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戰役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戰役

發布時間:2022-06-13 12:07:09

A.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戰役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戰役是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沈戰役。

1,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

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

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2,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

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

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

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3,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

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1)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對此反映「很難理解其中奧秘」。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人民解放軍,通盤謀劃戰略、縝密部署方案,一環緊扣一環,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於正確採納前線指揮員的作戰意圖,使戰役能很好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充分調動指揮員的積極性,譜寫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歷時4個月零19天,殲滅敵軍154萬餘人。三大戰役中,從毛澤東、中央軍委到野戰軍指揮部直到團營連等戰斗單位,把「發揮軍事民主」看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一環。

在戰役每個階段,凡屬重要決策和方針性問題,中央軍委首先要求一線部隊領導提出意見,為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中央軍委同各作戰部隊來往的數百件電報,充分體現了在統一戰略意圖下進行軍事民主協商的精神。集體謀略,是人民解放軍同心協力戰勝強敵、成就奇跡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條件。

B. 中國的四大戰役有那些

中國四大戰役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

1、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沈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沈會戰「。

2、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3、平津戰役: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 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 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4、渡江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2)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扛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台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C. 近現代經典戰役有哪些

莫斯科保衛戰(二戰時期)

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

1950年3月至5月海南島戰役(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時期,雙方參戰達200萬人以上,2000輛坦克,25萬門大炮和2300多架飛機)

D. 中國近代史主要戰役有哪些

甲午海戰;八國聯軍進北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對印自衛反擊戰

E. 中國近代的四大戰爭

一、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從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開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結束,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鴉片戰爭剛剛結束,美法兩國以武力威脅下,迫使清政府分別和他們簽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

《南京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與司法、關稅等主權,開創了以條約形式掠奪和奴役中國合法化的先例,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此,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為近代中國人斗爭的雙重歷史任務。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借口修約,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俄、美、英、法四國先後強迫清政府分別簽定了《天津條約》。1860年10月下旬,英法兩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領土又遭到進一步劫奪,外國侵略者進一步從中國攫得了大量權益,加緊了對中國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文化侵略。資本主義各國通過其公使直接向清廷施加壓力,操縱、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

大批商埠的增開,從東南沿海一直擴大到沿海七省和長江中游,又使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更為深入。外國侵略者還直接管理中國海關,更從財政上加強控制清廷,從而便於擴大其政治影響。中國的主權喪失更多,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朝鮮王室發生內亂,日本借口趁機出兵,戰火從平壤延燒中國邊境。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與日海軍激戰,北洋水師戰敗。

李鴻章下令不許出海,坐守山東威海衛。日軍分兩路,一面侵佔旅順、大連,一邊攻打威海衛,不久,大連、旅順相繼淪陷。在遼東大戰中,日軍在旅順進行瘋狂大屠殺,歷史稱(旅順大屠殺),殺死居民18000多人,全城僅剩36人,據說還是為了叫他們掩埋屍體才留下來的。

最後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被迫在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在馬關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5)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F. 在近代歷史上,有哪些比較出名的戰役

如果說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戰役,在作者看來,我心中中國歷史上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戰役就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14年,我們中國人民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付出了鮮血,付出了無數的生命,才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一切的一切都落後於日本這個當時先進的軍國主義國家的時候。中國的熱血兒郎們,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如今中國已經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了強起來的步伐。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也堅信中國明天會更加強大。因為即便是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我們也不懼艱難,如今到了我們富強的時候,我們更有力量大步前進!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人民肯定會看到中國又一次巨大的轉變。

G. 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哪幾次戰爭

.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這場戰爭所以被稱為鴉片戰爭,主要是其起因是由於中國實行禁絕鴉片的政策,並委派林則除為欽差大臣去廣東執行禁煙使命。利益受到損害的英國人開始叫囂戰爭,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僅有4000人的遠征軍,後雖兵力不斷增加,最多時也僅有20000人。這樣一支「遠征軍」遠涉重洋在完全沒有後方(盡管當時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況下,想征服一個擁有幾億人口常備軍80萬的國家,幾乎是一種海盜式的投機行為。然而在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的清政府其腐敗程度已不足形容,戰爭開始的時候,朝廷內從皇帝到大臣,幾乎沒人能說清英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當然也就無法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應付這樣一種侵略。面對著擁有堅船利炮的英軍連克廈門、定海、鎮海,繼而又攻陷寧波,外強中乾的道光皇帝在和戰之間幾經搖擺後,終於選擇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自鎖的國策,自此列強紛至沓來,開始了一百多年內憂外患戰亂頻扔的歷史;同時也打破了中國人長期以來自以為尊的心態,在極度的自尊遭打擊後而變為極度的自卑,從而在當時中國人心中談洋色變。
這場戰爭中值得關注的是林則除通過號召和組織民眾,成功地抵禦了英軍的進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抗英戰斗,給英軍以沉重打擊。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蘊藏的反抗侵略的無窮力量。
2.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1894年(按中國干支紀年為甲午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軍隊進駐牙山,根據《中日天津條約》規定(……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務省,而意圖吞並朝鮮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並占據了漢城附近的軍事要地。而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黨人達成協議,雙方已休戰,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軍隊撤回國內。清軍准備撤兵的同時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撤離朝鮮,然而心懷鬼胎的日本政府不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鮮,並於7月23日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軍隊假借朝鮮政府「授權」,驅逐中國軍隊,開始向中國軍隊進攻。8月1日,中國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電影《甲午風雲》所描繪的海戰是甲午戰爭開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抗,事實上此時的日本海軍力量並不比中國北洋水師具有明顯的優勢,雖重創北洋水師,卻未能實現「聚殲清艦於黃海」的計劃。而至二戰時,日本海軍力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幾乎與美海軍不相上下。
在經歷了海上陸上的幾場戰役失敗後,清政府中主降派戰據上風,於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場,與伊藤博文簽署了《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台灣全鳥、澎湖列鳥被割讓;戰爭賠款達2億兩白銀;並要求中國政府不得懲治間諜和漢奸……前面所提日本海軍的發展難道不是用這2億兩白銀中的一部分養壯的嗎?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開始了半個世紀中日兩國侵略與反侵略的糾纏。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與中國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然而經過明治維新,這個從苦難中發展起來的民族卻把這種苦難轉移給其他國家,尤以朝鮮、中國為甚。由於巨額的戰爭賠款,其綜合國力及軍事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並繼西方列強之後,在進入二十世紀,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1905年在中國東三省,與俄國為強佔中國領土發生戰爭;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三省;1932年發動一二八上海戰爭;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已使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達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勝利,其後的歷史會是怎樣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這其實算不上一次完全意義的戰爭,只是在某個時間某個點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發了歷史的變革,在這之後的不久,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歷史舞台。從秦始皇贏政開始到清宣統溥儀止,無論朝代更替,無論外臣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是封建政體的主要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級軍官發動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斗,卻為推翻帝制吹響了號角。這既是清王朝腐朽沒落到極限,也是孫中山數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結果。這之後雖有人費盡心機恢復帝制,只不過曇花一現,成為歷史的笑柄。
4.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將蔣介石的北伐戰爭列出,是因為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分裂以後北伐戰爭成為新興軍閥與舊軍閥的一場內戰。蔣介石雖在北伐戰爭後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黨內汪精衛分庭抗禮,國內派系林立,張學良盤踞東北;閻錫山坐鎮山西;西北馮玉祥、桂系李白黃;更小的有粵系、滇系……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卻維系著表面上的統一,也繼續著內戰不斷的傳統。
然而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的領導者不是過去的農民或者小資產階級,而是中國共產黨。
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兩支起義失敗後的只有數千人的隊伍,22年後奪取政權。這其中的曲折、艱苦、磨難、犧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堅韌的意志,如何能在這樣的斗爭中堅持下來。
5.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8月)
開始的時間真的沒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從它開始變得強大就始終不忘侵略中國,即使當權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蘊藏於民眾之中的抗日情緒卻愈來愈烈,終成燎原之勢。從台灣「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到東北的抗日民主聯軍,從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軍到七七事變的第29軍,從堅持敵後的共產黨八路軍到下面戰場上浴血的國民黨軍隊,中國與日本半個多世紀的侵略與反侵略的對抗,終以中國的全勝而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宣布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反帝斗爭的全勝。
可以想像1945年8月中旬的那個夜晚,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徹夜狂歡,歌聲、笑聲、哭聲、鞭炮聲交織在一起,渲泄著一種情緒,一種被壓抑了一百年的情緒。

H. 近代中國戰爭有哪些

近代中國戰爭,近代這個范圍你要首先弄清楚,一般我國指的是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或者最多到建國時。
分別有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俄戰爭(很多現場就在我國東北),辛亥革命戰爭,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直系奉系皖系的中原大戰,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為開始的土地革命戰爭,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解放戰爭。

I. 中國近代著名的戰役有哪些啊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將領:馬佔山 淞滬抗戰:1932年1月-3月 主要將領:蔡廷鍇、蔣光鼐 長城抗戰:1933年1月-5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徐庭瑤(關麟征、杜聿明) 熱河抗戰:1933年2月 主要將領:張學良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傅作義(百靈廟) [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大型會戰]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吉星文(盧溝橋) 本戰由七七事件所引發,中日最終談判破裂,經過數周的戰斗,日軍獨立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平津失守。從此拉開了艱苦的8年抗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冬季攻勢: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將領:蔣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這次攻勢中,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冬季攻勢是中國軍隊繼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對外主動出擊,改寫中國百年來基本上只有「挨打」的歷史,日軍亦承認這次作戰中我國軍隊的英勇。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爭從被動挨打轉入主動進攻,一掃全國民眾之頹喪之氣,樹立起抗戰必勝之決心。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將領:彭德懷、左權 中方損失約一萬七千人;斃傷日方兩萬余日本軍人、約五千偽軍;拔除據點2900多個,繳獲各種火炮50多門、各種槍5800多枝。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中國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中國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中國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第二次緬北會戰: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將領: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 在歷時兩年的緬北會戰中,中國駐印軍全殲日軍第18、第56師團,重創日軍第53師團、第2師團、第33師團和第49師團,共擊斃日軍3.3萬餘人,傷日軍7.5萬餘人,俘虜323人。繳獲大炮186門,戰車67輛和汽車552輛。中國駐印軍傷亡1.7萬人。 滇西作戰: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宋希濂、李彌(松山) 我軍攻克騰沖、松山、龍陵地區,遠征軍和駐印軍會師芒友,結束了滇西戰役。滇西作戰,自1944年5月11日開始,至1945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個月零16天,日軍共傷亡、被俘21057人。遠征軍傷亡、失蹤67364人。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5月 主要將領:劉峙、胡宗南 此次會戰,日軍雖然達成進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軍基地的目標,但傷亡慘重,多達1.5 萬餘人。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 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將領:張發奎、湯恩伯 此役為國民革命軍對日最後一役,中方死傷不詳, 日軍4000人死亡, 5000人被擊傷。

J. 中國近代史中的比較著名的戰爭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既英法聯軍及八國聯軍之後再遭強盜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四、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五、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戰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以前有什麼恐龍 瀏覽:388
如何寫中國夢 瀏覽:964
疫情印尼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57
印尼什麼游戲火 瀏覽:954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
人民幣去越南什麼地方可以換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