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舉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科技著作.
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科技著作《齊民要術》,《王楨農書》
元朝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還有王禎編著的《農書》和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
2. 中國古代主要的農業,科技和醫學成就
科技
1.四大發明
(1)造紙術
①發明和改進:西漢前期,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用於書寫和繪圖;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製成了植物纖維紙。
②傳播: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後來又傳到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經阿拉伯逐步傳到非洲和歐洲。
③意義: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有利於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2)印刷術
①發明和發展:隋唐時已出現佛經等雕版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宇印刷術,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革新成就。
②傳播: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埃及和歐洲。歐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畢升晚了四個多世紀。
③意義:畢異是世界上活字印刷術的首創者,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3)指南針
①發展歷程: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指南北的特性,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人們又製成指南針,到了北宋,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
②傳播: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
③意義,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克服了人類遠洋航行的困難,促進了世界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進行殖民擴張,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①發明和發展,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的;唐朝中期的書籍里記載了製做火葯的方法;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製造火葯和火器。南宋時發明了管型火器「突火槍」。管型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②傳播;元朝時(13世紀中期),火葯和火葯武器傳人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③意義;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使用火葯武器的國家;火葯傳人歐洲後,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火器的廣泛流行,擴大了對生鐵、銅和鋼的需要,促進了冶金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大發明的影響: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3. 中國古代史的科技成就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4. 我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技術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先後有「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三種.
1、在原始社會是刀耕火種.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工具及非常簡陋,人們勞動以氏族為單位,集體耕作,集體享受勞動成果,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壓迫和剝削.
2、在夏商、西周時期是石器鋤耕.土地屬於國王所有(井田制),工具有所改進,主要有耒耜、石刀、石鋤等,勞動者是奴隸和平民,他們集體耕作井田,奴隸主剝奪他們的勞動果實.
3、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是鐵犁牛耕.土地屬於私有,生產工具已經有鐵農具和牛耕,勞動者是農民,他們或耕種自己的土地或租種地主的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注意精耕細作.受封建國家和地主的剝削。
5.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四大農書 是什麼
國古代四大農書:《齊民要術》、《農桑輯要》、《農書》、《農政全書》。
[解題過程]
(一)《齊民要術》
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作者是北朝的賈思勰.
全書共10卷,92篇,內容十分豐富,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還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許多寶貴的思想.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古代農業生產水平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齊民要術》等農書是對我國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發達,技術先進的反映.
(二)元代的《農桑輯要》:元世祖時組織人編寫,是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
(三)《農書》
元代王禎的《農書》,37卷,13萬多字.重點放在生產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農器圖譜》佔全書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圖.這部農書特別重視用機械代替簡單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對提高生產力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書中詳細記載了冶金"水排",水轉大紡車,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等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重大發明.
★強調生產工具的改革,是王禎《農書》的突出特點.用機械代替簡單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思想,能夠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四)《農政全書》
由明代徐光啟編定.該書系統總結了歷代農業,手工業積累的經驗,並參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在博採古今農學大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達到了傳統農業科學的頂峰.
6.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經濟包括糧食作物交易、牲畜繁育、農業使用器具製造以及交易,不同時期的農業技術不同,農業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從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各個朝代主要的農業經濟。
7. 列舉三項隋唐之前中國古代世界的農業科技成果
1、新石器時代的稻,中國最早栽培,兩三千年前傳入朝鮮、越南和日本諸國。
2、新石器時代的蠶,兩千年前傳入朝鮮、越南和日本,後傳入希臘,歐洲諸國。
3、商周時期的柑桔、杏、李、枇杷、荔枝,中國最早栽培,桔於唐代傳入日本,其他由日本或印度傳入各地。
4、商周時期的茶,中國最早栽培,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各國。
5、秦漢時期的溫室栽培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
6、秦漢時期的水稻育秧移栽技術,中國最早發明。
7、秦漢時期的穗選法,中國最早發明。
8、魏晉時期的綠肥輪作技術,比國外早1200年,歐洲18世紀才推廣。
9、魏晉時期的水力石碾和嫁接技術,中國最早發明。
10、魏晉時期選種繁育技術,比國外早1300多年。(打字太累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中國古代有哪些農業技術
中國古代農業在提高農業生物自身生產能力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精湛的技術。
去劣培優結碩果選育良種是人類改變農業生物的性狀(包括克服不利性狀和加強有利性狀),使之適應自然環境和人類需要的主要手段之一。從《詩經》看,西周時人們已有「嘉種」即良種的概念,已經培育出粟和黍的不同品種,已經用成熟期的早晚和播種期的早晚區分不同品種類型。戰國人白圭說:「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史記·貨殖傳》)意思是:想賺錢,要收購便宜的糧食;想增產糧食,要採用好種子。表明人們已認識到採用良種是最經濟的增產方法。我國傳統的選種方法是:年年選種,以積累優良性狀;經常換種,以防止退化。《汜勝之書》已有從田間選取強健碩大的禾麥穗子作種(穗選法)的記載。《齊民要術》又強調了種子要純凈,指出混雜的種子有成熟期不一、出米率下降等弊病。為此,要把選種、繁種和防雜保純結合起來。書中介紹的方法是:禾穀尖作物要年年選種,選取純色的好穗子,懸掛起來,開春後單獨種植,加強管理,提前打場,單收單藏,作為第二年的大田種子。這種方法類似現在的種子田,其原理和近代混合選種法一致,而比1867年德國育種學家仁博首次運用這種方法改良黑麥和小麥早了1300多年。
為了保持和提高種子的生命力,還要注意種子儲藏時保持乾燥,防止生蟲。播種前一般用水選法除去秕粒,然後曬種,有時還採用葯物拌種、浸種催芽等方法。這些在古書中有很多記載。
我國古代另一種育種法是單株選擇法,又叫「一穗傳」,清代文獻中有此記載。它是選取一個具有優良性狀的單株或單穗,連續加以繁殖,從而培育出新品種來。清朝康熙皇帝用此法選育出著名的早熟御稻,曾作為雙季稻的早稻種在江浙推廣。
我國古代農業在長期的發展中培育和積累了大量作物品種資源。早在成書於戰國的《管子·地員》篇中,已有各類作物品種及其適宜土壤的記載,晉代《廣志》和北魏《齊民要術》對作物品種的記述,無論數量和性狀都有很大發展。到了清代,僅官修大型農書《授時通考》中收錄的部分省市縣的水稻品種即達3000個以上。豐富的、各具特色的品種資源,不但滿足人類生產生活上的各種需要,而且是育種工作的基礎,對農業的今天和明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9. 1.列舉中國古代七項重要科技成就 2.列舉我國古代促進農業發展的科技成就,這些成就分別有什麼功能
你是不是四年級的小學生?讓我來告訴你吧:
1。 電氣化
2. 汽車
3. 飛機
4. 水供應和配給
5. 電子
6. 廣播電視
7. 農業機械化
8. 計算機
9. 電話
10. 空調 製冷
11. 路政署
12. 航天器
13. 互聯網
14. 成像
15. 家用電器
16. 衛生技術
17. 石油和 石油化工技術
18. 激光與光纖
19. 核技術
20. 高性能材料參考資料:網上
贊同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