在在漢代的確立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絝。《說文》:「絝,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絝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後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
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並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艷,給人以質朴、潔凈、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系。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襇,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領型有右衽交領、方領和盤領。下穿小口褲,腳穿絡縫靴。服色以白、藍、赭為主。此外,元代服飾在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明清
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並吸取滿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扣系結。右衽大襟,圓領口。皇室的袍有前後左右四開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③ 當前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漢服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在古代典籍中已經出現,指中國傳統服飾。「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說漢服始於黃帝堯舜。此後從夏商周時期,到魏晉南北朝,以及後來的滿清,每個朝代都有各自時代的特點。
比如秦漢「深衣」,意思為使身體深藏不露,上為衣,下為裳,既合二為一,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限。特點是交領(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寬身大袖。魏晉服飾褒衣博帶,即寬大袍服與袖子,瀟灑飄逸。隋唐官服是圓領窄袖的袍衫,女子則穿襦裙,短上衣加上長裙,裙腰高的繫到腋下,雍容華麗。
唐代還出現了品色制度,以衣服的顏色表明官職的高低。紅、緋、紫色為尊,綠、藍色、青色為卑,所以有「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句。服色、面料對於百姓更有限制,白、黑、褐色多為百姓、低級差役所用,故有皂隸、白衣之稱。
中國傳統服飾總的特點是:交領、寬衫、大袖、袍服。短衣小打扮多為百姓身份,為官與有名望的清流以袍服為主。配套的則是服色、面料、圖案、配飾等等。綾羅綢緞、五顏六色,依據穿著者身份而異。傳統服飾具有「別等級,明貴賤」的作用,並傳遞禮儀文明。
(3)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和傳統服飾的區別:
1、民族范圍不同。中國傳統服飾,既包括漢人的漢飾,也包括已經漢化了的少數民族服飾。也就是說,即便是少數民族,只要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穿的服裝都屬中國傳統服飾范疇。現在的漢服含義更多的僅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漢民族穿的服裝,特指專屬漢人服飾。
2、時間跨度不同。中國傳統服飾,是指從黃帝一直到滿清,具有未中斷傳承的連續性。現在的漢服並不包括元、清兩個朝代,以及歷史上非漢民族國度的服裝。
3、款式面料不同。黃教授說,古代服飾根據穿著者身份、等級、地位、場合(比如祭祀、上朝、辦公)等,穿著對應的服飾,圖案、面料、配飾都不一樣。
④ 中國的傳統服裝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服裝時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⑤ 中國傳統服裝有哪些
漢服旗袍中山裝布衫肚兜千層底布鞋等,都屬於中國傳統服飾。
⑥ 中國傳統服飾主要有哪幾種形式請簡要闡述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1],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2],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漢族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⑦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國都有哪些傳統服飾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印象,總體說來,這一時期的漢族服飾具有寬衣博帶、長裙長袍的特點,一直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窄袖短衣、長褲、帶鉤、靴子開始對漢族服飾產生影響,明朝的,明朝的服飾有點承前啟後的作用。朱元璋立朝後,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必須妥妥的是漢服啊!說白了中國歷史文化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管中國歷經多少朝代,不管是漢族人統治還是外族人統治,都被我大漢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同化了,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後來為什麼不穿了,主要的原因是清朝開始的「剃發易服」,大量的屠殺漢人加上抹殺漢人的文化,最終導致了漢服在民間的基本絕跡[反倒是清朝皇族可以穿。]不僅僅是中國人不再穿傳統服飾了,而是地球上只要和世界聯系緊密的地區都越來越不再穿傳統服飾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服飾是一個地區邁入現代之前最後的那個服飾留影。
⑧ 中國有哪些傳統服飾,別只知道漢服和旗袍
既然是中國傳統服飾,那五十六個民族的都要算上呀。
漢族漢服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在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之時被強制廢除。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系帶,給人以灑脫飄逸的形象,風格可素雅可端莊。
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
⑨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魏晉時期服飾: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