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綠色農業三大特點
1、注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著力實現清潔生產,將廢棄物進行有機化處理,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2、倡導「以人為本」。綠色農業要生產出營養合理、衛生安全、數量充足的綠色食物。生產過程中以安全為標准,合理使用農葯、化肥。
3、倡導農業全程一體化管理。 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和產後全程進行綠色化管理和控制。綠色農業有助於改善生態環境,可促進農業與工業的協調,環境的良性循環,人與自然的協調,維持人類的持續生存。
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綠色農業涉及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概念。
綠色農業是指一切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綠色農業在其循序高級化過程中會逐步採用高新綠色農業技術,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產業高級化的關鍵是規模、市場和技術,目標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滿足新世紀城鄉居民的生活需要。綠色農業的發展是成熟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模式向農業的全面推廣和示範,是一種「精英平民化」的發展模式。綠色農業涵蓋一個「大農業」整體由低級逐步向高級演進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社會和居民消費偏好的逐步升級,農業科學技術與管理手段的進步,綠色等級認證的規范化和標准化在整個農業產業鏈條的實施,初級綠色農業模式漸進演變為高級綠色農業模式。
特徵
開放兼容性
綠色農業既充分利用人類文明進步特別是科技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依靠科技進步、物質投人等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又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和衛生安全,以滿足人類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體現了開放兼容的特點。
持續安全性
持續安全即在合理使用工業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自然流動和循環轉移,把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過程中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並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全面高效性
全面高效即綠色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有機統一。綠色農業既注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保障人類食物安全,也注重發展農業經濟,特別關注推動發展中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規范標准化
規范標准即綠色農業鮮明地提出農業生產要實行標准化全程式控制制與管理,而且特別強調綠色農業發展的終端產品一綠色農業產品的標准化,通過綠色農業產品的標准化來提高產品的形象和價格,規范市場秩序,實現「優質優價」,並提高綠色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 中國發展綠色農業有哪些優勢
第一,我國在自然資源當中,發展綠色農業提供了怎樣的優勢?
我國農業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化特點,在整個地圖板塊中,自北至南跨越九個熱量帶,地域遼闊、多山多草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品種豐富,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綠色資源多,為發展各類特色綠色農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我國在人力、物力中,發展綠色農業具有哪些特點?
中國農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點,中國農民經過幾千年積累,具有豐富的精耕細作技術和綠色農業的傳統基礎。中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且價格低廉,可發展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集合價值大的綠色農產品。大部分地區雖遭破壞,但處於低工業污染或未達到難以逆轉的化學中毒地步;中國有數千年食品烹飪史、中醫葯史、保健史及傳統綠色食品的多樣性。
第三,發展綠色農業,國家給予綠色發展哪些支持?
中西部地區綠色農業也在迅速崛起,綠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環保生態產業等二、三產業正迅速發展。東部地區技術、人才、資金與西部綠色資源相結合,將迅速發展出口創匯綠色農業與農產品的農工商一體化基地。國家在交通、電力、通訊、農業項目資金補貼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開發綠色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尤其是中國這屆政府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加大,從而全面提高農村生存環境的改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雙重投入,都會引起一系列經濟和生活變化。所以,這是農業產業結構變化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12.jpg
第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具有哪些特性?
(1)折疊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2)折疊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3)折疊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第五,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具有哪些要求?
(1)端正指導思想
調動並保護好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積極性的源泉在於農民的經濟利益。
(2)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農村經濟滯後的原固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在於農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他人和社會的需要為前提,以更換手段、增值為目的的商品生產。
(3)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主要包括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從宏觀上講,要使農村的非農產業不斷發展;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走上專業化,為商品化生產奠定基礎。農村經濟逐步走上工業化、現代化。
3. 中國綠色農業基地標准體系包括哪些
中國綠色農業基地標准體系包括哪些
食品安全法的落實要 建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基礎上,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要建立在綠色農業(食品)安全法基礎上。
綠色農業應該成為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綠色食品 應該成為替代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的主流食品。
隨著綠色農業(食品)國際聯盟的建立,加快中國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國際化發展成為當前和未來中國農業發展 的重要任務。
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國綠色農業指標體系建設的指導原則和構架,為綠色農業(食品)基地的建設和評估提供理論依據,進一步提出了綠色農業(食品) 標准體系制定的指導原則和構架,為各部門和各專業人員制定食品安全標准提供建設性指導意見,以加快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
4. 中國主要的生態農業模式有哪些
搞活生態草業和乳品業.六位一體的循環生態模式....形成具有花溪特色的持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談談可以使用和推廣哪些生態農業工程和
5. 中國綠色農業基地標准體系包括哪些標准
中國綠色農業基地標准體系包括哪些
1.
食品安全法的落實要
建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基礎上,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要建立在綠色農業(食品)安全法基礎上。
2.
綠色農業應該成為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綠色食品
應該成為替代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的主流食品。
3.
隨著綠色農業(食品)國際聯盟的建立,加快中國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國際化發展成為當前和未來中國農業發展
的重要任務。
4.
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國綠色農業指標體系建設的指導原則和構架,為綠色農業(食品)基地的建設和評估提供理論依據,進一步提出了綠色農業(食品)
標准體系制定的指導原則和構架,為各部門和各專業人員制定食品安全標准提供建設性指導意見,以加快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
6. 綠色產業有什麼
綠色食品、綠色建材、環保家居、節能減排、低碳呀什麼的, 都可以算是綠色產業里的,綠色產業在中國,未來應該是很不錯的, 如果想要多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可以到中國綠色產業網上多看看。
7. 中國現今有哪些農業生態模式
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術是: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生態農業模式類型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8. 中國有生態農業嗎哪裡的生態農業最有名
雲鳳社理事長李雲鳳自2005年引進發酵床養殖技術,苦心鑽研自然農業技術,十年的技術探索與研究,已克服諸多困難,可以實現生態種養循環。
雲鳳社發酵床養殖技術中的豬舍建築、反補防疫、土著微生物控制、飼料製作、豬的秸稈食用、葯食同源等技術,生態種植技術中的土壤改良、發酵肥與有機肥製作、育苗、病蟲害防治(漢方營養液、天惠綠汁)、活力酵素製作與使用、乳酸菌、鮮魚氨基酸、土著微生物平衡、稻草與落葉覆蓋等技術,這些都已成熟使用多年,並且領先於生態農業行業領域。
9. 生態農業包括哪些
生態農業系統包括哪些方面?
生態農業系統的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即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不可分割的,這種相互聯系,結合農業生產,即種植業與畜牧業,即生態農業也稱農業生態。
1.物種結構
農業物種群結構,即農業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組成結構及各種農業生物物種結構。例如,農田中的作物、雜草與土壤微生物及農田作物中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等。
2.時空結構
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即生物的配置與環境組分相互安排與搭配,進而形成了所謂的平面結構和垂直結構。農作物、人工林、果園、牧場、水面是農業生態系統平面結構的第一次層次,在此基礎上各業內部的平面結構,如農作物中的糧、棉、油、麻、糖等構成平面結構。第二層次農業生態系統的垂直結構是指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區域內,農業生物種群在立面上的組合狀況,即將生物與環境組分合理地搭配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光、溫、水、熱等自然環境,提高生產力。
3.營養結構
農業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指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多種農業營養關系所聯結成的多種鏈狀和網狀結構,主要是指食物鏈結構和食物網結構。食物鏈結構是農業生態系統中最主要營養結構之一,建立合理有效的食物鏈結構,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的耗損,提高能量、物質的轉化利用率,從而提高系統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率。
10. 綠色農業是什麼
綠色農業是指將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的農業發展類型。綠色農業涉及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輪耕技術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概念。
綠色農業概念的提出源於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約二十年長足發展的豐富實踐。事實證明,綠色食品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和標准體系是符合我國國情、適合現代農業發展新形勢的。
綠色農業是指一切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綠色農業在其循序高級化過程中會逐步採用高新綠色農業技術,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10)中國綠色農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傳統農業是自給自足型的小農業,其優勢是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節約資金、精耕細作、人畜結合、施有機肥、不造成環境污染,但也存在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種植單一、抗災能力弱、勞動生產率低等弊端。
綠色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以高產、穩產、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不僅增加了勞力、農肥、畜力、機械、設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還增加了科學技術、智力、信息、人才等軟投入,使綠色農業發展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