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地理課程有哪些

中國地理課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2 15:47:13

❶ 能用利用中國地圖講的地理課有什麼急急!!!

是行政地圖,還是自然地理地圖,或者交通地圖。行政的可以講點歷史,再加上經濟,發展未來,區域文化等等;自然地理的,可以講中國梯級地理形成,幾個平原,幾條大江,幾個大山,幾個盆地,幾個高原等等。交通的,可以講鐵路,公路布局,及他們的縱橫貫通,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政治上帶來的作用等等……一言難盡,有需要的話可以給你高清JPG圖片

❷ 標題 為什麼學中國旅遊地理課程都學些什麼

學習中國旅遊地理課程能熟悉中國各省市主要旅遊資源的分布與特色,從整體上對我國及其各旅遊區成長旅遊業的優勢條件、旅遊業現狀特徵、未來成長趨勢及其主要的景區景點特色有一個初步又比較正確的認識。
地理環境是旅遊吸引力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各種旅遊活動的載體。而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的地域差別十分明顯,因此,清楚認識中國旅遊業成長的基礎——中國及各旅遊區域的旅遊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特徵,充分了解中國及其各地域旅遊業成長的現狀,對旅遊從業人員很有必要。
從旅遊地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各類旅遊資源,研究中國成長旅遊的地理環境和地理特徵,研究中國旅遊地理分區的理論知識和各大旅遊區的景觀等問題。設置本課程來滿足旅遊產業成長的現實需求和旅遊專業教學的需要。使攻讀旅遊管理專業的自學應考者,熟悉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類型、特徵及中國各類旅遊資源的典型風景名勝狀況,認識中國旅遊地理區劃的原則,掌握中國九個一級旅遊區的地理概況和它們各自的旅遊亞區資源特色。

❸ 地理有哪些專業

地理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本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具體由於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而不同,詳細可見各學校專業設置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主要課程包括:地圖與遙感、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地理教學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
專業實驗有:地圖學實驗、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主要可以從事的工作有
教師——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
編輯——在地圖出版社從事地圖的繪制、編輯工作
公務員——在地質局、國土規劃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氣象局、城鄉規劃研究院工作
工程測量人員——在大型建設集團從事與建築、土地測量等相關的工作

❹ 中國八年級地理課程標準是什麼要求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一、背景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在我國,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加速現代化進程。這些都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挑戰和有待探索的新課題。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我國新世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課程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為地理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二、課程性質(7-9'GEO'1.2)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三、基本理念(7-9'GEO'1.3)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7-9'GEO'1.3.2)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7-9'GEO'1.3.3)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7-9'GEO'1.3.4)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7-9'GEO'1.3.5)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7-9'GEO'1.3.6)
四、設計思路(7-9'GEO'1.4)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7-9'GEO'1.4.1)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准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國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與地圖"的知識可以集中學習,也可以分散學習。(7-9'GEO'1.4.2)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氣候,地形、自然資源等不再單獨列出,而是放在地區和國家的學習中,減少內容的層次和難度。無論是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減少部門地理的內容,重點突出能夠說明地理問題和實現區域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7-9'GEO'1.4.3)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具體區域的劃分和選擇由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決定,以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例如,本《標准》規定,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選擇非洲(洲)、南亞(地區)、英國(國家)等,也可選擇其他大洲、地區、國家。(7-9'GEO'1.4.4)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7-9'GEO'1.4.5)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7-9'GEO'2)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知識與技能(7-9'GEO'2.1)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7-9'GEO'2.1.1)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7-9'GEO'2.1.2)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7-9'GEO'2.1.3)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7-9'GEO'2.1.4)
二、過程與方法(7-9'GEO'2.2)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7-9'GEO'2.2.1)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7-9'GEO'2.2.2)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7-9'GEO'2.2.3)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7-9'GEO'2.2.4)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7-9'GEO'2.3)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7-9'GEO'2.3.1)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7-9'GEO'2.3.2)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7-9'GEO'2.3.3)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7-9'GEO'2.3.4)
第三部分內容目標(7-9'GEO'3)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地理課程(7~9年級)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一、地球與地圖(7-9'GEO'3.1)(一) 地球和地球儀(7-9'GEO'3.1.1)
標准 活動建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7-9'GEO'3.1.1.1)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7-9'GEO'3.1.1.1.1)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7-9'GEO'3.1.1.1.2)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7-9'GEO'3.1.1.1.3)
2.地球儀(7-9'GEO'3.1.1.2)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7-9'GEO'3.1.1.2.1)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7-9'GEO'3.1.1.2.2)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 地圖(7-9'GEO'3.1.2)
標准 活動建議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7-9'GEO'3.1.2.1)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7-9'GEO'3.1.2.2)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7-9'GEO'3.1.2.3)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7-9'GEO'3.1.2.4)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7-9'GEO'3.1.2.5)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理(7-9'GEO'3.2)(一) 海洋與陸地(7-9'GEO'3.2.1)
標准 活動建議
1.海陸分布(7-9'GEO'3.2.1.1)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7-9'GEO'3.2.1.1.1)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7-9'GEO'3.2.1.1.2)
2.海陸變遷(7-9'GEO'3.2.1.2)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7-9'GEO'3.2.1.2.1)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7-9'GEO'3.2.1.2.2)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 氣候(7-9'GEO'3.2.2)
標准 活動建議
1.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7-9'GEO'3.2.2.1)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7-9'GEO'3.2.2.1.1)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7-9'GEO'3.2.2.1.2)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7-9'GEO'3.2.2.1.3)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7-9'GEO'3.2.2.2)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7-9'GEO'3.2.2.2.1)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7-9'GEO'3.2.2.2.2)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7-9'GEO'3.2.2.2.3)
3.主要氣候類型(7-9'GEO'3.2.2.3)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7-9'GEO'3.2.2.3.1)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7-9'GEO'3.2.2.3.2)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7-9'GEO'3.2.2.3.3)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三) 居民(7-9'GEO'3.2.3)
標准 活動建議
1.人口與人種(7-9'GEO'3.2.3.1)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7-9'GEO'3.2.3.1.1)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7-9'GEO'3.2.3.1.2)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7-9'GEO'3.2.3.1.3)
2. 語言和宗教(7-9'GEO'3.2.3.2)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7-9'GEO'3.2.3.2.1)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7-9'GEO'3.2.3.2.2)
3.聚落(7-9'GEO'3.2.3.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7-9'GEO'3.2.3.3.1)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7-9'GEO'3.2.3.3.2)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7-9'GEO'3.2.3.3.3)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 地區發展差異(7-9'GEO'3.2.4)
標准 活動建議
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7-9'GEO'3.2.4.1)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7-9'GEO'3.2.4.1.1)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7-9'GEO'3.2.4.1.2)
2. 國際合作(7-9'GEO'3.2.4.2)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7-9'GEO'3.2.4.2.1)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7-9'GEO'3.2.4.2.2)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7-9'GEO'3.2.5)
標准 活動建議
1. 認識大洲(7-9'GEO'3.2.5.1)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7-9'GEO'3.2.5.1.1)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7-9'GEO'3.2.5.1.2)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7-9'GEO'3.2.5.1.3)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7-9'GEO'3.2.5.1.4)
2.認識地區(7-9'GEO'3.2.5.2)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7-9'GEO'3.2.5.2.1)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7-9'GEO'3.2.5.2.2)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7-9'GEO'3.2.5.2.3)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7-9'GEO'3.2.5.2.4)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7-9'GEO'3.2.5.2.5)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7-9'GEO'3.2.5.2.6)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7-9'GEO'3.2.5.2.7)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7-9'GEO'3.2.5.2.8)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7-9'GEO'3.2.5.2.9)
3.認識國家(7-9'GEO'3.2.5.3)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7-9'GEO'3.2.5.3.1)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7-9'GEO'3.2.5.3.2)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7-9'GEO'3.2.5.3.3)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9'GEO'3.2.5.3.4)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7-9'GEO'3.2.5.3.5)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7-9'GEO'3.2.5.3.6)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7-9'GEO'3.2.5.3.7)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7-9'GEO'3.2.5.3.8)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7-9'GEO'3.2.5.3.9)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通過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華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7-9'GEO'3.3)(一) 疆域與人口(7-9'GEO'3.3.1)
標准 活動建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7-9'GEO'3.3.1.1)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7-9'GEO'3.3.1.1.1)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7-9'GEO'3.3.1.1.2)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7-9'GEO'3.3.1.1.3)
2.人口與民族(7-9'GEO'3.3.1.2)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7-9'GEO'3.3.1.2.1)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7-9'GEO'3.3.1.2.2)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7-9'GEO'3.3.1.2.3)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7-9'GEO'3.3.2)
標准 活動建議
1.自然環境(7-9'GEO'3.3.2.1)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7-9'GEO'3.3.2.1.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7-9'GEO'3.3.2.1.2)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7-9'GEO'3.3.2.1.3)
2.自然資源(7-9'GEO'3.3.2.2)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7-9'GEO'3.3.2.2.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7-9'GEO'3.3.2.2.2)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7-9'GEO'3.3.2.2.3)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7-9'GEO'3.3.2.2.4)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 經濟與文化(7-9'GEO'3.3.3)
標准 活動建議
1.經濟發展(7-9'GEO'3.3.3.1)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7-9'GEO'3.3.3.1.1)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7-9'GEO'3.3.3.1.2)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7-9'GEO'3.3.3.1.3)
2.文化特色(7-9'GEO'3.3.3.2)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7-9'GEO'3.3.3.2.1)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7-9'GEO'3.3.3.2.2) ●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搜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搜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
(四)地理差異(7-9'GEO'3.3.4)
標准 活動建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7-9'GEO'3.3.4.1)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7-9'GEO'3.3.4.2)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7-9'GEO'3.3.4.3) ●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討論或知識競賽。
●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

❺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選修課學什麼

歷史人文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學的兩大分支,同樣,歷史地理學也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兩大部分。
歷史人文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球表面人類活動或人與環境之間關系所形成人文現象的分布、變遷及其地域差異的科學,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❻ 中國地理,有那些方面要學

包括,中國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區域地理自然地理就包括,中國的氣候,地形,河流,范圍,自然資源人文地理就包括中國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中國的交通網區域地理就包括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台灣,香港,澳門這些地區

❼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是怎樣設置的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一、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演變
我國古代學校中沒有專門設置的地理課程,地理知識的傳授多分散在《四書》《五經》《尚書·禹貢》等書籍的學習之中。19世紀我國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學校中開始有了地理課程,但中小學各年級正式設置地理課程是始於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之後。90多年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一)清末階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校,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實行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最早制訂的、在全國范圍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學科的課程方案。當時中學學制5年,一、二年級安排地理概論、亞洲總論、中國地理等內容,三、四年級開設外國地理,五年級開設地文學。教學時數,除了二年級每周3學時外,其餘年級都是每周 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 11學時。1909年後中學分文、實(理)兩科,文科在一、二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3學時,三、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12學時;實科一、二、三年級開設中國地理,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均為1學時,總時數為每周5學時。
在這一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主要敘述中外各國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產等,課本的編寫具有地理志、地方誌的特點。
(二)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建立前階段(1912~1949年)
在這個階段的前期,地理課程變動較多,開設的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和外國地理,也曾在高年級開設過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論;總時數也有變動,每周有8學時、6學時、9學時不等,並且也不是所有年級都開設地理課程。後期(1932年以後)則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總時數達12學時,在初中和高中總共6個學年中,全部開設地理課程,每周均為2學時。課程內容,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都是循環重復,從本國地理到外國地理,區別僅是內容的繁簡。
這一階段地理課本的編寫質量有了提高,打破了過去地方誌式的框框,並吸收了當時地理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課本中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地理環境決定論、優秀種族論等等。
(三)新中國建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1949~1976年)
這一階段地理課程變動較大,整個學校地理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由興旺趨於萎縮的過程。解放初期,地理課程的體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舊體系,但在內容上,刪除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等觀點,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間,主要參照蘇聯模式,課程體系由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國地理,地理課時數總共達每周12學時,也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在內容上相對比較系統、完整,但結合我國實際尚不夠。從1958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課程基本上屬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削減的時期。這一時期地理課學時數削減幅度很大,從1957年每周的12學時,削減到1958年的8學時、1959~1962年的5學時,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時間全國大多數中學都停開地理課,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後階段(1976年~現在)
「文化大革命」以後,地理教育處於振興階段,地理課程逐步得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概況一覽表(括弧內為學時數)到恢復,學時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僅在小學,而且在高中一年級(或高中二年級),以及高中三年級的文科班也開設了地理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初中階段開設區域地理(包括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高中階段基本上講授系統地理。在指導思想上,逐步明確了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論題。在地理課本的編寫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實材料」向「事實與原理相結合」方向轉變,區域地理內容的組織由條述法向特徵法轉變,課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為主向圖文並茂方向轉變。
在這一階段,我國各地雖曾編寫過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包括各地的鄉土地理課本),但在大部分時期主要還是採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通用的統編教材。從1993年秋季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多種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這標志著我國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綱一本」(全國一個大綱,一種課本)走向「一綱多本」(一個大綱,多種課本)和「多綱多本」(不同的大綱,多種課本)的改革時期。
二、我國現行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根據原國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和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現行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如下:
初一開設世界地理,每周3課時,課程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圖初步知識,作為學習中、外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世界概況,是對全球的總認識;第三部分是各大區地理特徵和一些國家地理知識;第四部分主要講時區、日界線和世界環境保護。
初二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課時。教材按照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中國在世界中,即總論→分論→總論的編排方式安排順序,最後學習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和鄉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課時。高中地理共計十一章,前五章屬自然地理,主要講地球的宇宙環境和人類的自然環境。後六章屬於人文地理,講述當前世界性的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三地理(選修)每周4~6課時,屬文科選修,教材內容以中外區域地理為主。
1994年開始,原國家教委又組織有關方面人員編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按照新高中地理課程方案的設計:高中一年級開設的地理為必修課,每周3課時,學習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開設的地理為限定性選修課,高二每周1課時,高三每周2課時,主要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目前,新高中地理課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轄市試點,2000年起在全國推廣。
此外,上海市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設計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方案,試點後已於1993年起在上海地區施行。此方案規定,6年級(9年義務教育一貫制)開設自然地理基礎(每周1課時),7年級開設世界地理(每周2課時),8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高中二年級開設必修地理課程(每周2課時),高中三年級開設文科班選修的地理課程(每周3課時)。
浙江省也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試行綜合課程方案,將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分設在自然和社會兩門課程之中。
三、台灣、香港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一)台灣地理課程設置
台灣中小學修業年限為12年:其中國民教育(即義務教育)為9年,前6年為國民小學,後3年為國民中學(即初級中學),合稱國民學校;3年普通高中,另稱高級中學。
近年來國民中學單獨設置地理課程。初中三個年級都開設地理課,周課時總量為5課時。第一、二學年每周2課時,第三學年每周1課時。在三年六個學期中,前四個學期主要講中國地理,後兩個學期主要講授外國地理。
高中三個年級也都開設地理課。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高一、二年級地理為必修課程,每周2課時,第一學年為地理通論,第二學年為外國地理和本國地理。高中地理選修課設在高三年級,分設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地球科學三門。高三實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選地球科學,文科選人文地理或經濟地理。
(二)香港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目前香港的學制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稱中四、中五),大學預科一年或二年。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學較多,後因經濟迅速發展,公立學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學生在公立中學就讀。地理課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視的。一般中學從初一到高二年級都開設地理課。這一方面是由於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以前的一百多年裡為英國佔領,深受英國的影響,繼承了英國重視地理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與香港的環境條件有關。
香港地理課程的設置是:初一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為世界地理。不修讀地理的學生改念社會科。社會科是一門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和公共事務的科目。地理和社會這兩門學科都是初中階段持續三年的必修課。
高中地理課程開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香港中學習慣把高中分為文、理、商三組,其中修讀地理的學生較多。

❽ 怎樣的方法學習好《中國地理》這門課

中國地理學習方法(怎樣學好地理?)
1、字頭記憶法: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例1、有關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流經省市名稱以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識,地名數據多,硬記有困難,可用字頭法編成順口溜: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雲流六千三;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雲」是字頭,指明長江流經的十省市名稱,「六千三」(百公里)是長江全長,「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面積,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各拉段」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聯想到長江的發源地「各拉丹冬」。例2、記憶世界煤炭儲量豐富的七個國家,可以這樣記憶: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亞五國,哈吉塔土烏。
2、綜合法: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例3.北美簡易圖像,說明如何分析它的氣候特徵。並介紹綜合法的一般步驟。圖中哪種氣候分布的面積最廣(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裡的問題。(2)根據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及風帶等方面去分析。(3)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麼作用。由上圖可知,緯度、西風和地形的特點都對北美氣候產生了影響。(4)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在北溫帶,並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系。

❾ 中國區域地理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要求 區域地理的復習,具有基礎性和常識性的特點,又有綜合性的特點。高三復習應從區域地理出發,最後再回到區域。從區域出發是指,在高中地理復習之前先安排復習區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關內容,這時的復習突出基礎性和常識性,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線及重要的區域特徵,為系統地理復習打下基礎。如高考說明中所要求的我國和世界八個國家的位置、范圍和輪廓以及重要的經線和緯線及其穿越的地區和國家等。回到區域主要是因為區域具有綜合性的特徵,任何一個區域都是由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尤其是地理選修下冊,就是以中國區域為背景進行國土整治。因此區域地理自然成為高考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復習以區域作為綜合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構建師生「腦中的地圖」
在剛剛開始復習地理時,學生常常會忽視使用地理圖表,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共34幅)。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要讓學生經常性地填繪地理圖表,使他們養成以圖表輔助思維和記憶的習慣。尤其是復習有關經緯線、時區計算、太陽高度角和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分布、氣候等內容時,圖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大量地填繪地圖,盡快幫助學生形成「腦中的地圖」,這將會使學生今後的學習事半功倍。
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
復習區域地理,要緊的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把區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內容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要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還要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
運用地圖,「認識」區域的復習宜細不宜粗,中國地理總論和分區的復習,世界地理總論和分區及重點國家的復習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經緯網的空白圖上進行填圖訓練。要求學生能做到區域不論大小,內容不論詳略的區域圖都能正確認定。
3.突出區域特徵及差異的復習
區域地理復習也要依據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編制相應的知識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復習並突出「主幹」內容的掌握。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區域地理特徵以及各個區域之間明顯存在的差異是區域地理復習中必須突出的重點。
4.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考對「熱點」問題較為關注,高考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國家出台的許多重要方針、政策、區域開發中許多重大工程都沒有編人教材,但這些重大的「地理時事」均可能成為命題的「素材」出現。比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內容,在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在國外,一些重要的「國際時政」內容,一些「熱點地區」也應是區域復習時密切關注的內容。
建議考生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電視節目,及時關心國內外大事。
5、專題復習,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根據具體情況,專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於學生掌握,就可以設立專題。可以是知識歸納性的專題,如「湖泊」、「島嶼」、「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專題,如「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圖象分析」專題等。
我們可以把專題分為陳述性的專題和練習性專題兩類。部分因學生能力所限歸納起來有困難或太費時間的專題,教師可以將知識以陳述性的句子寫下來,印發給學生。而大部分的專題,應以練習的形式給學生自己動手做。教師精心編制題目或提示,學生歸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更顯著。在這些專題中,應體現地理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動手,熟練掌握運用必要的地理技能,並在動手的同時加深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6.練習題要精選
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做些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考生要對所做的練習題目進行精選(建議任課教師幫助選擇)。
所選題目應該是立意明確,考察目標清晰。試題的情境設置和設問角度巧妙、科學、合理、恰當。題目使用的材料、數據准確;題目涉及的地圖、圖表規范,注記清晰;題目的答案准確,表述規范。
在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需有針對地編制一系列的綜合練習,綜合練習不易過深,過難。及時講評練習,查缺補漏。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調整心理素質,提高應考能力。
考生做練習要強調實效,要通過做練習題檢查自己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具體的內容分析 (一)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和民族
命題趨勢走向
⑴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⑵國土構成:領土面積和疆域的四至點;領海、內海和國家管轄的海域;主要的半島、島嶼、海峽及分布
⑶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⑷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
⑸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命題時,往往將這部分知識與地形、氣候、交通線、工農業生產、商業和旅遊業等結合起來考查;同時還常作為時政熱點的切入點,考查與政治、時事歷史與今後規劃發展的有關問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二)中國的地形和氣候
命題趨勢走向
⑴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勢階梯劃分及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
⑵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如地勢階梯界線、河流流域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區界線、溫度帶界線、一月0℃等溫線和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山脈等等
⑶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各類地形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
⑷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⑸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溫度帶
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降水的季節變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干濕地區
⑺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⑻主要災害天氣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⑼天氣預報知識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地理課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生中國健康產業如何找合作夥伴 瀏覽:232
怎麼找義大利留學中介 瀏覽:390
印度造磚車多少錢一台 瀏覽:473
印度怎麼畫藍果麗 瀏覽:370
世界500強裡面有多少印度人 瀏覽:274
義大利am鍋是什麼牌子 瀏覽:157
中國乒乓球為什麼那麼厲害 瀏覽:119
義大利的哪個城市最宜居 瀏覽:181
越南人民幣怎麼看真假 瀏覽:103
華為為什麼要向伊朗銷售 瀏覽:361
雲南越南人叫什麼 瀏覽:699
中國叫岩松的有多少人 瀏覽:859
中國親戚怎麼讀 瀏覽:628
印度鵝肉怎麼炒好吃 瀏覽:758
為什麼印尼缺水 瀏覽:142
印度大地導彈怎麼樣 瀏覽:262
馬航中國多少人 瀏覽:307
印度為什麼喜歡自拍 瀏覽:905
80年代義大利著名門將有哪些 瀏覽:832
歐洲杯義大利決賽怎麼贏的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