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世界的書

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世界的書

發布時間:2022-06-11 17:59:20

『壹』 我國哪些書籍及文學作品在國際上影響大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燦爛的文化,在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方面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世界文明的進程是我們中華民族驅動的。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中,有著許多優秀的書籍或文學作品,都對世界產生過甚至正在產生影響。

第四層就是以《夢溪筆談》為代表的科技類書籍。宋慈的《洗冤錄》、劉徽的《九章算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朱載堉的《樂律全書》等,他們對外的傳播直接導致了西方社會的進步,就是到現在都有現實意義。

第五層應該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或類書著作。二十四史,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等都是優秀之作。

如果就目前來說,影響比較大的作家應該是莫言與閻連科。盡管莫言已經拿過諾貝爾獎了,但是閻連科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其次是金庸先生,他在全世界都擁有眾多讀者。

『貳』 中國文化在哪些方面影響世界

一、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葯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二、文化方面: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特別是日本,派來大量留學生、流血僧,一大批日本學者回國後在日本發動了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圈也在這時形成。

三、交通方面:路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了亞歐,促進了各地的交流。

四、經濟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種植的傳播極大促進了其他地區農業的發展,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五、對外交往:維亞非國家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准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叄』 《道德經》在中國及世界上的影響是怎樣的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說是世界上影響極大而篇幅卻最短的書。關於它的作者甚至這本書的版本,一直有爭論,而且上篇(道篇)與下篇(德篇),可能在較早的版本中是顛倒過來的。不過,作為一本書,內容還是比較完整的。為了避免「道德經」一詞的傾向性,不妨稱其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響可能超過《論語》,但在中國,當然不如《論語》。總的說來,《老子》與《論語》幾乎完全不同,卻相互補充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則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勢力范圍,所有非正統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為祖師爺。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東漢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礎是道的本原說。《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為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有人認為這里的無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實體。「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這種恍惚的道即是觀念。

老子乃至道家學說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給孔子的「理想國」開辟一個精神逃脫的小路。孔子的現實世界實在是太剛性、太無聊、毫無生氣、毫無創造性的地方,從肉體到精神完全束縛在極端虛偽、極端壓制的繁文縟節當中。為什麼要這樣?只是讓皇帝保住他們天下的穩定,各級官吏完全處於高度的緊張戒備狀態,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貶官甚至殺頭的下場。一旦被貶,官員們就可以在道家學說中找到精神的寄託:不是縱情山水之間,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學神仙。在這方面,道家是靈魂一個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現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對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禍福、有無、剛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並把萬物變化的原因概括為「反者道之動」。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並明確指出:「多易必多難。」老子並沒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對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導原則:「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特別是膾炙人口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極必反的規律。

老子由這些論述得出他特有的實踐原則: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亡;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論語》、《孫子》、《老子》是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當然,維持專制統治主要靠儒家的學說與《孫子》的技術,但是道家加上中國佛教則是維持基座穩定的第三個支架。從《老子》到《莊子》到道家到道教,對於「實務」影響很小,因此,我們把《老子》放在靠後的位置上。(胡作玄)

『肆』 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你的問題太廣了
這個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伍』 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中華文化對世界地區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國文明起源於東亞大陸的大兩河流域,這是一個面積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巨大文明場、文明群,主要是連續式的,比較多地注意保存歷史傳統中的文化基因、民族傳統,比如在從原始社會、氏族社會向國家社會、文明社會發展過程中。

『陸』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朝代之中都會有比較出名的傳統文化和對後人影響較深的一些發明,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每個時期對世界都是有著獨特的作用,經過釣史公在網上進行的查閱,也是了解到了我國每個歷史時期在世界上起到的影響和作用,那麼接下來就由釣史公來為大家說一下我國的哪些傳統文化對世界發展產生了作用。

中國的書法、水墨畫、詩歌,在世界的藝術上也進行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極強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中國的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大名著等都被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翻譯成多種文字發行,影響著世界文壇,絲綢之路更是連接了其他國家與中國的聯系,中國的傳統文化無疑是對世界文化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柒』 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及其影響是怎樣的

中華文化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時期產生,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中華文化的影響:

1、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外,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

2、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華文化在古代曾經對周邊國家造成深重影響。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島形成的獨特文化,在歷史上曾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越南由於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徵和中國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琉球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佔領並長期進行殖民統治,但琉球文化亦屬於中華文化圈。

(7)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世界的書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特點

1、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而長江由於自古以來航運便利、出海口通暢,長江文化已多少帶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2、中華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學術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釋、道三家並存,就是學術思想多元的體現。

3、中華文化的又一個特點是不排外,這也體現了它的包容性。儒學對佛學的態度,說明中華文化的大傳統是不排外的,對來自遠方的思想能夠雍容接納。

與此相關聯的是,中華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國歷史上的漢朝,國力強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邊族,以結永好。唐朝是多元繁榮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在最強大的時候,用和親的方式與鄰居建立敦睦友好關系,彰顯中華文化與鄰相處遵循的是以「和」為大道的思路。

『捌』 影響世界的十大書籍有哪些

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著作本書之

1] 《聖經》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鑰匙! 作為基督教的正式經典,其最重要的主題是人。

[2] 《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經典。從對世俗的征服來看,它表現的威力比任何神跡都大。

[3]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沒有牛頓,就沒有近代科學。牛頓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樣洞察世界的奧妙,這種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 達爾文《物種起源》

達爾文的偉大之處,就是在於在看來不變的事物中找到變化,在看來沒有聯系的事物中找到關系。

[5]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夢是最一般的心理現象之一,也是各種迷信和預言的來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績在於理性地把夢作為一種對象來研究,並得出劃時代的發現——潛意識。弗洛伊德指出,人並不是自己行為和精神的主宰,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潛意識控制。

[6]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除了《聖經》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著作有這么多人閱讀、學習和研究,正是《幾何原本》把數學變成脫離實際的純粹數學,並且對於近代科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7] 亞當·斯密《國富論》
用科學的方法對經濟體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斯密發現了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運行的主要矛盾——公平與效率。

[8]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

兩個世紀以來,馬爾薩斯可以說被攻擊得體無完膚。不過,即便他的每一句話、每個數據都是錯的,其精神實質總是得到輝煌的證實。

[9] 卡遜《寂靜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樣,《寂靜的春天》是人類對自己的生存狀況提出嚴重警告的警世之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後,「環境」已經成為最流行的熱門詞條之一。

[10]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這是一部氣勢磅礴的作品,同時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論著作,這兩者的結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響。它是「共產主義的聖經」,真正影響了千百萬人的思想和行動。

[11] 《論語》

代表中國文化的首屈一指的著作。其核心思想在於人和人之間有差別、不能平等,這也是兩千五百年來中國文化的核心。許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國文化卻在變化中存續下來,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論語》的功勞。

[12] 孫武《孫子兵法》

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影響的軍事理論著作,它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而這種思想完全深入到現代人的思想之中。《孫子兵法》提供的「計謀」形成中華民族兩千五百年來斗爭哲學的主導技術,但單純技術觀點並不能帶來勝利,許多情況下還遭到失敗

『玖』 中國古代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 中華光芒福照亞洲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國已經有系統的甲骨文字;
公元前500年中國已經有了方塊漢字的雛形---青川木櫝文字(四川博物館);同時期發明了指南針;
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高級造紙術和高質量的紙張;
公元5世紀,中國人已經懂得煉鋼技術,1400年後(1864年),西方的西門子在某種技術程度上才懂得這種煉鋼技術。
隨著中國唐朝(公元618-906年)的鼎盛,中國真正成為亞洲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的周邊國家朝鮮、越南以及日本,都自然地被融合為中國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明為代表的大中華文化圈。
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中國宋代(1078年)就已經生產出11.4萬噸的生鐵,直到13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稍有規模的鑄鐵生產,落後中國近兩千年。而英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時,才達到這樣的生產能力。
中國發明火葯後,還發明了爆竹、煙花、火葯包、火彈,還有地雷、水雷、火箭、炮彈和火炮等。公元1250年中國第一架真正的火葯炮投入使用。炮彈里充填著石子和鐵丸,當然是由「震天雷」發出,在落地爆炸時散射出置人於死地的碎鐵片。中國的火葯傳入歐洲後,歐洲直至1327年才出現火炮的設計圖。從火葯包、火銃到火葯炮,中國開創了世界熱兵器時代。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去侵略其他國家。
到15世紀,中國人已經把稻子成熟的時間大大減少;到19世紀初葉,這個時間又再次縮短。中國在12世紀時的水平,歐洲人在20世紀才達到。
中國的農業生產能力遠遠超過歐洲。歐洲農作物的收成與種子的比例還保持在4:1時,中國早已經達到了10:1。歐洲人在十七八世紀學習了中國的農業技術後,歐洲農業才發生了飛躍。
從公元1000年~1433年,在這近500年中,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王國。鄭和七下西洋威名四海。鄭和率領龐大的317艘海船、27400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國家的友好關系。這支艦隊中,有62艘九桅桿的「寶船」,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木船。其中船身最長的是135米,最寬的是55米;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航船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在艦隊回歸途中,鄭和殲滅了一支占據著馬六甲海峽的強大海盜艦隊,至少消滅了五千餘名海盜。1417年~1430年,鄭和直抵非洲東海岸肯亞的港口城市、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索馬里、1430年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
鄭和七下西洋,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國威和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弱小國家實行懷柔政策,而不是侵略和掠奪,更加不是殖民統治。中國人既不奴役他們,也不驅逐和滅絕他們。實行合作者善待之,搗亂者撤換之的和平共處政策。對此許多外國統治者都臣服於中國,與中國友好往來,樂此不疲,因為他們不僅可獲得對中國貿易的特許,而且可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時在對付其本國暴亂方面獲得中國某種保護,從而鞏固了自己管轄地區的和平與安定。
中國的文字、文化,傳到亞洲各國,促進了各國的文化發展。在我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後不久,就傳到日本和朝鮮等國家,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的印刷。以後又傳到印度、越南和阿拉伯一帶。13世紀後期,雕版印刷術傳到當時的波斯帝國,並被波斯統治者用來印刷該國的紙幣。
整個中世紀(公元800年~1500年)的亞洲,在中華光芒福照之下,和諧寧靜地生活著。
2000年來,無論中國政治如何變遷,所有民族都會被融入大中華文化之中,中華光芒永遠照耀著世界。
2中華光芒福照歐洲
2.1中國的四大發明促進歐洲科技發展
歐洲人認為,歐洲的中世紀(公元800年~1500年)是歐洲最黑暗的教會獨裁專制時期,科學和言論沒有應有的自由。
西方歷史上小城邦政權林立,混戰不已,不存在國家形態和有系統的國家行政管理。還存在嚴重的排斥異端思想文化的慣例,西方歷史上的政教合一政權,不僅要燒死異教徒,還要同時毀滅異教的著作文字,這種從毀滅異端肉體到異端思想文化的事情,一直貫穿於西方的整個歷史,其慘烈程度,使「焚書坑儒」著稱的秦始皇望塵莫及。因此,此前西方的文化著作難以留存。更不用說如何保存羊皮紙(書)了。
公元8世紀之後,歐洲才出現民族國家。1582年才有統一的歷法。但是,奇怪的是,此前西方的歷史事件的年份卻又十分准確的。
中世紀,中國的指南針和黑色火葯、印刷術、造紙術、生產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知識相繼傳入歐洲。
歐洲人在學習融合了古羅馬、希臘的古典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以及中國印度古文化的基礎上,產生了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並且運用和發展了中國的四大發明,促進歐洲科技發展,使科學技術更上一層樓。
歐洲人運用和發展了黑色火葯,製造了威力無比的洋槍洋炮(藉此侵略掠奪奴役其他國家);
科學家惠更斯最初嘗試利用火葯的爆炸力作為動力機的原動力,這個原理後來被其他人用於蒸汽機,結果成功了;
1300年,歐洲人仍然不會造紙,只能夠使用樹皮和羊皮書寫。與此同時,歐洲的文字才開始逐步完善。但是,據說,此前的歐洲學者已經用羊皮寫出了不少幾萬字、10萬字甚至幾十萬字和百萬字的巨著,這要幾個房子才能裝下一本書,卻又拿不出實物。可見,歐洲人放衛星比1958能還早。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一書中指出:「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法國學者蒙塔尼在《數學史》中說:「實際上十五世紀以前凡是西歐人所著的數學書籍,主要是抄襲阿拉伯人的,至多是在阿拉伯人成就的基礎上略加發揮而已。」
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轉站。來自中國、印度的發明創造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後,給歐洲帶來了重大變革,有力地影響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發展進程。
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運用》一文中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中國的造紙術也是公元1150年才傳到西班牙,1276年傳到義大利,1350年傳到法國,1390年傳到德國,1494年傳到英國,1576年傳到莫斯科,1690年傳到北美。西方出現雕版印刷則是在1450年以後。西方首次出版紙張書籍,是在1472年以後,1499年才在西方出現了專職紙張印刷所,西方的活字印刷則更晚了。
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後,大大促進了科學文化知識在歐洲的傳播速度和廣度,迅速提高了歐洲的科學文化水平;
有人認為,歐洲的印刷術是自己獨立發展的。問題是,歐洲連紙張都沒有,也就沒有研究活字印刷術的物質基礎和可能;
指南針和洋槍洋炮令歐洲人的膽子越來越大,海洋探險越來越遠,盡管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隻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這幾個歐洲航海家。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出海遠航事業於1435年就徹底停止了。
歐洲的遠洋事業終於超越了中國。
1492年開始到16世紀初,歐洲人先後到達美洲大陸、非洲和亞洲。
隨後,歐洲教會大量傳教士進入亞洲、中國。16世紀下半葉,進入中國的傳教士使歐洲初步認識和了解中國。新航線的開辟,使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大量輸入歐洲,成為歐洲的高級消費品,引起歐洲上流社會及至民眾的關注、贊賞和愛好。
歐洲人不惜為此去美洲開發金礦,花費大量金銀貨幣與中國換取瓷器、茶葉、絲綢,甚至造成貿易逆差也在所不惜。

2.2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知識促進歐洲發展
畢竟,歐洲是一個崇尚自由,善於學習、設計和善於收獲的民族。16世紀,馬可·波羅有關中國奇跡的報道傳遍歐洲。發自中國的信函、文章,都是以科學文體撰寫的地理人文知識。大量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作為歐洲之外的新鮮事物,通過傳教士進入歐洲。
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是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宣揚人生下來便有原罪,要在教會的控制下,通過禁慾和修煉才能在死後進入天堂,否則要下地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被極端的教義所控制,失去了理性和自由。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主張擺脫宗教思想枷鎖,擺脫教會的禁慾主義的束縛。他們需要一種新的思想文化來作為推翻教會專制文化的依據和輿論,承認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地位和利益,否定上帝賜予之說;人們有權享受物質樂趣是合理自然的,不應該受到禁慾主義的道德譴責。
為此,新興資產階級需要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展反對教會專制文化的運動,建立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文化和社會秩序。
資產階級藉助「復興古羅馬和希臘的古典文化」為旗幟開始思想文化改革運動---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到了17世紀,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和對中國商品的消費成為時尚,形成遍及歐洲的「中國熱」。「中國熱」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當時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魁奈等,非常崇拜中國文化,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人道主義價值觀、民主觀、平等觀、自由觀、博愛觀等視為他們建立理想秩序的重要思想來源。
霍爾巴赫宣稱,法國要想繁榮必須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伏爾泰則說,「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並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伏爾泰甚至感慨,在歐洲各國還是森林中的野人的時候,中國人已經能夠用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國家。他深以不能生活在中國那樣的國度為憾。
魁奈十分尊崇孔子,所以他當時被歐洲人尊稱為「歐洲的孔子」。他曾經撰寫《孔子簡史》,對孔子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在將孔子與古希臘聖賢比較時,明顯褒揚前者而貶抑後者,說孔子的《論語》遠遠勝過古希臘聖賢的哲學。
1769年,魁奈出版了《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該書的第八章標題為《中國的法律同作為繁榮政府的基礎的自然法則相比較》。顯然,魁奈將中國視為一個實行自然法則(規律)的理想國度,通過對中國的制度實踐的考察,闡述了自由經濟思想。
有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化至少是魁奈自然秩序觀念的重要來源之一;中國儒家哲學中的重農思想,顯然對法國學者魁奈重農觀念的建立產生過重要影響;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學派---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學說,第一次確認在人類社會存在著客觀規律,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認識客觀規律的任務。這一認識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創立了把社會經濟看作是一個可以測定的制度的概念。這概念意味著社會經濟受著一定客觀規律的制約;經濟范疇存在著相互的內在聯系;事物的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可預測性;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大量引用中國資料和文獻,杜爾哥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在經濟學說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馬克思評價為「重農主義體系發展到最高峰」,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它已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杜爾閣的理論骨架,即使不談它比《國富論》在時間上領先,也顯然比《國富論》的理論骨架更勝一籌。」而杜爾哥此書的寫作,與中國旅歐學者和中國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與他所掌握的中國經濟知識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或者是希望從中國的實踐中得到解釋,或者是受中國的情況的啟發而予以發揮,或者是直接從中國古代文化中汲取了營養。杜爾哥向中國旅歐學者提出了52個經濟問題,這就是杜爾哥的《中國問題集》,可以作為一個證據。18世紀50~70年代,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和政策就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上的。
在新興的歐洲,中國被表述為,所實施的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政治制度是與歐洲完全相反的原則,是歐洲應該學習的。
1699年威廉·萊布尼茨(1646-1716)首次真正的提出:中國是一個擁有世界高度文明的國家:「有誰可以想像到,在這個世界上,確實還有一個民族,他們擁有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甚至高於我們的文明生活.....」
萊布尼茨把歐洲與中國作了對比:在生存的實際能力方面中國與歐洲相當;在科學思維、邏輯、數學以及自然科學、軍事技術方面,中國不如歐洲;但是造成此情的原因「與其說是缺少這方面的知識,不如說是意識形態所致,因為他們藐視所有與武力侵犯人身或者相互廝殺有關的事情、東西,同時也因為他們厭惡戰爭,在此有些類似耶酥,出於高尚精神,而不是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出自於恐懼。」
他認為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應該讓中國人到歐洲來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他認識到:中國人在向在中國的歐洲傳教士學習歐洲先進的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從而能夠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而歐洲人就應該加快學習中國人那些理性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自然神學。如果歐洲只是向中國人傳播認知,而不向中國人學習的話,那麼歐洲人很快地就會被中國人拋在後面。歐洲必須向中國學習。
在歐洲啟蒙運動家的眼裡,歐洲廣泛存在的貴族世襲制是應該廢除的。世襲階層在歐洲嚴重地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在中國,那些領導國家的官員是社會知識精英,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這些官員並不是世襲制的,而是代代更新的。即使是高官去世,其子也不能繼承父親的官職。要想獲得官職,必須通過科舉考試。
在伏爾泰和他的啟蒙戰友們的眼中,柏拉圖的國家學說理念在中國得到了實現。伏爾泰興奮不已:「人類思想領域內沒有什麼政府能夠比中國現在的更好了,在中國政府中,所有的問題都由官吏決定,而官吏全是男性,他們的能力是通過多次嚴格考試得到了證明的。」伏爾泰提倡自然權利學說,鼓吹信仰、思想言論、出版自由和天賦人權,主張政治改良和「開明君主制」
歐洲重農學派的奠基人弗蘭策斯·魁奈在他1767年發表的有關中國國家體制的文章中進一步證明:中國國體與政體的持續、穩定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建立在自然秩序的基礎上。中國的政府機構設置適合於那種處在繁榮發達狀況下的政府的生存原則,還可以作為所有政體借鑒的模式。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政體,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歐洲啟蒙哲學家們對中國的崇拜,引發了一個文化知識界以及上流社會對中國的崇拜熱。教會關於中國的書籍以及大量的旅遊報道越傳越廣,在受過教育的群體中,人人都讀過有關中國的書。在歐洲,知識界對中國的興趣,從來沒有像17、18世紀那樣的濃厚。帶有中國風光的工藝美術品在這個世紀的30年代成了最時髦的東西。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入所引起的這種震動。百餘年間,中國一直作為現代文明的巨人籠罩著歐洲。直至19世紀初。
「中國熱」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歐洲終於推翻了長達500年的黑暗的教會專制統治。
中華光芒福照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的確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2000年來,無論中國政治如何變遷,所有民族都會被融入大中華文化之中,大中華和平理性的光芒永遠照耀著世界。

『拾』 中國文化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如何把經濟力量、政治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如何把對國際社會的經濟影響、政治影響轉化為文化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這會對實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起到助推作用。做到這一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談到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時指出,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要使我們國家成為一個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把更高的精神追求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這意味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改造和提升我們的國民性,要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提升國人的文明素質是時代的要求。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麼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最終會受到限制,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時間一長,甚至會出現「人心的危機」。建設文化強國,要求整個社會有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只有文明素質提高了,中國人才能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這是中國文化輸出和影響世界的前提。一個不能得到世界認可和尊重的民族,大談打造文化強國和影響世界,就無異於痴人說夢。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民族,這就為我們培育國人的精神追求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可以在充分揚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借鑒、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融合時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發展。提高國人的文明素質,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新聞媒體、文化藝術活動等方式,營造一種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具體到電影、電視等文藝作品的創作上,應多創作些閃現著理想火花的文化精品,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提升國人的文明素質和精神境界。 要使中國文化獲得認同 一個文化強國,其文化一定會對其他國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這種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軟實力。當今世界,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是最強的,文化實力也是最強的。美國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人才,它的電影、飲料、快餐遍布全世界。二次大戰著名的諾曼底登陸,部隊喝的就是可口可樂,這就是軟實力。比較起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還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還有許多誤解。甚至有些西方人還在拚命吹捧某些表現中國人愚昧、變態、血腥、亂倫的電影和美術作品,認為那才是真實的中國形象。 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的文化、哲學和藝術,使國際社會了解真正的中國,了解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才是真正的中國。孔子說過「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一個國家建設得好,應該使你的近鄰歡樂,還要使遠方的人們仰慕你的文化,到你這里來觀摩學習。唐朝時期的長安就是一個典範。這也應是我們在建設文化強國時追求的一個目標。 現在,我們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並開始運用多種手段讓外國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比如,在國外舉辦文化節,進行演出和街頭宣傳。但這只是剛剛開始,影響力不夠,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追求讓外國人喜聞樂見的同時,還應注意我們傳播的中華文化要更有內蘊、更有深度,使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能充分散發出來。 要促進文化產業的提升 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缺乏「叫得響」的文化產品我們就沒有影響世界的有力抓手。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是處於起步階段。 事實證明,那種認為只要大投資、大製作就能做出影響世界的大片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文化產品從社會功能來說,不僅具有娛樂消遣功能,還應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發展完滿的人性的功能。現階段我國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出口還非常薄弱,因此,要大力實施內容戰略,將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提到戰略高度。通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和創新、當代藝術的經典化——紮根和提升、高雅文化的大眾化——融入當代趣味等途徑,使我們的文化產品體現一種文化精神,能引導廣大青少年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的時代就是一個創意的時代,這已成為共識。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創意? 在這個問題上,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給了我們極其重要的啟示,這就是:藝術和科學的融合,藝術和高科技的嫁接,乃是創意的靈魂。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藝術與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在創意時代應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不僅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事業、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指導原則,而且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指導原則。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要推動傳統文化精神的復興 在歷史上,中國人的智慧對世界產生過極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有重大的貢獻。「四大發明」姑且不提,我舉兩個有趣的小例子。一個是鬱金香花。大家都知道產地是荷蘭,實際上鬱金香是一種中國花,十五世紀末移植到伊斯坦布爾,荷蘭人在那裡發現並移植到自己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世界的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國土面積和人口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562
中國的改革開放改什麼 瀏覽:596
越南護照需要什麼證明 瀏覽:914
印尼金鍬都有什麼顏色 瀏覽:296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
中國最美的海花島在哪裡 瀏覽:928
印尼indosat怎麼查話費 瀏覽:98
越南語柴油怎麼說 瀏覽:522
英國投資總額多少錢 瀏覽:854
印度女人怎麼燉魚 瀏覽:248
越南的小說平台有哪些 瀏覽:51
印度產的牛肉是什麼 瀏覽:819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2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800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