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
中國道路,就其一般意義而言,包括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所經歷的全過程。對過去來說,是中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對現實而言,它就是中國當代的社會主義實踐;對未來而言,它就是中國為之奮斗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一個整體,它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走過的道路,內蘊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其深層本質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
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表明中國共產黨願意學習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但是中國不會照搬西方發展的模式。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形態發展論,而不是社會發展模式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來的。從整個中國歷史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和文化的傳承中得出來的;從近代史說,它是從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民族復興而奮斗、而犧牲、而不斷遭受挫折的苦難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來的。道路是縱向的,它與自己國家過去的歷史特點和文化特點不可分割。沒有中國歷史的發展,沒有中國文化的積累,就沒有中國特有的發展道路。道路的特點是實踐,而不是仿效製作,照葫蘆畫瓢。中國道路就是中國人的實踐,不實踐就不是道路,也沒有道路。當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可以有規劃、有頂層設計、有「兩個一百年」要達到的目標、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目標不等於道路。目標只是道路的重要部分,是道路的指向和要達到的站點。至於如何到達這個站點,怎麼走,就是道路問題。可以大膽地說,按照歷史辯證法,我們不可能詳細地繪制一個不需要修改、不需要完善、不需要調整的中國道路規劃圖,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這就是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兩者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定型的,而是未完成式,現在仍在繼續走。一句話,中國道路是實踐過程,它為人類對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的是中國方案,而不是一個現成的模式。40多年來的經驗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
簡單說,中國模式的核心就是一個「中」字。
中,上下旗幟強調的是「動態」,中間的點⭕強調的是「最匹配的那一點」,故,「中」字的造字本義是「動態匹配」。
說白了,當前客觀實際情況下,當前的發展趨勢下,怎麼做最匹配,最能產生恰到好處的結果,就怎麼做,這就是中國模式,也是中華智慧的核心思想。
比如說,沒錢就得省著花;有點錢,生活質量就該高一點;錢太多了,自己花不完,就得做點公益,讓社會普遍好一點。你混到了什麼程度,有了什麼發展趨勢,就該做與之匹配的事情,超前不行,滯後也不行,凡事力爭做到恰到好處才是最佳。
再比如,近兩百年的大背景是人類生存方式的重大轉折期,從普遍的農業社會向普遍的工作社會轉移。
中國是當時最大最發達的農業社會,轉變起來自然很慢,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近代中國一直被欺負,先要瓢到底,然後才會一步步反彈,這是必然的。
所以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是,任人宰割(清末民初亥如豬),獨立自主了(軍閥混戰抗戰建國子如鼠),站穩腳跟了(自力更生丑如牛),百廢待興,蓄勢待發(改革之後寅如虎),目前正處於伺機跳出的卯如兔階段,並沒到達真正復興各方面都好的辰如龍的階段。
這就是近現代每個階段的不同環境需求和發展趨勢,誰在按這個規律走,誰才有真正的天命,誰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超前的肯定都失敗了,滯後的也肯定都倒霉了,這就是中國模式的核心智慧,動態匹配。
所以,現階段,你幻想是什麼都好的辰如龍階段,你是超前,必然要倒霉;該你露頭在周邊跳出來,你不跳,是滯後,你也要倒霉。跳的幅度必須與自己的客觀身份和環境需求動態匹配恰到好處,這才是真正的中華智慧、中國模式。世界上如此考慮問題的,還真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Ⅱ 中國道路指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Ⅲ 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精神,就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國力量,歸根到底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力量。
1、中國道路:這是一條黨帶領全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在實踐中被證明了的擁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道路。
2、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既來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承接於黨成立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3、中國力量:沒有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大合力,疫情防控戰極有可能淪為一盤散沙,內聚而成的中國力量就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磅礴戰鬥力及其強大威力的集中體現。
(3)中國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要求:
1、要深入宣傳實現中國夢必須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講清楚實現遠大理想必須苦幹實干,引導人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2、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工作,深入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
3、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之源,不斷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生機活力。重點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
Ⅳ 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是什麼
的最本質特徵。[1]
社會主義改革既是社會主義的對稱發展、自我完善,也是市場經濟的對稱發展、自我完善。對稱經濟學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資本主義工業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信息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效率與公平對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是全盤照搬只講效率不講公平的西方市場經濟的模式,又不是回到只講公平不講效率的計劃經濟的老路,而是西方市場經濟和傳統社會主義的「揚棄」和綜合。制度高於技術,中國只有在經濟體制方面後來居上,率先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式建設比現有西方更完善、更徹底的市場經濟,才有可能促進生產力更快發展並後來居上。[1]
本質區別
理論基礎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礎是對稱經濟學與價值經濟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礎是價格經濟學與一般均衡理論。經濟基礎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基礎是共有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基礎是私有制。經濟主體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主體是勞動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濟主體是投機者。核心機制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核心機制是價值機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核心機制是價格機制。動力機制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動力機制是合作機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動力機制是競爭機制。核心價值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核心價值是平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核心價值是效率。發展條件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是充分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是完全自由。發展途徑不同:
Ⅳ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第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它把「改變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視為根本任務,它是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不斷發展的哲學。馬克思把生產力視為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這樣一來,科學社會主義本身就有著要摒棄一切脫離實際的主觀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脫離實際的成分都不會在這樣的社會主義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第二,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絕非貧窮、平均主義和兩極分化。
第三,科學社會主義以人民為物質實現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階級為其階級基礎,以無產階級政黨為領導者。
第四,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形成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條件的「自由人的聯合體」。
第五,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不斷完善的社會,而絕非一成不變的。
第六,科學社會主義追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追求民主與法制。
Ⅵ 中國走的什麼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 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Ⅶ 中國道路是什麼樣的概念有些什麼內涵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目錄
一、和平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二、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
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五、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結束語
一、和平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實現和平發展,是中國人民的真誠願望和不懈追求。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地走上了一條與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適應的和平發展道路。通過這條道路,中國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並以自身的發展不斷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
——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實行對外開放;
——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努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堅持和平、發展、合作,與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和平、開放、合作、和諧、共贏是我們的主張、我們的理念、我們的原則、我們的追求。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國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中國對內堅持和諧發展,對外堅持和平發展,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都有利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全新道路,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鄭重選擇和庄嚴承諾。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裡,中國受盡了列強的欺辱。消除戰爭,實現和平,建設獨立富強、民生幸福的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今天的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人民最需要、最珍愛和平的國際環境,願盡自己所能,為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中華民族歷來就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是一種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諧,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精神特徵。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工藝,沒有侵佔別國一寸土地,帶給世界的是和平與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國與有關國家和人民加強交流的誠意。立足當代,中國的發展不僅造福13億中國人民,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機遇。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特別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是可以實現的。同時,中國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人類還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但機遇大於挑戰,只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就能夠逐步實現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目標。長期以來,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早在1974年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候,鄧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永遠不稱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趨勢,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這一重大戰略判斷,多次公開闡明:中國過去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強大了也不稱霸。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只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加廣闊的市場。事實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成為亞太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已成為中國的國家意志。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前不久,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中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同時,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世界各國共同分享人類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顧他國的利益,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努力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信守國際義務和承諾,積極參與國際體系和國際事務,努力發揮建設性促進作用;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各國平等相待,積極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系。
二、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和平是發展之基,發展是和平之本。多年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進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愛好和平與追求進步的國家和人民共同奮斗得來的和平國際環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並通過自身的發展,不斷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增添積極因素,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發展。
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1978年以來,中國努力爭取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發展自己,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直接折算約為215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億元(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直接折算約為19317億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9%;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不足300美元增加到1400多美元。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國家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依法得到維護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中國已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貫徹落實。中國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迅速,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得到加強,國家努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保持社會穩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了貢獻。
中國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總結以往發展的經驗,借鑒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多年來,中國堅持探索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文明發展道路。中國成功地實行了人口政策,延遲了世界總人口的增長。中國高度重視節約能源,採取各種節能措施,從1980年到200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但能源的年消費量只翻了一番。由於中國加強了環境保護,20多年來在火電裝機大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的煙塵排放總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的水平。2004年,中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中國已頒布了節能中長期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努力實現年均節能率3%,累計節能14億噸標准煤。
中國為減少人類貧困和提高生命質量作出了貢獻。中國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決了佔世界近22%人口的吃飯問題,創造了人間奇跡。13億中國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中國政府已使大約2.2億人初步擺脫了貧困,為2205萬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對6000多萬殘疾人提供了幫助。目前,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71.95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作出了貢獻。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了國家間的和平共處與平等相待。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友好的方針,與周邊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共同利益不斷擴大。中國與主要大國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關系,對話、交流、合作不斷加強。中國不斷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國積極參與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既承擔著廣泛的國際義務,也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
中國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在世界經濟波動幅度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希望和動力。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到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2004年,世界經濟實現了近30年來最快的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為9.5%,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2004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比三年前翻了一番,達到11548億美元;進口總額為5614億美元,比三年前增長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底,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7453億美元,批准外商投資企業50多萬個。
中國為周邊地區穩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亞洲與中國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國家有20多個。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使周邊國家從中受益。從1999年到2004年,亞太地區經濟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長速度。為使周邊地區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和擴大內需的方針,並向重災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最終戰勝危機發揮了作用。2003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中國政府採取果斷措施,並與周邊國家同舟共濟,有效遏制了疫情的發展。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發生後,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受災國的救災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時、真誠的幫助,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對外救援行動。2005年10月南亞發生地震後,中國向災區人民提供了積極幫助。
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統計資料和中國最新公布的數據計算,2004年中國經濟總量只相當於美國的1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29位。中國農村2004年末還有261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年需要解決城鄉就業的人口近2400萬人,並有1億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不懈努力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對中國對世界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
中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把發展的基點放在立足本國實際上,同時堅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努力實現更為均衡的發展。
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不發達的經濟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矛盾。歷史經驗表明,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要靠中國自己。這既是對中國人民負責,也是對世界人民負責,是保證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一條重要原則。中國不把問題和矛盾轉嫁給別國,更不通過掠奪別國來發展自己。
中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有許多優勢和條件:有可以支撐經濟更大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有日益增長的巨大市場需求和較高的國民儲蓄率,有豐富的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有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策保障,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為做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中國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觀念創新和體制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能夠通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著重推進體制創新,爭取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突破。通過改革,中國將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形成一整套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立足開拓國內市場和增加國內需求。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擴大進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繼續作出貢獻的同時,巨大的國內需求和廣闊的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應當而且有可能實現以國內需求為主。中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以合理的規模和速度增長,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中國通過實行正確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費政策,更多地依靠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近年來,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均呈較快增長態勢。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中國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戰略重點,努力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中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結構調整對增長方式轉變的作用。中國大力發展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環保型經濟,努力形成集約發展、清潔發展的國民經濟體系。
——加快科技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提出了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任務。中國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力爭到2020年科技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1.44%增長到2.5%左右。
——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中國努力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使教育事業有一個大發展,努力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從2006年到2010年,中等職業學校將為社會輸送2500萬名畢業生,高等職業院校將為社會輸送1100萬名畢業生。到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40%左右。同時,中國將積極引進海外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和社會氛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歷史經驗表明,要實現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國際社會必須處理好能源問題。中國正在通過同世界各國的能源對話與合作,共同維護世界能源的安全和穩定。中國把節約能源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小的能源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堅持立足國內的方針,不斷增加國內能源供給。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能源的自給率始終在90%以上。中國能源供應的潛力仍然很大,煤炭現有探明儲量佔地質儲量的比例很低,發現新油氣田仍有可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前景廣闊。同時,中國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不斷加大保護生態環境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中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
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國認真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不斷完善涉外經營管理體制和政策,創造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進一步開放市場,優化投資和貿易環境,改善貿易結構,提高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度、便利程度,創造更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與所在國的企業共同發展。對外開放對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彌補了自身發展資金的不足;通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促進了國內產業的發展;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及管理經驗,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通過積極開展對外交往,與世界共同分享人類文明成果,提高了人力資源的素質。
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繁榮需要中國。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堅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有利於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互利共贏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中國堅持實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把既符合本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系,不斷為全球貿易持續增長作出貢獻。
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系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
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擁護者和參與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嚴格信守承諾,為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中國清理並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外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完善,貿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斷增強。中國依照承諾逐步降低關稅,2005年平均關稅水平已降到9.9%,並取消了大多數非關稅措施。在銀行、保險、證券、分銷等服務貿易領域加快了開放步伐,在世界貿易組織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的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多個,佔62.5%,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全面參加了各項議題的談判,在農業、非農產品市場准入、服務貿易等談判中,開展一系列多雙邊磋商,為推動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相互溝通、減少分歧,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一道,為推動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盡早達成共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繼實施「早期收獲」農產品零關稅措施之後,已經於2004年11月正式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5年7月,自由貿易區減稅進程全面啟動,為實現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建設進入全面務實合作階段,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全面啟動。中國還相繼啟動了中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中國-紐西蘭、中國-智利、中國-澳大利亞、中國-巴基斯坦等自由貿易區談判,並與有關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活動中,中國也是積極和務實的參與者。中國還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11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成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等問題,促進與各國的共同發展。國家間存在貿易摩擦,這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國遵守國際慣例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堅持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貿易摩擦問題,並在制定和實施國內經濟政策時切實考慮國際因素和國際影響,注意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給外部世界帶來的經濟效應。中國根據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匯率改革對周邊國家、地區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穩妥推進匯率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不斷發展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通過投資和服務貿易從中國獲得豐厚的收益。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有利於全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豐富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是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天然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給外國產品、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機會,中國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大市場之一。中國對外貿易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互補性很強。中國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產品中有70%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美國、歐盟和日本進口的產品中80%以上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在滿足進口國市場需求的同時,減少了進口國的支出和通貨膨脹壓力,增進了各國消費者的福利。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上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1997年以來,隨著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消費者每年至少節約數百億美元的支出。過去10年,中國產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2004年就節省了近1000億美元。
中國對外互惠互利經貿關系的不斷擴大,給中外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實際利益。1978年以來,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6%以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三年過渡期間進口了大約1.27萬億美元的商品。2004年,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國;進口增加額達1484.7億美元,佔全球進口增加量的9%。2004年中國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的貿易額分別為1696億、1678億和1773億美元,歐盟、美國、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三大貿易夥伴和外資的主要來源地。2004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6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2%,佔中國外貿總額的57.6%。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貿易夥伴和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巨大的市場為國際資本提供了投資機會,使各國投資者能夠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利益。從1990年到2004年,外來投資者從中國匯出利潤達2506億美元。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約750億美元,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約750億美元。中國美國商會2005年調查顯示,約70%的美國公司在華贏利,約42%的公司在華利潤率超過其全球的平均利潤率。中國對外投資不斷擴大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會。到2004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448億美元,遍及14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達334億美元,占同期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的75%。
中國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有著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從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國平均每年進口近5000億美元的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今後幾年,中國每年進口將超過6000億美元,到2010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0年,中國市場的規模和總需求將比2000年翻兩番。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都能從與中國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機遇和巨大商機,這將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五、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人類只有地球一個家園。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目標。
中國認為,和諧世界應該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堅持民主平等,實現協調合作。各國應在《聯合國憲章》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對話、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各國內部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平等協商解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理應享有平等參與權與決策權。各國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將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建立在犧牲他國利益基礎之上。國際社會應反對單邊主義,提倡和推進多邊主義,更好地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國際事務中的積極作用。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應堅持從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努力擴大利益的交匯點,在溝通中增強了解,在了解中加強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堅持和睦互信,實現共同安全。各國應該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全球安全威脅。摒棄冷戰思維,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通過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共同防止沖突和戰爭,通過合作盡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義活動、金融風險、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威脅,維護世界和平、安全與穩定。應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協商和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
Ⅷ 中國道路和中國精神,分別指什麼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道路,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指明了方向。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穩定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強大起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改革創新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反映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要求,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振奮全民族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民族共同的夢,也是各民族自己的夢。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是克服各種困難、戰勝風險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Ⅸ 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是指什麼
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精神,就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國力量,歸根到底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力量。
1、中國道路:這是一條黨帶領全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在實踐中被證明了的擁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道路。
2、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既來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承接於黨成立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3、中國力量:沒有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大合力,疫情防控戰極有可能淪為一盤散沙,內聚而成的中國力量就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磅礴戰鬥力及其強大威力的集中體現。
(9)中國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要求:
1、要深入宣傳實現中國夢必須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講清楚實現遠大理想必須苦幹實干,引導人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2、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工作,深入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
3、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之源,不斷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生機活力。重點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疫情防控戰: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大展示
Ⅹ 中國道路是什麼的總稱
道路的總稱應該是中國公路,分為國道,省道,縣道,鄉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