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主要包括什麼
法律分析:宏觀調控體系是指國家為保證國民經濟運行協調發展的綜合調控系統。它主要包括計劃、經濟杠桿、經濟法規和經濟組織等調節體系。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加強金融宏觀調控情況的報告》 宏觀調控靈活調整的情況2008年下半年以來,鑒於美國次貸危機加劇等國內外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金融調控及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工具,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把增加信貸總量與結構優化結合起來,引導新增信貸資源向重點領域和經濟薄弱環節傾斜。
Ⅱ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哪些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六次比較明顯的波動,包括五次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一次通貨緊縮,與此相對應,經歷了六次比較大的宏觀調控。從調控手段和做法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調控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總體來看,隨著宏觀調控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宏觀調控越來越成熟,初步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當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認真總結的不足甚至教訓。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在構建符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發展新形勢需要的新型宏觀調控體系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Ⅲ 我國的宏觀調控體系包括哪些方面
宏觀調控是指政府從國民經濟全局利益出發,對客觀經濟運行過程進行自覺的調節與控制,以避免和克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保證宏觀經濟運行目標的有效實現。政府為了達到調控經濟的目標,就必須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經濟手段又稱經濟杠桿,它是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手段,是以經濟利益為動力和約束機制的調控措施的總和,具體表現為財政、稅收、信貸、利率、匯率、價格等具有分配功能的經濟范疇。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通過改變上述經濟范疇的實際分配水平和幅度,就可以增加或減少某些部門、某些企業或個人的經濟利益,從而將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傳導到各個經濟主體,繼而對他們的經濟行為產生誘導或制約作用。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政府沒有對各微觀經濟主體提出指令性的要求,而是讓他們按照國家既定的經濟政策自行決定應該干什麼,不應該干什麼,使他們在利益大小的比較中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
經濟法規也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必不可少的手段。以法律形式把各種經濟聯系和經濟活動的行為准則固定下來,是宏觀調控成功的重要保證。其中包括制定和完善有關政府機構的法律法規、宏觀調控體系的法律法規、規范各利益主體行為的法律、規范市場競爭秩序的法律、規范特定商品、特定行業經營行為的法律法規等。
必要的行政管理是政府憑借政權力量,採取指示、命令、決議、規定等形式直接干預經濟生活的調節方法。行政管理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必要補充,既不能取消行政管理手段,又不能濫用行政管理。
Ⅳ 中國宏觀調控手段
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失業、利率、衰退,和經濟增長是社會生活中的日常話題,在經濟學家的眼中,這些指標都是據以觀察,判斷和描述經濟狀況的要素。政府所關心的如何防止衰退和提高增長率,以及控制通貨膨脹率;廠商關心的是如何獲得最大利潤,通貨膨脹如何影響生產成本,衰退怎樣影響銷量;居民則為避免由衰退引發的失業和為保護自身不受通貨膨脹的困擾而憂心忡忡。如果在一個開放型的經濟中,還要考慮到進口貿易的狀況,一國是否能保持貿易平衡或國際收支平衡也是衡量經濟是否健康的重要尺度。由此看來,一個國家在總體經濟中應達到的目標是:價格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下面我具體看一下國家干預經濟手段的幾個方面:[1]
1.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包括兩個方面,稅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國家主要通過控制稅收和支出來影響國民產出水平,但其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政府支出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另一部分為轉移支付,這一部分支出是單向價值轉移,並沒有伴隨交換行為,也就是說政府的支出沒有伴隨商品的迴流,政府支出的多少在短期內僅僅影響到總需求,兩者是同向變動關系,而總需求又對國民產出發生作用。
稅收的變動有雙重作用,第一,稅收的變動會改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支出,由此進一步影響總需求和國民產出水平。第二,稅收的變動還可以對總供給和潛在國民產出水平發生影響。稅收的變動一方面影響居民戶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影響投資者的收益和預期收益,由此投資者就會隨收益的變動相應地權衡數量。如果降低稅收,相應地帶動投資增長,資本存量的不斷累積和技術進步必然會在長期內推動潛在國民產出的水平的提高,使整個國家的生產能力發生改觀。
政府幹預經濟的財政政策手段可進行如下分析,如下圖 的LM-IS曲線所示,假定LM曲線既貨幣市場均衡情況,均衡收入y和利率r,政府實行一項擴張性財政政策,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是減少稅收,現假定增加支出,則會使IS右移到IS』,右移的距離是EE″,EE″為政府支出乘積和政府支出增加額的乘數,即是EE″=kg×△g,這就是說,一筆政府支出能帶來若干倍國民收入的增加,在圖形上,就是指收入應從y0 增加到y3,y0y3=△y=kg△g。但實際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為如果收入增加到y3 ,則必須假定利率r0 不上升。可是,利率不可能不上升,因為IS向右上移動時,國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貨幣供給未變動(LM未變動),因而人們利用投機需求的貨幣必須減少,這就要求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資,這就是所謂的「擠出效應」。
在IS曲線的斜率不變時,財政政策效果又隨LM曲線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線越陡,則移動IS曲線時收入變動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果越大。如下圖所示,有一條斜率逐漸變陡的LM曲線,一般來說,在經濟蕭條,收入和利率較低時,LM曲線較平緩,財政政策效果就較大,而收入水平較高,接近充分就業水平時,LM較陡峭,財政政策效果就較小,表現在圖中,政府支出同樣增加△G,使IS曲線右移同樣的距離,即IS1到IS2的水平距離和IS3到IS4的水平距離是相同的,但國民收入增加的情況y1y2明顯大於y3y4。
在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已實行四年,效果明顯,有關部門已明確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未來幾年將逐步淡出。目前的問題是,國民儲蓄大量集中於銀行,銀行是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渠道,而近年來由於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為防範金融風險,又不能過度擴張貸款。因此要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步伐,擴大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比例,解決我國社會投資增長乏力的問題。據中國財政部部長項懷誠說,「中國政府將實行適當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今年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繼續發行長期建設國債1500億元,用於在建國債項目、西部大開發項目、重點企業技術改造等。」[6]
2.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和財政政策一樣,在宏觀經濟政策中處於同樣重要地位,屬於最基本的政府調節手段。貨幣政策的實施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間接的達到目標,如果增加貨幣供給量,部分超出人們所需要的貨幣量進入金融市場,在市場的導引下,債券價格上升,利息率下降,從而增加了投資需求:反之,如果減少貨幣供給量,利率在貨幣市場的導引下不斷上升,這樣會使投資降溫,最後的結果導致國民產出的變動,當然也會對就業和增長率甚至國際收支產生一定影響。
在LM曲線形狀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如下圖所示,有兩條IS曲線,IS0較陡峭,IS1較平坦,當貨幣供給增加使LM從LM0右移到LM1時,IS較陡時,國民收入增加較少,即貨幣政策效果較小,而IS較平緩時,國民收入增加較多,即貨幣政策效果越大,這是因為,IS較陡峭,表示投資的利率系數較小,但即投資對利率的變動敏感程度較差,因此,LM曲線由於貨幣供給增加而向右移動使利率下降時,投資不會增加很多,從而國民收入也不會有較大增加;反之,IS較平坦時,表示投資利率系數較大,因此,貨幣供給增加使利率下降時,投資和收入會增加較多。
當IS曲線斜率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如下圖所示,IS0和IS1的斜率相同,貨幣供給增加使LM從LM0右移到LM1時,比較平坦,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即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因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利率變動的作用較小,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大影響。反之,若LM曲線較陡峭,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影響較小,即貨幣供給量稍有增加就會使利率下降較多,因而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叫多增加,即貨幣政策的效果較強。[3]
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應該採取適應(accommodating)財政政策的利率管理模式,通過適度增加貨幣供應抑制實際利率水平上升,以降低政府債務的融資成本和防止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體現向增加國內投資需求傾斜的需求管理政策偏好。
經濟學界各種不同的學派對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的效果眾說不一,主要集中體現在凱恩斯主義和自由主義之爭。一般來說,凱恩斯主義者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把貨幣政策置於次要地位,而以貨幣主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則把貨幣政策置於相對重要的地位,特別是貨幣主義把貨幣政策推崇到極致,認為貨幣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只要把好貨幣關,放棄其他任何經濟干預,經濟就會自動實現良性循環。貨幣主義雖然推崇貨幣政策,本質上還是自由主義者,只是把政府把好貨幣關看作是政府應該做好的事情。事實上英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貨幣主義的經濟實驗,表明了起初步的有效性,打破了「滯脹」的局面,但是在提高了經濟增長和降低了通貨膨脹率的情況下,利息率和失業率卻大幅度上升。
3. 收入政策具體指出直接控制工資和價格上漲的政策,包括協商性和強制性兩種實施方法。在可以通融的非關鍵時期,政府對增加工資和物價上漲做出若干條指導性的規定,政府與工會,企業進行協商以限制工資和價格的提高,但在緊迫時期,政府則會以法定的形式進行強制性的工資和物價管制,也可以稱為凍結工資和物價。實施收入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限制通貨膨脹過速擴張。
就限制通貨膨脹而言,政府可以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為什麼還要藉助於工資——物價管制呢?其主要原因為:一方面,採用緊縮性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會付出極大的代價,財政及貨幣政策在短期內都主要是通過影響總需求來控制通貨膨脹率,這種方法必然導致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降低國民產出水平。美國早1980-1984年間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代價是損失1000-2200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其次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效果具有「滯後」性,不能在緊要時刻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在通貨膨脹壓力難以承受時,政府便採用收入政策減輕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在尼克松執政時,美國曾經事實過工資——物價管制。
收入政策是所有政策中最有爭議的措施,部分經濟學家對收入政策頗有微詞,認為收入政策不僅不能解決實質問題,而且會破壞市場的自動調節機制,扭曲經濟關系,損害市場效率。持贊同觀點的學者則認為,收入政策固然存在缺陷,但可應一時之需,而且勿需付出慘重代價。
4. 對外貿易政策運用於無論是貿易保護主義國家,還是貿易自由國家,但其運用的方式不同。堅持貿易保護主義國家實施的對外政策主要包括關稅壁壘、匯率,外匯管制,外貿管制等,而堅持貿易自由主義的國家則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這些政策,但主要是政府適時干預外匯市場,甚至聯合干預。目的是保持進出口貿易的平衡,以及外匯市場的穩定和國際收支的平衡。
在實施經濟政策時,為了達到一種經濟目標,很可能以損害其他目標為代價, 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就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降低關稅,增加進口,一方面給消費者帶來利益,但另一方面也打擊了本國的民族工業,以致可能影響國內經濟增長;出口過多,不但會影響國內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還會造成通貨膨脹,此間的政策利益不可完全調和。
上面介紹的幾種經濟手段都是政府通過充當「守夜人」來間接的干預市場的經濟活動。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都認為,市場是調節經濟活動的最佳方式,通過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誕生以來,政府行為逐漸成為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政府幹預一度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主要政策主張。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市場條件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一系列經濟事件的影響,尤其是管制失靈,美國首先開始實行放鬆管制等一系列措施。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相互替代是一個動態過程。市場失靈和管制失靈界定政府與市場行為邊界,在動態經濟中,這種行為邊界是比較模糊和發展變化的,出現市場失靈,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規范運行需要政府管制;同時,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市場結構的動態調整和管制債效的變化,政府管制行為也應該相應發生變化,通過放鬆管制提高管制質量和效率。[2]
上述都是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指導思想,但在我國的政府管制中還是有一些新的指導思想出現。當前,我國仍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轉軌時期,政府管制行為有著區別於發達國家的特殊性,我國的政府管制基本上屬於行政性管制,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與監督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壟斷經營者,放鬆管制,特別是改革性管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有競爭力的市場競爭主體是在加入WTO背景下我國產業組織政策的重點。
1. 徹底實現政企分離是政策放鬆管制的前提
由於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資源配置的「計劃權」逐漸轉化為行業的壟斷權,形成了行政性壟斷。相應的,政府的管制機構也大多屬於行政性管制,自然壟斷行業的主要業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壟斷經營。改革開放以來,政企合一的行政性壟斷的局面有所改變,但尚未真正實現政企分離,部分壟斷行業仍然被政府部門直接控制。在我國,放鬆管制首先要解決好政企分離問題,國有資產不但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中退出,而且政府要在壟斷性行業中轉變角色,由壟斷經營者邊變裁判,為潛在競爭者與在位者以及在位者之間的競爭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一方面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一方面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2. 放鬆對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政府管制,使壟斷性的行業更具競爭性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競爭性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從而增強競爭性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國際化趨勢的加快,國內市場國際化使得國內企業未出國門就必須應對國際競爭。因此,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提高產業競爭力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快壟斷行業的改革,特別是放鬆政府管制,增強壟斷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競爭性行業要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作用,鼓勵企業之間的兼並,重組,提高競爭性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增強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3. 實行「非對稱管制」,培育壟斷行業新進入廠商的競爭實力
「非對稱管制」是指在同一個壟斷行業,對在位廠商和新進入廠商實行不同的管制政策,
防止在位廠商利用自身優勢採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同時,對新進入廠商實行較為寬松的優惠的政策。在放鬆管制初期,原有的在位廠商仍然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憑借長期以來所獲得的超額利潤保持著對新進入廠商的競爭優勢,它可以採用掠奪性定價、價格歧視,交叉補貼、驅逐對手定價等多種策略,以消減新進入廠商的市場佔有率,達到排擠競爭對手的目的。因此,在放鬆管制的初期,需要採取「非對稱管制」措施,培育壟斷行業新人進入廠商競爭實力。
4. 放鬆經濟性管制的同時,強化社會性的管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在放鬆經濟性管制的同時,將目標逐漸集中於社會性管制,以人的安全,健康平等和經濟秩序,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等為監管的主要內容。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隨著市場改革的深入和經濟增長的加快,不少企業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忽視了社會道義和責任,在破壞生態環境,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屢見不鮮。加強社會性管制,特別是加強對環境和產品質量的管制,對於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保證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5]
中國經過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體系,在調控手段上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以及一九九七年中國克服和戰勝亞洲金融危機的困難和挑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使中國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走向成熟。
Ⅳ 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有哪幾種手段
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有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經濟手段
這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
經濟手段中的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產品購銷政策、價格政策、扶貧政策、產業政策等。如:國家恢復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
2、法律手段
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通過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產、個人財產,維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各個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調整各種經濟組織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以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經濟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各種經濟法規,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經濟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制度、程序,對經濟案件進行檢察和審理的活動,維護市場秩序,懲罰和制裁經濟犯罪。
如: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在2000年春節熱銷商品中查獲假冒偽劣"五糧液""劍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偽劣商品,價值200多萬元。
3、行政手段
這是依靠行政機構,採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還不能放棄必要的行政手段。因為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的調節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計劃手段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經濟手段具有短期性、滯後性和調節後果的不確定性。當計劃、經濟手段的調節都無效時,就只能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如政府下令關閉污染嚴重的小煤窯、小油田等.
國家宏觀調控,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觀的宏觀調控體系,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宏觀調控(簡稱宏調)是政府運用政策、法規、計劃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進行調節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及需求是受價格規律及自由市場機制所影響。市場經濟帶來經濟增長,但會引發通貨膨脹,而高潮後所跟隨的衰退卻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這種周期波動對社會資源及生產力都構成嚴重影響。所以宏觀調控是著重以整體社會的經濟運作,透過人為調節供應與需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增長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公平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
Ⅵ 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包括哪些內容
1.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經濟立法進行事前調整,二是通過經濟司法進行事後調整。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宏觀調控的各種手段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宏觀調控手段的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1.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
Ⅶ 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計劃、法規、政策。_S玫牡骺厥侄斡泄家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_普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政策。_醣藝策是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量的政策手段。_源郵諧【濟產生以來,有關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課題就一直為歷代經濟學家所關注,也成為各個經濟學派不斷探索、闡述和爭論的重要話題。_緇嶂饕迨諧【濟條件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依據_
一、政府的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第一,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搞好宏觀調控。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兩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我們既要積極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體制的作用,又要抓緊建立健全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並且使兩方面相互協調,互相促進。
第二,宏觀調控不僅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和克服市場缺陷,發揮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大戰略方面的導向作用,同時也是為了加快市場體系發育的進程,引導市場經濟健康運行和發展。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通過交換關系把各個經濟主體連接在一起的經濟類型,其發生作用的內在邏輯是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個人,在市場價格的引導下來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從理論上講,市場經濟在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下,會自動趨向有序、和諧的最佳效率狀態,但是,完全競爭的假設並不符合現實經濟生活,實際市場運行中存在不完全競爭甚至是壟斷,這樣,市場經濟存在內在的缺陷,在某些領域市場功能的發揮明顯缺乏效率,即出現了市場失靈。
所謂市場失靈,是指由於內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條件缺陷引起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的某些領域動作不靈。
而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有效地調節「市場失靈」。
二、是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的實現途徑
經濟增長要以一定的合理經濟結構為支撐,經濟過剩現象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經濟結構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降,既是宏觀經濟實現「軟著陸」的客觀反映,也是結構升級緩慢、經濟結構未達到最優的必然結果。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客觀地指出:「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運用宏觀調控政策對現有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振興支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適應我國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變化的要求 多年來,我國一直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使得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的經濟成分,有效地促進了市場競爭;同時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也日益多樣化。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形成了由國有、集體、個人、私營、外商等不同經濟成分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局面。因此在促進國有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同時,為非國有經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它們推動經濟增長和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積極作用,就要求運用不同宏觀調控政策對其進行調控和引導。
Ⅷ 宏觀調控體系的內容
可以分為調控手段和調控方式兩個方面。
調控手段
政府採用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調控。
1)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經濟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各種經濟法規,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經濟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制度、程序,對經濟案件進行檢察和審理的活動,維護市場秩序,懲罰和制裁經濟犯罪。
2)計劃手段
法律法規多為禁止性規定,即告訴人們「不能做什麼」,而經濟發展計劃則要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市場經濟並不排斥計劃,一國的經濟增長、產業調整、區域發展、收入分配以及技術創新等,都需要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作為指導。國家經濟發展計劃所明確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各種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外經政策等的主要依據。市場經濟的經濟計劃具有長期性、宏觀性和戰略性三個特點。
3)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又稱市場參數調節、經濟杠桿調節,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主要調控手段。市場參數包括價格、利率、稅率、匯率、工資以及稅收總額、國債總額、信貸總額、投資總額等指標。為了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政府以其擁有的行政資源和經濟資源,對上述指標進行分析、預測、監測、干預、調節和控制,影響市場的運行和發展,達到宏觀經濟調控目標。
4)政府投資
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政府投資形成國有資產,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隨著政府管理經濟職能的轉變,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職能分開,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需要由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要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以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調控方式
1)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
直接調控是以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直接調節和控制經濟運行,其主要方式有定量配給、額度管理、行政調撥等,實際上是一種超經濟的強制性調節。直接調控的長處是集中統一,行動快,見效快,這在軍事戰爭、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非常時期是必要的。但在平常時期,直接調控導致經濟控制過死,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間接調控是以指導性計劃和經濟手段調控市場,再由市場引導企業,其主要方式是通過市場參數和經濟杠桿,例如利率、稅率、匯率、價格等來影響市場的運行和發展。由於價格是基本的市場參數,所以間接調控又叫價格調節。間接調控的優點是比較靈活,具有彈性,可以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增強宏觀經濟運行的生機和活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調控應以間接調控為主。
2)供給調控與需求調控
供給調控是指政府通過對總供給的數量和結構的調節,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需求調控是通過壓縮或擴張總需求的辦法,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如何處理供給調控與需求調控之間的關系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在短期內,當社會生產能力過剩,資源有閑置時,應把調控的側重點放在增加需求上;當社會生產能力已經充分動員,經濟處於過熱狀態時,應把調控的側重點放在壓縮需求上。在長期中,則必須發展生產,增加總供給,同時提高收入,擴大總需求,達到總供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3)實物調控與價值調控
實物調控又稱數量調控,即通過對具體的產品進行調控而實現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平衡。實物調控是傳統計劃體制的基本調控方式。在這種條件下,要想獲得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僅具有支付能力或貨幣是不夠的,還需要計劃指標、票證等才行,所以又稱之為實物配給。隨著產品的數量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實物配給的局限性也就越來越突出,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價值調控就是利用價值、貨幣等市場經濟范疇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調控。實行價值調控機制,可以充分利用市場內在功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因此,調控機制應轉向以價值調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