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男爵有哪些封號

中國古代男爵有哪些封號

發布時間:2022-06-13 18:01:53

A. 中國古代朝廷貴族封號有哪些

先秦時期

按《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尚無定論。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依據《孟子.萬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徹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襲。

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秦漢

秦朝,繼續使用自商鞅變法後定下的自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共二十級: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專門用以賞功。徹侯、關內侯食租稅或食邑,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

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時誅伐殆盡。此後,王爵僅皇族可得。早期的諸侯王國大者列郡數十,小的也有數郡,皆由諸侯王自治其國,漢廷僅為之置太傅而已,其餘丞相、內史、中尉、御史大夫之類皆王自置。經過七國之亂和漢武帝下推恩令、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制,諸王僅得食本國租稅,不得預國政。盡廢內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僕等與漢朝設置相同的官稱,改丞相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國與列郡無異。東漢王國制度與西漢後期一致,國與郡等,唯改太守為相、都尉為中尉,另置傅領王府事。

西漢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徹侯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稱國。侯國大者數萬戶、小者五百戶。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於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師則主爵中尉領之,就國則郡太守時時巡察之。東漢侯制與西漢無別,唯侯國較小,大者不過四縣、小者有僅食一亭者,東漢末年,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置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以當時蜀、吳兩國所轄邑名封之,受爵者無從收取租稅,開後世虛封先河。

漢武帝時,為籌措戰費,令賣二十等爵(關內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為人所輕。於是為將士立功者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後亦賣之。

魏晉

曹操廢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謂賜爵。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九等爵之外,曹操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作為賜爵保留,仍無封、無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鄉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國大者郡、小者縣。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南北朝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西晉諸侯王與西漢初年諸侯王相類,得專制其國。案《晉書》記載,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五等爵之公國之制同下等王國,侯國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其餘諸爵與開國爵封地稱國而封君不治國事,鄉侯至關外侯無封邑。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世襲。南朝封爵沿襲東晉,唯封君對封國再失治權。陳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廢伯爵、男爵,後復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製:置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國租稅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級:王超品,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官屬:王至侯國等置官屬。

北齊置王爵與五等爵,王爵超品,其餘諸爵視魏制各將一階,諸爵皆開國置官屬。

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五等爵後據《周禮》改制,置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十一等爵。

隋唐宋元

隋文帝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煬帝時,留王、公、侯三等爵,其餘均廢止。

唐朝,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郡侯、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國公以下,均加開國字樣,如××郡開國侯、××縣開國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稅收入(後改為領取俸祿)。封爵的主要經濟權益是憑爵品獲得永業田,數額為:親王一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四十頃,郡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縣伯十頃,縣子八頃,縣男五頃。均田制瓦解後,不再受永業田。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晉至宋,封爵的承襲分為世襲罔替、世襲兩種,前者在承襲時按原爵承襲,後者承襲的時候要比照被承襲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襲。宋朝無世襲罔替的例子。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萬戶到二百戶,共十四等。食邑數字只是虛銜,唯食實封才可以領取相應的補貼。實封最多千戶,少者百戶,每戶每月折錢二十五文,隨官俸發給,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頗低。

遼朝封爵制度沿襲唐制。

金朝封爵制度分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伯、縣子、縣男。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之初,曾實行分封制度。功臣、親屬、貴族皆有封地食邑。爵稱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等,並可世襲。各級「戶長」在封地內有徵發徭役、徵收賦稅的權利。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初,亦曾在佔領區內實行分封制,對社會經濟造成較大破壞,後不得不廢止而實行封爵制度。元封爵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有正從三品之別)、郡伯(有正從四品之別)、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實為八等十級。其中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與貴族封國王。其餘國公等爵封賜甚濫。

明朝

明朝初期參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來又革除子、男二爵,只留公、侯、伯三等,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明朝爵位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爵位的「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並無封邑。

明朝,王爵為皇族專享(開國諸大將死後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也有封世曾孫的例子;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也有封曾長孫及玄長孫的例子;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親王歲祿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由於這種世襲罔替的制度,導致後來出現舉國一歲之入不能償宗室歲祿的局面,遠支宗親將軍、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獄求飽者。

明朝另有國公、侯、伯三等爵專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襲,也有終身者。明朝的異姓封爵為: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公、侯、伯封號分四等歲祿以功為差,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這五等封爵並不屬於明朝建立後的正式封爵體系,系明朝建立前,明太祖朱元璋給戰死的功臣追贈的封爵。

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種。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從高到低共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嫡子封世子、郡王嫡子封長子),共十四個名位二十等級。奉恩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宗室封爵,分為功封、恩封、襲封、考封:以功勛受封的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為「恩封」;親王至奉恩將軍出缺,由欽定承襲的為「襲封」;親王以下,除襲封的一子外,其餘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試受封的為「考封」。襲封次數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襲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遞降,和碩親王降至奉恩鎮國公止,多羅郡王降至奉恩輔國公止,多羅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止,固山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止,奉恩鎮國公降至一等鎮國將軍止,奉恩輔國公降至一等輔國將軍止,其餘爵位皆降至奉恩將軍止;凡由本支子孫襲封者,降至最後一等均准世襲罔替;由旁支子孫襲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三次止。初封親王、郡王死時賜封號;承襲者仍稱其祖原封號,死亡,在封號下加一字為謚。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後來的雍正時怡親王胤祥、同治時恭親王奕䜣、光緒時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功臣世爵

功臣世爵封授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中的文武功臣(稱「酬庸」或「獎忠」),外戚(稱「推恩」),孔子後裔(稱「加榮」),朱明後代(稱「備恪」)等,由吏部掌管。

乾隆十六年定製,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公,分一至三等,超品;侯,分一等候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候,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輕車都尉,分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

封授,以雲騎尉為准,無論加等、進位或襲次,都以所得雲騎尉數量而定。如:得兩個雲騎尉可令為「騎都尉」;再加一個雲騎尉則為「騎都尉兼又一雲騎尉」;如又得一個雲騎尉,便又可令為三等輕車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襲次,除世襲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襲次數,如:一等公襲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其餘類推,襲次盡,改封為恩騎尉。除個別情況外,民世爵均可世襲罔替。襲爵,有並襲(即由兩爵以上合並為一爵加等進位承襲)、分襲(即原先二人之爵並襲後,可再分開承襲)。

外藩蒙古世爵

蒙古世爵共分十七等:固倫額駙、和碩額駙、郡主額駙、縣主額駙、郡君額駙、縣君額駙。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數民族上層。由理藩院掌管。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札薩克台吉、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長子之制。外藩封爵,大體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銀低於宗室世爵,如宗室親王每年支俸銀一萬兩,俸米一萬斛,而蒙古親王每年只支俸銀二千五百兩,俸緞四十匹,相當於宗室的貝勒封爵所支的俸銀。

B. 古代公侯封號大全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層次封爵
曹魏有鄉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
隋唐隋唐爵制與北周末年之制略同。國王更名為親王(正一品),以封皇子;郡王(從一品)封授宗室,唐中期以後異姓功臣亦有封郡王者。廢縣王。王以下是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隋從一品,唐正二品),開國縣公(隋從一品,唐從二品),開國縣侯(隋正二品,唐正三品),開國縣伯(隋正三品,唐正四品),開國縣子(隋正四品,唐正五品),開國縣男(隋正五品,唐從五品),共九級,主要封授異姓功臣。
宋承唐制,但略有變化。爵稱是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共十二等。後嗣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不再封授。郡公以上,主要是皇親宗室封爵,其中郡王、國公也封授重要功臣。開國郡公以下,是異姓封爵
元封爵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有正從三品之別)、郡伯(有正從四品之別)、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實為八等十級。其中只有郡王、國公封授在世的皇系、功臣,其餘爵稱均用於封贈。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宗親封爵除嫡長子外,皇帝諸子封親王;親王諸子封郡王;郡王諸子為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玄孫為鎮國中尉,五世孫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並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
清代爵位名稱、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之分。爵位為世襲,故又稱世爵。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分三等)、輔國將軍(分三等)、奉國將軍(分三等)、奉恩將軍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一子封為世子、郡王一子封為長子),共十四個名位二十等級。宗室封爵,分為功封、恩封、襲封、考封:

C. 古代王爵封號

晉至明的國王(親王)爵的名號一般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傳統上以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接下來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等一檔次。

此外後來設立的省、州名也有用來作為國王、親王封號的,例如肅王,得名於肅州:相王,得名於相州。此外也有把兩個國名合二為一的二字國王,例如「吳越國王」,此屬特例。

宋景佑三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章得象等評定三等國名。

歷經兩宋,但凡親王即位為帝後,該封國不予封,大國:趙、晉(太宗)、韓(真宗、欽宗)、梁、宋、升(仁宗)、益、蜀(高宗);次國:曹、慶(仁宗)、壽(真宗)、潞、定(欽宗)、延;

小國:舒、英(寧宗)、觀、滑、康(高宗)、潁(神宗)、光(神宗)、寧、襄(真宗)、均(哲宗)、嘉(寧宗)、端(徽宗)、恭(光宗)、建(孝宗);以上不封。

秦、齊、魏、燕、楚、魯、陳、吳、越、夏、商、周、漢、唐、徐、冀、雍、揚、益、鎮、鄧、邠、兗、荊、鄆、涼以上為大國;衛、鄭、蔡、許、代、瀛、岐、隨、邢、涇、廣、福、華、宿、密、蘇、相、婺以上為次國;江、滕、向、黃、紀、譙、原、弦、祁、鄶、耿、介、道、酆、蔣、

簫、郕、譚、霍、夔、萊、郇、鄅、郯、笍、薛、鄖、莒、鄣、羅、郜、鄎、戴、桐、遂、管、沈、虞、應、息、任、崇、滎、扈、濮、巢、觀、安、申、虢、邾、杞、賈、鄶、䢵、巴、夷、谷、頓、麋、黎、葛、蓼、項、聃、茅、胙、庸、鄀、牟、權、甘、祭、尹、溫、毛、樊、成、

單、劉、鞏、鄘、韋、鬲、杜、呂、皖、留、邰、鄠、郿、焦、宛、酇、穰、葉、郢、鄢、湣、劇、費、繒、郚、隴、范、程、鄱、鄃、潘、涪、遼、贏、絳、汲、梧、軹、營、翕、秺、藺、易、鄗、洮、昌、翟、陸、淄、卞、綸、盧、翼、鄒、房、褒、沛、邳、彭、竇、鄂、鄴、薊、

汧、沔、沂、肅、岷、郳、鄯、莘、順、渝、郫、蒲、酅、豐、棣、儀、懷、永、盛、濟、信、義、睦、丹、恩、簡、忻、韶、循、願、雅、通、虔、資、昭、欽、珍、漵、集、和、衡、會、撫、岳、袁、桂、蘄、灃、深、洋、鄜、瓊、茂、衢、澶、德、吉、景、郴、博、賀、惠、潤、

秀、邗、頜、郃、潛、廬、澤以上為小國。

漢至明較低的郡王爵封號一般為兩字,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為王爵封號的特例,例如「恩王」、「義王」等。

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詞,加在「和碩親王」或「多羅郡王」稱號中間,例如「和碩睿親王」、「和碩寶親王」、「多羅克勤郡王」等。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二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國王」「親王」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定陶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定陶、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明清時王爵常被世人尊稱為王爺。

(3)中國古代男爵有哪些封號擴展閱讀

一字王,指封號為一字的王爵。一字王為國王及親王,國名基本上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一般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

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其中晉王最為尊貴,稱帝數量最多,如晉王李克用,晉王楊廣等。接下來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一檔次,後世王朝的國號也大多來源於這些封號。著名的一字王有魏王曹操、秦王李世民等。

較一字王地位僅次的為二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國王」、「親王」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一、二字王的區別從晉朝延續到明朝,清朝的規則與前代有所不同,因為其用美字封王,故出現了二字親王、一字郡王。

D.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爵位封號是專屬於某個人,獨一無二的

漢末三國 壽亭侯,武鄉侯
隋唐時期 褒忠壯公段志玄 河間元王李孝恭 鄖節公殷開山 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有許多大臣追封的爵位都是獨一無二的。
宋朝 鄂王岳飛

E. 古代貴族都有什麼封號

每個朝代不一樣。周朝實行五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到了秦朝,似乎之後侯。 漢朝的爵位是王、侯。侯又分鄉侯、縣侯和亭侯,接著是列侯。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漢朝有兩個公,就是操莽。有一個萬戶侯梁冀。 晉一度實行過五爵制,後來廢除了子爵和男爵,實行三爵制,還一度廢除伯爵,實行兩爵制。當然,還有王。 剩下的王朝,我就不敢說是漢族的了。

F. 中國有哪些人被封男爵

柳慶
柳慶,字更興,生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魏解(今山西永濟)人。天性抗直,無所迴避,為當時少有的直臣
廣陵王元欽的外甥孟某,經常逞凶作歹,經人告發,被柳慶囚捕。元欽派人申辯孟某無罪,孟某身陷囹圄竟有恃無恐,還威脅柳慶。柳慶便召集群僚,公布孟某罪狀並將其笞殺。大統十三年(547年),柳慶被封為清河縣男爵,兼計部尚書右丞。
書堂山_書堂山人

歐陽詢才高八斗,又機遇不差,什麼朋友不好交,偏偏與後來成為天子的唐高祖李淵交誼甚篤,因此被李世民視若父輩,仕途怎會不通達,一路下來,烏紗越換越大,官任銀青光祿大夫、給事郎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等職,封勃海縣男爵。

G. 中國古代公爵、侯爵和伯爵的封號都有哪些

樓主已說不是問爵位等級和名稱,在此也就不贅述了。古代根據朝代不同 對於樓主所說的封號也各有不同的叫法。以下以真實歷史人物為範例,略舉幾個有代表性的:
戰國 趙國名將 李牧 武安侯
漢代 竇太後的侄子,大將軍 竇嬰 魏其侯
三國 蜀漢丞相 諸葛亮 武鄉侯
東晉 謝安之侄 名將 康樂公
唐 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 李旦 未即位前封為曾封為殷王,後改封豫王、冀王、相王 後又被加封為安國相王 在其王號前加"安國」二字 唐代王號基本上是冠以地名
宋 岳飛 生前為封武昌郡開國侯死後加封為鄂王
明 大將軍徐達 中山王
清 李鴻章 一等肅毅伯
諸如此類 很多很多 如果是樓主所說的XX公 XX侯之類,基本是根據其平時所行所為來取封號,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其實樓主可以去看看謚法和尊號。很全面的說明了一些封號的原因~有的還挺搞笑的~

H. 在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公爵侯爵伯爵的封號有那些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漢 制,列侯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三國 魏 定製: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內侯。 晉 亦有縣侯。 南朝 陳 置開國縣侯。至 宋 始廢。《後漢書·孝桓帝紀》:「封 超 等五人為縣侯。」《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皆以其縣中渠帥為縣侯。」
兩晉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舉例:
王爵 春秋戰國時的楚莊王 吳王 漢朝的中山靖王 明朝的梁王 清朝的醇親王等。漢以後王爵一般都是皇子、皇帝的親兄弟或延恩繼承的王。
公爵 春秋時的晉文公重耳 秦穆公 嬴任好
伯爵 夷伯 曹國
侯爵 內鄉侯、漢壽亭侯(關羽)

I. 古代王爵做為中國古代歷史帝王籠絡人心的勛爵制度,它都有那些封號

封號是帝王、君主加封、賜予的稱號。在中國,封號最遲自周朝開始,直至清王朝伴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在歐洲,封號自封建時代開始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國家一直存在;「封號」與「分封」一樣,很大一部分體現在「爵位」的賜封。

中國封號的歷史
漢語「封號」與「封建」一詞密切相關。「封」最初含義不是後來組成固定詞彙「封建」(其原意即「帝王以土地、人民、爵位、名號賜人」之意), 「封」字開始與「豐」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狀如「植樹於土堆」之形,而植樹在此是為了劃界,「封」即表示「起土界」、「疆界」或者說「田界」的意思。許慎《說文·土部》所訓∶「封,爵諸侯之土也」只是引申義,而非本義;《說文》說「封」字「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則受戰國之後人民追述的影響。

據出土的商朝甲骨文考證,中原地區至少自武丁即已存在許多封國。武丁加封有功的武將,封地被稱為「侯×」,如封在「雀」地的被稱為「侯雀」;封出去的兒子則被稱為「子×」,如封於「鄭」地的稱為「子鄭」,封於「宋」地的被稱為「子宋」,那時還有分封出去的夫人,也都相應地依所封地叫「婦龐」、「婦邢」等;對一些承認商朝的宗主權的鄰國,武丁也依其原有的國名給一個封號,如:周國受封為「周侯」,還有「井伯」、「虎侯」等。「侯」、「伯」是他所頒的爵位,「婦」、「子」本屬其家庭關系,也就當作了爵位。史學家認為中國商朝後期已經有了很完備的封建制和隨之產生的「封號」制度。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男爵有哪些封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
人民幣去越南什麼地方可以換 瀏覽:305
美國香檳市緯度相當於中國哪個 瀏覽:434
伊朗女人戴的頭巾叫什麼 瀏覽:411
中國有哪些彩票合法 瀏覽:745
印尼進口多少冷凍牛肉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