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中哪些少數民族屬於白色人種
A阿凡提的故事》描述的哪個少數民族的D 維吾爾族B被稱為珍貴的「宋剔」的漆器製品C 白族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而且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B 潑水節布依族居住的西南地區山清水秀C 黃果樹瀑布被稱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B 基諾族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指的是以下D 苗族被稱為竹族的是貴州哪個少數民族B 仡佬族保安族以製作刀具而出名,他們製作的刀B 保安刀C「串姑娘」是以下哪個西南民族傳統的戀愛A 布朗族春夏之交,毛南族所過「葯節A 端午節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C 錫伯族D東鄉族開齋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A 爾德節滇西怒江地區的某少數民族同胞前往瀘水縣B 傈僳族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D 風雨橋E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B 東正教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C 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一般信奉以下哪個宗教C 薩滿教F翡翠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A 布朗族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B 土家族G「古馬」是一種地箭,安放在野獸經常出沒之D 珞巴族廣西羅城蘊藏著豐富的煤、硫磺資源,素稱「煤鄉A 仫佬族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D 彝族H哈尼族向百濮學習種茶育茶D 普洱茶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D 藏族回族信仰以下哪個宗教D 伊斯蘭教花竹帽,又叫「頂卡花A 毛南族J基諾族崇拜以下哪個圖騰B 太陽經過長期觀察、摸索,逐漸創造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C 星月歷景頗族規模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慶祝活動A 目腦縱歌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B 綠曲酒L溜索是哪個少數民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設施A 怒族老年人吃飯時常用雙手摸面作「都瓦A 烏孜別克族M木克楞是屬於以下東北地區哪個少數民族C 赫哲族苗族是以下哪個族群的後裔D 蚩尤部落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A 討念拜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何A 馬背民族門隅意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區B 門巴族門隅是門巴族的發祥地,意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區B 木碗之鄉 N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雲貴高原東南C 水族P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A 劃龍舟Q羌族樂器中最著名首數哪種樂器D 羌笛R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A 怒族S三道茶是雲南哪個民族招待貴賓C 白族宋末元初,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A 黎族善射是珞巴族勇敢獵手的象徵D 弓箭三香茶是屬於以下哪個西北民族特A 東鄉族所謂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C 滿族T談情說愛的傈僳族小夥子必定要做一頂「俄勒B 傈僳族W我國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烏蘇里C 赫哲族五瓣梅」、「石榴花」、「雲紋花D 土族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C 植物倉庫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D 十月太陽歷萬顆明珠一壇收,王侯將相都低頭D 青稞咂酒X喜吃酸辣食品,嗜飲濃茶,亦善於種茶C 德昂族小夥子愛上了某個姑娘,就用樹葉包上樹根A 景頗族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描述的是雲貴高原C 水族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D 塔塔爾族仙人住」是以下哪個北方民族森林狩獵文化C 鄂倫春族畲族特有的文化圖騰與符號B 百歲門 Y以下哪個少數民族以擅種水稻D 阿昌族以下是哪個西南民族以製作「戶撒刀D 阿昌族以下哪個舞蹈是朝鮮族的民間舞蹈D 長鼓舞以下哪個舞蹈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A 孔雀舞以下是北方哪個民族從事曲棍球運動B 達斡爾族以下哪個民族又稱為崩龍族C 德昂族以下哪個樂器屬於侗族樂器D 簫以下哪個民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B 獨龍族以下哪個物品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B 獨龍毯以下哪個物品是俄羅斯著名的傳統工藝品B 套娃以下哪個舞蹈是維吾爾族特有的民族舞蹈D 刀郎舞以下哪種飲料屬於漢族的主要飲料D 茶以下哪種舞蹈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舞蹈A 頂碗舞以下哪個節日不屬於回族的傳統節日D 潑水節以下哪個民族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C 京族以下哪個樂器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C 獨弦琴以下哪個樂器是錫伯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冬布爾以下哪個物品是柯爾克孜族家庭的一種必備C 壁掛以下哪部作品是柯爾克孜族的著名史詩C 瑪納斯以下哪個節日是裕固族的傳統農祀活動A 剪鬃毛以下哪種建築是拉祜族特有的建築D 落地式茅屋以下哪個節日是壯族特有的民族節日A 陀螺節以下哪種服
② 中國有哪些白種人民族
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
③ 中國三個的白種民族是哪三個
中國三個的白種民族分別是:俄羅斯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
1、俄羅斯族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所以他們的祖先肯定是白人這沒毛病的,但是現在的俄羅斯族經過百年的同化,血統方面肯定就不在是俄羅斯血統了。
只能說是混血了,人種的話可以說是白人,也可以說是混血人種了。現在中國的俄羅斯族和俄羅斯的俄羅斯人那完全就是不一樣了,有了自己的一個名族特色了。
④ 中國除俄羅斯族外,還有哪些白種人民族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大多和漢族人膚色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是黃種人。那麼我們國家存在膚色為白色的少數民族嗎?在我國,確實存在一個少數民族,他們和俄羅斯族一樣都是純正白種人。還有一小部分白種人的少數民族是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他們是混合白種人。
三:白白凈凈的烏茲別克族
其實烏孜別克族也不是純正的白種人,他們主要是與俄羅斯人通婚,才繁衍了一部分的白種人後代。他的原理和維吾爾族是相似的。都是通過雜交血統,然後變成了白種人。
總而言之,在我國還是以黃種人的民族為主,但是還是有一些特殊的白種人的少數民族。
⑤ 隱藏在中國歷史中的白種人粟特人是真的在甘肅嗎
中古時期,中亞的高加索人種粟特人沿著絲綢之路不斷東來入華。這對於熟悉歷史的同學們可能並不稀奇。我們平常都認為他們只是和其他來華胡人一般進入中原經商,即使定居也是零零散散的幾戶人家,始終是中國歷史的旁觀者。
多數人不知道的是,
在漢魏六朝以至於隋唐的數百年間,這些所謂的旁觀者早就在今天的甘肅大地大規模繁衍生息,
他們中的一些領袖,甚至直接參與了中國古代政治歷史的創造。
圖/敦煌壁畫
唐朝末年,河西人張議潮舉兵反抗吐蕃,廓清甘肅大地,重新將這一區域納入唐朝版圖。當張氏衰敗之後,繼承其基業的則是具有地方屬性的西漢金山國,這一政權的建立者曹議金便是敦煌曹氏這一漢化粟特人,而包括安氏、康氏在內的河西粟特望族則是這一政權的士族基礎所在。
由此可見,從漢朝直至唐朝末年,粟特人都在今天的甘肅境內具有強大的族群存在,甚至一度出現了左右中原局勢的關鍵人物。
⑥ 我國什麼民族有白種人分布
有兩個民族,分別是俄羅斯族和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新疆帕米爾高原的原住民,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說:「世界人類最早是在帕米爾高原繁衍起來。塔吉克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帕米爾東部操東部伊朗語的部落。」史載,唐代稱塔吉克人為羯盤陀人,操東伊朗語,屬於歐羅巴人種(即白種人),則與今天的塔吉克族一脈相承。
俄羅斯族是18世紀前後由俄國遷入我國的。起初的成份主要是戰俘、逃亡士兵、謀生的農民和東正教傳教士等。20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持不同政見者、科學家、地主、教師、富農等等)進入我國,直到20世紀30年代還有陸續遷入者。當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獲得了民族平等的權利,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
⑦ 中國的白種人民族是什麼
有俄羅斯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
1、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俄羅斯族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中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不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烏孜別克族主體在中亞,主要生活在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伊朗、阿富汗等國家,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許多縣、市,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鎮,少數在農村。
⑧ 除了俄羅斯族,我國還有哪些白種人的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中是白色人種的有: 在中國的五十六的民族當中,屬於高加索人(白人)人種的有俄羅斯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 柯爾克孜族, 塔塔爾族 基本上分布在新疆。
中國的俄羅斯族很有意思,有幾萬人。
他們也有幾百年歷史,大概分為這幾波。
雖然早在明代,中國北方的韃靼人之流,就開始和俄羅斯人接觸。但中國真正大規模接觸俄羅斯人,還是清代。滿清剛剛建立之時,俄羅斯人已經徹底征服了西伯利亞。
通過當地的通古斯人的介紹,沙俄得知向東幾千公里外,就是中國的黑龍江,那裡非常富裕。
不過中蘇決裂後,蘇聯專家全部撤退,這些中國太太和混血孩子,基本都被帶走。
當然,也有一些太太不願意離開中國的親友去異國他鄉,就選擇了離婚。
他們的孩子,也就成為了嶄新的俄羅斯族,只是數量不多而已。
⑨ 中國主要有那些人種
中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中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中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父系=壓倒性的黃種男人(F系下的K系)+極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極少量棕種男人(M168下的D)+極少量的暗白種男人(M168下的F系)+極少量的顯白種男人(F系下的K系)((黃種成分南北差異不大))
母系=部分黃種女人(N系下的R系)+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部分棕種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少量暗白種女人(非非洲人的N系)+可能的極少量的顯白種女人(N系下的R系)((黃種成分由南向北遞減))
以上是以父系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父傳子不傳女,子傳孫)和母系的mtDNA遺傳標記(母傳子女,女傳後代,但子不能傳後代)為標準的大致比例構成。但決定體質的主要是常染色體。常染色體是一個人父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和母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的混合,但比較容易被環境改變而不太穩定。中國人身上具體到底有多少是歐亞人血統,有多少是古亞洲人血統,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至今還未有定論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純的黃種人,中國最純的黃種人是在兩廣一帶,這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南北漢族父系有80%以上的同宗,母系也有50%的同宗,但是從各種方法研究常染色體的結果來看,北方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日韓人棕種成分比較多,並且聚類在一起,南方漢族和東南亞人的黃種成分比較多,並聚類在一起,兩者之間以長江為界徑渭分明。這說明南方人總體上的的黃種血統普遍要多於棕黑血統,而北方人則不好說。(其實這個結論從母系遺傳的線粒體DNA各類型的分布情況就可以得出了)。由於歷史上北方漢族的大規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漢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亞洲血統,和東南亞人區分了開來。當然,氣候也能影響常染色體的反映狀況,這種聚類也有氣候的因素。
在開始分析中國人的相貌特點以前,有必要列舉新亞洲人(純黃種人),古亞洲人(矮黑棕種人),諾迪克人(北歐人),地中海人(包括中東人)之間的一些體質上的性狀特徵如下:
1.純黃種人 棕色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闊鼻頭 瓜子臉 面部線條柔和 深棕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修長 無羅圈腿 體毛較少 腦容量最大
2.古亞洲人 黑色眼睛 單眼皮 小眼睛 兩眼靠鼻 淺眼窩 扁鼻樑 塌鼻頭 驢窄臉 面部無立體感 純黑發 卷發 短頭型 高顴骨 深色皮膚 身材矮小粗壯 有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3.諾迪克人 藍灰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圓鼻頭 介於14 面部線條柔和 金黃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白色皮膚 身材高大強壯 無羅圈腿 體毛中等 腦容量較大
4.地中海人 棕褐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深眼窩 高鼻樑 鷹鉤鼻 橢圓臉 面部立體感強 棕褐發 卷發 長頭型 高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較壯 無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學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膚,頭發的顏色作為判定種族的根本依據,因為這些在史前的進化過程中是很容易改變的。即使在進化的自然選擇作用大大降低的現代社會,一個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較容易改變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種特徵。判定種族差異的根本區別主要在於人的骨骼方面,尤其是測定各項頭骨數據,因為骨骼尤其頭骨比較穩定不容易被環境改變。這樣,我們可以發現,除去某些處於邊緣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亞的近親部落以外(北歐人與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爾卑斯人是後來形成的),東亞的純黃種人和北歐印度的純白種人其實是整個歐亞大陸上血統最接近的人種!這不僅在已經遺傳科學上獲得了證明,而且在體質觀察中也可以被確認。
寫到這里,積累了上面的這些基礎知識,現在就可以著手解決標題所提出問題:既然北歐人的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血緣關系如此接近,為什麼中國人長得和北歐人不一樣呢?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強壯的體格,高鼻深目,金發碧眼,白色的皮膚呢?
我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我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我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其實,中國人的父系祖先還是比較高大強壯的,只是不如白種人(指北歐人種)高大。在生物學中有兩個個規律,一個是海拔越高的地方進化成長的物種就越高大粗壯,反之亦然。還有一個是溫帶地區形成的人種最高大,熱帶和寒帶形成的人種都比較矮小。在人種形成的初期,受外界的自然環境選擇作用是很大的。中國人的祖先出非洲後,曾經在伊朗阿富汗一帶的中緯度的高原上進化了很長的時間,然後才通過印度緬甸進入雲南的中低緯度的高原,又進化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才擴散到中國各地,取代了原來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古亞洲男人。其中華夏族又在西部甘肅的中緯度的高原上生活了很長的時間。北歐人和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上分離以後,進入了中亞的中高緯度的高原地區進化了很長時間。北歐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接著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分離,並分兩批向西進入歐洲或印度。第一批進入歐洲的是西歐的克羅馬農人,第二批是近兩萬年後才進入歐洲的從南俄草原進入的作為征服者的印歐人。
印歐人的另一部分向南進入印度,伊朗,阿富汗,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在兩批進入歐洲的北歐人之間,隔著一批在農業擴張時代進入歐洲的中東農民,他們帶來了歐洲人中的地中海人種的基因,甚至一部分非洲黑人基因(不過和班圖黑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另需提醒,歐洲的緯度高於東亞。史前的歐洲不僅緯度高,而且經歷了寒冷的冰川期,地中海人種的某些體質特徵的形成某種程度上就拜這次冰川期所賜,克羅馬農人也受到過一點影響。地中海人由於生活在炎熱的中東時間更長,所以高鼻深目的特徵就更突出。印歐人6000年前征服了歐洲後,由於和被征服者克羅馬農人,中東農人混血,加上相同地區的相同地理氣候條件下產生的趨同進化,使得所有的歐洲人面目特徵都看上去比較相似。
在中世紀,歐洲的氣候仍然很寒冷,一直到近代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北歐人雖然長期生活在北歐寒冷的高緯度平原地區,但是由於他們的種族特徵主要形成於溫帶的高原地區,所以並不矮小。中國人的父系祖先也是在高原上進化出的人種,因此先天的身材並不矮小乾瘦,只是緯度沒有北歐人高,氣候條件也比北歐人暖和一些,所以先天基礎沒有北歐人高大強壯。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對人種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過因為和身材矮小瘦弱的古亞洲女人混合,導致了後代的中國人身材,體格被大大拉低。但影響身材高大強壯與否的除了人種的先天基礎外,還與人種大致形成後的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息息相關。古代北方中國人長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種之一,不亞於歐洲人。倒是歐洲人歷史上有一些時期由於營養不佳,身材比今天矮小很多。
再說一下「高鼻深目」的特徵。相比於現代東方人的扁平的五官,純種的黃種人其實是可以稱得上「高鼻深目」的,只是沒有中東和南歐的地中海人種那麼得誇張。「高鼻深目」本來就是M89的中東部落後代的特徵(應該來自於非洲祖先),只是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實在是進化得有些誇張了。而M9的歐亞部落後代則要柔和很多,這應該和歐亞部落在較高緯度的地區進化過一段時間有關。不過和大餅臉的古亞洲人相比,純種的黃種人具有明顯的歐亞黃白人種的特徵,五官立體感要強很多。今天的亞洲基本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不過這可以參考一下黃種血統比較多的某些東南亞人,以及介於黃白之間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某些東南亞民族,他們是比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當然也是和矮黑人棕種人混血過,只是比例要稍低一些)。
而南方漢族,是比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漢人中黃種血統最少,矮黑人棕種人成分最多的是土生的西北漢族(新疆漢族屬於中原移民,另當別論)。另外,南方的四川地區有些特別,矮黑血統比其他南方人要多,這是因為四川是屬於矮黑種的歷史上的氐人的老家。韓國人類似於西北漢族。而歷史上的各種北方胡人(白鬍除外,包括滿蒙),日本人,基本上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黃種人。即使今天的兩廣人,也不是純正的黃種人,只是黃種成分比其他中國人更多。很多人污衊廣東人是「馬來人」,殊不知,廣東人的某些「馬來特徵」,恰恰是黃種祖先的原始相貌特徵的一些反映。
北方人和韓國人的大餅臉小眼睛,才是棕種土著的相貌特徵!(本人是江南人,非廣東人,無意於刻意美化廣東,醜化北方)對於廣東人,福建人來說,也不必一看到鼻子高一點,眼窩深一點,就不假思索動不動地「阿拉伯波斯血統」。適當的高鼻深目本來就是原始黃種人的特徵。因為和面部扁平的古亞洲人混合,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失去了黃種祖先的這一相貌特點。在東半球另一頭的日本阿伊努人,由於也經歷了同樣寒冷的那次冰川期,出現了和地中海人接近的高鼻深目的五官特徵,以至於長期被外界誤以為他們屬於高加索人種。東亞的黃種人,由於一直生活在溫暖的雲南,廣西,廣東,一直到冰川期結束後才向北擴張,所以沒有受到這次冰川期的作用影響而形成類似於歐洲和中東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的那種種族特徵。而且由於中國人的黃種父系祖先和東亞的古亞洲女人的大量融合,導致了混血而成的後世中國人的歐亞人特徵大大弱化,使原本父系祖先的和北歐人的祖先類似的外貌特徵最終在感官上消失。
更不幸的是,相比於父系血統,母系血統對於一個人的體質影響更大。因為一個男人從母親那裡得到的遺傳比從父親那裡得到的遺傳多出了一條常染色體的信息量(Y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和X性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記。X性染色體通常沒什麼特殊作用,並且會和常染色體發生混合,所以一般可當常染色體看待),形成了23:22的遺傳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的實際血統更偏向歐洲人,但是長相卻偏向古亞洲人血統占絕對優勢的的蒙古人,滿洲人,日本人的重要原因。當然,同一地區的相似氣候環境下趨同進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的,北歐人和南歐人,中東人長相的類似,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母系血統的接近。印度人,中國人,都大體屬於「白父黑母」的類型(純黃種人實際上就是白種人的一個分支),而北非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屬於「黑父白母」的類型。
這里再說一句,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在血統上絕對比日本人更接近歐洲人,大家如果看見有些日本人長得比較歐化一些,請不要自卑。那樣的日本人真正的和歐美混血的比例應該並不高,他們看上去長得更歐化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蝦夷人血統(日本人的蝦夷父系後裔佔35%,母系自然更多)。如我上文所說,蝦夷人的類高加索人長相是和中東人,南歐人在同一次冰川期內的趨同進化的效果,在基因上則是天差地別。所謂蝦夷人,就是東南亞矮黑人在高緯度地區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