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國家怎樣看中國
對待中國近代史,西方國家的態度在鴉片戰爭前後有了極為明顯的變化。在清朝前期,出了個威懾世界的康乾盛世,使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崇尚越來越高,這是中國人民值得驕傲的時期。而東西方在當時有兩個大帝國--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這兩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而論英和清誰更強,無疑是清國!如果康乾盛世時中英來開戰,英國必是慘敗!所以這時的西方國家一概覺得中國人是最強大的民族。將我國任何習俗都保持正常的態度。他們看到中國人的辮子時,也覺得很正常,最多也就是奇怪而已,從來沒恥笑過。所以,當時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地位鼎立在世界之間。但是隨著庸主乾隆晚年的自大、昏庸、無能、貪腐,以及貪官的助紂為虐,使清王朝開始從富強走向窮弱,文字獄盛行,為維護統治所弄的冤獄極多,文化積極性不高,就使國家落後了。但即使國家走向相反道路,西方國家還是保持著信服的態度,這是鴉片戰爭前的態度了。接著鴉片戰爭後,歐美國家走向進步,大清王朝固步自封,中國與西方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洋人發現中國不堪一擊,開始自大了,視中國為弱國弱民。中國早已沒了馬可波羅所說的「中國遍地是黃金」的景象,道光簽完一條不平等條約過個幾年就死了,但因中國經濟較好,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被歧視的程度還算輕度。可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咸豐遇戰不戰,龜縮在後宮不理朝政,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丟了園明園,丟了尼布楚,丟了庫頁島……這個昏庸無能的昏君,如果不是遭天遣年紀輕輕就死掉,他還能給出多少土地?而就是出了咸豐這種昏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歧視才由輕變重,甚至侮辱。這時,不僅辮子他們想笑,連我們的文化他們也視為垃圾。綜上所述,西方國家對中國清朝的態度是三個階段:康乾盛世,崇拜;鴉片戰爭後,輕度歧視;咸豐時期及後來,重度歧視。接著民國後,歧視才一點點變輕,但仍有歧視。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種種成就,現在的西方國家已經找不出任何理由歧視,而恢復到了原來對中國的崇拜。
② 西方媒體感慨中國經濟展現出韌性,我國經濟發展的現況得益於什麼
我們國家一直是一個頑強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而是很快的從這場震動當中走出來,這得益於正確的決策也得益於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根據西方媒體的報道,很多西方媒體都感慨中國的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不得不說這一評價是非常中肯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經濟發展的現況,得益於什麼。
一個民族在任何困難面前都能夠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對於很多國家來說是難以想像,也是他們做不到的。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經濟,我們國家的經濟之所以能夠達到今天的成就,與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是分不開的,任何困難在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面前都會得到解決,一個擁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做什麼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③ 中國跨越時代飛速發展,僅用70年,德國學者是怎樣評價的
中國近些年在經濟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局勢矚目,從建國之時的一窮二白,到備受西方經濟封鎖的壓力,中國逐漸從落後的局面走到了台前,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科學建設發展也得到了迅猛的替身,在科教興國的戰略下,中國未來的成就,還是會以指數級別的增長速度,不斷的發展壯大。
數學的教育大大促進了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由於在技術領域處於先進的地位,使得全球超過60%的科研資金都在進入中國,通過反饋的這樣一種方式,中國的科技力量不斷的發展壯大,直至佔領世界先進地位。
④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偏見
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發展存在著一種芥蒂和戒心,同時他們還保持著無知的高傲,認為中國處處都不如他們,處處都不好,所以對中國存在著極大的偏見
⑤ 外國對中國的看法是什麼
首先,中國正在進行非常強有力的、積極的改革,中國正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過程中,在由傳統的基於進口和投資的經濟增長方式向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轉變。
其次,中國在監管方面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商界對中國的看法。中國努力改進監管機構,使經濟更能夠專注於市場,通過反腐敗、反壟斷、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措施,在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環境保護等領域積極執法。
第三,中國越來越願意表達自己,中國感到更自信。中國對於經濟的監管、投資和企業的監管,有更多的發言權。中國不需要復其制他的做法,有些時候具體的方式不是很開放,與國際的准則不太一致。
(5)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如何評價擴展閱讀:
對於加強外國對中國的認識,提出以下建議:
1、善於借力國外媒體
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各外文網路媒體應著力提高在外國媒體上的「曝光率」、引用率和轉載率,並通過搜索引擎優化等措施提高網站被檢索機率,從而大力提高網站知名度和被國外用戶接觸的機會。
2、內容切合用戶興趣點
最受關注的並不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他們對留學信息、旅遊交通、翻譯學習類服務信息非常感興趣。還有受訪留學生建議中國外文媒體增加運動、時尚和中國文化習俗介紹等內容。內容有了吸引力,才能更好地發揮影響力。
3、提高新聞製作水平
借鑒國外影響力較大的媒體在表現方式上的優點,外文網路媒體要更加註重版面設計和標題寫作,建議中國外文網路媒體可聘請更多的外國專家和公司參與版面設計和內容製作。中國外文媒體中的語法錯誤能少一些、表達能更加符合語言對象國習慣等等。
⑥ 如何評價近代西方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西方殖民侵略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當回顧中國近代歷史,我們都會提到」西方殖民侵略打開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大門」。拋開這種殖民行為的無恥動因不論,從結果來看,概括來說,西方殖民侵略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這一進程對社會結構的改變上,在這些影響的推動下,中國脫離了封建社會的母體,進入了近代社會結構。
首先,它影響了中國社會的進程.不可否認的是,資產階級報刊是資產階級的"傳教工具"(甚至是"侵略工具"),但它們在傳揚宗教的同時,也為中國人帶來了新的知識和信息,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因此,盡管外報及其所代表的國家是在資本擴張特性的驅使下強行進入中國的,但是"他們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想,是比封建文化思想要進步得多的意識形態" ,因而在客觀上對長期處於封建文化禁錮下的中國民眾來說,具有一定的啟蒙作用。不但如此,在外報影響下產生的資產階級輿論,對封建專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沖擊,加速了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在當時的中國,如果沒有這個加速過程,僅靠自明以來萌發的資本主義萌芽自然演進的話,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恐怕要延遲許多年。
其次,它促使中國進步知識分子認識先進思想,投身改革.從洋務派到維新知識分子,再到後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受外報影響甚深.
再次,它為中國人自己辦報提供了樣板.
外報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只是西方殖民侵略對中國近代社會影響的一個小縮影.然而窺一斑得以知全豹,從這里我們還是能學到相當多東西的.
西方科技文化的傳入使我們認識到了自身文化的弊端,並希望以新的文化形態完善和改變自身的傳統。以新文化運動為例,以胡適,魯迅,周作人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大多作過譯介外國著作,傳播西方文藝思潮。其中大多數的譯作都以反傳統,反專制,提倡個性自由,婦女解放等為宗旨,在國內引起巨大的波瀾,給閉塞的國人思想注入新鮮的現代氣息。「五四」短短的幾年時間里,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都先後湧入中國,如進化論,人道主義,人性解放論,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這些思潮促成了中西方文化交匯撞擊,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學創導者,以及國內民眾的視野,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思考本民族的生活。
另外,以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揮舞著「科學和民主」的大旗,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將馬克思主義引入處在社會制度轉型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引入,強烈震撼了中國思想界和民眾的心靈。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成為中國思想界強大的潮流,引發了20世紀初中國政治格局的巨變,也對中國之後的走向起了關鍵性的指導。
白話文運動的推行也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項創舉,中國數千年形成的古文系統受到強烈的沖擊。白話文的出現不但是表達方式的口語化,平民化,使文化不再只是知識分子的專利——為先進文化的廣泛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通過對話語方式的變更一定程度更改了國人的思維方式。
此外,民國初期新式教育的推進改變了傳統的有著諸多弊端的私塾教育,以西方學制為模本建立了相對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南京國民政府前期以蔡元培為代表的教育家積極籌辦大學院,以及科研機構如全國最高的科研機關中央研究院,大量吸收學成歸國的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的部門設置同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方向並軌,有力地發展了中國的科技事業。
⑦ 歐洲文藝復興後,西方人對中國的評價越來越差,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孟德斯鳩 在1748年出版的《論法的精神》中全面否定了中國制度。 他毫不客氣地批評中國是專制的國家,其原則是恐懼。
中國法律規定,任何人對皇帝不敬就處決。 但是,因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所謂“不敬”的東西,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借口奪走某人的生命,滅絕某人的家人。 這對提倡人民權利、推薦“民主法治”的門德斯鳩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政治統治。
1298年馬可波羅在歐洲出版了《馬可波羅游記》。 我們的歷史課有一些介紹。 馬可波羅突然把必烈視為“國王”,盡管支配著人民的數量、廣大領土和國家財政的巨大收入,但還是讓歐洲這些城邦主非常羨慕和崇拜。 馬可波羅對民間華麗的住宅、城市雄偉的建築,以及他在社交圈豪華奢侈的日常生活作了“誇張”的描述,當時的西方人認為中國是遍地的黃金天堂。
通過這些片面的材料,我們大致可以得出片面的結論。 西方各國對中國的認識和評價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來自絲綢之路的無限嚮往,歐洲中世紀時期對中國的盲目崇拜,以及他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停止和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弊病。 從崇拜變成了批評,從批評變成了徹底的蔑視。 後來進入近代史,開始了戰斗必輸,輸必償的百年屈辱史。
⑧ 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上的國際地位
1、經濟上,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的80%左右。
中國人均GDP將有望踏在2萬美元門坎上,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邁過「中等收入陷阱」。人民幣將成為全球三大貨幣之一。中國金融賬戶將實現全面開放與資本自由流動。
2、在政治上,世界開始普遍接受與深度認識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共產黨治理不再像當前這樣,是在西方輿論場上的負面用詞。全面深化改革將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中國將基本接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文化、教育、語言在世界上的普及度將會更高。
3、在世界舞台上,國際社會將更加認可中國角色與責任。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將會出現一系列有利於新興經濟體的改革。在這個進程中,中國將貢獻相應的智慧與方案。中美分歧將得到較為合適方式應對。
(8)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如何評價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佔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了各種重大挑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深刻改變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
⑨ 看西方專家如何評價中國崛起
中國的崛起已經在我們眼前進行了近40年,改變了十幾億人的生活。以下是來自世界銀行的一組數據,它們可以反映中國人的生活從1980年前後至今的變化:
中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比例,從總人口的80%降至6%左右。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美元增至8200美元。
人均預期壽命從66歲提高到76歲。
嬰兒死亡率從48‰降至8‰。
15歲及以上人口識字率從66%提高到96%。
當然,類似數據還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十幾億中國人擺脫了窮困潦倒、體弱多病和教育水平低下的狀態,達到了世界銀行的「中等以上收入水平」。那些在1980年剛剛成年的人親身經歷了這個過程,而他們如今還未到退休年齡。
⑩ 怎樣看待西方列強侵略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消極影響:一系列非正義的侵華戰爭的發動,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具體表現在領 土完整遭破壞,使中國長期不能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海關行政權的喪失,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被宰割的地位;外國公使駐京和在中國駐軍,使中央政府處於列強外交和刺刀的監視之下。與此同時,列強通過中國內部的妥協派貴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裡布等人逐步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義和團等中國人民的反抗,又扶植、收買奕、文祥等滿族貴族為代理人,導致國家主權被破壞殆盡,中國逐步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積極影響: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動搖了在中原大陸上持續上千年的封建社會根基,促使其 逐步解體。有壓迫即有反抗,在列強的虎視眈眈下,國內涌現了大批有志之士,嘗試推 翻封建基礎,實行君主立憲,雖未成功,但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列強用軍艦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大肆掠奪的同時也打破了清王朝一直以來愚昧的閉關鎖國狀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新篇章。總理衙門的設立,便是中國外交開始近代化的標志。
消極影響:他們發動戰爭侵略中國,殘害中國人民,卻還要中國人民去承擔其戰爭費用。他們通過一個個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要求交納各種莫須有的費用。其中,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簽訂的《馬關條約》為最,列強規定中國應支付的賠款額高達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近10億兩之巨!迫不得已,中國政府只能舉借外債,主要是以關稅和鹽稅為擔保。帝國主義列強就此直接控制了這兩項稅收,等於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此外,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興辦銀行,開采礦產,修築鐵路,利用特權,控制通商口岸,在中國市場傾銷商品,與中國民族企業爭奪市場並惡意壟斷。隨之而來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大批破產。
積極影響: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造成了商品市場,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經濟制度、經營管理和科技人員,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和可能。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國開辦企業,是中國大地上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雖然其主觀目的是經濟侵略,但客觀上又給中國帶來了近代備以及企業的管理制度,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
消極影響:1860年,英法聯軍進軍中華,搶劫並焚燒了離宮圓明園,「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使中國乃至全世界失去了一筆珍貴無比的文化財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披著宗教外衣,以傳教為名,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進行文化滲透,以此為更長久的利益鋪路。其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積極影響:過去的中國閉關鎖國,致使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當然無論在經濟,政治體系還是其他方面都明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強的入侵的同時也傳播西方文化、科學知識,使得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新思潮萌發,沖擊了封建思想. 在列強不斷入侵破壞中國主權時,民國朝野皆不斷提出修約以回收主權。這表明中國人已逐漸接受西方思維, 注重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遠勝於往昔的「國體」; 在具體做法上, 一方面承認條約這一形式的重要性, 也試圖以西方外交的常規方式來進行修改。帝國主義列強本意圖通過奴化人民來控制中國,可惜的是,與他們的主觀願望相反,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促使他們投入反帝愛國運動和革命斗爭。
總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相對於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消極影響來看,其在客觀上的積極影響無疑處於次要和從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