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
太極拳其實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但是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太極拳只是用於老年人用來健身的健身操而已。這是因為太極拳在普及當中所出現的一個不求實際的原因。因為在普及時對練習太極拳的要求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這也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謂的「國家標准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型。 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武術也就失傳了,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太極拳要想具有實戰技擊能力,首先要出功夫。要想出功夫,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三十年來練習騰挪架太極拳的經驗來說:(1)初學太極拳套路時就要學的正確。初學者首先要把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必須掌握的「准」。不能有大的偏差,有偏差的要在以後的不斷練習當中慢慢的糾正過來,否則對以後的技擊功夫是很難學的好,那就談不上運用了。(2)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下盤才會穩,腿功才會提高。一些高難度動作也就可以輕松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3)基本功和架子盤好後,就要練習推手了,練習推主要是把架子中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在推手中加以演練。牢記: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使其熟能生巧。這八式練熟了,就算入了太極拳的門了。以後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想著在和人推手;而在推手時就要想著自己在練拳;這就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推手時有人似無人」。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屈膝、開胯、圓襠、身體中正、不偏不倚、坐腕、放鬆(上一篇已經說過)。這些都要弄明白。 套路練習(盤架子),主要是練習中、低架,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 我們的騰挪架太極拳共有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和七十四式三種架子。適合於各個階段的人練習。在練習時,主要以慢為主,不能以遍數算,你每練一套要有練一套的收獲。因為只有「慢功」才能「出細活」。這一點是必須做到的。這也是練習太極拳功夫的不二法門。練習時:松、柔、彈、纏、弓缺一不可。最好的練習時間是早、晚各練一個小時。這樣練下來,至少一年的時間,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 在太極拳練習中,要明陰陽,知虛實。就是蓄與發、開與合、呼與吸、左與右、柔與剛、進與退、上與下、前與後、內與外等。要知道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都要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一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平時也要經常性地練習單式,也就是把太極拳套路中的每一個式子單獨地、反復地練習,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每個式子的用法。
2. 怎樣打好太極
先練姿勢把姿勢練好在加強心法煉習引用:功夫不負苦修人---傅鍾文談太極拳練法
楊式太極拳名家傅鍾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來中國向他學拳的日本武師,這位日本武師對傅鍾文說,他想用兩三個月的時間一鼓作氣把太極拳學好。傅鍾文聽了,搖了搖頭。他覺得這位日本武師對太極拳缺乏一定的認識,而這種思想在國內和國外學太極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以為學太極拳有速成練法。傅鍾文認為,練太極拳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日,有一定的程序,這包括很多內容。傅鍾文練拳教拳7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對太極拳特別是對於練楊式太極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練太極拳必須具備的條件
傅鍾文先生說,學好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太極拳是一門高級的藝術。根據他的觀察和畢生練習太極拳的體會,他說,一般練好太極拳要具備有以下一些條件:首先是自己的愛好,知道太極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師,即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三是有練拳的地方;四是有練拳的時間;五是能下苦功練,願意吃苦,樂於吃苦;六是有恆心。這些條件是對以提高太極拳技擊水平為目的的練習者而言的,一般以健身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嚴格要求,但努力做到會有更多的收獲。
傅鍾文先生用這些條件來觀察當今學太極拳的人,認為具備這些條件的人不多。這主要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環境不同了,太極拳的主要功能減弱了。一些練太極拳的人不是缺這個條件就是缺那個條件,所以現在太極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輩。他說,太極拳界在楊少侯、楊澄甫以後,真正懂太極拳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了。若說練到楊少侯、楊澄甫那樣功夫的,當今沒有。
管好幾大要點
傅鍾文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根據過去楊澄甫的傳授,編寫了《楊式太極拳》一書,講解了楊式太極拳的架子和練法。1989年他又編著了《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一書,詳盡地講述了楊式太極拳的教法、練法,其中除了敘述楊式太極拳的體用及練法過程外,還提出了練拳要領240多條,練拳要求230多條,指出易犯的毛病、產生的原因及糾正的方法220多條,提出教法練法240多條,技術分析110多條。這兩本書近30萬字,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指南。
總體來說,傅鍾文先生認為,練好楊式太極拳要管好幾大要點,這些要點管好了,也就等於基本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了。
首先,練每一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於動作。比如「起勢」,雙手俯掌徐徐上提時,必須先有上提的意識,提到與肩平時,要先有下落的意識,然後兩手再慢慢下按。意識與動作要配合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這種意識引導動作的練習練久了,練拳者就會進入一種境界:在夜間,四周靜悄悄的,你全身心地投入練太極拳,意識與動作配合上了,全身感到非常舒服,周圍沒有一點聲音,渾身輕飄飄的,好像你不知為你,也不知累,除了太極拳的意念外,其他一切雜念皆無。
他常常見到一些人練太極拳時,意識不能先導,動作與意識分離,他說,這是會影響練拳質量的。
第二,腰帶弧形運動。
練太極拳要以腰為主,這是練太極拳的人經常說的。傅鍾文先生說,不但太極拳的練法講求以腰為主,中國其他流派的武術、西洋武術以及其他一些體育競技運動也都講以腰為主。比如舉重,光靠兩手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勁。但太極拳用腰跟其他武術和運動的用腰不一樣,練太極拳要由腰帶動四肢和身體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轉動,不是直來直去,每一個動作都由腰來帶轉,使腰身與腳手的動作連在一起。他以「雲手」一式為例說明:「雲手」動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轉動帶動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轉動,帶動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運動,不能只動四肢,不動腰,或腰手分離。他再以「搬攔捶 」為例說明:搬是腰帶右拳左轉,接著腰帶右手右轉,帶左手攔出,然後腰帶右拳向前打出,不能只是動兩手,也不能右拳、左手離開腰的運轉而亂動。總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可貫穿一氣。
在腰帶動四肢運行時,傅鍾文先生認為必須貫徹「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太極拳的動作沒有直來直去的,曲蓄有餘,在使用時才能夠靈活。直了,勁就用完了,會僵滯,易受人制。所以練太極拳時,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要有一定的弧度,但又不是軟塌塌的,軟塌不是含蓄,也不圓滿、沒有氣勢。 練太極拳時,腰帶弧形轉動,速度必須快慢均勻,打一套拳,從頭到尾,要式式均勻,不是只某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均勻。動作均勻,一動無有不動處,上下也就相隨了。
第三,眼要平視,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鍾文先生認為,太極拳有手、眼、身法、步的傳統要求,眼法在練太極拳時很重要。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求:練太極拳時,眼必須看到手,但不是死盯著手。眼要隨手轉,看到手後,眼神要從主手的方向平視出去,切忌板滯和四下野顧。他以「打虎式」為例,有人練這一式時,眼看的方向與手打的方向不一致,拳打向身前,眼卻看另一方向。他認為這樣不對,眼必須從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沒有看這打那和看那打這的道理。
傅鍾先生認為,練楊式太極拳一般眼要平視,過去曾稱太極拳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無論轉左轉右,或前進後退,眼都要平看。
第四,分清虛實。
傅鍾文先生認為,練太極拳時要分清陰陽虛實。太極拳的動作每一式中有虛有實,有陰有陽,實者為陽,虛者為陰,陰陽虛實交替變化,應貫穿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來。
第五,動作要做到無過、無不及,要適中。
傅鍾文先生認為,太極拳練起來,過與不及都不對,他用吃飯作比喻:一個人餓了,應該吃3碗飯就飽了,卻吃了5碗,這就過了,肚子會撐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練太極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適中這個度,如何掌握這個度,要靠自己的練習和揣摩。
傅鍾文先生經常引用拳訣上一句七言:「輕靈活潑求懂勁。」他解釋說,輕靈不是浮漂,要有沉著,而沉著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輕靈,一點勁都不用,這不對;追求沉著,用了死勁,也不行,這都屬於過與不及。他認為,練太極拳一定要把握好無過與無不及這兩個關,把好了這兩個關,就掌握了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
傅鍾文先生反復說明,練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要求要領不是一聽就懂、一說就會練的,但是必須要知道該怎麼做。方法不對頭地瞎練,只會是越練離太極拳的境界越遠。
下苦功夫練
對於練太極拳,傅鍾文先生反復說:「方法對頭,下功夫練。」他又說:「方法對頭,一練就好了,沒那麼回事。」
傅鍾文先生認為,在過去的時代里,楊家太極拳前輩練拳所下的苦功不是當代人能想像得到的。楊露禪除自己苦練外,為了讓兒子們能接傳自己的功夫,在健侯兄弟青少年時,天天拿著大棒趕著他們練拳,稍有鬆懈,就用大棒打,下手之重,幾乎令人無法忍受。楊班侯的一身無敵功夫就是在這樣嚴格地看管下苦練出來的。楊健侯小時,由於楊露禪天天督促,練拳幾乎練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後成為楊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楊班侯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練拳一時達不到要求,他一失手竟把女兒打死了。
傅鍾文先生說,過去練武之人靠功夫吃飯,沒有好功夫,與人交手,只要一輸一輩子就完了,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非下苦功夫練不可。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但要練成太極拳功夫,也非得下苦功不可,舍此沒有他途,更沒有捷徑。 開始學太極拳時,由老師口授身傳,老師一面說,一面做,學者聽明白了,學會了,就下功夫練。練了一段時間,老師再檢查,並給糾正動作。雖是老師口授身傳,但在練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動作有偏差的情況,這不是學者有意打偏差了,而是不由自主的。老師再給看給改,改好了,再下功夫練。
練太極拳,功夫下到一段時間,就有進步了。但什麼時候進步,哪一天有進步了,卻說不清。比如寫字,按規矩練了數年,自己看,別人看,確實比過去有進步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天進步的,哪一年有進步的,說不出來。功夫都是一點一點、日積月累增加的。學太極拳也一樣,開始學都是硬梆梆的,不是腿不對就是肩不對,手腕不對,眼不對。下苦功學了,功夫練到家了,動作就對了,到底哪一天對的,很難說得出。
傅鍾文先生認為,真正要練成太極拳功夫,必須趁年輕時下功夫練,至少連續上四五年功夫,天天不斷。每天花2到3個鍾頭的時間,一次練拳七八遍,中間不能間斷,一氣練完。如果每天練拳3遍,練30年,功夫還是上不去,存不住功夫,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甚至退步。中年練拳,長功夫慢些,但只要有恆心,捨得下苦功,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誡他的學生,練拳要捨得下功夫,不要怕吃力,怕吃力就不要選擇練拳。
太極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練不成的,而堅持練,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傅鍾文先生說,練武是一件苦差事,至於苦到什麼程度,他說:「練拳練到坐下不想起來,起來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樣難受,必須練到這種程度。」
3. 如何打好太極拳的基礎功夫
【概述】
太極拳起源於中國,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發展簡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基本動作】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後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4. 怎樣才能學好太極拳
當然是用經典的太極拳譜作指導,按拳譜學拳。
初學要認真學好架子,把動作做正確,不可貪多。最忌短期內學會了很多動作,但一舉一動皆不合規。要做好定勢,每一定勢都要做到位,對著鏡子認真糾正。
掌握正確的定勢後,認真走架。初學走架的要求是松、穩、慢、勻。做到「形不破體,力不出尖」「襠走下弧」。還有許多要求,在做好這些後進一步提高。這時候要開始讀拳譜經典。用經典的太極拳譜作指導。
練習推手,「推手即走架,走架即推手」,不練習推手,走架也是走不好的。推手最基本的要求是「粘連黏隨」,「分清虛實」,然後才能正確做到「引化拿發」。推手最重要的是「須認真」三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稍不認真即被拿住,常令人沮喪。
下面是最經典的太極拳譜,應該背下來
《太極十三勢歌訣》
張三豐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急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
1、動中求靜
2、含胸拔背
3、內外相合
4、上下相隨
5、沉肩垂肘
6、用意不用力
7、分虛實
8、松腰
9、相連不斷
10、虛靈頂勁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之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似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現在心,後在身。腰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這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還有許多,應在掌握以上之後再深研。
5. 練習太極功夫有哪些比較好的方式
因為普及的太極拳已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一、基本功的訓練;
二、套路的練習;
三、樁功的練習(如:八卦九宮樁,太極十三樁等);
四、內功的修煉(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五、輔助功法的練習(如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
六、各種推手的練習;
七、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要一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八門手法」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雲:「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正確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
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准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麼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麼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並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後,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太極拳勁法很多,並不局限於「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並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
6. 如何練習太極拳我打算練習太極拳。
第一步:練好基本功
(1)、采氣:1、捧氣通身;2、拉氣進身;3、合氣沉丹田;4、提氣上丹田
(2)、站樁、轉丹田、靜坐
(3)、基本纏絲功法:1、正面纏絲;2、穿掌纏絲;3、側面纏絲;4、橫開步;5、前進步;6、倒步;7、獨立步;8、小纏絲。
第二步:套路
練好了基本功就好比蓋大樓打好了地基,地基以上的部分就按照地基的框架去建造就是了。
第三步:全面加強功力並與實踐相結合
當吃透了套路中的勁路,真正體現出輕靈圓活時,就可以加大套路練習的遍數,練習器械、抖大桿和推手乃至散手。
二、基本纏絲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基本纏絲功指的是太極拳的單式練習,是太極拳的基本功之一。太極拳的基本功包括:采氣、站樁和一整套基本纏絲功法。陳氏太極拳的傳統練法是一個單式,一個單式地練,這個單式練不好就不能練下一個單式,最後才練套路。今天正宗的陳式太極拳還是以站樁和一個單式的訓練為基礎的,只要這個單式裡面的問題解決好了,套路中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今社會上練太極拳的人很少有人練習單式,或只是把單式作為發勁動作來練習,很少有人練習基本功,只練套路;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太極拳還有基本功。然而世界的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初級到高級逐級發展的,沒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的,基礎的東西就是最根本的東西,無論任何事物、任何武術拳種都不能例外。
筆者練太極拳有多年也只練套路,不重視基本纏絲功的練習,拳架雖然表面上看得過去,還獲得過什麼國際太極拳比賽金獎,其實還遠不是那麼回事。後來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認真、仔細地研練了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纏絲功,從中受益非淺,再練起套路來身上的感覺就透亮多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扎實、細膩、透徹的單式練習,不懂、也沒有認真的體認勁路的來龍去脈,肢體動作之間的相互辯證關系,每天一遍一遍地只管練套路;在練拳當中動作很快就過去了,不可能詳盡地體會和研究動作、糾正姿勢,老師糾正了這里,那裡又出現問題。套路的動作是連續的、各部位之間關系是復雜的,由腳而腿而腰到手,是按照一定的運動規律、起止路線和方向運行的,有一個地方不順就難以通過,那真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如果沒有明師指導和言傳身授,沒有一個精確、牢固的單式架子作基礎,不難想像少了這個過程會是什麼結果,白白地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也難得竅要。不僅如此,太極拳更重要的不僅在於肢體關系,還在於意與氣、氣與力、力與形的結合;「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周身節節貫串」;也就是「內不動,外不發」:心意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心意一動,周身處處皆動,而且完全符合太極「陰陽互為其根」的哲學原理,這才是太極拳的練拳根本所在,這些內容要在運動當中得以實現,如果沒有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練太極拳如果沒有細致入微的鑽研精神,是不可能得到太極拳的精髓和真諦的。
我練太極拳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總結起來采氣、站樁和基本纏絲功的練習每天還是不能少的,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我的老師陳氏太極拳十九世、著名陳氏太極拳家陳小旺先生,對我們的基本功練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每次回國探親指導我們的總是離不開單手纏絲,並認真為我們捏架子。以前我對此也有一些想法,認為沒有必要捏來捏去的,只要自身感覺身體中正、勁力順達不就行了嗎?我覺得自己練的已經不錯了,架子規整、連貫、剛柔相濟,自己覺得內勁出來了,沒有必要再練基本功。然而,使我沒有想到的是,當我重新認真精研了基本纏絲功和站樁以後,我才真正體味到了其中的奧妙所在;太極拳的運動規律,身體各部位之間的起止關系,什麼是腰襠勁、什麼是纏絲勁、什麼叫「勁起腳根」、什麼叫「節節貫串」、什麼是真正的內勁貫通,以及下盤沉穩、練拳如練樁功一樣的感覺都找到了;這時再練套路,身上的感覺一下子都有了,不僅拳架到位,而且體內感覺非常明顯,真正是做到了空松圓活。發勁是瞬間即出,瞬間消失,速度極快,發勁後沒有任何其他的感覺,練完拳後心平氣和,如平常一樣。
有人借用「套路就是活步樁」這句話不贊成練站樁,也不練基本功,只練套路。所以練拳多年沒有真正的收獲,有的身體歪的還歪著,斜的還斜著,糊塗的還是要糊塗下去。不錯,套路是活步樁,而且是太極拳的主幹,但前題是要有基本功,要練懂、練透動作的起止和來龍去脈,以及肢體之間相互辯證關系和細微差別,當基礎牢固了,水到渠成,這時再練套路(我的意思是說先學會套路是可以的,但是太粗前,回過頭來要認真地練基本功,然後再體驗套路,當然推手實踐更是檢驗拳架的標准。)。
太極拳的懂勁過程細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練習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練好基本功。必須吃透「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以及順逆纏絲勁的運動規律;腳要有蹬地的感覺、身上要有節節貫串,螺旋走弧線的感覺,內勁催動的感覺,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傳遞,一絲一毫都不能含糊。俗話說:「腰襠膝,發動機。」你能感覺到嗎?就是采氣、站樁,看似簡單,要想站好也不容易。基本功與套路的關系就好比製造一輛高級轎車,高級轎車的特點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適。怎麼生產出來的呢?那就必須有精密、高檔的零件和一流的生產線。零件加工不精確、材質不高,就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名牌轎車。當你有了基礎以後,套路中的問題就可以去粗求精,通過推手就可以去偽存真,我們就可以加大練習的強度,練器械、練炮捶(二路)、抖大桿,你的功夫會蒸蒸日上,向著太極的最高峰攀登。
任何事物都是要經過由簡單到復雜這個過程的,練太極拳更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層一層地練,沒有牢固基礎的奠定,沒有每天持之以恆的數量,就沒有正確質量的飛躍,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題;
要想太極練成功,纏絲一手最為靈。
三、 基本纏絲功法歌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身空。
身法要中正,站樁纏絲功。
體認仔細辨,絲毫不放鬆。
勁起始腳根,腰主節節承。
意動內至外,松開不丟頂。
陰陽關系清,久練才成形。
待到關系固,水到渠自成。
基本功到家,套路自然通。
7. 太極怎麼打的呢
套路雖是由實戰招式變化而來,但是為了美觀,動作變化幅度較大。傳統的套路經過體委改編成的規定套路更加偏向觀賞性了,最簡單的弓步馬步之類的已經改得違背傳統拳理了,實戰性再次降低。
不過像傑這種奇才,其實是向很多過去的傳統武術大家請教學習過,兼其反應速度和爆發力都很強,對付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問題的。
8. 太極拳(功夫)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1.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陳氏太極的另外一個分支是:中國溫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溫縣,盡人皆知。溫縣太極拳系「陳家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蘊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家拳。南冷架一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臟,促代謝,鼓盪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並,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閑,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2.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向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後,對大臣們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發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說,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里,所以傳博范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楊式太極拳功法體系完整,理論著作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楊澄甫有五大弟子,號稱五虎將:傅鍾文,褚桂亭,田兆麟,陳微明,武匯川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4.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一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准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5.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6.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復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 一之意。
7.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有人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豐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上乘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8.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岳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9禪門太極拳
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禪太極,其原型是佛門古老、神秘、稀有的大悲陀羅尼拳,世人稱之為「禪門太極拳」據傳是由唐太宗年間少森寺曇宗和尚所創。其風格古樸高雅、慈悲庄嚴。它不僅蘊含著技擊的妙用,更融入了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易理學說,是歷代高僧們修身養性的無上法門。禪門太極上符天象,下合地理,中和人情,采古太極陰陽之法,出入於釋、道、儒三教之論。上可成正黨,下可得長生,中習保安寧。實為達極樂之徑也。
10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有兩類:一為趙堡大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趙增福師父所公開的,該拳架系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張彥。張彥在山東廣收門徒,使太極拳拳藝代代相傳,傳至山東聊城的馬永勝先生。馬永勝先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最為古老、最為實用的趙堡太極拳創立八卦太極拳,傳拳王懷德老先生,王懷德師爺傳拳趙增福師父。
由於該拳架在編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論與形式,使外象具體量化:如按太極分兩儀,故拳為二節;兩儀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運動路線上,按:干(開門)西北;離(景門)南;坎(休門)北;兌(驚門)西;震(傷門)東;巽(杜門)東南;艮(生門)東北;坤(死門)西南,嚴格布陣,故拳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圖。其拳架招勢,又取上五禽;下五獸。上五禽:鳳;鶴;鷹;燕;雀。下五獸:龍;虎;獅;馬;猴。該拳架盤煉起來,頗為壯觀。
趙增福師父傳授的八卦太極拳有上中下三盤,九十八實戰法。
另一種被稱為「八卦太極拳」的情況是:當年楊祿禪與八卦拳(掌)祖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切磋技藝。董海川發現三種拳藝雖練功方法不同,然則理為一貫,萌生了取太極拳之長,彌補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編了一套走直趟的類似於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傳給了程廷華;劉德寬等弟子。
10.忽雷太極拳.
是從趙堡太極衍生過來,在理論當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台易象志>(一說:<靈台儀像志>),受到書中,三角,杠桿等力學原理影響,在清朝中期誕生,發展於清朝末期.
正式名稱是" 方圓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該太極演練時所發出之聲音猶如"忽如雷咋",是骨頭間的摩擦聲而已.
忽雷太極是所有太極最強的一種,擊敗無數拳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擊敗當今西洋所認為最厲害拳種-詠春.
宗師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別的忽領(靈)勁,這是其他太極不及的原因.
方圓活步架屬內家拳,剛拳系. (除楊式以外其他太極都是剛拳系)
9. 怎樣才能打好太極拳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對於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就是必須要有一位明師教授給你太極拳,使你少走很多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學的話且不說能不能學會,至少會在動作上達不到正確、規范,使之誤入歧途;從另一方面講,太極拳的核心是講究意會的,若沒有老師指點,自己永遠是練不會的。
根據你現在的情況,可以學太極拳,自學還可以,但是自學不久以後會出現動作不正確,動作一旦做錯而形成習慣後就需要幾倍的時間才能改過來,而且視頻中的拳師一般不會把太極拳的核心完全錄進去,即使錄進去的核心東西初學者聽不明白有沒有老師及時教就會很容易練錯進入誤途,而且太極拳的核心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我當初就是走過這樣的歷程,最後不得不找個師傅練的,所以你最好找個師傅教,同時看書、看視頻最為合適。
一般學習太極拳需要練10年以上才能出師(主要是入門),因為太極拳開始練時師傅手把手的言傳身教,因為內在核心的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還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悟性高的入門早,反之入門就晚,入門後就可以脫離師傅糾正動作的階段,進入自己可以為自己糾正動作的階段,如遇到重大問題自己解決不了時還是要問師傅的。再加上自己刻苦練習,你可以學成太極拳。
練拳之前的熱身運動(活動);之後練太極拳的基本功;然後練拳(拳架),動作正確、規范,在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指導下去練拳(拳架);保證每天4個小時以上時間,幾十遍的去練拳架。
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10. 【求】中國功夫太極扇各分解動作名稱
分解動作名稱如下:
太極扇中國功夫第一段:
1、開步抱扇----(過門)
2、側功舉扇----(卧似一張弓)
3、虛步亮扇----(站似一棵松)
4、進步刺扇----(不動不搖坐如鈡)
5、轉身下刺----(走路一陣風)
6、獨立撩扇----(南拳和北退)
7、翻身劈扇----(少年武當功)
8、轉身掄壓----(太極八卦連環掌)
9、馬步亮扇----(中華有神功)
太極扇中國功夫第二段:
10、弓步削扇----(卧似一張弓)
11、並步亮扇----(站似一棵松)
12、進步刺扇----(不動不搖坐如鈡)
13、震腳推扇----(走路一陣風)
14、戳腳撩扇----(南拳和北退)
15、蓋步按扇----(少年武當功)
16、翻身藏扇----(太極八卦連環掌)
17、馬步亮扇----(中華有神功)
太極扇中國功夫第三段:
18、馬步推扇----(棍掃一大片)
19、轉身刺扇----(槍挑一條線)
20、插步反撩----(身輕好似雲中燕)
21、點步撩扇----(豪氣沖雲天)
22、歇步抱扇----(外練筋骨皮)
23、並步貫扇----(內練一口氣)
24、雲手劈扇----(剛柔並濟不低頭)
25、歇步亮扇----(我們心中有天地)
26、開步抱扇----(過門)
太極扇中國功夫第四段:(同第二段)27----34
太極扇中國功夫第五段:
35、馬步頂肘----(清風劍在手)
36、馬步翻砸----(雙刀就看走)
37、虛步拔扇----(行家工夫一出手)
38、震腳拍扇----(就知有沒有)
39、蹬腳推扇----(手是兩扇門)
40、望月亮扇---(腳下是一條根)
41、雲扇合抱---(四方水土養育了)
42、歇步亮扇---(我們中華武術魂)
43、開步抱扇---(過門)
太極扇中國功夫第六段:
44、虛步綳扇---(東方一條龍)
45、弓步綳扇---(兒女似英雄)
46、後捋前擠---(天高地遠八面風)
47、並步背扇---(中華有神功)
48、弓步戳扇---(東方一條龍)
49、仆步穿扇---(兒女似英雄)
50、弓步架扇---(天高地遠八面風)
51、虛步亮扇---(中華有神功)
52、抱扇還原(收勢)---(中華有神功)
(10)中國武術太極怎麼打擴展閱讀:
太極功夫扇吸取了中華傳統武術精華,以太極拳動作為基礎,與扇的揮舞相結合,巧妙糅合其他武術項目以及京劇、舞蹈成分,結合「中國功夫」歌曲的內容、節奏,把太極拳的動作和不同風格特點的武術動作融為一體,使扇子的揮舞和武術的攻防技巧靈活結合。
讓古老的武術運動和現代歌曲巧妙配合,結構新穎、造型美觀,構成了載歌載舞,快慢相間,剛柔並舉,活潑新穎,情趣盎然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高的鍛煉價值和藝術欣賞性。
參考資料:網路-太極功夫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