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什麼時候可以沙漠五百萬畝

中國什麼時候可以沙漠五百萬畝

發布時間:2022-06-11 14:24:04

㈠ 中國現在的沙漠面積有多大沙漠面積是增大還是減少

1、 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中國境內的沙漠面積以每年超過1350平方英里的速度增長。

中國西北乾旱區是中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約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主要沙漠自西向東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柴達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及庫布齊沙漠等八大沙漠。

沙漠治理:

沙漠治理的關鍵是防風固沙,保護已有植被,並且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風坡上種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鬆散的沙粒,在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阻止沙丘移動。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難題,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從一而論。

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辦法最為有效。生物措施即是在沙漠周邊及沙漠化嚴重地區選擇適生喬灌木或草本植物營造防風林,逐漸恢復和重建植被。

㈡ 2021年中國沙漠面積減少了嗎

減少了。

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中國西北乾旱區是中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約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主要沙漠自西向東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柴達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及庫布齊沙漠等八大沙漠。

中國西北、華北北部及東北西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沙質荒漠,由礫石、碎石組成的戈壁、礫漠,以及稱之為岩漠或石質荒漠的岩石裸露的山地。它們主要位於北緯35°~50°、東經75°~125°之間,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陝西、吉林和黑龍江等7個省區。

據統計,中國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積總計約130.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5%,在荒漠地帶以流動性沙丘為主的沙漠,佔全國沙漠面積70%以上,在荒漠草原和乾草原地帶以半固定、固定沙丘為主的沙漠化土地,面積約32.8萬平方公里。

㈢ 中國土地沙漠化的有多少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及荒漠化土地分布較廣的國家,已經荒漠化的土地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另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據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資料,我國50~70年代,土地荒漠化速度為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從70~80年代,其速度已為每年增加2100平方公里;目前則擴展至每年增加2460平方公里。速度之快令人震驚。目前,我國約有6000萬畝農田處在荒漠化威脅之中。雖然有些局部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遏制或改善,從總體上看,我國土地荒漠化仍在加速擴展和蔓延。若將其與沙漠和戈壁合計,則有153.3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6%。中國在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計劃中,預計將投入1750億美元來處理工業污染。因為報告中有大量未能考慮的因素,也許到時候要花的錢會更多。近年來,許多國家逐漸意識到土地荒漠化的嚴重後果。不少國家將防治土地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國情制定並實施了防治荒漠化的具體計劃,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球荒漠化現象依然很嚴重,荒漠化治理還需各國堅持不懈的努力。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不當的人類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導致佔全球41%的乾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全球荒漠面積逐漸擴大。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共10億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脅,其中1.35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20億美元。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每年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於哮喘病,而其中35%為兒童。在美國兒童中,65%不同程度地患有哮喘病。中國兒童哮喘患病率為2%~5%。2006年8月29日農民日報報道,中國每年因室內空氣污染導致超額死亡(比歷年平均死亡人數多出的死亡人數)人數達11萬人,超額門診、急診病人達65萬人,有相當比重是農民,這導致健康危害的經濟損失高達107億美元。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世界80%的疾病是由於飲水被污染造成或加劇的;50%的兒童死亡是由於飲水被污染造成或加劇的;每年有2500萬兒童死於飲用被污染的水引發的疾病;每年因水污染引發的霍亂、痢疾等傳染病的人數超過500萬。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癌症、氟中毒、腹瀉、鉛中毒、砷中毒、鎘中毒、汞中毒等。 大概就能找到這些資料了。

㈣ 中國還有多少畝沙漠

中國的沙漠(deserts in China) 包括戈壁及半乾旱地區的沙地在內的中國的沙漠總面積達130.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6%。其中沙質荒漠佔45.3%,沙地佔11.2%,戈壁佔43.5%。在沙質荒漠及沙地面積中,流動沙丘佔62.4%,半固定、固定沙丘佔33.6%,風蝕地佔4%。在戈壁中,以剝蝕作用為主的戈壁占戈壁總面積的32%,余為以洪積及洪積沖積作用為主的戈壁。

分布大部深居中國內陸。在烏鞘嶺、賀蘭山以西,沙漠戈壁分布較為集中,佔全國沙漠戈壁總面積的90% 。除准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固定、半固定沙丘外,絕大部分以流動沙丘為主,占該地區沙漠面積的75%。該線以東,沙漠戈壁分布零散,面積較小,而且都系半乾旱地區的沙地,呈現斑點狀流沙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的相互交錯分布。

氣候與水文中國沙漠分布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東部沙區年降水量可達250~500毫米,內蒙古中部及寧夏一帶沙區在150~250毫米,阿拉善地區及新疆的沙區均在150毫米以下,其中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及中部更不及25毫米。沙漠地區全年日照時間一般為2500~3 000小時,無霜期一般為120~130天,10℃以上活動積溫,除內蒙古東部一些沙區外一般多在3000~5000℃。氣溫變化很大,年均溫差為30~50℃,日較差變化更為顯著。風沙頻繁是沙區的顯著特點,風季風速可達5~6級,風沙日數也在20~100天左右,個別地區可佔全年的1/3。除若干過境河流和以高山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注入,幾無由當地地表徑流所形成毛烏素沙地南部的統萬城遺址的河流。多屬內流區水系。

物質組成與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圍一些山地的隆起成為季風的嚴重障礙,形成乾燥少雨的中國西北乾旱區。一些山間盆地中大量疏鬆的不同成因類型的沙質沉積物,又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風力吹揚搬運堆積作用下形成沙漠。

人為因素在一些沙漠邊緣和半乾旱的草原地帶沙地形成過程中也有顯著的影響,在歷史上沙區存在過若干著名的古城(如喀拉屯、精絕、樓蘭、黑城、居延、統萬等),反映人類歷史時期以來沙漠的變化。特別在草原地帶的強度土地利用(過度農墾放牧及樵柴等)破壞了植被,導致下伏沙質沉積物被風力吹揚搬運堆積形成類似沙漠的景觀,在鄂爾多斯、科爾沁等草原都不乏其例。在乾旱荒漠地帶的一些大沙漠邊緣或深入到沙漠中的河流下游流沙景觀的形成,往往與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綠洲的廢棄有關。此外與綠洲邊緣植被破壞所造成流沙再起及大沙漠中沙丘前移有關。

沙丘是沙漠地表最基本的形態,它是乾旱氣候條件下風和沙質地表相互作用,並受地面起伏、沙源物質供應情況和水分植被條件等因素影響的產物。這些因素因地而異,形成各種沙丘形態(見表),及各種復雜沙丘形態

幾種沙丘形態的形成

的復合體。如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廣泛分布具有層層疊置次一級新月形沙丘、沙丘鏈的復合型沙丘鏈等。

類型根據沙丘移動速度,中國沙漠地區可以劃分為3個類型:①慢速類型。年前移值不到5米/年,包括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大部分、烏蘭布和沙漠的南部等。②中速類型。年前移值在5~10米/年,包括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南、東南邊緣,毛烏素沙地的東南與騰格里沙漠的邊緣等。③快速類型。年前移值在10米/年以上,包括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綠洲邊緣、河西走廊的綠洲邊緣等。

除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北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的沙丘自東北向西南移動外,其他各地區包括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及內蒙古東部等地,沙丘都是由西北趨向東南或由西北向東南方向移動。

特徵與分布中國不同自然地帶的沙漠特徵各異:

①東北地區西部與內蒙古東部的沙地。包括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及松嫩地區的零星沙丘等。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甚可達500餘毫米;植物生長良好,除草本灌木外,還有喬木生長(如樟子松、榆、樺等),絕大部分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僅作小面積的斑點狀分布,其形成絕大部分是由於脆弱的半乾旱生態系統受到過度放牧、農墾及樵柴等人為活動、破壞植被所造成。只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採取封育和植物固沙措施,能在3~5年時間內使片狀分布的流沙逐步得到治理。

②鄂爾多斯沙地。分布在河套以南,長城以北包括庫布齊及毛烏素兩沙地,寧夏河東沙地也在本區范圍內。區內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相互交錯分布。其間分布有不少下濕灘地、河谷和柳灣林地。歷史上長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流沙發展的主要原因。其治理應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林牧業和採取丘間營造片林、丘表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措施(鄂爾多斯高原)。

③阿拉善地區的沙漠。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北,中、蒙國境線以南,新疆以東,賀蘭山以西的廣大地區。自然景觀呈現裸露流沙沙丘與戈壁低山相間分布的特徵,但仍有局部差異。弱水以西以戈壁及剝蝕山地殘丘為主;弱水與雅布賴山之間為巴丹吉林沙漠。沙丘高大,一般200~300米,是中國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東南部還有不少湖盆分布其間。雅布賴山與石羊河下游以東、賀蘭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為騰格里沙漠,呈現流動沙丘與湖盆相間分布的特色。狼山與黃河之間為烏蘭布和沙漠。河西走廊的沙漠大部分為零星分布在一些綠洲附近的沙丘(阿拉善高原)。

④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位於青海西北,是中國沙丘分布地勢最高的地區,一般在海拔2000~2400米。沙丘分布較為零散,並與戈壁、鹽湖、鹽土平原相交錯。主要的風成地貌系風蝕地,為風蝕凹地與風蝕土丘所組成,占風成地貌面積的67%。

⑤新疆東部的沙漠與戈壁。是中國極端乾旱地區之一,年雨量10~30毫米,以剝蝕殘丘、低山、戈壁與風蝕地沙丘、鹽土平原相互交錯分布為景觀特色。

⑥准噶爾盆地的沙漠。除盆地中央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外,還有一些沙漠零星分布在額爾齊斯河下游及艾比湖以西一帶。沙漠邊緣為洪積、沖積戈壁,西北部則以剝蝕戈壁為主。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則以主要生長梭梭的固定、半固定沙壟為主(准噶爾盆地)。

⑦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是中國沙漠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區,也是中國沙漠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自然景觀在盆地內呈顯著的環狀分布特徵,盆地中心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以流沙占絕對優勢,約占沙漠面積的85%,多系高大的復合型沙丘,一般高100~150米,其中高50米以上的沙丘占流沙面積的50%。固定、半固定的灌叢沙堆分布在沙漠邊緣地區。沙漠內部河流沿岸及沙漠邊緣洪積沖積扇前緣還分布有以胡楊、檉柳為主的天然植被帶,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綠洲(塔里木盆地)。

㈤ 求近百年全中國土地沙漠化的面積的數據

我國約有一半國土處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帶,受少雨多風和人為破壞植被的影響,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呈不斷擴展態勢。20世紀50 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國平均每年增加沙漠化土地1500平方公里;進入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達2460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目前,最嚴重的沙漠化發生在東起吉林省白城、西至寧夏鹽池的農牧交錯地區,東西長5500公里。該區域於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有65%的土地已淪為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9655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擴大1965平方公里。著名的鄂爾多斯草原,由於長期掠奪性經營和粗放耕作,造成嚴重水土流失,致使沙化面積由50年代初的1000萬畝擴展到80年代初的6000萬畝,占該草原面積的50%以上。

㈥ 中國沙漠面積是多少

截至2022年3月,中國沙漠面積是262萬平方公里。

中國沙漠是指中國陸地上分布的沙漠。主要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等。中國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沙漠面積

中國沙漠化面積已經達到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而且呈擴展的態勢。

沙漠保護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

保持土地的濕潤,加強土地的保濕,保濕度大於乾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轉的最關鍵因素。大量的水分來源與保持應為沙漠化逆轉的關鍵。土地的保濕最有效法為水分的提供和儲水耐風寒植物樹木耕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沙漠



㈦ 請問誰知道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的沙漠佔中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幾

2005年8月12日至21日,全國人大環資委宋照肅副主任委員帶隊赴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就生態建設和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看到,近年來在國家生態保護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內蒙古自治區進一步加大了生態保護工作的力度,全區上下非常重視生態建設和保護,採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區實際的生態建設和保護的路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的北疆,橫跨東北、西北、華北,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2.3%,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從1998年到2004年,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八大重點生態建設工程,范圍涉及了自治區90%以上的旗縣,累計投資了145.9億元,共完成了退耕還林3504萬畝,退牧還草14958萬畝以及京津風沙源治理3247.7萬畝的任務,營造了2424萬畝公益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420萬畝,建設與保護了572萬畝的草原,治理荒漠化面積570萬畝。通過生態建設和保護,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覆蓋率由「九五」期末的13.8%提高到目前的17.57%。荒漠化面積與1999年相比減少2409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732萬畝,並且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明顯降低,流動沙化面積減少。全區生態狀況已進入「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階段。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突出抓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領導高度重視,責任落實到位
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的保護,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全區求生存、圖發展、謀富裕的根本戰略。近幾年,自治區政府先後下發了《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關於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嚴禁亂開濫墾的通知》、《關於深化改革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關於加快沙區、山區生態建設的決定》等重要文件,加大了政策引導力度。 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還將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列入各盟市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目標,建立了各級領導目標責任制度,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任務、目標、責任得到落實。
2.強化法制建設,提高制度保障
近年來,自治區制定了部分生態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自治區人大先後出台了實施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等具體辦法或管理條例,並根據本區實際情況,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林木種苗條例、森林草原防火條例、基本草牧場保護條例等法規規章。目前,還正在就生態保護方面進行專項立法,起草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同時,還在多部地方性法規中對生態保護做出明確規定。通過制定相關法規以及管理辦法,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為實現依法保護生態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3.以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大生態保護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1998年以來,全區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不僅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生態,還為調整農牧區產業結構,發展農牧業的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的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工程,從2000年開始,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建設了10方畝樟子松林和10萬畝草場,使原來已經嚴重退化的土地逐漸轉變為優質草場和成片的樟子松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鄂爾多斯市通過生態
工程建設,使畜牧業由原始的粗放式游牧發展到舍飼』圈養,由超載過牧發展為以草定畜、」劃區輪牧,實現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多贏之路。
4.以生態示範區建設為推動,全面提高生態建設質量
近年來,自治區把生態示範區建設作為生態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在全區先後建立了43個生態示範區,其中3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個自治區級生態示範區。在抓生態示範區建設中,自治區將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原則與地方實際結合起來,利用生態示範區建設的有利時機,採取有效措施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恢復。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為生態示範區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生態經濟型產業,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生態示範區建設成效更為穩固,生態建設的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經驗和啟示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既得益,於國家的有利政策,又與自治區堅持走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道路是分不開的。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1、堅持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道路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的開發又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產生影響。針對這一實際,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重視資源開發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生態的保護,並涌現了一批好的典型,如華能伊敏煤電公司。該公司通過煤電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將煤礦開采產生的疏干水作為電廠的循環補給水,經處理達標後再用於灌溉草原。原煤生產後經封閉的皮帶走廊輸送到電廠,以電力方式輸送到用戶,既清潔又減少煤炭運輸環節的成本。燃煤發電後產生的部分灰渣回填礦坑,並覆蓋腐殖土以恢復植被,在煤礦區形成了「邊開采、邊回填、邊恢復」的良性循環。水、煤、灰的循環使用不僅有效利用了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大大減輕了對生態的破壞,將生產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通過對華能伊敏煤電公司的實地考察,我們認為,該公司的成功做法為探索在資源開發條件下有效保護生態起到了示範作用,應該大力推廣。
2.堅持以建設促保護,加快生態建設步伐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生態建設方面,堅持以抓三個區的建設為重要措施,不斷推動全區生態保護工作。一是抓自然保護區建設。全區建立了187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個,自治區級56個,總面積達到了1561.87萬公頃,佔全區面積的13.19%,形成了國家、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保護網路體系。二是抓生態示範區建設。內蒙古自治區將生態示範區建設作為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支撐,積極引導、規范各級生態示範區的建設和發展。呼倫貝爾市作為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先後制定並出台了呼倫貝爾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呼倫貝爾生態功能區劃等多份指導生態示範區建設的綱要、方案和規范性文件,並在生態示範區建設中突出地方特色,不斷提高生態示範區的建設水平和成效。三是抓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黑河下游和陰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已被列為國家級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自治區還組織8個盟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這兩個重要生態功能
保護區的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十分重視草原生態建設,草原不僅是畜牧業的物質基礎,還是重要的生態防線。內蒙古草原面積有13.2億畝,佔全區總面積的74%,在生態建設和保護項目的示範帶動下,全區草原建設總規模從「九五」期間每年的3000萬畝左右發展到2004年的8749.9萬畝。草原圍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2000年圍欄建設規模是1795.5萬畝,2002年則達到了5523.8萬畝,到2005年,全區的草原圍欄總面積將發展到2.5億畝,占草原承包到戶面積的30%。配套草庫倫的建設也加大了力度,全區已發展到4萬多處,灌溉面積達到300多萬畝,成為了人工飼草料的重要來源。通過草場建設,解決了「草場有界,放牧無界」的草場混放混用問題,增加了飼草料的來源和產量,為減輕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恢復草原植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重視動員社會力量,創造全民參與生態建設的局面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完善政策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形成了全民參與的局面。2004年,全區有98個旗縣(全區共有101個旗縣)共3250多萬人次參與到生態建設之中。鄂爾多斯市通過採取「誰造誰有,合造共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一鄉一鎮建設一園一區」等生態保護建設政策,吸引了大批企業和個體參與生態建設,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的新格局。億利、伊泰、東達等50多家企業投資3億多元參與生態建設,建設規模達到258萬畝。造林大戶承包治理沙漠面積達到210萬畝,個體造林面積占造林總面積的80%以上。全市生態建設呈現出治理主體由集體、國家為主向社會各界多元化轉變,由簡單行政命令為主向政策引導和機制激勵轉變。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四大沙漠之一。從1989年以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國內外眾多志願者來到位於庫布其沙漠北緣的恩格貝,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沙漠、種樹種草、引洪造田等群眾性生態建設,經過15年的努力,已將16萬畝沙漠改造為綠地,把恩格貝建設成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4.重視城市生態建設,構建綠色和諧城市
城市生態建設對於改善城市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包頭市政府把城市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城市綠化覆蓋率、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大幅提高,城市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在城市建設中,包頭市把建設「國家園林城市」作為目標,以高起點、高水平的城市規劃為原則,強化法制建設,依靠群眾的監督力量,嚴格制止違法佔用綠地行為,多方籌資加大對城市生態建設的投入。近年來,包頭市大力實施「綠化、美化、硬化、凈化、亮化」等工程,提升城市綠化水平,新建30多個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綠化休閑廣場,全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4.5%。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包頭市通過對市區周邊的成吉思汗生態園的建設和南海濕地的保護,不僅對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環境質量。2002年,包頭市榮獲「聯合國人居獎」,2003年獲「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稱號。包頭市的城市生態建設為我國北方城市生態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三、有關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防線,生態建設和保護不僅關繫到全區各族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繫到華
北、東北和西北地區生態的保護和改善,責任十分重大。由於內蒙古處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決定了其生態系統潛在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也決定了生態建設和保護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內蒙古自治區要始終正確處理好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繼續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把生態建設和保護作為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實抓好。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進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規,依法加大保護力度
目前,我國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各個資源法中,如水法、草原法、森林法、漁業法等,生態保護缺乏統一的立法。據了解,目前內蒙古自治區人大正在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這不僅對實現自治區生態保護法制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全國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建議自治區進一步加快該法的立法進程,使這部地方性法規盡早出台實施。同時,由於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闊,生態系統復雜多樣,因此,還要重視通過地方立法加強對不同生態系統的保護,尤其要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立法的力度,並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建立起有效的監督協調機制,促進生態建設和保護。
2.不斷推動生態自治區的建設,提升生態建設水平
實踐證明,生態示範區的建設對有效保護生態、恢復生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復雜多樣,既有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有生態脆弱區的實際,要更加註重搞好生態示範區的建設,通過生態示範區的建設,進一步推動生態自治區的建設。因此,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建議內蒙古自治區堅持生態建設的戰略性地位,把生態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全區生態狀況穩定,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全面好轉的目標。
3.堅持生態建設和保護並舉
內蒙古有著獨特的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既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要科學合理利用好生態資源,這不僅可以增加資源總量,充分發揮其生態保護功能,同時還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畜牧業大區,草原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自治區牧區畜牧業和牧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突出抓好草原生態的建設和保護顯得十分重要。保護和建設好草原,不僅關繫到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還關繫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繁榮。建議自治區在生態工程建設中,繼續堅持「保護和建設並重,以保護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的相關政策,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通過禁牧、休牧、輪牧與舍飼圈養相結合等措施,實現生態建設與保護相統一,實現生態建設與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提高相促進的根本目的。
4.堅持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的路子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對資源開發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大,能否堅持積極、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對於全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能否堅持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的路子對全區生態的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按照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
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提高加工轉化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對現有資源要有度、有序地開發利用,既不使資源閑置,又不能過度消耗和浪費,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在資源開發的同時一定要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走科學合理的綜合開發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目標。
5.進一步完善機制,鞏固生態建設成效
內蒙古自治區不少地區屬於生物多樣性豐富區、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敏感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承擔了重要的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而這些地區的許多地方經濟還不夠發達,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任務都很艱巨。因此,為加強對內蒙古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國家應對這些特殊區域進行生態補償。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已經在全國正式實施。建議參照生態公益林補償政策,逐步將內蒙古天然草地、濕地、自然保護區納入到國家和地方生態補償范疇,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重要生態區的建設和發展。
在調研中,地方同志反映,近年來,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草)等重點工程對改善內蒙古生態,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發展地方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議國家應繼續加大對內蒙古地
區的生態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保持當前投資的規模和比例,並針對工程實施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調整解決。比如,以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安排規模還不夠;對生態移民補助過低,難以實際現「遷的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對已建生態林缺少管護費用,防病蟲害、防火措施不夠等。

㈧ 介紹一下中國土地沙漠化

我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40億元。我國應盡快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土地沙漠化勢頭。
我國土地沙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並集中分布於西北地區及華北北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風力侵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風蝕交錯區面積26萬平方公里。其中輕度風蝕面積79萬平方公里,中度風蝕面積25萬平方公里,強度風蝕面積25萬平方公里,極強度風蝕面積27萬平方公里,劇烈風蝕面積35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與第一次遙感調查結果比較,我國土地風蝕面積呈加劇趨勢,其中強度以上風蝕面積由66萬平方公里增加到87萬平方公里,增加了32個百分點。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積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繼續擴展。

據與會專家分析,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大風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盲目擴大耕地面積,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從1959年到1983年的24年間,沙漠化土地面積上升了15.6%,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二是過度放牧,導致草場嚴重退化、沙化。我國西北地區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大風一場沙」的沙化草地。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沙化和開墾破壞減少1億多畝,產草量下降了30%~50%。三是濫采亂挖,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僅內蒙古伊克昭盟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濫樵而沙化的草場面積就達2000多平方公里。

與會專家認為,近些年來,我國風沙區生態建設盡管局部地區治理取得成效,但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積仍在不斷擴展。

㈨ 中國沙漠化面積在逐年減少嗎

是的。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沙化土地面積從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8平方公里,到2019年止年均減少114平方公里。

從當年「風沙逼近北京城」,到綠色屏障不斷加固,防沙治沙取得了歷史性的轉變。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全國沙化面積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到2004年出現縮減以來,連續10年保持凈減少,第五次監測期內年均減少達1980平方公里。

寧夏是全國唯一一個省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十二五」期間,全區治沙造林0.2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最新的12.63%。形成了「植被恢復與重建—草地畜牧業—節水生態農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治沙技術體系,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治沙奇跡」。

在內蒙古,通過全面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多項重點生態建設和保護項目,2004年至今已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0.67萬平方公里,草原建設2.67萬平方公里。

在陝西,沙化面積較2009年減少593平方公里,平均植被覆蓋率達60%,較2009年提高22%,為「一帶一路」建設創造良好生態條件。

(9)中國什麼時候可以沙漠五百萬畝擴展閱讀:

中國沙漠化防治的的生態建設工程:

1、是「三北」防護林、長江珠江流域及沿海防護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正在穩步推進。

2、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的「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已經搞了十幾年,退耕還林從90年代末期一直到2007年停下來,去年第二輪退耕還林又開始了。

3、是義務植樹,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林業生態建設。所以這塊的成就確實是非常之大,特別是人工林,我國的人工林面積現在近10億畝,佔世界50以上。

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涉及到林業部門的主要是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即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等生物多樣性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通俗講就是植樹造林,就是生態工程建設。我們每年的造林任務穩定在9000萬畝。造林包括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和封山育林三種形式,依靠自然修復和人工促進來恢復生態。每年造林穩定在9000萬畝,到現在全國森林面積是31億畝,森林覆蓋率是21.63%,森林蓄積量是151億立方米。

㈩ 中國沙漠有多少畝

中國的主要沙漠有——

▪ 塔克拉瑪干沙漠
▪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 巴丹吉林沙漠
▪ 騰格里沙漠
▪ 毛烏素沙漠
▪ 庫姆塔格沙漠
▪ 柴達木盆地沙漠
▪ 庫布其沙漠
▪ 烏蘭布和沙漠
中國沙漠化面積已經達到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而且呈擴展的態勢。
中國也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閱讀全文

與中國什麼時候可以沙漠五百萬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
中國最美的海花島在哪裡 瀏覽:928
印尼indosat怎麼查話費 瀏覽:98
越南語柴油怎麼說 瀏覽:522
英國投資總額多少錢 瀏覽:854
印度女人怎麼燉魚 瀏覽:248
越南的小說平台有哪些 瀏覽:51
印度產的牛肉是什麼 瀏覽:819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2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800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