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新中國是如何形成的

新中國是如何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06-13 11:44:10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樣形成的

樓主的問題也太強悍了吧,這問題一是不知道怎麼回答,二是真的要完整回答可以寫專著了。我給你找了個答案來,不是我自己的...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許多民主人士寫文章、發表演講,大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來稱謂將要建立的新中國。 1949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政協籌備會上,一些代表對這個原先擬訂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清華大學張奚若教授說:「有些同志認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建議去掉『民主』二字了,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哪裡會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況且民主這個詞來自希臘語,原意與人民相同。人民這個概念已經把民主的意思表達出來了,不必再重復寫上『民主』二字了。」 張奚若教授這個建議經過討論被接受了,並被寫進了當時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名稱。

㈡ 新中國成長發展的歷史

歷史對民族的興亡提出了三個嚴峻結論: 民族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結晶體,是大浪淘沙的結果。任何一個能夠自立於世界的民族,都曾經經歷了種種嚴酷的生存考驗。無論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島嶼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夠穩定的占據一定的生存空間並持續發展一定的時間階段,她就獲得了自立的根基。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歷史,正視自己的歷史。因為那是經過漫長嚴酷考驗的、能夠證明自己其所以優秀的事實。那種無法撼動的事實中存在著一個民族原生文明的強大力量,存在著百試百靈行之有效的生存大智慧、抗爭大技巧與飽滿激揚的生命狀態。緊要關頭對歷史的反思,往往能激發一個民族的智慧與勇氣,從久經考驗的生存大技巧中創造出適合於本時代的生存謀略。

總結中國歷史,這種抵抗藝術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強力反彈,有限擴張。面對強敵,堅決反擊,此所謂強力反彈。反擊勝利,適可而止,此所謂有限擴張。從總體上看,中國民族在每次戰勝大危機之後,都沒有西方帝國或東方成吉思汗式的爆發擴張,而總是將勝利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對於這個「度」的把握,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深邃的戰略洞察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奮起反擊不難,大勝之後適時剎車卻極難。歷史上舉凡曾經強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國民族,如古羅馬、拜占庭、西夏、遼、金、元、希特勒第三帝國等,莫不是不知進退而衰竭枯涸。否則,這種把握如何稱得上藝術境界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兵書最多的國家。春秋戰國的學問家流派中,兵家堪稱威名赫赫。在中國,知兵而成「家」成「學」者,絕非浪得虛名。

還是讓我們具體看看中國民族「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歷史吧。

中國民族第一次的生存大危機發生在春秋中期。周王室東遷洛陽後百餘年間,王權的衰落與諸侯國內部的爭斗,對外夷的防範早已經形同虛設。野蠻部族如汪洋大海般從四面進逼中原。那時侯,嶺南、江南、東海、隴西、高原、草原,無處不敵。南苗、東夷、西戎、北胡,四方皆夷。大約數以百計的野蠻部族從各個方向向中原蠶食。華夏民族危在旦夕!這時候,卻恰恰正是中原世界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前夜,各種形式的新舊較量都正在激烈進行。然而,就在內部革命如此激烈的時候(請注意,「革命」是中國上古話語——湯武革命),華夏民族的新一代貴族精英卻深明大義,表現出了族群生存至上的偉大情懷。當時絕對有爭霸天下之實力的齊桓公姜小白與丞相管仲,毅然放棄中原爭霸的革命,利用齊國巨大的號召力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全力倡導天下諸侯以東周王權為中心,堅決反擊夷禍。這個主張的實際含義是,齊國犧牲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擁戴王室,從而「九合諸侯」,凝聚華夏民族抗擊外患。九次聯合反擊,各種野蠻部族全數被驅逐出中原地區。值得深思的是,中原諸侯在勝利後並沒有無限度出擊,將那些小部族趕盡殺絕,而是北到陰山、南到吳越、東止海濱、西止陳倉(今日陝西寶雞),所有的諸侯都適可而止的停止了反擊追殺。這場大反擊保證了華夏民族近二百年平安,直到戰國末期北方匈奴卷土重來。誠實的孔子曾經感慨,若非桓公 管仲,中原人都成夷胡了(吾將為左衽矣)!這一次,強力反彈之後的有限擴張,主要是邊緣諸侯奪取了野蠻部族向中原進犯的部分根據地,如楚國向嶺南的有限伸展、秦國向隴西的有限伸展、晉國燕國向河套草原的有限伸展等。倒是起核心作用的齊國魯國等老牌諸侯國的土地沒有什麼伸展第二次危機是北方林胡、東胡、匈奴興起後對中原華夏民族構成的巨大威脅。這次危機雖然不是全面大危機,但卻是一場長達百年的長期危機。戰國中期開始,中國南部「苗蠻」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但北方草原與西部草原的游牧部族卻形成了很大的勢力。他們舉族為兵,逐水草而居,倚仗馬背民族特有的剽悍靈動,不斷從廣袤的沙漠戈壁向南推進,占據了水草豐茂的陰山與敕勒川為根據,向中原燕趙秦三國的北部頻繁的攻擊掠奪與騷擾。西部則沿著河西走廊東進,占據今日甘南草原與臨洮河谷地帶,不斷對秦國邊陲襲擾。從這時開始,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民族進入了長達百年左右的反匈奴戰爭。

㈢ 新中國是怎樣產生的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什麼作用

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中國共產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提供正確的政黨領導,階級基礎,革命道路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理論旗幟,起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

㈣ 中國是怎樣形成的

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中國古代各民族的大融合的過程。
中國的民族大融合有3次:
1,周朝建立,到秦國滅六國,到兩漢時期。
周朝時,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幾乎每一個諸侯國就是一個民族。在春秋不斷的兼並中,在戰國時形成了戰國七雄。任何一個國家的形成都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到秦國滅六國後直到兩漢時期,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第一個階段,在這期間中原地區,關中地區和江南地區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明。
2,兩漢之後,進入三國時期。在三國時期,因中原戰亂,人口劇減,曹魏內遷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到中原地帶(估計佔中原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包括匈奴人(南匈奴人投降了東漢王朝,北匈奴人遠遁西方),鮮卑人等等,其中匈奴人最後滅掉了西晉;蜀國也遷了不少少數民族人口到其地盤上;孫吳則是,中原大量人口南遷江南,開發了原來地廣人稀的江南。
在西晉短暫的統一後,又陷入了分裂。在北方中國,五胡亂華,前前後後大的國家有十六國。五個少數民族逐鹿中原。後來曾經兩次統一北方中國的也是兩個漢化,實行漢族文化的少數民族的人:前秦的符堅(他是少數民族,具體哪個忘記了),還有北魏的拓跋氏(拓跋氏的另一支到了今天的西藏青海地區,最終形成了藏族)。上面兩個少數民族都靠著漢化,也就是同中原的先進漢族文化同化而統一了北方中國。而這時南方中國則由南渡的東晉王朝統治,大量的北方人口(約佔八分之一)湧向南方中國,促進了南方中國的開發。
統一中國的隋朝和唐朝,他們的統一者也是漢化的少數民族,如李唐是西域的沙陀人後裔。這時中國又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匈奴等民族被漢族同化。漢族的含義也不再是漢朝時漢族的含義,而是包含了匈奴等少數民族,匈奴等民族退出了歷史舞台。

3,唐朝末年,中國再度分裂,這時又是有好幾個少數民族對北方中國進行了統治。中國又進入了民族大融合,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到宋朝時期,宋朝統治淮南地區,其民族是唐朝大融合時的漢民族;遼國則包括了原本住在遼國的漢民族,其人口可能佔大多數,還有契丹和北部的其他少數民族,可能也包括高麗人。西夏則是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和唐宋時居住在西夏的漢族。
上述三個國家除了宋朝本來就是漢族國家外,西夏和遼國金國(金國後來代替了遼國)經過200多年的統治,都不同程度的漢化,都採用了漢民族的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統一中國,中國在全中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在採取漢族文化和保留本民族文化中斗爭了90多年,除了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地區的蒙古人沒被同化,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的蒙古人都被漢化了。元朝因為濫發紙幣而引起通貨膨脹,激起人民的反抗後,蒙古的上層王公被明朝逐回了漠北。
4,元朝時期是全中國范圍民族大融合形成的重要過程,明朝清朝延續了元朝的全國范圍民族融合過程。元朝以後的中國,都是在今天中國的大致范圍內而統一的,中華民族大致形成。這時的漢族包括了被同化的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在內。
在明朝後面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滿蒙統治中國,最終也被漢族同化了,當然除了上層王公除外,而即使是上層王公也採取了漢族的文化,在文化上跟漢人沒什麼兩樣了。
清末,中華文化碰上了從所未有的強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華文化奮起抵抗,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而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以幾千年華夏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認同是以對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為基礎的。
中華民族不是隨便就提出的一個名詞,就像美利堅民族一樣,都是以共同的文化為自我認同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執泥於漢族,非漢族是不能說明古代中國的變遷的。因為漢族的內涵本來就是隨時在變的。現在的漢族,他的祖先可能是匈奴人,也可能是鮮卑人,也可能是蒙古人,漢族本來就是幾千年來華夏無數個民族大融合形成的。

㈤ 中國是怎樣形成的

沙漠是乾燥氣候的產物。就世界范圍而論,乾燥氣候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等因子有關。中國的沙漠是在乾燥氣候和具有豐富的沙質來源等自然條件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發展演變而成的。若單就緯度來說,中國的西北、內蒙古等地區,是不應該成為乾燥氣候區域的。但由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帶,中國的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風的影響,夏季降水的水汽來源主要來自西南、南和東南沿海。而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則深居歐亞大陸中部,距海洋遠,特別是它的南部和東部邊緣有許多高大山系,阻擋了夏季風表的深入。冬季,歐亞大陸處於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下,加之本區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乾燥的大陸氣團和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從而使這里異常乾燥寒冷。這樣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就終年處於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乾燥大陸性氣候的溫帶、暖溫帶乾旱區,而乾旱盆地周圍的豐富沙源又成了沙漠形成的物質基礎。此外還有人為的原因,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和盲目開墾,破壞了森林草原;或因戰爭等原因毀壞了乾旱地區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不斷擴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陝北榆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歷史上曾經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窪地和坡地上分布著相當數量的「沼澤叢林」,但後來因濫墾大肆破壞草原,致使長城以外60多公里寬的地帶變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㈥ 新中國成立的資料 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 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6)新中國是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1979年起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重點放到現代化建設上。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㈦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中原部落向周邊發展,與周邊部落融合成華夏族,擊敗南方部落,向南方進軍,融合許多南方部落,形成漢族,北方民族大量融入漢族,東北及新的北方民族先後入主中原,同時向西發展,逐漸與漢族及其他民族形成政治共同體並向青藏高原發展,形成中國的雛形。

㈧ 新中國是怎麼建立的,求詳情!

解放戰爭打出來的。
具體來說:
20世紀初年,當時中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列強分割利益,大資產、買辦掌控社會資源,社會混亂,可謂不破不立,用孫中山的話說,就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國,仍然醞釀一場大的變革,各種政治思潮風起雲涌。此時共產主義思想不聲不息地流傳進了中國,悄悄在地下生長,後來慢慢長到了地上,雖然只是星星之火,而且主要表現形式只是學者理論,如李大釗等人,但總也在影響著一些人。各地慢慢形成了一些共產主義小組,一方面交流討論,一方面形成政黨雛形。1921年,一些志在用政治斗爭改變中國的人在一起在上海開了共產黨一大,當時全中國黨員共50多人,參加一大的代表10幾個人。(電影《建黨偉業》中,周佛海還是誰的夫人說了聽說他去開一大,說了一句「一個黨50幾人,真是笑死人了」)
就此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從它成立的一開始時起,其政治手段就已經確定,因為當時中國的局勢用上層政治斗爭來實現政治理想幾乎不可能,國民黨都斗不贏,何況他們這幾個人。所以他們立志要通過「革命」來奪權,最初的日子裡,他們主要就是宣傳、策動,在城裡組織工人和無業人員搞暴動等,他們主要活動的地方在上海、廣州、武漢等大城市。他們嚮往著如同巴黎公社一樣控制一個城市,實施他們的政治模式,以此昭示天下,或者如同俄國十月革命、中國前革命黨人的南昌起義一樣,一聲槍響,全國蜂起。可是中國當時的局勢,以及他們當時的弱小影響力,也註定了他們的這些路線實現不了。但是,必竟,在這些斗爭中,他們的聲勢不斷壯大起來。
而此時,國民黨醞釀的一場大革命也到了前夕,他們敏感地意識到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盟友,於是他們漸漸和國民黨走到一起,孫中山面對當時中國革命形勢的低下,也非常欣賞中共的革命理想和決心,很認同他們。於是國共兩黨牽了手,在國民黨的廣州革命政府建立陸軍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1924年北伐,從國共合作到北伐這一段過程,是中共大規模成長的一段重要歷程,此時他們的影響力隨著大革命的風潮迅速擴大。
本來這樣下去很好,北伐一路高歌,北洋軍閥幾大家朝不保夕,革命前景如何且不說,但和國民黨共同奪取政權是指日可待。但實際上,國共合作後不久,孫中山就死了,死後各派各家爭革命政府頭把交椅的局勢已形成,如國民黨元老汪精衛、國民黨新晉的黃埔軍校校長,革命軍實際領導人的蔣介石,粵軍大佬許崇智等,都在明爭暗鬥。共產黨當然不可能爭得過他們,而且人家早想把他們清理出局了。只不過那一刻還沒到而已。而當北閥橫掃了半個中國,革命政府對中國局勢的控制局面已近在眼前時,這刻到了,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清理共產黨人,汪精衛在武漢也發動政變,清理共產黨。他們在反共的基礎上達成了共識,史稱「寧漢合流」(南京蔣政府和武漢汪政府)他們是合流了,但共產黨整得慘了,大革命的成果丟失貽盡,生存空間幾乎喪失。
需要說明的是,在一群共產黨和國民黨搞大革命時,有一群共產黨人也在搞他們的「小革命」,他們在農村開始發動群眾,宣傳革命,代表如毛澤東。而當蔣汪等清理共產黨的運動暴發後,這些人普遍認識到了,「槍桿子里出政權」,於是,幾個大革命期間在革命政府活動的重要人物,如周恩來等人,在南昌組織革命軍起義,拉起了共產黨的隊伍,與此同時,毛等各地搞農民運動的人也紛紛搞起了武裝起義,如著名的「秋收起義」等,這樣,南昌起義的部隊突圍後,四散到各地,與農村的武裝匯合在一起,在各地農村建立了武裝根據地,軍隊叫紅軍。最重要的是在江西,如井崗山,還在江西瑞金建立了政府。從此共產黨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路線。雖然這時,中共的中樞機構還在上海等城市搞地下活動,而且中樞的一些人對這些農村根據地很不以為然,但擋不住這種形勢。蔣介石對這些根據地很頭痛,但當時也只能當他們是「匪」,不可能盡全力去剿滅,因為他的軍隊要防著一些和他作對的軍閥,還要防著日本人。於是剿剿停停,總是剿不滅,根據地還越來越壯大。但是我說了,中共中央一些人對根據地不以為然,覺得他們打游擊是流寇戰術,那些中央派到根據地的領導總是瞎指揮,一會搞主力會戰,一會打縣城,紅軍損失很大,兩種路線斗爭很激烈,而蔣的剿共也規模越來越大,終於,1934年,錯誤路線的指揮導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大失敗。此時紅軍做出了一個很無奈也很英明的決定:戰略轉移,北上抗日。
轉移和北上抗日有什麼關系呢。分析這個決定,是有道理的:一方面,長征的目的地主要在陝西山西,那裡的一些地方軍閥勢力和老蔣面和心不和,共產黨的生存空間大些;二方面,那裡也有規模比較大的紅軍根據地,可以匯合;三方面,往那裡去可以走西部路線,一路上蔣勢力的控制也比較薄弱,有利於長征。四方面,當時日本全面入侵中國的局勢日益明朗(1931年九一八東北已淪陷)抗日無疑也是贏得民心,擴大實力的契機。
於是1934年,南方的紅軍先後開始了長征。長征路上,經歷了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的圍追堵截,也經歷了內部高層政治斗爭,紅軍損失慘重。但總算是轉移成功了。在北方站穩腳後,共產黨開始全力主張抗日,避免被剿,並策動張學良等人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蔣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諱,所以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的局面基本形成。1937全面抗戰爆發後,這種形勢更不可避免,1938年,西北的中央紅軍正式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也就是我們說的八路軍,後來東南的一些根據地的游擊隊又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也就是我們說的新四軍。形式上受國民黨政府領導,但實際上基本自主活動,受共產黨領導。
八年抗戰期間,共產黨一邊在敵後搞一下日本人,一邊充實軍力,擴展地盤,到1945年抗日結束時,實力已今非夕比。日本人走了,國共之間終要有個了結。這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大家繼續合作,共同組新一個政府,一種是你死我活。但顯然以毛的性格,以及共產黨對蔣的仇恨,根本不可能真正和其繼續合作,只是當時中共雖然實力大大增強,但也不敢與蔣全面戰爭,所以並沒首先挑動戰爭;而蔣那裡,也不顧社會上的一些輿論以及美國等方面的意見,堅決不想放過共產黨,所以首先挑起了全面內戰。只是他錯誤估計了共產黨的實力。
接下來的事你都知道了:從1945年到1949年,四年的全面內戰,國民黨除早期占點優勢外,幾乎一、兩年局勢就完全扭轉,共產黨已經勢不可擋,轉入了全面反攻。經過1948年至1949年初的三大戰役(遼沈、平津、淮海),國民黨的失敗已不可翻盤了。國民黨中樞轉移到台灣,留下來打的部隊也被解放軍橫掃,1949年4月,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了南京總統府。1949年10月,毛在北京正式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解放新韁,1952年解放西藏。
這就是新中國成立的過程。這也是中國甚至人類歷史上最曲折也最波瀾壯闊的一次革命史。(不帶任何政治情感,完全客觀評價)
----------------------------------
推薦你看一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是本人自認為看到過的中國有史以來最牛的兩部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其中一部,是孫紅雷等主演的《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以小見大,從幾個家庭及黃埔軍校同學之間的關系為線索,全景展現了國共兩黨從廣州大革命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歷史的恩恩怨怨,看過之後回味無窮,會對這段歷史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

㈨ 新中國的成立是怎樣的

十月一日下午三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三十萬群眾集合在天安門廣場,高舉紅旗,雀躍歡呼。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按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國旗,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新中國成立了!歡慶的浪潮迅速從北京擴展到全國各地,億萬人民欣喜若狂。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二十八年艱苦曲折的斗爭,終於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這個日子,作為開辟新紀元的偉大、光輝的節日而載入史冊。

㈩ 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的過程是怎樣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

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由此揭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大」。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至今不能統一。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

(10)新中國是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是如何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09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3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88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
人民幣去越南什麼地方可以換 瀏覽:305
美國香檳市緯度相當於中國哪個 瀏覽:434
伊朗女人戴的頭巾叫什麼 瀏覽:411
中國有哪些彩票合法 瀏覽:745
印尼進口多少冷凍牛肉 瀏覽:708
英國的地圖怎麼塗色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