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易經推斷中國將有哪些政變

易經推斷中國將有哪些政變

發布時間:2022-06-11 14:30:24

『壹』 關於 易經

「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是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古人向神靈卜問吉凶的方法,有龜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後果。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上古時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易、歸藏易皆佚,僅《周易》存世。「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象,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如大過卦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二是講人事的得失,如漸卦九三爻辭說:「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如坤卦卦辭說:「元亨,利牝馬之貞。」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莊子·天下篇》將其概括為「易以道陰陽」。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如泰卦卦辭說:「小往大來」;否卦卦辭說:「大往小來」;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乾卦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上九爻辭則說:「亢龍有悔」,這些都表現了物極則反的觀點。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易傳》。秦代(前221~前206)焚書,不焚易書。至漢代(前206~公元220),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多達數百家,在儒家經書中為數最多。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的註解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參考資料:http://www.qingyunju.com/zhouyi/zhouyijing.htm

『貳』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成功的宮廷政變

例如清聖祖即位之初的對付鰲拜,仁宗即位之初的對付和珅,這兩人都屬於貴族集團,如不剪除,新君的權力便得不到保障,實際上也是宮廷政變,只是由皇帝這方面來發動。中國的宮廷政變,說來源遠流長,西周初年的管蔡之叛,就是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嵇康即曾為管蔡鳴不平,說二人是懷忠抱誠。為杜甫稱為「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宮廷政變、殺兄滅弟之後攫取帝位,今人李宗吾的《厚黑學》即以唐太宗為代表。宋初的燭影搖紅故事,至今仍為宮闈間一大疑案。少數民族如遼、金、元的宮廷政變,也是史不絕書,那位以荒淫出名的海陵王完顏亮,也是得天下於宮廷政變。到了明代,惠帝即位才四年,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即發動宮廷政變,還說他要效法周公輔成王。
中國宮廷政變所以特別頻繁,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帝王後宮之多內寵,由多妻而多子,由多子而造成儲位之爭,明知這是要用生命作代價,但因天無二日,大家就願做撲燈之蛾,康熙朝因爭儲位而投入哄斗的漩渦就有九個。還有一點,由於多妻,使婦女(後妃)也進入政變的行列,本書前部分寫的孝庄太後,後部分寫的孝欽太後,兩人在清代歷史上起的作用雖不相同,卻都是聰明而富於才能、善用權謀,以孤兒寡婦之身,在宮廷政變中十分活躍的婦女。
清人發跡於游牧,君主雖也多妻,尚無預立太子以及立嫡立賢之制,入關後,因受漢化影響,到了第二代康熙朝,為了儲位之爭,糾紛延續父子兩朝,骨肉相殘,大獄頻興,牽連受禍的為數極多,自聖祖晚年至世宗初期,為宮廷政變一個高潮。但聖祖晚年,政局逐漸傾斜,大臣的朋黨因儲位之爭而不斷起伏,世宗即位後,以鐵腕而大事整頓,言出令隨,雷厲風行,清除了許多積弊,開乾隆朝宏邁之局,而大清帝國的絕對專制,也至雍正朝而完固。他的兒子高宗,能在和平環境中順利取得帝位,則又與乃父的懲前毖後,秘密建儲的預謀大有關系。
第二個高潮則是文宗在熱河逝世後,由垂簾聽政而使孝欽初露鋒芒,促成辛酉政變,三十餘年後又有戊戌政變,六十餘歲的文宗遺孀那拉氏,卻成為政變舞台上唱大軸的主角。但自戊戌以後,大清帝國的命運日益暗淡,列強勢力已經威脅到卧榻之側,皇權已經殘缺,那拉氏要想廢德宗而另立大阿哥,也深恐洋人要干預而未果,這以後誰都沒有發動宮廷政變的力量了。
宮廷政變的核心是權力之爭,環繞這一核心,諸如結黨營私鉤心斗角、看風駛舵、投井下石、翻覆無常、泄憤報怨(如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孝欽與肅順等)一系列現象,就像萬花筒那樣搖滾於政變的風頭浪口中,也是很自然的規律,於是大家都成為失控的野馬,什麼殘忍卑鄙的手段都用得出,對於心理學家,倒是很現成的研究史料。今天有些家庭糾紛中的父子結怨、兄弟狠斗的事例,讀了本書中的某些故事後,也會引起您的興趣和思考,歷史的鏡子雖然已蒙上灰塵,但當我們抹去灰塵,擦亮鏡子後,仍然可以窺見活動著的影子。

『叄』 中國用易經怎樣解釋

個人理解 :
中-中庸之道
國-國家的意思
下邊是中庸之道與易經之間關系的解釋
論中庸之道
--源於周易盛於儒家的中道思想是宇宙之大道
摘要: 中庸之道作為儒家思想的最高理念,與<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源流相關,一脈相承的.中道思想貫穿於<周易>始終,它建立在先哲對世界對立統一矛盾運動的認識基礎上,是我們人類的社會人生理念對宇宙和諧,對稱,平衡這一最高法則的本質觀照和反映.
在人類文明史上,原來並存的幾個古老文明民族的文化,有的中斷了,有的轉移了。只有東方古老的中華文明是唯一的例外,她生生不息地延綿了五千多年,沒有斷代,沒有異化,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碰撞都被她兼收並蓄的同化融合了。這一事實本身就使人不得不嘆服這個文明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用以維系一種文明的本質東西是它的文化。文化是一種文明千年歷史的積淀,是它揮之不去,割之不舍的傳統精華。中國文化的博大輝煌直如浩瀚星空,其間最明亮耀眼的當屬中庸之道這顆明珠。它昭示著宇宙萬物對稱,和諧,靜之為衡,動之有序的最高法則;宣示了世間萬事允持厥中①,居中有常的無上至理。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剛健中正,居中不偏,是萬事享通的無形大道。這種和為貴的中道思想是儒家基於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得出的最高理念。並進而發揮出德治、仁義、禮樂的經世致用哲學。作為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學說,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順應時勢的歷史局限性。然而去蕪存精,它高度觀照宇宙萬物秩序法則的本質內容,卻使它光照萬代,歷久彌新。應該說,正是這種體現宇宙最高秩序法則的道體和諧,均衡大用的哲學內涵,才使得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流芳百世,澤被海外。從這一點上看,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的。
中道思想貫穿於儒家經典。溯流而上究本清源,其發端當先看群經之首的《周易》。
一.從《周易》的成書過程和對後世哲學的影響看,《周易》的中道思想與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源流相關,一脈相承的
《周易》的成書年代,自宋蘇東坡開疑古之風以來,就一直莫衷一是,成為千年聚訟。迄今為止的研究,較為一致接受的結論是,八卦及重卦的創制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年代,甚至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的遠祖伏羲;而《易經》部分(爻,爻辭)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部份則大抵形成於春秋戰國期間,為先儒孔子門人的集腋之作。先秦時期的這幾百年是一個學者雲集,思緒飛揚的年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孕育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性框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這正是居中承前啟後的時期。在總結二千五百多年遠古先賢智慧結晶的基礎上,孕育,產生了一統其後二千多年的儒,道思想。孔子生前數千年之道德經驗,悉繼承於孔子,而後來數千年之文化,皆賴孔子而開③。
《周易》正是這樣一個多思時代的產物。是歷代先賢哲人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所蘊涵的豐富宇宙人生哲學思想,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哲學文化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如果說《易傳》部份綜合吸收,容納光大了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的學說,那麼《易經》部份本身蘊涵的世界對立統一運動,陰陽變化的辯證思想則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和鼻祖。朱熹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盡變化之道也。④這變化之道就是《周易》經部份的哲學基礎,也是整部《周易》的哲學基礎。沒有經的哲學基礎,就沒有傳的思想體系;有了傳的推闡發揮,經的哲學就更加顯明昭著。⑤經傳的完美結合,尊定了《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值提指出的是,經傳的這一結合,正是中國歷代哲學家主要治學方法----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始作俑者。
《周易》對後世哲學一直發揮巨大的影響,從兩漢儒學,魏晉玄學,到宋明理學和明清啟蒙學,無不與《周易》存在有淵源關系。
力勸漢武帝獨尊儒術成功而成漢儒領袖的董仲舒,其天人感應說無不隱現著《周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⑥的天人合一思想。魏晉玄學以黃老釋儒經,奉《周易》為三玄之一。宋明理學的創始人是周敦頤和高徒二程,其道統理學成為十一世紀後主導中國、並為東亞各國竟相吸納的儒學主流。宗師周敦頤的主要著作《太極圖說》即建構於《周易》之上。而程頤和理學另一集大成者朱熹更是各以《程氏易傳》和《周易本義》傳世。以六經責我開生面自詡的王夫之視《周易》為精義安身之至道,未嘗旦夕敢忘於心。⑦其《周易外傳》的哲學思想達到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所能達到的高度。⑧
如同後文將要論述的,中道思想貫穿於《周易》六十四卦始終,而且企圖對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律進行理論概括。⑨而後世儒家的中庸多偏重於倫理道德范圍。所以說,當後世儒子們高舉中庸之道的大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珠不知這一思想精髓即發端和集大成於《周易》。《周易》的中道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這樣源流相關一脈相承的。
二、中庸之道的理念根植於《周易》對世界對立統一矛盾運動的認識
《周易》的卦形由 — 和— — 兩個基本符號組合推衍而成。— 表示陽, — — 表示陰。《周易》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切對立事物抽象成這一對陰陽,喻示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炎涼,上下等等。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皆是陰陽之理。⑩而卦象的推衍變化就象徵著這些矛盾的運動及其轉化。生生之謂易。(11)《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2)生生不息的陰陽轉化就是變易,就是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13) 這就是宇宙大道。這是先哲們通過「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於物。(14)的觀察思辯後對世界本質的發現,正是基於這種對世界辯證矛盾運動的深刻認識,易經中從爻義演進,爻辭訓示,直到卦序排列等各方面,無不在諄諄告戒人們要懼以始終。(15)初則潛龍勿用,不易乎世,不成乎名。(16)當值此時,該厚積薄發,積畜力量,靜待時機,不可操之過急,輕舉忘動。在發展過程中則應「終日乾乾,夕惕若」。(17)終日兢兢業業以自強,即使是夜間也不感稍有鬆懈。日夕慎獨,如履薄冰。事趨完美時則要慮盛極終衰,亢龍有悔。通觀全書,朱熹說:《易》之大義,大抵盛滿時致戒。(18)胡遠睿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懼以始終,其要無咎』。」(19)張木式進而指出:即懼其始,使人防微杜漸;又懼其終,使人持盈守成。其要之以無咎而補過,乃《易》之道也。(20)
世界是對立統一和矛盾運動的,運動的結果是矛盾的互相轉化。因此,要想無咎則必須懼以始終,否則,即使完美於既濟,也會初吉終亂(21)將這種辯證思想推而至極,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貫穿其中的中道思想。因為事物的發展和狀態一旦突破中間態,最後必然要向兩極發展,並走向自身的反面。所以,為了保持事物的穩定,就必須節制,居中位當,中庸得道。可風中庸之道的理念深深根植於對立統一辯證哲學基礎上。一句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神來之筆,宣示了世界對立統一矛盾運動的本質。而建立在此哲學基礎的方法論----中道,遂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
三、大中之道是社會人生對平衡、和諧、對稱宇宙法則的本質觀照
歷經幾千年的滄桑變幻,狂沙吹盡始到金。中庸之道的理念已深深根植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上,而以這一理念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正以其不朽的魅力迎接新世紀的曙光。二十世紀下半葉,東亞儒家文化圈各國經濟的相繼崛起被美國人驚呼為東亞之鋒。(22)而世紀末亨廷頓教授驚世駭俗的文明沖突論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儒家文化的潛質。這一切都源於對稱,平衡,和諧的宇宙法則對我們社會人生理念的本質關照。
從動物形體結構的雙側對稱到雪花的六次對稱結構;從病毒超穩定的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極端對稱結構到恆星球體的完美對稱結構;從音樂節律的和諧到生態系統乃至人類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平衡,造物的法則無處不在。對稱在人類認識自然的工具----數學中用群論來表述。它與物理科學中的守恆定律密不可分。自從本世紀20年代的量子力學革命後,對稱的觀念已經演變成物理學中的主流,甚至成為近代科學家探索宇宙終極理論的路標和主要工具。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問世以來,物理學中的對稱性原理大有發展,人們不能不深感對稱性原理的巨大力量。目前高能物理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大都藉助於對稱性原理。(23)在對基礎物理大統一理論的研究中,基礎物理學家持這樣一種信念:最終設計中將充滿對稱。(24)大自然和諧,平衡的對稱性設計就是科學家眼中的美。大數學家H.魏爾說:我的工作總是盡力把真和美統一起來,但當我必須在兩者中挑選一個時,我通常選擇美。(25)愛因斯坦非常崇尚科學規律的這種內在美,只要覺得一個方程是丑的,他就對之完全失去興趣,他說:要是不相信我們世界的內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這種信念,並且永遠是一切科學創造的根本動力。(26)科學史上的很多例子表明,一個和諧,平衡的美的理論公式,哪怕發現當時還難以確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往往都被證明是真的---即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自然的奧秘就是這種美和真的統一。
人類的所有哲學思想都來源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考察思辯。和諧、對稱、平衡的自然法則映射於人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就了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在這個均衡、對稱的宇宙時空中,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人生所應遵循的理念,一種參天化育的天人學說賴以建構的基石,只能是,也必定是這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大自然的最高法則籠罩著天幕,我們社會人生的任何理念又怎能出其右?
人類科技的最前沿思想竟然和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可見《易》道之功,中道之用,大矣!

『肆』 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政變

中國古代的宮廷政變

一、 周王室的宮廷政變

1、公元前675年,周大夫邊伯等作亂,燕、衛師伐周,立頹為王;公元前673年,鄭、虢攻殺頹,周惠王復辟。

2、公元前636年秋,周王子帶攻襄王而自立;次年夏,周襄王復辟。

3、公元前520年,周王子朝攻殺新王猛,晉人立子丐為王。轉自鐵血

4、 公元前504年,周王子朝之徒作亂,周敬王出奔。

5、公元前441年,周哀王弟叔襲殺哀王自立,五個月後,周哀王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

史料:《史紀.周本紀》

三、秦朝的宮廷政變

1、公元前210年,趙高、李斯等人偽造秦始皇遺囑,賜公子扶蘇死,立胡亥為秦二世。

2、公元前207年,趙高等逼秦二世自殺,立子嬰為秦王。不久,子嬰殺趙高。

畢荒按:關於秦朝的宮廷政變,後世傳說最盛的是呂不韋以呂易嬴,《史記。呂不韋列傳》也採取這種說法。但據後世學者考證,秦始皇並非呂不韋的兒子。此不贅述。

史料:《史記。秦始皇本紀》

四、西漢的宮廷政變

1、 公元前184年,呂後幽殺少帝,另立常山王劉義為少帝。

2、公元前180年,劉氏宗族與大臣周勃等誅殺諸呂,殺少帝,立代王劉恆為帝。

3、 公元前74年6月,霍光等廢昌邑王劉賀。

4、 公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劉衎,自居攝皇帝位。

5、公元8年12月(一說公元9年1月),王莽廢孺子嬰為安定公,自即皇帝位,改國號新。

史料:《史記。呂太後本紀》

《漢書。霍光傳》

《漢書。王莽傳》

《資治通鑒》

五、東漢的宮廷政變

1、公元92年,漢和帝與宦官鉤盾令鄭眾定議,收竇憲大將軍印綬,另其兄弟就國,旋迫令自殺。

2、公元107年,司空周章謀閉宮門,廢太後,殺鄧騭兄弟及用事宦官鄭眾、蔡倫,廢安帝而立平原王劉勝。事泄,周章自殺。

3、公元124年10月,漢安帝皇後閻氏與王聖等共譖太子,太子劉保被廢為濟陰王,時年十歲。

4、 125年三月,漢安帝病死。閻後等立北鄉侯劉懿為嗣,即位。閻太後臨朝,以兄閻顯為車騎將軍。四月,閻顯殺耿寶等。十月,北鄉侯死。閻顯閉宮門,秘不發喪,與太後謀另立他人。十一月,宦官孫程等人擁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旋殺閻顯等,幽禁閻太後(次年死)。封孫程等十九人為侯。

5、 146年閏六月,梁冀毒死漢質帝劉纘;梁冀立蠡吾侯劉志為帝。劉志時年十五歲,是為桓帝。梁太後仍臨朝。

6、 159年,漢桓帝與宦官唐衡、單超等定謀,發兵圍梁冀第,收印綬。冀與其妻自殺。悉收梁、孫兩氏內外宗親,無少長皆棄世。變賣梁氏家產,凡值三十餘萬萬。封單超等五宦官為侯。

7、 168年,太尉陳蕃勸大將軍竇武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王節等矯詔收捕武等。竇武號召北軍士兵平定叛亂。王甫率劍士捕殺陳蕃。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新到京師,不明真相,節等命奐率兵平叛。竇武兵散,敗死。

8、 189年,四月,靈帝死,皇子辯即位,年十四歲,是為少帝。何太後臨朝,以兄何進為大將軍。何進殺宦官蹇碩,袁紹勸其盡殺宦官,進不能決。七月,袁紹復勸何進召外兵以脅太後,誅宦官,乃召董卓。八月,何進入長樂宮,被宦官張讓等所殺。袁紹、袁術等攻殺諸宦官。張讓等劫少帝與帝弟陳留王劉協出走。尚書盧植等追之,讓等窘迫投河死。董卓兵到,迎帝還宮。九月,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9、220年11月25日,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王曹丕,東漢滅亡。

史料:《後漢書。孝和帝紀》

《後漢書。孝安帝紀》

《後漢書。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後漢書。孝桓帝紀》

《後漢書。孝靈帝紀》

《後漢書。董卓列傳》

《後漢書。孝獻帝紀》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資治通鑒》

六、三國時期的宮廷政變

1、曹魏

(1) 249年,司馬懿趁魏帝曹芳與曹爽祭掃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陽南)之際,發動政變,控制洛陽,殺曹爽等人,司馬氏遂專魏政。

(2) 251年,王凌謀立楚王曹彪,在淮南舉兵反司馬懿。司馬懿襲擒王凌,王凌自殺。牽連者均遭滅族。司馬懿又殺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鄴中,派官監視。

(3) 254年10月,司馬師廢魏主曹芳,使仍為齊王,立魏文帝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4) 260年6月,魏主曹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討司馬昭。中護軍賈充命成濟殺帝。司馬昭委罪於成濟,殺濟,滅其族。迎立常道鄉公曹璜,為明帝嗣。六月,即位,改名奐,是為元帝,年十五歲。

(5) 265年,十二月,司馬炎逼魏主禪位,廢為陳留王。魏亡,凡五帝,四十六年。

史料:《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晉書。景帝紀》

《晉書。文帝紀》

《晉書。武帝紀》

《資治通鑒》

2、 吳國

258年,吳主孫亮欲殺執政孫綝,不成。孫綝廢帝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是為景帝。景帝與張布、丁奉殺孫綝。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

《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資治通鑒》

七、晉朝的宮廷政變

1、 西晉

(1) 291年,賈後命東安公繇殺楊駿,滅其族;改元元康,廢太後楊氏為庶人,次年將其害死。以汝南王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均錄尚書事,輔政。以楚王瑋為衛將軍,進東安公繇為王。東安王繇謀廢賈後,事泄,被廢。汝南王亮與衛瓘謀奪楚王瑋兵權,賈後命瑋殺亮、瓘;又以矯詔專殺為罪,殺瑋。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2)299年,賈後誣太子謀反,廢太子,殺其母謝氏。

(3)300年,三月,賈後矯詔殺廢太子。四月,趙王倫、孫秀命翊軍校尉齊王冏入宮捕賈後,旋殺之,滅其門,並殺大臣張華、裴頠等。趙王倫自任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以孫秀為中書令。八月,淮南王允起兵討倫,敗死。加趙王倫九錫。

(4) 301年,正月,趙王倫逼晉惠帝禪位,自立,改元建始。三月,齊王冏起兵反趙王倫。成都王穎在鄴,長沙王乂在其國,均起兵響應。河間王顒在關中,遣張方助倫,聞齊王冏、成都王穎勢大,反助二王。八王之亂從此發展為大混戰。四月,將軍王輿等殺趙王倫、孫秀,迎惠帝復位。

(5) 306年,十一月,晉惠帝中毒死,傳為東海王越所害。太弟熾即位,是為懷帝。

史料:《晉書。惠帝紀》

《資治通鑒》

2、 東晉

(1)371年,十一月,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立會稽王昱,是為簡文帝。十二月,改封廢帝為海西縣公。

(2)396年,九月,孝武帝死,傳為張貴人所害。

(3)403年,桓玄廢晉安帝。十二月,桓玄稱帝,國號楚。

(4)418年,劉裕殺晉安帝,立琅琊王司馬德文,是為恭帝。

(5)420年,六月,劉裕代晉,是為宋武帝。晉恭帝被廢為零陵王,次年被殺。

史料:《〈晉書。海西公紀〉

《〈晉書。孝武帝紀〉

《資治通鑒》

《晉書。安帝紀》

《晉書。桓玄傳》

《晉書。恭帝紀》

十一、隋朝的宮廷政變

1、604年,七月,隋文帝在仁壽宮被太子楊廣殺害。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

2、618年,三月,右衛屯將軍宇文化及等殺隋煬帝。

史料:《隋書》

《資治通鑒》

十二、唐朝的宮廷政變

1、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秦府將尉遲敬德入宮,請唐高祖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旋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詔: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八月,傳位於太子,是為唐太宗。唐高祖稱太上皇。

2、684年,二月,武則天廢唐中宗為廬陵王。

3、690年,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降皇帝李旦為皇嗣。

4、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張柬之等以羽林軍殺張昌宗、張易之,迎太子李顯即位。二月,復國號為唐。十一月,武則天死。

5、707年,太子李重俊矯制起兵殺武三思父子。兵潰,走終南山,被殺。

6、710年,六月,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殺唐中宗,立溫王李重茂,是為少帝。韋後臨朝聽政,謀效武後所為。相王子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謀,起兵殺韋後、安樂公主等。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以李隆基為皇太子。

7、713年,太平公主陰謀廢唐玄宗,當時宰相七人,黨於太平者四(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唐玄宗與宰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內給事高力士等定計,命王毛仲殺蕭至忠、岑羲等。竇懷貞自殺。賜太平公主死。上皇下誥:「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 崔湜流遠地,旋改賜死。其餘黨羽或死或黜,人數甚多。

8、820年,正月,宦官陳弘志殺唐憲宗,託言服金丹毒發而卒。

9、827年,十二月,宦官劉克明等殺唐敬宗。

10、904年,八月,朱全忠(朱溫)使朱友恭等殺唐昭宗。

11、907年,四月,朱全忠迫唐哀宗禪讓帝位,改名晃,國號梁,是為後梁太祖。廢唐哀宗為濟陰王,次年殺之。

史料《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鑒》

十四、宋朝的宮廷政變

1、976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死。傳有其被弟趙光義殺害之說。「燭影斧聲,千古之謎」,「燭影搖紅,千古之謎」。但此事正史不載,後世史家也不取此說法。近年又有人考證趙匡胤是患腦血管疾病正常死亡。

2、1194年,六月,宋壽皇(宋孝宗)死。宋光宗不問喪事。七月,趙汝愚以太皇太後旨,立太子趙擴,是為宋寧宗。

3、1224年,八月,宋寧宗死。權相史彌遠擁立皇侄沂王趙昀,是為宋理宗;以原定皇位繼承人趙竑為濟王。 十五、遼朝的宮廷政變

1、951年,九月,遼世宗強令諸部助北漢攻周。行至歸化州(今河北宣化)境內祥古山時,被泰寧王耶律察割殺死。右皮室詳穩(遼官名,相當於漢族政權的節度使)耶律屋質等奉遼太宗子、壽安王耶律璟攻殺察割。耶律璟即位,是為遼穆宗。穆宗嗜酒,日中方起,號為「睡王」。

2、1031年,六月,遼聖宗死,子耶律宗真即位,是為遼興宗。興宗生母耨斤奪取皇太後之位,垂簾聽政,是為欽哀太後,旋逼死遼聖宗齊天皇後。

3、1034年,欽哀太後與弟蕭孝先陰謀廢掉遼興宗,另立少子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告變。遼興宗廢欽哀太後,釋蕭孝先不問。

4、1063年,皇太叔耶律重元發動政變,為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等所平。耶律重元自殺,預謀者蕭革等被殺。

史料:《遼史》

《續資治通鑒》

十六、金朝的宮廷政變

1、1149年,十二月,完顏亮殺金熙宗自立,是為海陵王。

2、1161年,十月,東都留守完顏雍自立為帝,改元大定,是為金世宗。十二月,完顏元宜等在瓜州(今江蘇揚州南運河入長江口處)發動兵變,海陵王完顏亮被殺。

3、1213年,八月,胡沙虎(紇石烈執中)殺衛紹王,另立金章宗兄升王完顏珣,是為金宣宗。

史料:《金史》

《資治通鑒》

十七、西夏的宮廷政變

1、1048年,正月,太子寧令哥與野利氏族人浪烈等人入宮刺殺夏景宗(元昊)。沒藏訛龐殺寧令哥及其母野利後,立諒祚為帝,是為夏毅宗。

2、1061年,沒藏訛龐父子陰謀殺夏毅宗,奪取皇權。沒藏訛龐子婦梁氏(漢人)密告夏毅宗。夏毅宗在大將漫咩的支持下,擒殺沒藏訛龐父子。一舉奪回政權。

3、1081年,三月,漢人將軍李清勸夏惠宗把黃河以南地歸還宋朝,夏、宋以黃河為界,與宋議和。梁太後與梁乙埋、罔萌訛等設計害死李清。隨後又把夏惠宗囚禁在離故宮五里左右的興州的木寨。梁乙埋、罔萌訛等聚集人馬,斬斷河梁,使惠宗不能與外界通消息。

4、1099年,遼朝派使臣來夏,用葯酒害死梁太後,梁氏敗亡。夏崇宗在遼朝支持下,開始親政。

5、1170年,閏五月,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分夏國之半歸他統治。夏仁宗被迫分西南路及靈州啰龐嶺地歸他統治,建號楚國。任得敬又脅迫夏仁宗派遣使臣向金朝奏報,求封號,遭到金世宗拒絕。任得敬陰謀附宋自立。八月,與宋四川宣慰使虞允文相約夾攻金朝。夏仁宗捕獲宋密使,設計殺任得敬,並殺任黨。

6、1206年,正月,鎮夷郡王安全在羅太後支持下,廢夏桓宗自立,是為夏襄宗。三月,夏桓宗突然死去,年僅三十歲。

7、1211年,七月,齊王遵頊廢夏襄宗自立,是為夏神宗。八月,夏襄宗死。

8、1223年,十二月,夏神宗在舉朝一片反對聲中,被迫宣告退位,傳帝位給次子德旺(夏獻宗),自稱「上皇」。

史料:《宋史》

《遼史》

《金史》

《續資治通鑒》

十八、元朝的宮廷政變

1、1307年,元成宗死。皇後與左丞相阿忽台等謀立安西王阿難達。右丞相哈拉哈斯遣使報懷寧王海山,並先迎其母弘吉拉氏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二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到大都。三月,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監國,殺阿忽台等,捕安西王。五月,海山至上都即位,是為元武宗。六月,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殺安西王,廢元成宗後。

2、1223年,八月,鐵失等在上都南坡殺元英宗,並殺左丞相拜住。諸王迎立晉王也孫鐵木爾於北邊。九月,也孫鐵木爾在龍居河即位,是為泰定帝。十月,殺鐵失等。

3、1328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病死。八月,簽樞密院事燕鐵木兒在大都謀立元武宗子周王和世王束(此兩字應為一個字),先迎其弟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九月,丞相倒剌沙等在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改元天順。懷王至大都即位,改元天歷,是為元文宗。十月,大都軍圍攻上都,倒剌沙降,天順帝死。1329年,正月,周王在和寧以北即位,是為元明宗。四月,立弟懷王(元文宗)為皇太子。八月,元明宗與皇太子在王忽察都相見。皇太子與丞相燕鐵木兒等毒殺元明宗。皇太子還上都,重新即位。

史料:《元史》、《續資治通鑒》

十九、 明朝的宮廷政變

1、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殺張昺、謝貴等,舉兵稱「靖難」,以僧道衍(姚廣孝)為謀士,張玉、朱能、邱福等為將。1402年,燕軍至京師,建文帝在宮中自焚死(傳說謂從地道出走為僧,似不可信)。燕王入城,謁孝陵,即位,是為明成祖。

2、1457年,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乘景帝患病,迎上皇入宮復位,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殺兵部尚書於謙、大學士王文,籍其家。

史料:《明史》、《續資治通鑒》、《明史紀事本末》

二十、清朝的宮廷政變

1、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死,皇四子胤禎嗣位,是為雍正帝。由於康熙朝長期的儲位斗爭,也由於康熙帝死時有許多令人生疑的現象,以及皇四子胤禎的繼位出乎人們的意料,從雍正帝一即位起,社會上便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繼位不合法的傳聞。但據有關專家多方考證,雍正帝繼位屬正常的權力交接。

2、1861年,初冬,在咸豐帝病死熱河避暑山莊73天後,咸豐西後那拉氏串通奕昕、奕譞、勝保等人,將咸豐帝臨死前任命為「贊襄政務」的八個大臣一網打盡。其中,肅順處斬,載垣、端華賜令自盡,余皆被罷逐。政變後九天,載淳繼位,改元同治。政變後一個月,東西兩太後「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史稱「辛酉政變」或「祺祥政變」。

3、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詔定國是,實行新政,到9月20日,先後進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9月21日,西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於瀛台。28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史稱「戊戌政變」。

『伍』 中國古代宮廷政變一覽表

多了去了

趙魏韓三國分晉
田氏齊國王
曹丕逼宮建魏
何進
呂布殺董卓
司馬懿殺曹爽
司馬炎滅魏建晉

『陸』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是什麼意思

三生萬物的意思是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逢七必變的意思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點有「七」數之差距數時便會出現變化。

『柒』 周易中哪一段是關於古代政治思想的

易經中的哲學思想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通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瞭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間流傳後世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命題莫過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一方為主,另一方為次。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在易經是通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結語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這里,已經到了社會、政治、倫理等一切方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委曲總是由保全轉化。屈枉總是向伸直轉化,卑下總是向充盈轉化,蔽舊總是向新奇轉化,這種辮證思維方式,是老子觀察世界的方法。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他運用這條物極則反原理,對世間萬物進行著辯證概括,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又用這一條法則,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老子這些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辯證思想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上頗有特色的一頁華章。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這一條思維規律要求在自然遞進推演時,每一爻的陰、陽性質必須與所在位置的陰陽屬性進行對照,一般而言,凡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即「當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順)事物發展規律,倘若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不當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發展規律,孔子把這一條推演規律擴大到了社會政治領域,提出了「正名」學說。在他看來社會政治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位置關系,也應當如同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那樣當位才能使一個國家秩序井然局面穩定,否則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不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產生不當位思想,孔子這一思想又被後人推廣。

被考定成於戰國中期的「周易大傳」,是當時學者在總結前人認知易經的成果基礎上,對易經卦爻符號體系及卦爻辭所作的一整套注釋和闡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這些哲學大家的思辯成果,也有更多古代優秀哲學家的思辯結晶,正是他們使易經這部古典在哲學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發源處。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所有學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經影響。之後的古代哲學發展每個重要時期,易經思想都充當著軸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經不僅受到學者重視,也得到了統治階級如唐太宗的青睞,欽命孔子後裔孔穎達博採眾長主編《周易正義》,推動了以易經研究為中心的哲學研究的開展,因此之後不少學者紛紛自注易經。

宋代哲學家如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人對易經都有很深的造詣,邵雍根據《易傳》關於八卦形成的解譯,構造了一個宇宙構造圖式,創立了被稱為「先天學」的理學象數學派;周敦頤根據「易傳」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太極圖說》;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深入探討,認為易經的核心是講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易只消陰陽二字括盡,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將哲學研究和易經研究更進一步,提出「實道而器虛」的命題,明確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就是說,一般原理存於具體事物中,而不是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矛盾雙方相反相成、相互轉化,雜因純起,即雜以成純,變合常全,奉常以處變,則相反而固會其通雜和純變和常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在推理時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勢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變即因時、因地等不同條件而靈活推論。只有把握了這種相通之理,才能行於此而不礙於彼這易經所特有的思維方法,用以指導行為,必無往而不勝。

易經之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這可能就是其列為群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捌』 中國各朝代的變法或政變

公元前841 年西周時代,共和行政,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國商鞅變法,秦朝沙丘政變(就是趙高,李斯篡改傳位聖旨)。 西漢的宮廷政變 1、 公元前184年,呂後幽殺少帝,另立常山王劉義為少帝。 2、 公元前180年,劉氏宗族與大臣周勃等誅殺諸呂,殺少帝,立代王劉恆為帝。 3、 公元前74年6月,霍光等廢昌邑王劉賀。 4、 公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劉衎,自居攝皇帝位。 5、 公元8年12月(一說公元9年1月),王莽廢孺子嬰為安定公,自即皇帝位,該國號新。 東漢的宮廷政變 1、公元92年,漢和帝與宦官鉤盾令鄭眾定議,收竇憲大將軍印綬,另其兄弟就國,旋迫令自殺。 2、 公元107年,司空周章謀閉宮門,廢太後,殺鄧騭兄弟及用事宦官鄭眾、蔡倫,廢安帝而立平原王劉勝。事泄,周章自殺。 3、 公元124年10月,漢安帝皇後閻氏與王聖等共譖太子,太子劉保被廢為濟陰王,時年十歲。 4、 125年三月,漢安帝病死。閻後等立北鄉侯劉懿為嗣,即位。閻太後臨朝,以兄閻顯為車騎將軍。四月,閻顯殺耿寶等。十月,北鄉侯死。閻顯閉宮門,秘不發喪,與太後謀另立他人。十一月,宦官孫程等人擁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旋殺閻顯等,幽禁閻太後(次年死)。封孫程等十九人為侯。 5、 146年閏六月,梁冀毒死漢質帝劉纘;梁冀立蠡吾侯劉志為帝。劉志時年十五歲,是為桓帝。梁太後仍臨朝。 6、 159年,漢桓帝與宦官唐衡、單超等定謀,發兵圍梁冀第,收印綬。冀與其妻自殺。悉收梁、孫兩氏內外宗親,無少長皆棄世。變賣梁氏家產,凡值三十餘萬萬。封單超等五宦官為侯。 7、 168年,太尉陳蕃勸大將軍竇武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王節等矯詔收捕武等。竇武號召北軍士兵平定叛亂。王甫率劍士捕殺陳蕃。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新到京師,不明真相,節等命奐率兵平叛。竇武兵散,敗死。 8、 189年,四月,靈帝死,皇子辯即位,年十四歲,是為少帝。何太後臨朝,以兄何進為大將軍。何進殺宦官蹇碩,袁紹勸其盡殺宦官,進不能決。七月,袁紹復勸何進召外兵以脅太後,誅宦官,乃召董卓。八月,何進入長樂宮,被宦官張讓等所殺。袁紹、袁術等攻殺諸宦官。張讓等劫少帝與帝弟陳留王劉協出走。尚書盧植等追之,讓等窘迫投河死。董卓兵到,迎帝還宮。九月,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9、220年11月25日,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王曹丕,東漢滅亡。 1、曹魏 (1) 249年,司馬懿趁魏帝曹芳與曹爽祭掃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陽南)之際,發動政變,控制洛陽,殺曹爽等人,司馬氏遂專魏政。 (2) 251年,王凌謀立楚王曹彪,在淮南舉兵反司馬懿。司馬懿襲擒王凌,王凌自殺。牽連者均遭滅族。司馬懿又殺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鄴中,派官監視。 (3) 254年10月,司馬師廢魏主曹芳,使仍為齊王,立魏文帝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4) 260年6月,魏主曹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討司馬昭。中護軍賈充命成濟殺帝。司馬昭委罪於成濟,殺濟,滅其族。迎立常道鄉公曹璜,為明帝嗣。六月,即位,改名奐,是為元帝,年十五歲。 (5) 265年,十二月,司馬炎逼魏主禪位,廢為陳留王。魏亡,凡五帝,四十六年。 2、 吳國 258年,吳主孫亮欲殺執政孫綝,不成。孫綝廢帝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是為景帝。景帝與張布、丁奉殺孫綝。 1、西晉 (1)291年,賈後命東安公司馬繇殺楊駿,滅其族;改元元康,廢太後楊氏為庶人,次年將其害死。 以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均錄尚書事,輔政。以楚王司馬瑋為衛將軍,進東安公司馬繇為王。 東安王司馬繇謀廢賈後,事泄,被廢。 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謀奪楚王司馬瑋兵權,賈後命司馬瑋殺司馬亮、衛瓘;又以矯詔專殺為罪,殺司馬瑋。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2)299年,賈後誣太子謀反,廢太子,殺其母謝氏。 (3)300年,三月,賈後矯詔殺廢太子。 四月,趙王司馬倫、孫秀命翊軍校尉齊王司馬冏入宮捕賈後,旋殺之,滅其門,並殺大臣張華、裴頠等。趙王司馬倫自任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以孫秀為中書令。八月,淮南王司馬允起兵討司馬倫,敗死。 加趙王司馬倫九錫。 (4)301年,正月,趙王司馬倫逼晉惠帝禪位,自立,改元建始。 三月,齊王司馬冏起兵反趙王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在鄴,長沙王司馬乂在其國,均起兵響應。河間王司馬顒在關中,遣張方助司馬倫,聞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勢大,反助二王。八王之亂從此發展為大混戰。四月,將軍王輿等殺趙王司馬倫、孫秀,迎惠帝復位。 (5)306年,十一月,晉惠帝中毒死,傳為東海王司馬越所害。太弟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 2、東晉 (1)371年,十一月,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立會稽王司馬昱,是為簡文帝。十二月,改封廢帝為海西縣公。 (2)396年,九月,孝武帝死,傳為張貴人所害。 (3)403年,桓玄廢晉安帝。十二月,桓玄稱帝,國號楚。 (4)418年,劉裕殺晉安帝,立琅琊王司馬德文,是為晉恭帝。 (5)420年,六月,劉裕代晉,是為宋武帝。晉恭帝被廢為零陵王,次年被殺。 1、劉宋 (1)424年,執政徐羨之等廢殺少帝劉義符(營陽王)及盧陵王劉義真,迎立宜都王劉義隆於江陵,是為宋文帝。 (2)453年,二月,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三月,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四月,劉駿在新亭即位,是為孝武帝。五月,諸軍克台城,殺劉劭。 (3)465年,十一月,湘東王劉彧的主衣阮佃夫等結前廢帝的主衣壽寂之等殺前廢帝。十二月,湘東王劉彧即位,是為宋明帝。 (4)477年,阮佃夫等謀廢宋後廢帝,事泄,被殺。七月,蕭道成聯結後廢帝左右楊玉夫等殺帝,以太後令追廢帝為蒼梧王,立安成王劉准為帝,是為宋順帝。時年十一歲。 (5)479年,四月,宋順帝被迫禪位於齊。蕭道成即帝位,是為齊太祖高皇帝。旋殺宋准帝。 2、南齊 (1)494年,西昌侯蕭鸞殺鬱林王蕭昭業,立新安王蕭昭文。以蕭鸞錄尚書事、進爵宣城郡公。蕭鸞旋又殺諸王,在外地者,多由典簽執行。不久,蕭鸞進爵為王。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旋即殺害。蕭鸞即位,是為齊明帝。蕭鸞系齊高帝侄。 (2)499年,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敗死。 (3)500年,雍州刺史蕭衍在襄陽起兵,蕭穎胄奉荊州刺史南康王蕭寶融在江陵起兵。 (4)501年,南康王蕭寶融在江陵即位,改元,是為齊和帝。以蕭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鉞。 雍州刺史張欣泰等在建康謀廢東昏侯,立建康王蕭寶寅,敗死。 蕭衍東下,圍建康。城中內變,王珍國等殺東昏侯。 (5)502年,正月,以蕭衍為梁公,加九錫。二月,進爵為王。蕭衍殺齊明帝諸子。四月,蕭衍即皇帝位,是為梁武帝。廢齊和帝為巴陵王,旋即殺害。 樓主,中國的政變與變法實在太多了,我才寫到南北朝,實在太多,你要的話,看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933618-3-1.html

『玖』 易經八卦預測2016年後中國軍事局勢是大戰嗎

我預測2016年丙申年「甲午」月,很有可能開戰,飛機、軍艦都有開火的可能,在南海、東海,不然就是火山噴發、軍事大規模演習,才應驗丙申+甲午的數理。不宜宣傳謹按理大膽預測。

閱讀全文

與易經推斷中國將有哪些政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上海怎麼去越南 瀏覽:258
賴亞文帶隊出征義大利後去哪裡了 瀏覽:267
餐廳牛肉排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90
印尼工人技術怎麼樣 瀏覽:650
伊朗肉丸怎麼做 瀏覽:216
伊朗國土面積和人口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562
中國的改革開放改什麼 瀏覽:596
越南護照需要什麼證明 瀏覽:914
印尼金鍬都有什麼顏色 瀏覽:296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
中國最美的海花島在哪裡 瀏覽:928
印尼indosat怎麼查話費 瀏覽:98
越南語柴油怎麼說 瀏覽:522
英國投資總額多少錢 瀏覽:854
印度女人怎麼燉魚 瀏覽:248
越南的小說平台有哪些 瀏覽:51
印度產的牛肉是什麼 瀏覽:819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2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