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的發展史,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中醫發展史是研究中醫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
中醫發展史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學科之一,是中醫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又是與社會科學有著極為密切聯系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中醫學通史、斷代史、專科史、疾病史、學術發展史、學術思想史、各家學說、學術流派和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科學技術史、經濟史等基礎理論、相關學科及中醫臨床各個學科。
中醫發展史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探討中醫學的起源,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社會背景、人文因素、科學技術與文化、醫政、中醫教育、流行病、國外醫葯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特點及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及學術流派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與完善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突出闡明中醫學的發展軌跡,中醫學的實踐和理論在發展過程中的辯證關系,著重於研究中醫學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因此學習中醫發展史對於認識現實,預見未來,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明確中醫學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發展史在吸取《中國醫學史》《中國醫學通史》《中國醫葯簡史》《中醫近代史》《中國針灸史》《針灸推拿史》《葯學發展簡史》《中醫骨傷科發展史》《中外醫學交流史》《中醫學術發展史》《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中醫葯文化學》《中國醫學文化史》《中醫各家學說》、《中醫臨床醫學流派》等教材及專著優點的基礎上,減少交叉重復,突出以史為鑒,著重於研究探討中醫學發展進程中發展較快的動力,停滯不前的原因;影響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哲學、地域環境及外國醫學等);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
中醫學是我國人民在生產、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從遠古至春秋、戰國至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紀6個時期。
遠古至春秋時期為原始的中醫葯起源和經驗積累階段,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極其膚淺。戰國至秦漢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篇》《扁鵲內經》《扁鵲外經》《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相繼問世,尤其是《黃帝內經》及《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與臨床基礎。
晉唐時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用葯經驗,諸多方書保存並記載了大量的方劑與葯物,為金元時期的醫學創新奠定了基礎。
宋金元時期,戰爭連綿,尤其是宋金對峙,飢餓驚恐勞役,疫病流行;濫用《局方》,用葯多偏溫燥,墨守《傷寒論》成規,操古方治療今病,難以滿足臨床需要;加之統治者對人們的思想束縛相對較少,文仕通醫,文人從醫,使中醫學隊伍擴大,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為基礎理論的創新,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爭創新說,提條件。因此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爭創新說,提出「六氣皆能化火」,「臟腑辨證說」,「歸經學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病由邪生,攻邪已病」,「陰證論」,「相火論」,「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等,出現了「新學肇興」的大好局面,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都取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諸多流派紛呈,故有「醫之門戶分於金元」之說。
明清時期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社會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的局面,中醫學依靠「金元醫學」之慣性繼續向前發展。中醫學理論體系漸臻成熟,臨床各科診治水平明顯提高,溫補之法盛行,經典著作考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溫病學說的形成及《本草綱目》的問世,則反映了中醫學的新成就。大力推行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更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但是晚清閉關自守,濃厚的尊經風氣,以及西醫傳入,使中醫學停滯於既有的「完美」,對其以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社會文化背景十分復雜,中醫學的發展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不但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還受到歧視和限制,因此中醫學在學術革新和抗爭運動相互交織的極其困難條件下緩慢地發展,「改良醫學」成為這一時期中醫學變遷的總基調。編纂刊行中醫學叢書、全書、工具書及醫案醫話,對保存、傳播、普及中醫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民間中醫教育的迅速發展,許多中醫葯學術團體的成立,大量中醫葯報刊的出版等,為後半葉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部分醫家從事溝通中西醫之間的工作,形成中西醫匯通思潮和學派。
20世紀後半葉政府極為重視中醫學的發展,積極建立中醫葯和針灸研究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教育,在全國興辦中醫醫院,成立中醫葯學術團體,大規模校勘整理出版中醫古籍,出版中醫葯報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醫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並且逐步走向世界。
⑵ 對中醫的認識和理解是什麼
1、學中醫,要學經典,《內經》《傷寒》《溫病》《金匱》能給我們全面而深刻的,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啟迪和指導;是我們學好中醫所必須反復研讀的。
2、有人認為中西醫結合是不可能的,理由是,西醫診斷出疾病,如血栓,中醫給予活血化瘀,或根據現代葯理運用中葯,認為這就不是傳統的中醫了;治療疾病需要結合西醫,對於疾病的認識,需要我們掌握好診斷、治療、轉歸的生理、病理的認識。
不僅需要我們去認識中醫葯現代葯理研究,還要體會現代中醫名家對疾病的辨病辨證的原則。結合臨床,中醫更強調個體化,整體觀,辨證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葯不僅能發揮出治病救人的功效,還能提高西葯療效,減少西葯的副作用,更在於改善人體的體質,對環境的適應力。
3、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我覺得會比較合理。我們不是為了說明西醫好還是中醫好,我們的初衷應該是能給患者科學、合理、有效,經濟的治療;患者能在治療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有很多葯理,術語,葯材都是出自自然界變化而來。比如說,在中國大自然講究金木水火土,中醫的理論也是,人的五臟對應的五行,大自然講究陰陽,人體也分陰陽。中醫還講究冬病夏治,都是根據大自然變化,而對人體引起的變化,進而進行用葯。
用葯又講究君臣佐使,中葯葯性之間又有相反相畏相惡。總體來說,中醫理論和自然循環相依相成,中醫出自自然界,自然界中有中醫。
⑶ 談一談你對中國醫學史的認識
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有「扁鵲倉公列傳」,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史記載。唐代甘伯宗的《名醫傳》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史專著。其後,有宋代周守忠的《歷代名醫蒙求》、明代李濂的《醫史》,清代王宏翰的《古今醫史》及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但是由 於缺乏正確方法論指導,這些醫學史著作只為後世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真實史料,卻很少有歷史經驗、客觀發展規律性的論證。因此,我國醫學史在清以前還很難構成一門學科
秦漢是我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發展時期。其表現有以下主要特點:
1、辯證論治思想的確立。辯證論治的思想出現於先秦。秦漢時期,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特別是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葯相結合的體系,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規范。確立了四診、八綱、臟腑、經絡、三因、八法等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2、出現了醫案。西漢淳於意在繼承前入學術經驗的基礎上,記錄所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身份、籍里、性別、病名、病因、脈證、診斷、治療(方葯、針灸、含漱葯、竄葯等),預防等,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鑒的學術風格,為後世醫家書寫醫案樹立了榜樣。
3、在臨床醫學進展突出。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雖然其方葯、操作技術失傳,但它卻在學術思想上啟迪了外科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等辨證論治方面的理論與實踐,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
4、初步奠定葯物方劑學體系。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集東漢以前葯物學術經驗之大成,對歷代本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傷寒雜病論》所載方劑及方劑學理論,被尊為眾方之祖。
⑷ 對我國醫葯品牌的戰略思考。
都是網上找的.你自己看看.
對我國醫葯品牌的戰略思考
一.企業品牌的重要性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定義委員會曾給品牌下了一個定義:品牌是指打算用來識別一個(或一群)賣主的貨物或勞務的名稱、術語、記號、象徵、設計或其組合,並打算用來區別一個(或一群)賣主或其競爭者。事實上,現在的品牌含義已大大地被拓展了,它已與企業的整體形象聯系起來,是企業的「臉面」,即企業形象。一個好的品牌商品往往使人對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產生好感,最終將使消費者對該企業的其他產品產生認同,從而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形象。品牌戰略實際上已演變成為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而精心培養核心品牌產品,最終提高企業整體形象的一種戰略,是企業用來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特別是當前國際市場生產力已經處於過剩狀態,所有開放市場經濟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進入了買方市場,市場競爭的環境、手段與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新情況下,企業取勝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單純以產品本身來競爭,還包括品牌的競爭。可以說,未來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將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戰略的優劣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出奇制勝的法寶。因此,中國醫葯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樹立自己的醫葯品牌戰略。
二.中國醫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意義
2.1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振興民族葯業
在當今品牌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品牌企業的多寡,決定該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也決定該國經濟強盛與否。2003年美國《商業周刊》推出的 100個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的前10個品牌,美國佔了8個,這是美國企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表現。醫葯經濟也是這樣。進入上述品牌排名的醫葯企業有美國的輝瑞(Pfizer)公司,強生(Johnson)公司和默克(Merek)公司,其品牌價值分別為104.6, 94.1,27.1億美元。其單個品牌價值遠遠大於「2002中國最有價格品牌」第9位的「三九集團」(82.08億元人民幣)和第24 位的「山東新華醫葯集團」(26.15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美國醫葯具有競爭力,是與他們具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企業分不開的。所以,我國醫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壯大企業的品牌實力,可以有效提高醫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振興國家的民族葯業。
2.2 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 品牌的核心和依託是產品。
品牌企業正是依賴於一個個受消費者認可和喜愛的品牌產品,去佔領市場並創造利潤,使品牌得以鞏固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周期縮短,產品的生存周期必然不斷縮短。因此,企業必須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才能適應消費者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而產品創新的前提是技術創新,只有持續不斷地技術創新,才能推動品牌價值的持續提升,制葯企業更是這樣。制葯工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可以說其競爭就是研究和開發(R&D)能力的競爭。世界上著名醫葯企業之所以具有品牌競爭力,就是因為它們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實力。2002年輝瑞公司的研發投入為51.8億美元,默克公司26.7 億美元,強生公司27.0億美元,分別占其銷售收入的18.4%, 12.3%和15.7%。以輝瑞為例,1999-2003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40.36,44.35,47.76,51.76,71.00億美元,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可是,中國每年專用於新葯開發的資金只有1000萬- 2000萬元人民幣,加上制葯企業自身投入的資金總計也不到醫葯工業產值的1%。新葯研製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新葯的創新研製能力及制劑水平低下,這是我國醫葯企業品牌力低下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實施品牌戰略,必然能提高我國醫葯企業的研發實力。
2.3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 企業要爭創品牌和發展品牌,必須發展其規模優勢。
這是因為:其一,品牌的基本特徵是知名度高、信譽度高、市場份額高,企業要實現較高的市場份額,就必須努力擴大企業的規模,否則,市場份額上不去,必然無法爭創品牌;其二,品牌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綜合實力強,尤其是盈利能力強,這也是企業的規模優勢所決定的;其三,只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才具有較高的研發實力,才能不斷推出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
三.醫葯企業品牌現狀分析
3.1 對品牌認識模糊 「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根據其理論,品牌塑造是企業理念、企業行為和企業視覺三者的完美統一。然而我國一些醫葯企業將品牌塑造等同於「視覺識別」因素之一的廣告傳播,認為品牌就是靠廣告「轟炸」出來的,認為有銷量就有品牌,結果巨大的廣告投入並沒有換來高價值的品牌;將品牌戰略與名牌戰略混同,把品牌策略的實施局限於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上,導致許多企業品牌創立快,倒得也快。
3.2 產品質量堪憂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唯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造就高價值的品牌。截止2003年1月,我國5000多家醫葯工業企業,只有1464家生產企業獲取1892張GMP證書;全國葯品批發企業17000多家,葯品零售企業則達到約12萬家,700多家大中型葯品批發企業、零售連鎖企業和大型零售企業,通過GSP認證的約只有110家,不僅制約了葯品質量的提高,阻礙了我國葯品進入國際市場,也影響了企業品牌價值的增值。
3.3 企業規模太小 影響企業品牌提升的因素之一是企業規模的大小和經濟集中度的高低,規模大、經濟集中度高的企業有益於品牌價值的增值。我國5000多家醫葯工業企業中,幾乎 90%為小型企業。即使是我國規模較大的品牌醫葯企業,與世界品牌醫葯企業相比,差距也是極其巨大的(表2)。從醫葯經濟集中度的角度來看,世界前15家制葯公司佔世界葯品銷售額的1/3,而2000年,我國制葯企業前60家僅占國內葯品銷售額的35.7%。如此低的企業規模和經濟集中度是難以塑造高價值品牌的。
3.4 創新能力太低 產品創新是品牌的活力之源。我國所生產的24類1350多種原料葯中>97%是仿製的,而自主開發的獲得國際承認的創新葯物只有2個(青蒿素和二巰基丁二酸鈉),直接導致大部分企業名牌產品少,品種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以生物制葯為例,僅α-干擾素就有深圳科興、沈陽三生等 10多家企業生產;中葯牛黃解毒片全國竟有150餘家企業生產。由於產品低水平重復,導致惡性競爭,致使一些企業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甚至處於虧損邊緣,何談品牌塑造。
四.我國醫葯企業的品牌戰略
4.1 優化品牌成長的政策環境 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其政策環境支持。目前,全國大多數醫葯企業規模小,設備落後,葯品的技術含量低,產品低水平重復嚴重,致使葯品銷售處於低層次(例如價格戰等)、不規范(例如實施賄賂等)競爭之中;同時,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合理,造成醫葯混為一體,以葯養醫,致使醫師、醫院葯房,甚至醫院的個別領導成為葯品消費的代理人,使得很多醫葯企業在葯品銷售過程中,不是設法塑造品牌,以品牌的力量贏得市場,而是設法以回扣、紅包等各種非正當交易獲取市場份額。要改變上述現狀,國家的相關職能部門首先要調整醫葯產業結構,提高醫葯產業的進入壁壘,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生產;其次,加大衛生體制改革力度,盡快實行醫葯分業管理,消除醫院方面對葯品消費的代理作用,實現公平的葯品營銷環境,最終形成醫葯企業以品牌爭天下的良好氛圍。
4.2 樹立科學的品牌理念 科學的品牌理念是人們對品牌科學的、系統化的理論認識體系。在市場經濟已進入品牌經濟競爭的時代,很多醫葯企業還停留在重視有形資源投入的產品經濟時代。在品牌經濟的競爭時代,企業管理者應認識到,品牌塑造不是單純的廣告、人員促銷,而是企業理念、企業行為和企業視覺的完美統一。企業要塑造高價值的品牌,應首先進行正確的理念定位,確定企業使命、企業經營哲學和企業價值觀,並將企業理念嚴格地貫徹到企業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中去,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鍛造出一流的品牌,贏得市場,進而贏得消費者忠誠。
4.3 進行並購和重組( M&A),壯大企業規模 為壯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品牌實力,全球醫葯企業掀起了並購、重經波瀾。近年來,規模較大的並購、重組的醫葯企業有阿斯特拉捷利康、輝瑞、默克、強生等。並購和重組大大增強上述公司的品牌實力。例如:由Astre(瑞士)和Zeare(英國)兩家公司合並而成的 AstraZeneca(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總資產達到670億美元,在國際最大制葯公司中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13位上升為1999年的第5位。當前,為壯大品牌實力,我國醫葯企業也邁開並購和重組的步伐。據報道,經過並購和重組,至2002年11月,我國醫葯行業企業數目已減至4296家,但這些企業規模仍然偏小。因為規模小,所以企業數量多,進而導致產品重復多、科技含量低,不能形成品牌效應。要想根本改變上述現狀,增強企業的品牌實力,必須對企業實施並購和重組。
4.4 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強化葯品質量管理 進入WTO之前,我國長期不受葯品知識產權的約束,致使企業葯品創新能力缺乏。為改變上述現狀,必須著手增強企業的葯品創新能力,相關管理部門及企業應制定葯品創新的戰略規劃,建立、充實、強化自己的研發隊伍,對現有研發設施盡快進行GLP的認證或改造;在企業規模化的過程中,強制相關企業每年必須將銷售收入約20%作為自己的研發基金,並長期堅持;由於歷史形成的研發力量薄弱,讓企業的產品一下子做到完全創新是不切實際的。目前,相關部門和企業應制定時間表並沿著模仿創新,仿創結合的路子走下去,盡快實現自主創新。與此同時,企業必須加快 GMP、GSP的認證或改造進程。雖然國家規定到2004年6月30 日止,所有制葯企業都要完成GMP改造,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不僅要達到本國的GMP標准,而且要達到WHO的 GMP標准以及美、日等發達國家的GMP標准。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最終塑造出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價值的品牌形象。
五.結合中葯談品牌戰略管理的策略。
我國的中葯品牌曾有著悠久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如「同仁堂「、「德仁堂」等品牌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和認可。但我國中葯產業的品牌現狀卻不盡人意,因此加強國內中葯品牌的戰略管理已勢在必行。我國要實施「中葯現代化「和「中葯走向世界「的發展戰略,就要努力實施中葯的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有較大影響、較強競爭力和較廣市場覆蓋面的世界名優中葯品牌。
目前全球中葯(含植物葯)年產銷量大約在200億美元左右,而我國國內中葯年產銷量僅為50億美元左右,生產企業則多達1 000餘家,其中多數為生產條件和技術均較差的中小型企業,各生產企業各自為營,相互封鎖割據,造成了大量資源、資金、人才、設備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因此,當前我國僅是一個中葯大國而非中葯強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應採取必要的策略和措施,對現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為此,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一些策略來實現目標,尤其要引導和規范各中葯生產企業發展自己的有競爭力的品牌。隨著中國人世後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品牌作為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統一體,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的競爭要求中葯行業對其品牌管理施以新的思路,使中葯品牌在國際競爭中長盛不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擴張策略
中國中葯業目前品種數量過多而經濟規模普遍較差,因此運用資本的力量拓展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就應成為一些企業的首選策略。就目前情況來看,應以基礎較好的幾個強勢品牌為依託,企業間進行強強聯合、多家聯合、跨省聯合,通過企業間的合並與重組,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強有力的企業集團,在此基礎上實現品牌的擴張,即以企業規模的擴張帶動品牌的建立和發展。如深圳三九葯業集團收購數家中葯企業,以企業聯合重組,塑造「三九「強勢品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整頓策略
中國中葯業90%以上都是小規模的企業,生產與經營十分分散,無論是從企業規模還是從品牌規模而言,中國中葯企業都難以同國外大公司相抗衡。目前中國中葯品牌的總體現狀可以用「多、雜、弱「三個字來概括:「多」是指中葯牌號多,企業多;「雜「是指品牌形象雜;「弱「是指品牌能力弱。為此,國家通過GMP認證工作,淘汰一些生產管理條件差的企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集約化生產,促使經濟規模趨向合理,也推進中葯品牌的整頓和管理。這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應該堅持下去。
品牌策略也不僅僅是制度上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規模化及專業化問題。作為一種營銷方式,品牌效應要在一定基礎上來進行。
質量第一
任何產品,恆久、旺盛的生命力無不來自穩定、可靠的質量。葯品作為治病救命的特殊產品,消費者對其質量(療效)的期望值是相當高的,因此導致對品牌的忠誠度和遺棄率也相當高。患者一經認可一種葯品,其購買和使用的行為將有可能是長期的,比如眾所周知的正紅花油、保濟丸等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品牌。相反,哪怕只有一次失效的經歷,患者都有可能從此將其「打入另冊,永不敘用」。
誠信至上
人無信不立,同理,品牌失去誠信,終將行之不遠。為什麼同仁堂、胡慶余堂、九芝堂等的品牌形象能歷久不衰?為什麼曾經紅極一時的三株、巨人、太陽神等都只各領風騷三五年?除了產品的市場屬性和生命周期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靠腳踏實地、誠信為本,後者靠華而不實的廣告吹噓和虛擬概念炒作。時間是檢驗誠信與否的標尺。長期以來,我們能經常聽到同仁堂、九芝堂等的產品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美談,而對靠炒作出名的葯品(保健品),除了其自吹自擂的「療效「外,最後都免不了落個被消費者充之如敝屨的結局,有的甚至因為療效不確而吃下官司,最後敗走麥城。
定位準確
著名的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經說過:市場定位是整個市場營銷的靈魂。的確,成功的品牌都有一個特徵,就是以始終如一的形式將品牌的功能與消費者的心理需要連接起來,並能將品牌定位的信息准確傳達給消費者。比如同是感冒葯,由於市場定位的不同,有較高經濟收入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白加黑,而經濟狀況較為拮據的則首先可能會想到速效感冒膠囊或感冒通片;同樣,一個真正關愛妻子,並力求一點浪漫氛圍的有錢中年男士,在首飾服裝之外一般是不會忘記買上幾盒太太口服液的。這就是這些品牌一以貫之的定位和准確、貼切、適當的訴求表達的效應。
市場定位並不是對產品本身採取什麼行動,而是針對現有產品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對潛在消費者的心理採取行動。因此,提煉對目標人群最有吸引力的優勢競爭點,並通過一定的手段傳達給消費者,然後轉化為消費者的心理認識,是品牌營銷的一個關鍵環節。
個性鮮明
一個真正的品牌葯品,絕不會包治百病、人人皆宜、療效絕對。就像吉普車適於越野、轎車車適於坦途、賽車適於運動比賽一樣,對於葯品的功效訴求和目標靶向,一定要在充分體現獨特個性的基礎上力求單一和准確。單一可以贏得目標群體較為穩定的忠誠度和專一偏愛;准確能提升誠信指數,成為品牌營銷的著力支點?
我們經濟看到的「味道好」、「療效佳」、「高品質」等廣告訴求語言,根本談不上是有個性屬性的語言,自然了就不可能准確描述品牌的個性。而象「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口腔潰瘍,一貼OK!」「克咳,全家好心情。」等個性十路、鮮明獨特的訴求,就較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品牌形象也伴隨著這些琅琅上口的廣告語而迅速建立。
巧妙傳播
有整合營銷傳播先驅之稱的舒爾茨說:在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中,唯有傳播能夠創造出差異化的品牌競爭優勢。醫葯產品與其它產品相比,同質化現象尤為突出。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簡單的廣告傳播便足以樹起一個品牌;到90年代,鋪天蓋地的廣告投入也可以撐起一個品牌;時至今日,品牌的創立就遠沒有那麼簡單了,除了需前述四個方面作為堅實基礎外,獨特的產品設計、優秀的廣告創意、合理的表現形式、恰當的傳播媒體、最佳的投入時機、完美的促銷組合等等諸多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同時,醫葯產品的市場傳播還必須考慮其持續性和全面性。為什麼像飛龍、三株那樣的企業盡管極盡傳播之能事但最終卻竹藍打水一場空?主要原因就是產品或者創意是虛弱的,無法支持其傳播的持續性;為什麼不少中小企業的一些產品確實不錯但卻難以打動更多的消費者?主要原因就是營銷策劃缺乏周密的整合思路,自然也就無法全面收到市場傳播的效果
⑸ 目前中國醫葯行業發展的看法。
我認為醫葯業會有一定的轉變: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權威預計:2007年全年醫葯工業總產值(現價)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15%~16%;葯品銷售收入達27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8%~9%;
2007年醫葯市場將呈現以下特點: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快速提升;醫葯商業重新洗牌,出現新的業態;第一終端增長放慢,第二、第三終端增長活躍;葯價水平下降;口服中成葯市場成為競爭熱點。
「2007年全國醫葯工業總產值(現價)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15%~16%;葯品銷售收入達27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8%~9%。」11月7日,SFDA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下稱南方所)所長林建寧在第18屆全國醫葯經濟信息發布會上,對即將到來的2007年中國醫葯經濟發展態勢做了如此描述。
低潮2006
林建寧在對2007年醫葯經濟運行作出預測之前,客觀回顧了2006年的醫葯經濟運行情況,並總結指出:2006年的產業特點是,工業生產和商業銷售增幅下滑,企業效益下降;進出口仍高速增長;虧損面穩定但虧損額加大;醫院終端增幅創近10年新低,零售穩定增長。林建寧在報告中透露,今年1~9月份,全國醫葯工業總產值(現價)完成3861.83億元,同比增長15.90%,累計實現利潤272.21億元,同比增長8.14%,比上年同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其中化學葯品制劑工業實現利潤76.66億元,同比下降4.08%,中成葯實現利潤65.95億元,同比增長2.00%。
作為產業的晴雨表,上市公司的風吹草動無不反映出整個行業的形勢。「2006年上半年醫葯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4%,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讓人稍稍鬆口氣,但是凈利潤下降23%的現實卻讓我們感到沉重。」林建寧分析說。
2006年上半年全國百強企業前10名、前20名、前50名和前100名銷售收入所佔比例分別為23.04%、29.07%、38.54%和46.86%,增長速度同比分別為4.03%、2.87%、2.38%、2.26%,呈現出排名越靠前增速越快的規律,林建寧分析認為,這種現象說明在目前產業處於低潮期的狀況下,大企業的效益要好於小企業,產業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高。
出口和零售的增長是今年醫葯行業的主要亮點。來自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醫葯保健品對外貿易順差額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而對於業界最為關注的終端表現,林建寧用數據告訴與會者,「第一終端增速明顯放緩,第二、第三終端增長強勁。」根據南方所數據,2006年上半年醫院銷售799.8億元,比2005年同期的752.4億元只增長6.30%,而2006年上半年零售市場銷售規模達420億元左右,增幅達到16.67%。
謹慎期待2007 在談到影響2007年醫葯經濟運行的相關因素時,林建寧著重分析了世界市場環境、國內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環境和對外貿易等。
從世界醫葯經濟的運行情況看,林建寧援引的分析數據認為,這兩年全球醫葯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發展速度放慢,預計2006年全球醫葯市場銷售金額為6400億美元,增長速度為6%~7%,2007年為6650億美元,增速為5%~6%。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跨國企業加快實施全球化戰略,其中的一個競爭熱點就是具有強大發展後勁的中國市場。林建寧認為,這對中國醫葯市場產生的影響是,在跨國公司加大對中國投資的同時,外資獨資企業將成為主導,外資企業市場份額上升,同時跨國企業將研發中心也搬到中國,使得專利葯生產和科研本土化的進程加快,這些將促進國內醫葯產業的結構調整。
同時,我國宏觀經濟進入第二輪調整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前三季度為141477億元,同比增長10.7%,比上半年回落了0.2個百分點,但比去年同期增長了0.8個百分點。國民經濟偏快增長的勢頭有所緩解,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呈現「三落一穩」的新態勢。宏觀經濟的相對穩定,為醫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專項整治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整頓和規范葯品市場秩序以及葯品降價政策等因素是影響醫葯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林建寧強調,這是中國醫葯產業健康發展道路上所必須經歷的陣痛,因此這種制約只是暫時的。
另外,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帶動第三終端增長以及國內企業新一輪的重組加速了行業資源的整合和集中等等因素,在林建寧看來也是促進我國醫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最後,林建寧預測明年的醫葯市場將呈現出以下特點: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快速提升;醫葯商業重新洗牌,出現新的業態;第一終端增長放慢,第二第三終端增長活躍;葯價水平下降;口服中成葯市場成為競爭熱點。
⑹ 對我國制葯行業的認識,是制葯行業。認識。
生物醫葯產業解析
生物醫葯未來扶持的重點領域
1.「十二五」仍將圍繞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領域
《生物產業「十一五」規劃》提出根據防治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需要,重點發展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創新葯物和新型醫療器械。2009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328億元,2010年安排300億元左右,重點推進包括重大新葯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在內的11個科技重大專項措施。我們估計「十二五」規劃仍將主要圍繞公共衛生、重大疾病等領域展開,重點支持疾病預防、疾病診斷、新葯研製、基因治療、試管移植等技術。
2.新醫改:未來10年是整個醫葯行業黃金發展期
2009年4月公布的《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2009-2011年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包括醫療保障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公立醫院改革。在新醫改方案出台後,相繼出台了許多配套文件,並將在三年內(2009-2011)投入8500億元。
新醫改對行業影響深遠:擴大醫療市場蛋糕、激活醫療消費,對醫療產業鏈重構,有利於已確立細分領域龍頭地位的上市公司強者恆強。09-11年是產業鏈基礎投入和結構性改善期;2012-2020年醫療葯品的消費拉動將真正顯現。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十年將是整個醫葯行業黃金發展期。
3.國家百億資金扶持重大新葯創制
生物醫葯「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生物醫葯發展的重點,包括基因葯物、蛋白葯物、單克隆抗體葯物、治療性疫苗、小分子化學葯物等,同時國家將拿出100多億元來支持重大新葯創制。國家將從100多個新葯中遴選出10多個,作為重大新葯創制重點支持對象,這些原創新葯可能成為打入歐美市場的先鋒。在這些品種中,生物葯和化學葯居多,其中疫苗、單克隆抗體、蛋白質葯物、抗癌葯物等均有。
4.全球醫葯產業轉移——中國醫葯(600056)產業升級的戰略性機遇
中國化學(601117)制葯企業有望乘產業轉移之風,為制劑獨立出口做准備,以期分享充滿機遇的全球仿製葯市場「大蛋糕」。合作是目前我國制葯企業實現制劑出口的最優策略,無論是通過合作模式(制劑OEM、制劑轉移生產、合作開發)以間接出口制劑還是通過合作來解決制劑獨立出口方面的銷售渠道問題。
生物醫葯各領域前景
新醫改將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四大體系建設使醫葯企業先後受益:(1)疫苗企業直接受益於國家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率先投入。(2)醫療器械受益於先期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3) 當醫療資源下沉、醫保低覆蓋後,品牌普葯企業顯著受益。(4)當醫葯工業競爭秩序理順後,醫葯商業企業加速整合與發展。(5)科技創新型企業(細分領域龍頭)全程受益。
「十二五」期間我國仍將主要圍繞公共衛生、重大疾病等領域展開,並通過百億資金扶持重大新葯創制。因此,我們認為疫苗和血製品、診斷試劑、創新型企業、現代中葯、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上市公司將受益。在全球醫葯產業轉移過程中,中國醫葯產業升級的戰略性機遇顯現。中國已是全球最大原料葯生產國和出口國,全球原料葯向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過程已基本完成。未來10年,由於葯品專利紛紛到期、新葯研發更趨困難、發達國家迫於醫療費用壓力而鼓勵使用仿製葯,這促使新一輪全球制劑的產業轉移趨勢形成,中國有望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升級向歐美市場出口制劑,相關上市公司前景看好。
⑺ 談談您對中醫葯行業的認識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回顧我國醫葯行業近五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4年醫葯行業共實現利潤279.55億元,同比增長9.25%。在主要子行業中,化學葯品制劑工業實現利潤96.65億元,同比增長15.69%;化學品原料葯工業實現利潤50億元,同比下降10.95%;醫療器械工業實現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49.01%;生物制葯工業實現利潤25億元,同比增長14.22%;中成葯工業實現利潤74.39億元,同比增長11.37%。 2005年醫葯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全年呈現持續加快的增長走勢,並創下「十五」期間醫葯行業的最高增幅。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在工業總產值方面,生物生化製品、化學原料葯、衛生材料及醫葯用品製造3個分行業呈現快速增勢,同比增速分別為36.60%、33.18%和27.76%,均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 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產品銷售收入最高的達到了4473237千元,企業資產總計最高的達到了10263812千元,利潤總額最高的達到了345829千元,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最高的達到了19715人。2006年,醫葯流通領域的盈利空間隨著葯品分類管理、葯品價格透明化和葯品降價等政策的陸續推出而進一步壓縮。目前,中國的醫葯商業競爭非常激烈,但更慘烈的激戰還在後頭。經過競爭,醫葯商業完全有進一步集中的可能。相信隨著醫葯電子商務的開放,大的醫葯物流配送公司和大型醫葯商業公司的運營成本將會大幅下跌。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本報告共分十七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醫葯行業和國內醫葯行業的發展,接著對生物制葯、中葯、化學葯的發展做了詳細的分析,然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經濟數據,隨後,報告對OTC葯品市場、我國農村醫葯市場和我國主要地區醫葯行業的發展做了介紹,並對醫葯行業的重點企業、醫葯流通、醫葯行業的並購重組、醫葯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醫葯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了透析,最後對醫葯行業的競爭格局和醫葯行業的投資進行了分析,還對醫葯行業的發展前景做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醫葯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醫葯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經歷了2006年政策性「寒流」後,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葯行業景氣度開始回升,銷售收入和凈利潤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銷售毛利率同比也有所提高,這為上半年醫葯企業業績的增長開了個好頭。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全局性醫療體制改革逐步推開,供給醫療服務的資金量將持續增加,這必將帶來葯品需求的提高,醫葯行業的經濟狀況也會逐步「回暖」。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醫葯行業整體研發實力不足,同質化競爭明顯,雖然今年一季度部分醫葯企業的投資收益對其凈利潤增長的貢獻很大,但這部分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行業未來發展尚存隱憂。 投資收益助推業績增長 與去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形成對照的是,今年1至3月份,作為醫葯行業經濟狀況晴雨表的醫葯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增長明顯快於營業收入的增長。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6.54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營業利潤91.12億元,同比增長13.4%,行業毛利率提升一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22.63億元,同比增長59.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9.68億元,同比增長也達59.9%。 在醫葯各子行業中,表現最好的是中葯飲片業和化學制劑業。尤其是化學制劑業,去年受行業政策的影響最大,今年初出現強勁反彈,利潤同比增長了30.49%,銷售毛利率也快速增長。 助推部分醫葯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收益大增。今年一季報數據顯示,醫葯上市公司投資收益一項總計達8.9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占今年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39.65%。 有分析人士認為,醫葯行業正逐步走出去年的「低谷」。雖然今年的政策和監管更趨嚴厲,但優質醫葯公司已率先開始復,中報業績預期良好。隨著未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優質公司市場份額擴大的趨勢將更為顯著。 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醫葯行業的盈利能力有恢復的跡象,許多化學原料葯價格上漲,為相關子行業的業績增長提供了保障。抗生素系列原料葯和維生素系列原料葯是最主要的兩類原料葯產品,而近一年來國內這兩大類產品中都出現了一些價格大幅上漲的品種。 普葯與醫葯商業將受惠「醫改」 業內人士認為,醫改是今年影響醫葯經濟起伏的主要因素,根據目前醫改的一些動向可以確定,普葯生產企業與醫葯流通行業將受益較大。目前,國家已經確定基礎用葯將定點生產,大型普葯生產企業的效益改善將逐步顯現。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12.7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45.36億元,未來投入還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城鎮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以往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將逐步被納入醫保范圍,加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增加,這些都將加大醫療服務的消費量。據此,有專家指出,未來4年,按人均新增50元葯品消費額計算,全國9億農民將新增大約450億元的醫葯市場空間,而這一增量將主要集中在普葯領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行業分析師孫雅娜認為,在葯品使用成本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普葯行業和醫葯流通行業受醫改政策的利好影響會逐步顯現。對於大型普葯生產企業而言,其產品價格經過多年的市場和政策調整,已經沒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醫葯流通業目前也正在加速市場整合,「它們將在中國農村和社區醫療的建設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⑻ 談談你對中醫學的認識!
對於中國人來講,中醫不僅是中醫與中葯,還是一種文化與理念。
中醫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可以說是一同發展起來的。葯食同源,天人合一這些在今天看來依然不落伍的理念,包含在中華文化之中,也包含在中醫葯的理論里。往大了說,中醫葯詮釋了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宇宙、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相生相剋的關系;往小了說,則闡釋了人體與其生活的環境的關系,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當中的一個小宇宙,這個出現在《易經》與中醫理論里的觀點在今天已經被最先進的科學所證實。
而中國人的養生觀就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對人體與疾病的宏觀認識上,對此中國人受益匪淺,而這種理念在護佑中國人的同時也必將以文化的形式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所接受。
⑼ 中國醫葯怎麼樣
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啊,在離婚頻繁、婚姻絕對自由,而工作難找、職場復雜的年代,選行、選對行更加顯得重要。吃五穀雜糧的地球人,誰都會生病,要吃葯、要看病。
一、俗話說「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但是人食五穀雜糧,焉能無恙?而且隨著環境的惡化,污染的加重,人們的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人類對現有一些疾病和將產生的疾病的認識和探索尚處於初級階段,醫葯學任重而道遠。醫學的起步階段、巨大的發展空間決定了醫葯行業就業前景在最進幾十年是一定可觀的。
二、關繫到人們防病治病的醫葯行業是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它基本上不受經濟波動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葯品質量、品種、數量和醫療技術,醫療條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學行業是以高科技開發為依託的,而時至今日,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因此,從行業整體發展的趨勢來看,該行業屬於「朝陽產業」,將始終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不斷下降的體質、不段頑固的病菌也視乎決定了醫葯行業就業前景一邊光明。
三、醫葯行業的就業狀況和前景,可分醫科與葯科分別來看。目前葯科類(調整後共分葯學、中葯學、葯物制劑三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普遍看好,總體上供小於求。中國葯科大學舉辦的1998屆畢業生招聘會總體供需比為1:3。各醫葯公司、制葯廠是吸收畢業生的大戶。供小於求的現狀、大量醫葯企業的發展則最直接的預示最近幾十年醫葯行業就業前景將一遍良好。
更多醫葯行業推薦你葯品製造,更多資訊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安 卓就有。望採納!
⑽ 對中國醫學史的認識
不出20年,中醫就要退出科學殿堂,回到它原來的起點。」
//中醫什麼時候也沒有加入科學殿堂,而且永遠不會回到它原來的起點。
眾所周知,凡是活生生的,充滿自我競爭力的東西,是不需要什麼保護的。
//還真不知道,活生生的熊貓,充滿自我競爭力的知識產權都不需要保護,也許從無為而治的思想考慮可能是吧。
事實上,任何文化遺產都是值得保護和研究的。
//矛盾了不是,雖然後面解釋了,但是中醫也處於低谷,需要保護。
治病救人本屬於科學范疇,可是中醫葯卻一直進不了科學的境界。
//矛盾了不是,不是不出20年,中醫就要退出科學殿堂。
令人不解的是,治病救人本是件人命關天的大事,中醫葯居然一再拒絕接受任何確定性的實證措施來檢驗它,發展它。
//科學是嚴謹的,身高180算高個子,如果179.9呢?不同地區的呢?胖和瘦帶來的視覺誤差呢?
大言不慚地自我標榜為「超科學」和「整體醫學」。
//這沒什麼,本來就是超出了科學可以解釋的范疇,本來就是整體醫學。
於是,一服白術湯煎劑,胖子喝了可以減肥,瘦子喝了可以增重,以及中葯「有毒無害論」,居然都能登上《中國中醫葯報》的大雅之堂,甚至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如果連這都不算騙子,還有什麼可以算騙子?如此把人的生命和健康當兒戲的「文化」,難道不值得拋棄,甚至可以免受抨擊嗎?我們的人民就那麼好欺負嗎?
//有毒無害論確實不準確。但中葯有副作用著誰都知道,是葯三分毒也是自古流傳的,中醫還說過治未病(讓人不得病),葯補不如食補(從日常生活中注意條理身體,使它健康)因此一部分人的言論並不代表中醫。至於白術湯煎劑,胖子喝了可以減肥,瘦子喝了可以增重,當然有可能。體制不同當然效果不同,西醫也是一樣的,同樣的青黴素有人可以治病,有人可以致死,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