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唐到宋,中國人的性格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從唐到宋,中國人的性格從大膽開放,變成了內斂。因為宋朝開國者的政治設定,男人不再尚武而是開始埋頭讀書,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因為後來被統治階級做為統治工具的「孔孟之道」,誕生之際其實並不像後來那樣充滿奴性,而是有著剛健清新的一面。春秋士人每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是在君王權力至上的。合則留,不合則去。這一點,以儒家最為突出。宋代的基本政治設計,大幅度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歷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場為榮。宋代民間流行的俗語是:「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宋代男人開始失去了尚武精神,他們沉醉在案頭書牘之中,在日復一日的淺吟低唱中把流光送走。他們的體質越來越差,性格也越來越細膩。
② 中國人性格
中國人佔世界人口的大部分,那麼中國人的典型性格特點是什麼呢?
1、順而不從
外國人說中國人性格很順從,其實真正中國的性格是順而不從,中國人害怕權威,卻不服從權威。
2、中國人善和不善斗
中國文化很包容,就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但是這種包容也引起混亂和條理不清的特徵,這些也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3、心靈淳樸
中國人雖然經歷了5000年的歷史,但是內心依然像兒童一樣鮮活年輕,即使到了70多歲依然如此,所以中國人很善解人意,很懂得站在別人立場思考,有同情心,但是他們的心智到了20多歲就已經固定下來,已經都已經基本定型了。
4、忍耐與節儉
中國人是世界最能忍耐的民族,對於惡劣政治的忍耐,對於災難的忍耐,對於艱苦條件的忍耐,全世界都是獨-無二,但同時中國人又是世界上最狂熱的賭徒,這說明他們性格上的一個弱點,意志的衰弱,才害怕痛苦,因為害怕痛苦才選擇忍耐,因為想逃避痛苦才想用賭博翻身!
5、積極樂觀
中國人認為悲劇、消極都是不好的東西,人應該積極向上,即使遇到大災難中國人也會認為未來會變好,這一點讓中國人度過很多難關。
③ 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1 、心靈淳樸
中國人雖然經歷了5000年的歷史,但是內心依然像兒童一樣鮮活年輕,即使到了 70 多歲依然如此,所以中國人很善解人意,很懂得站在別人立場思考,有同情心,但是他們的心智到了 20 多歲就已經固定下來,已經都已經基本定型了。
2 、忍耐與節儉
中國人是世界最能忍耐的民族,對於惡劣疏台的忍耐,對於災難的忍耐,對於艱苦條件的忍耐,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但同時中國人又是世界上最狂熱的賭徒,這說明他們性格上的一個弱點,意志的衰弱,才害怕痛苦,因為害怕痛苦才選擇忍耐,因為想逃避痛苦才想用賭博翻身。
3 、積極樂觀
中國人認為悲劇、消極都是不好的東西,人應該積極向上,即使遇到大災難中國人也會認為未來會變好,這一點讓中國人度過很多難關。
4、好奇
中國人喜歡圍觀,只要街頭上發什麼事,就會有人停下來,圍成人山人海的樣子。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會被吸引過去觀看。
5、重感情
中國人很重感情,因為多個朋友多條路,所謂患難見真情,就是講的中國人了。
④ 中國人的性格分析
1.「重視家人是中國人的一大性格特徵。
中國人是很看重血緣牽絆的一個種族。
對於血親以及稱得上家人的朋友們,他們都抱有深深的愛意。
經常可以見到來日本工作的中國人,想想他們是為了養家糊口才不遠千里來到海外工作就明白了。
2.「自尊心強」也是中國人性格中的一點。
他們十分在意自己有沒有被對方尊重。
一旦感受到些許輕蔑,很多人會不顧後果地拋下手上的工作。
因為十分自信,所以有著無法忍受被別人否定的自尊心,這就是中國人吧。
3.中國人很「好勝」。
因為好勝,中國人在遇到難關時也不會承認,而且不會將勝利拱手相讓。
就算要輸了,也要以進攻的姿態毫不鬆懈,不屈不撓到最後。
⑤ 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是什麼
1、團結統一、和而不同、兼容並包、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
2、其融歷史觀念、哲學思想和治理理念於一體,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即使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都始終保持積極而強大的張力。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4、重德精神、務實精神、自強精神、寬容精神。
5、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實精神、應變精神。
(5)中國人的性格是如何造成的擴展閱讀
中華名族
1、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
2、"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更願意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太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即使這些詞最初都是僅僅指漢人。
⑥ 中國人國民性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人經歷才滄桑太多,苦難太多,欺騙太多,虛偽太多,像一張經過無數次揉搓的紙張,沒有了最初的潔白挺括;像一條長河,被倒入太多的糟粕,以至污染過重,辨不出了本來顏色。有人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之一,因為他們信奉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他們的性格像水,總是在變動,總是顯不出任何稜角。中國人不是沒有過血性——趙氏孤兒、七百壯士、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代男人們的壯烈英勇和決絕。春秋戰國時的中國人,活得有聲有色,死得清白爽快,在後人看來他們還有些稚拙,有些簡單,但卻讓人感受到他們生命的挺拔偉岸。在周邊民族還處於沉睡中時,中國人那時已經有了思想啟蒙,各類思想活躍,智慧肆意奔放,在早期中國文明史的天空中噴薄出一道道絢麗的霞光。(這段時期不同的歷史學家有其各自看法,取其主流。)好景不長,統一中國的秦始皇揮劍閹煽了這個熱血沸騰、滿腦子想法的「青年」,早早結束了他的「性徵」,從此中國人不再有個性。秦始皇的過錯不在於統一天下,讓百家思想枯萎衰竭,也不在於修建長城,將中華文化禁錮在大陸之上,而在於他視天下人為獵物,他深信老師韓非子的話:人是本性卑劣的動物,他們渴望的只有利益而懼怕的只有暴力,人是不值得相信和尊重的,統治他們的方法不外乎「執長鞭以御宇內」,用法、術、勢來束縛和操縱,就如同對待栓在車子前面的牲口一樣。繼而,「焚書坑儒」、「以吏為師」、「以愚黔首」,終於達到「偶語者棄市,腹誹者誅,道路以目」的程度,中國人的群體人格第一次遭受粗暴對待和摧殘,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者才能適應這個嚴酷的社會。漢高祖劉邦顯然適應了這樣的社會,這個在楚漢戰爭中被殺得大敗,逃跑途中為了讓車速度快些,數次要把自己的一對兒兒女推下車的流氓,這個在項羽要將其父親剁成肉醬時,嬉皮笑臉說別忘記分他一杯湯的小人,剛剛坐定天下就開始殺戮當初為他賣過命的戰友。他的登堂入室,宣告了一個滿嘴粗話的地痞的勝利,宣告了中國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他證明了項羽式的高貴、矜持、理想化等已不適合秦始皇之後的中國了。中華文明富有生命力,人民有無窮的創造力,適應了當時的社會和體制,各類物質和精神上的成果顯現而出,中華文明遙遙領先於四鄰,人民充滿了自豪和自信,這種狀態在唐朝時達到頂峰。那時候的中國人性格基調還有著陽剛、開放、樂觀、進取,他們還沒有學會裹小腳、立牌坊,還沒有發明出那麼多的清規戒律,女子喪夫可以再嫁,夫妻不合可以離婚,文人用華麗的辭藻公開歌頌性愛,詩人用清新的詩歌表達生命的激情。中國歷史上人格最健康的皇帝唐太宗出現在這個時候,他為人理智又富有人情味,雄才大略又懂得尊重民眾。最偉大的詩人李白也出現在盛唐,他飄逸豪放的詩風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胸襟和氣度,他也只能出現在那個時代。多災多難始終是中國的宿命,唐朝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中國政權頻繁更迭,外族屢次侵入,給以漢族為主的中國人在心理和性格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改朝換代就像一個巨大的刑具,每隔一兩百年,中華民族就要被縛上去,生吞活剝,從一個家族的權力骨架上剝離,再移植到另外一副骨架上。中國道德的根基是「忠」、和「孝」,君存與存,君亡以亡,此乃乾坤之大義,雖然有一些士大夫選擇了「投井」、「闔家自焚」以顯忠誠,但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屈辱地活下去。中國人也總結出一個世界各民族都少有的生存智慧——好死不如賴活著。皇位太誘人了,唐後,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宋元明清,而同一時期,朝鮮半島上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再好的鋼材在反復彎折之下也會產生金屬疲勞,再質朴的民族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下也會變得冷漠麻木。中國人的自尊、自信原本是建立在忠孝為本的道德之上,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對「忠孝」的摧殘,都是對「投降」的獎勵,「二十四史」實際就是二十四次挫折。走馬燈式的篡奪皇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諷,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堅持、信守和認真,中國人的單純和剛烈在一次次的彎折中漸漸消失,維系這個社會的道德綱常逐漸被架空,人民越來越油條,不論從哪個方向有進城的大兵,他們都會熟練地插上順民的牌子,擺上香案,跪在城門邊迎接。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宋朝之後,跪迎大軍的百姓赫然發現,兩度從城門湧入的征服者竟然是渾身腥膻的異族,對於習慣於漢族人爭奪政權的百姓而言,這又是巨大的心理打擊,特別是在蒙古人的統治下,他們被列為「末等公民」,如此恥辱長達百年;而滿洲人南下後,中國人的境遇更為難堪,每個人都得把以前「受之於父母不敢毀」的頭發剃去,只留少少的一塊。忍辱偷生的生存狀態下根本沒有健康的人格可言,這種打擊對於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是毀滅性的,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又一次出現了顯著的劣化。宋朝雖然衰弱,但卻出現了岳飛、文天祥、楊家將等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但在他們之後,鐵骨錚錚的中國人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人民逐漸習慣靈魂和身體的分離,他們熟練地把大道理和實際行動區別開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動物的生存方式。和改朝換代和異族入侵相隨相伴的是專制統治的日趨嚴密。古代中國在日益走向集權的道路的過程,就是千方百計扼殺民眾活力,阻止人民思考和自發組織,不惜一切代價以維持社會穩定的過程。繼秦始皇創立了大一統制度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推行思想專制;唐太宗通過科舉制度,把全社會的智力資源都集中到功名利祿這單一指向,有效防止了智力活動的多極多向發展;元朝皇帝們強化里甲和連坐制度,不許漢人使用兵器,甚至不許用菜刀;文盲皇帝朱元璋則取消了丞相制,憑借小農本能,將中國社會褪變為一個大農村;清朝乾脆連內閣也取消了,徹底變成了一個人的天下。皇帝們的「智力接龍」使中國的專制制度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這個社會的顯著特徵就是穩定壓倒一切,對任何改革和變動,乃至科技進步等都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清朝末年時,外國觀察家評說,中國的社會成員如同戴著沉重鐐銬的囚徒,極端麻木兒又極端富有忍耐力。中國歷史越往後,人文氣息就越淡,高貴、仁慈、寬容、尊重這些美好的字眼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猜疑、自私、殘忍和卑鄙,中國文化在高度成熟之後散發出腐爛的味道,政治家一個比一個陰險殘忍,士大夫一個比一個骨頭軟,文學藝術一個比一個氣質萎靡,缺乏創造力,普通百姓更是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他們的普遍哲學是——反抗是沒用的——無數次的揭竿而起、血流成河、人口減半的代價並沒有換來人民權力的伸張,反而使專制制度越來越嚴密,就像一個屢次越獄屢次失敗的囚徒,除了安守獄規之外還能做什麼呢?中國人的表裡不一,沒有原則,是因為原則在很多時候是生存的障礙,所以中國人講究中庸圓滑,沒有稜角的人才能在這個規則畸形的社會里如魚得水吃得開;中國人缺乏信仰,是因為中國數千年的劣性競爭之下,越是心狠手辣背信棄義表裡不一之徒越有可能成功,由於帝王們的無恥表演和破壞性作用,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的效用基本破產了。中國人在歷史上經歷了太多欺騙,所以他們早就不相信任何東西了,彼此之間也不互信;中國人沒有公德心、臟亂差等問題很容易理解,中國人從來沒有當家作主人的感覺,這個國家只是別人的私產,中國人只會愛護自家牆院里的東西,對於牆外的東西他們有著旺盛的破壞欲;中國人殘酷,缺乏同情心,是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過於殘酷,自己被生活所虐待,中國沒有照顧殘疾人的傳統,中國人對生活中的殘酷現象習以為常,甚至有時候樂於虐待別人以獲心理補償。近代革命里,一些先知先覺者認為改造國民性為當務之急,從嚴復、梁啟超、孫中山到魯迅、胡適再到柏楊、龍應台,在他們眼中,中國人國民性的劣根性才是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只有先從思想上去改造,才有可能推行現代化,才能推行各種先進的制度,才能實現中國的復興和強大,否則,不論什麼好東西,到了中國就立刻變了樣。魯迅、陳獨秀等激進主義者提出全盤掃盪傳統文化,「不讀中國書」,以破壞民族性賴以產生的文化基礎,他們的學生毛澤東最徹底地貫徹了他們的主張。與其說毛澤東終其一生奮斗是為了推翻舊中國,不如說是為了徹底改造國民性更為恰當。他一生中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思想意識決定一切,因此一切建設都該從思想改造上入手。上個世紀中後期,中國國內破四舊、立四新,文化大革命,加上之前近代思想家的搖旗吶喊,近百年來改造國民性的運動取得的效果實在差強人意,而毛澤東對中國人的改造更是在實際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文化大革命進一步摧毀了人們互信的能力,中國人的道德素質在文革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滑坡。這就是我們的中國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性格的形成。一個人要有性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樣要有性格,在如此的國民性之下,人民何以自立於民族之林,國家又何以獲得他國的尊重呢?
⑦ 簡述中國民族性格的主要特徵
1、愛國如家,憂國憂民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主要的優秀傳統之一,是中華民族優秀性格的精華。中國各民族人民特別是民族的精英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機之時,他們總是把國家的利益擺在首位,總是挺身而出,視死如歸,愛國如命,總是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以身報國,用鮮血和生命報效祖國。
2、大公無私,勤勞朴實
大公無私、為民造福者被視為為人的楷模、做人的典範。最早最受人尊重的表率就是大禹。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人,一心一意疏通河道:為民謀利,成為祖先大公無私為民造福的典範,流芳千古。
勤勞朴實、勤儉持家、勤儉建國,成為中華民族的傳家寶。它不但促進了祖國的繁榮與昌盛,促進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同時也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和敬仰。集體意識高於個體意識中華民族強調集體主義精神。
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是中華民族天經地義的政治價值取向。政治的統一,民族的融合,人民的團結,造成了中國文化的統一特徵,培育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中華民族集體意識里的「忠誠」是一根無形的紐帶,將中華民族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是團結中華民族的凝聚劑。
中華優秀兒女富有始終不渝的忠誠精神和個人服從集體、先集體後個人的犧牲精神。如果沒有這種忠誠精神和犧牲精神,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就建立不起來,中華民族也不可能像今天這樣的團結和偉大。
(7)中國人的性格是如何造成的擴展閱讀:
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融合過程中,揚長避短,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總體性格。這個總體性格是由各民族的優秀性格熔鑄而成的。
民族的優秀性格要成為中華民族的性格,必須經過中國各民族的挑選、過濾及接受認同的過程。一個民族的優秀性格一旦為中國各民族所接受,也就形成了全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性格。
中華民族性格融進了各民族的群體性格,與中國各民族的性格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它不是各單一民族性格的簡單疊加,而是融合各單一民族性格精華的結晶。只有從總體上把握運動著的中華民族性格,才能科學地反映中華民族共同的性格。
⑧ 中國人的性格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性格
壓抑扭曲,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形態。
⑨ 為何國人戾氣重,做事浮臊,而且很不寬容。是什麼原因形成這種民族性格
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決定的 世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種民族性格 中國人自然有自己的民族性格
主要是從小受的教育的原因 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要不吃虧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
學校教育一切以成績升學為首要目標一切以成績為中心 畢業後走向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必定會寬以待己嚴已律人 什麼事都從自己的個人角度考慮從來不會考慮其他人的利益 奉行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為了滿足個人利益不惜犧牲他人利益 久而久之這種謀私利損公利的個人本位主義便成為國人為人處世的行為准則了 還不是從小養成 俗語有三歲看老的說法 一個人是好是壞從小就能看出來 小的時候偷針偷線 長大了肯定會竊國的 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人之初要是沒有一個好的教育肯定會危害整個社會的這就是當代國人暴戾之氣的由來
⑩ 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的性格是含蓄。善於團結一心,勇斗困難;也善於敬老愛幼,尊敬長輩,愛護子女做得盡心盡力,但讓子女獨立成長的心不夠。總之,中國人有很多優良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