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環境如何

中國環境如何

發布時間:2022-06-14 00:10:26

⑴ 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是怎樣的

伴隨著中國粗放式製造業擴張達到極限,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金這一中等發達水平的時候,中國同時也進入了環境壓力高峰。

如果說四萬億之前的環境污染還只是個別局部現象,而今就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了。2012年入冬以來的全國性霧霾天氣,再清楚不過地揭露了中國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和生態的極端脆弱性。

當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藍色的天空都成為民眾的奢望之時,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之嚴重就可想而知了。

1、污染范圍廣

地域廣:從環境污染的地域來看,已經從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迅速蔓延至全國。最近三四年,中西部地區加大了開發力度,低端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凸顯出來。昔日清澈見底的一條條小溪變成臭水溝,已不再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個別現象。

空間廣:從環境污染的空間分布看,從天空到海洋,從陸地到河流,從地表到地下,無論是空氣、水源還是土壤,都廣泛地被嚴重污染。

2、污染程度高

水源:我國人均水資源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本就匱乏。中國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然而據新華網報道,對118個城市連續監測數據顯示,約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基本清潔的地下水只有3%。近兩年,我國水源惡性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去年春節期間廣西一家企業將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導致龍江河鎘污染;今年1月,山西長治苯胺泄漏事故引發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

在水資源總量2/3的地表水中,污染問題同樣嚴重。據2006年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V-V類和劣V類水質佔比達到32%和28%;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評價成果,84個湖泊中常年呈現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有48個,佔比達到52.4%;根據2000年評價的633個水庫中,62%為中營養水庫,38%為富營養水庫,貧營養水庫還不及1%。

土壤: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萬畝;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佔地和毀田的約有200萬畝,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由此,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空氣:目前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遭到破壞三個方面。中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以華中酸雨區為重。

據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准。

3、污染程度堪比史上最嚴重

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災難在歷史上並非罕見,然而,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堪比史上最嚴重。比如,臭名昭著的倫敦大霧與今日的北京霧霾當屬同一級別。

據記載,1952年12月倫敦,在濃霧彌漫的四天時間里,死亡的人數就達4000多人,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醫生的回憶錄表明,當時醫院人滿為患根本無法收治。有研究稱,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達到8500多人。

⑵ 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如何呢

中國生態環境是指人們生活環境的狀況。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垃圾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環境在惡化,局部環境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在逐漸擴大。

水土流失嚴重:

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中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沙漠化迅速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草原退化加劇:

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於草原的嚴重退化,從而導致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森林資源銳減:

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採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後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⑶ 中國的自然環境概況是怎麼樣的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南部,東南瀕臨太平洋,西北深處亞洲大陸腹地,西南為青藏高原與南亞次大陸接壤。全國約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縱跨50個緯度,長達5500km;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至帕米爾高原,橫貫62個經度,東西距離5200km。在這廣闊的土地上,地貌復雜,氣候多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一、地貌

中國地質條件復雜。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內外營力所塑造的地貌類型齊全,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常態地貌。其中,山地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3%、高原約佔26%、丘陵約佔10%、平原約佔11%、盆地約佔19%。整個地勢西高東低,以青藏高原為最高點,自西向東呈階梯狀逐級下降,並通過寬闊的大陸架,將中國大陸和太平洋大洋盆地連接起來。境內有兩條山嶺組成的地貌界線,明顯地將大陸分成三級階梯。西面一條是由昆侖山—祁連山—岷山—邛崍山以及沿橫斷山脈3000m等高線;東側一條則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線。最高一級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面積約達2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橫卧著一系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與祁連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部是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山嶺間鑲嵌著無數大小盆地。第二級階梯海拔1000—2000m,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組成。如阿爾泰山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山脈、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等。沿著東北走向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直至海濱,則屬第三級階梯,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還有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一般統稱為東南丘陵。前者海拔在200m以下,後者海拔大多在500m以下,只有少數山嶺可達到或超過1000m。這一階梯東部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大陸架,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水深大多在200m以內。這種西高東低直迄海洋的地勢特點,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她,供給大量水汽,對我國的氣候和農業生產都有良好的影響。

二、氣候

中國氣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類型多樣。按照溫度的不同,從南到北,包括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等6個熱量帶。按水分條件,由東南向西北,又可劃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山多而高,氣候的垂直分布,更增加了氣候類型的復雜性、多樣性。雖然各地帶的氣候互異,但大陸性季風氣候,則是中國氣候的共同特徵,主要表現在:

1.冬夏風向更替明顯

冬季氣流主要來自高緯度地區,風向偏北,寒冷而乾燥;夏季氣流源自低緯度海洋,風向偏南,暖熱而濕潤。

2.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也大,冬夏極端氣溫較差更大

與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特別是和亞歐大陸西部相比,中國冬季氣溫要相對低得多,而夏季氣溫卻比較高。如黑龍江齊齊哈爾(47°23′N),1月均溫是-19.6℃,7月均溫為22.6℃,年較差達42.2℃;而與其緯度相近的法國巴黎(48°58′N),1月均溫是3.1℃,7月均溫為19℃,年較差僅15.9℃。兩地相比,1月氣溫,齊齊哈爾比巴黎低22.7℃,7月氣溫卻要高3.6℃,年較差大26.3℃。

3.區域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年降水量自東向西北迅速遞減

年降水量最多的西南地區(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南坡)和東南地區(特別是台灣山脈東坡)達2000mm以上,最乾燥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在降水季節分配上也較為懸殊,夏季雨量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大部分在10%以下,而且年降水變率都很大,多雨的江南,年降水變率也有10—15%,至於降水較少的北部和西北內陸地區,年降水變率可達30%以上。

4.雨熱同期

即降水最多的季節,一般也是氣溫最高,植物生長旺盛,需水量最大的季節。

5.影響我國氣候特徵的因素

(1)緯度位置

這是決定太陽輻射和熱量條件、影響氣候特徵的基本因素。我國南北之間緯度差達50度之多,東半部自北向南可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但是,西半部由於青藏高原的突起,打破了上述溫度與緯度之間的關系。在這些熱量帶中,又以中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面積最廣,熱帶也有一定的比重。特別是我國亞熱帶因受季風影響的范圍廣,溫度高,降水多,成為世界上亞熱帶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也是世界上許多珍貴、稀有、瀕危植物與動物的「儲存所」。南方的熱帶,則為我國利用和開發熱帶植物資源提供了重要基地。

(2)海陸位置

這是決定著海陸間熱力差異,造成冬夏不同的溫壓場而形成季風環流的根本原因。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由於海陸物理性質不同,導致表面熱量差異,使冬夏季在大陸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溫壓場,而產生明顯的季風環流。海陸兩者面積愈大,季風也愈明顯。因此,中國受季風影響最為深刻,除了受青藏高原屏障阻擋的西北內陸地區外,廣大東部和南部地區,甚至包括青藏高原很大一部分地區,均受夏季季風的影響而表現季風氣候的特徵。

(3)地形的影響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復雜的地勢,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全國分布著許多不同走向的高大山脈和西南部隆起的青藏高原,使得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所形成的氣候更加復雜化。從大興安嶺、太行山到西藏波密一線以東的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濕氣向西北運行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又是孟加拉灣氣流從低空入境的嚴重障礙。同時,東半部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層層阻擋冬季寒潮自北向南運行,致使我國不同熱量帶的氣溫、降水量差異明顯,而且,各種地貌類型,又對局部地區的氣候產生影響。如高山使氣候產生垂直分異,向風側成為多雨中心,背風盆地成為高溫中心,等等。由於高山屏障,使西北內陸地區氣候變得更為乾旱,但高山從高空攔截較多的水氣,又可使乾旱地區出現不少成片的森林和草原。

(4)大氣環流

這是支配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青藏高原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的大氣環流形勢極為復雜。總的來說,中國各季氣流的運行和變化是受到西伯利亞高氣壓、印度次大陸低氣壓、北太平洋高氣壓和阿留申低氣壓等四大活動中心的控制。在冬季,西伯利亞高氣壓籠罩亞洲大陸,風從北冰洋經蘇聯西伯利亞和蒙古奔向中國南方,吹入海洋,因而中國東半部風向大都是東北風或西北風,由於空氣乾冷,就加強了冬季季風給中國帶來的寒潮,所以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冬季普遍寒冷而乾燥,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冬季較冷的國家。在夏季,大陸上變成低氣壓區,而海洋上的空氣壓力增大,空氣從潮濕的海洋吹向大陸,所以中國大陸夏季盛行從東南方太平洋高氣壓和西南方印度洋高氣壓帶來的氣流。中國除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吹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孟加拉灣與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給中國帶來充沛的雨量,使中國東南半壁成為世界上同緯度雨量較多的地區。

三、土壤

中國土壤的形成與發展是與氣候、各種化學類型的成土風化殼、多山的地形以及植被類型有關。如就大氣候與土壤的關系來說,中國東部和東南部濕潤區,雨量充沛,土壤中可溶性鹽類易被淋洗,所以主要是酸性森林土;從北到南依次出現: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磚紅壤。到了半乾旱區,雨量較少,石灰易被保持在土層中,就出現各類鈣質草原土;在北部溫帶有黑鈣土、黑壚土、栗鈣土。在西南部青藏高原上有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在最西部乾旱地區,土壤中石灰和石膏都保持在表土層,出現各類荒漠土,並有大面積的鹽鹼土。

1.紅壤、黃壤類

此類土壤包括濕潤熱帶的磚紅壤和濕潤亞熱帶的紅壤、黃壤和黃棕壤。

(1)磚紅壤性土和磚紅壤

這是熱帶季雨林、雨林區域土壤,具有明顯的富鋁化特徵,呈強酸性反應(pH4.0—4.8),氮、磷、硫、鈣、鎂等營養元素都極貧乏。

(2)紅壤

這是濕潤亞熱帶氣候下酸性風化殼上所發育的土壤,呈強酸性反應(pH4.0—5.5),表層腐殖質極薄,鈣、鎂、錳、鈉和全磷量都很低。

(3)黃壤

這是強酸性土壤,其氣候條件較紅壤為濕潤。風化殼的厚度較薄,鈣、鎂、氮、硫含量都極低。

(4)黃棕壤

這是在北亞熱帶或中亞熱帶中山帶濕潤氣候下,在酸性母質上發育而成的。呈弱酸性反應(pH5.0—6.0),具有棕壤向黃壤過渡的性質,土體中鹽基大部已淋失。

2.灰棕壤類

此類土壤包括寒溫帶的棕色針葉林土和溫帶北部的暗棕壤,呈強酸性到中酸性,代換性鋁含量較高,鹽基飽和度很低,鉀、鈉、鈣、鎂、氮、磷、硫等含量貧乏。

(1)棕色針葉林土

這是在寒溫帶落葉林下發育而來,分布於黑龍江沿岸台地、丘陵和大興安嶺山地。呈強酸性或中酸性反應(pH4.5或5.0—6.0),代換性鹽基含量低,而代換性鋁含量很高。

(2)暗棕壤

這是在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下發育而來,分布於東北東部山地,表土層腐殖質含量較高,呈中酸性反應(pH5.0—6.0),鹽基飽和度在表層較高。

3.棕壤類

此類土壤包括暖溫帶的棕壤和溫帶的灰色森林土與淋溶黑土,呈中酸性到微酸性反應。

(1)棕壤

這是在落葉闊葉雜木林和落葉櫟林下花崗岩母質發育而來,主要分布在濕潤溫帶近海的山東、遼東半島和遼南、河北山地丘陵,呈微酸性或中酸性反應。鈣含量豐富,鐵、鋁極為貧乏,而二氧化硅含量有所增加。

(2)黑土

這是在自然植被為雜類草草甸,成土母質為第四紀更新世粘土沉積物,部分為基岩風化坡積物發育而來,分布於溫帶半濕潤氣候下的東北平原。表層腐殖質層厚約100cm,腐殖質含量3—6%,高的達15%。呈微酸性反應(pH5.5—6.5)。氮、磷和代換性鈣含量高,自然肥力高,保水保肥好。

4.石灰質森林土類

此類土壤分布於中國東部濕潤區自北到南由碳酸鹽風化殼發育形成的各類森林土壤,呈中性到微鹼性反應。

(1)褐土

這是在落葉闊葉雜木林下石灰岩、黃土、碳酸鹽沖積物上形成的,分布於旱季明顯的濕潤暖溫帶。呈中性到鹼性反應。有明顯的碳酸鈣層,富含鹼土金屬、鹼金屬和積聚鈣、鈉、鎂、鐵、鋁化合物。速效性氮、磷、鉀多,肥力高。

(2)黃褐土

這是褐土向黃壤過渡的中間形成物,在含有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下帶石灰性母質上發育而來,分布於半亞熱帶。上層呈微酸性或中性反應,下層呈微鹼性到中鹼性反應。代換性鈣、鎂占優勢。

(3)黑色石灰岩土這是在落葉、常綠闊葉樹混交林下植物殘體經過腐解與鈣結合發展而成,分布於亞熱帶石灰岩地區,呈石灰性反應(pH6.5—8.5)。表土有機質6.0—7.0%,氮、磷、鉀含量多。

(4)紫色土

這是由石灰性紫紅色沙頁岩發育而成,分布於長江以南的濕潤亞熱帶。表土呈微酸性或中性,底土呈中鹼性反應(pH6.5—8.5)。鈣、鎂、鈉和硫化物含量豐富,磷、鉀含量亦多。土壤肥力高。

(5)磷質石灰土

這是分布在中國南海諸島上的珊瑚石灰岩,其上生長著肉質常綠海葉灌叢、矮林。表土是磷質、石灰質和鳥糞等有機質的復合體,呈中鹼性或強鹼性反應(pH8.0—8.5)。上層有機質含量可達10%,氮1.0%,全磷(P2O5)30%,鈣(CaO)40%以上。

5.黑鈣土、栗鈣土類

此類土壤包括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各類碳酸鹽風化殼所形成的草原土壤,其中有分布於東北平原中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鈣土,分布於內蒙古中北部的典型草原土壤——栗鈣土,分布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下黃土高原東南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壚土,以及分布於羌塘高原中、南部海拔4400—5200m高原上土壤——高寒草原土。土壤均呈鹼性反應,有鈣質層,不含石膏。

6.荒漠土、鹽鹼土類

此類土壤包括:分布於溫帶乾旱氣候下北疆一帶的灰棕漠土,分布於暖溫帶極端乾旱氣候下南疆和河西走廊一帶戈壁灘的棕漠土,分布於西藏北部,海拔4200—5400m山原上的高寒荒漠土,分布於塔里木盆地等處的荒漠鹽土,分布於北方濕潤或乾旱地區的內陸鹽土和濱海地區的鹽鹼土。土壤中含相當量的氯、鈉和硫。

7.草甸土、沼澤土類

此類土壤包括中國各氣候帶受過量降水條件影響所形成的草甸土、高寒草甸、沼澤土及水稻土。

8.風砂土

此類土壤在乾旱溫帶和極端乾旱暖溫帶分布較廣,半乾旱溫帶也有分布,由於它成土作用微弱,土壤性質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母質性狀。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土壤類型隨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出現的垂直分異現象普遍存在。現將中國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帶譜列於表3—1。

表3—1 中國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帶譜

表3—1 中國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帶譜(續)-1

從表3—1可以看出,由於溫度和降水的地區差異,在不同的緯度和經度地帶,山地土壤垂直帶譜的結構顯然不同。但是,每一山地垂直帶譜總是在該山地所處的緯度水平地帶的基帶上發展起來的,是水平地帶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了植被、土壤等水平分異規律。

⑷ 中國周邊的地緣環境和安全環境問題怎麼樣

21世紀初,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與發展使周邊安全環境呈現出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並存的局面。

與此同時,周邊安全環境在地緣方向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表現為「陸穩海動、陸緩海緊」和「北穩、南和、東緊、西動」的不同態勢。在外部因素中,美國則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因素。

(4)中國環境如何擴展閱讀

我國當前安全環境中不穩定因素有:腐敗多發、法治欠彰,考問著政治安全;地緣紛爭、強權作梗,威脅著國土安全。

同時,人均資源佔有量低,進口國外能源受諸多影響,維護資源完全是長期問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朝鮮半島無核化未獲實質性解決,國際核材料流和非法販運風險上升,核安全威脅始終存在。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

(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

(3)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⑸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狀況怎樣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

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

我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沙漠化迅速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森林資源銳減。我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採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後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5)中國環境如何擴展閱讀:

且我國的大氣污染和環境污染及其嚴重。大氣污染嚴重。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

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變的中介。與此同時,也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

1978年以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葯等,1978年以後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⑹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是什麼怎麼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每年產生8.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約為46%。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和農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在全國蔓延。荒漠化與沙化災害目前,中國土地總面積的27.3%為荒漠化,荒漠化面積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從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沙漠化迫使內蒙古部分地區的居民搬遷。

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是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喚醒全民族的生態危害意識,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盡可能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利用資源和改造自然環境,但我們不能無拘無束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能無視自然規律改變自然環境,不能犧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⑺ 如何看待現在中國的國際環境

資源和環境是不可分的,資源的實質就是環境,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護環境。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資源高消耗、環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實際上我國高速經濟增長是以巨大的生態環境污染為代價的。近20年來,我國在總體上承襲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事實證明,此種模式只能帶來更嚴重的污染。我國目前環境污染現狀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1、水體污染現狀
(1)、地表水體嚴重污染
根據國家環保局2011年的統計調查的139座主要水庫中,水污染極為嚴重的劣V類水質水庫有8座。四大海區沿岸近海海域水質惡化日趨明顯。重點河口、海灣、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較為嚴重。
(2)、地下水體嚴重污染
據環境保護部門對我國118個城市地下水監測資料的評價,污染較重的城市有76個,佔64%,污染較輕的城市39個,佔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個,不足3%。
(3) 、降水酸化正成為新的污染源
調查表明,以煤煙型為主的大氣污染導致酸雨的覆蓋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呈明顯的區域性特徵。水污染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約因素,嚴重威脅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2、大氣污染現狀。國家環保總局對全國大城市的空氣狀況進行監測,發現污染最嚴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個;污染程度較重的城市相當於世界發達國家20世紀50一60年代嚴重污染時期的水平,1998年大氣污染的狀況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污染類型可分為煤煙型、汽車尾氣型、煤煙+汽車尾氣型和復合型。

⑻ 中國有著怎樣的地理環境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部,東南濱海,西北深入大陸內部,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東、南部逐漸低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峭壁深谷的西南橫斷山脈,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區,有面積遼闊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沖積平原,也有河流如織的水鄉。

⑼ 我國環境的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環境污染中,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問題。
造成嚴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個方面的原因:
1、發達國家的污染環境的企業,大量搬遷到發展中國家。我們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大量引進這類企業,還給予各種優惠政策。
2、國內一些中小企業,不重視保護環境。甚至凈化污染物的設備只是擺設,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設置的,平時隨意排污。
3、政府有關部門只追求經濟指標,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現的重大污染事件,都與政府有關部門的瀆職有關。
4、對於造成污染的企業,處理不力。發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徵性的罰款,起不了警示作用,當地政府甚至於包庇縱容。
5、對於洋垃圾走私的處理不力,以至於有的地方、有的人敢於從國外搞了洋垃圾來賺錢,卻污染了自己的環境。
6、城市的盲目擴大、發展,忽視公共交通,不切實際地發展私家車,造成交通堵塞,機動車尾氣排放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7、農葯、化肥的過量使用。
8、城市垃圾沒有好好處理,沒有分類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中國環境問題及水資源問題解決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1、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10、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

下面就中國水資源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加以論述

資源有限

中國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地區,由於水資源短缺與過度開發及水污染問題加劇,目前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的水資源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十三億人口,目前人均水資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由於水資源分布極端不均,主要集中在雲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嚴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後天殘缺的問題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這為水資源帶來更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六百多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七,但還有近三百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絕大多數的鎮沒有污水處理廠,地下水污染嚴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狀況不佳,污水處理的監管機制亟待建立。

浪費嚴重

專家指出,我國現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十分嚴重。農業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輸水過程中就滲漏損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為現有用水設施技術落後,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講節約、鋪張浪費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專家坦言,我國多數城市水資源實際漏失率全國平均數應在30%以上。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唯一出路

水利部長汪恕誠日前再次強調,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專家提交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認為,解決我國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實踐證明,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乾旱缺水問題唯一的選擇。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專家也指出,目前,隨著全社會節水意識的提高和政府相關措施的落實,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全國年用水總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斷提高,節水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國民經濟近年來以7%以上的速度增長,而全國年用水量(不含工業的重復用水量)並未出現大的變化,穩定在5500億立方米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業節水初見成效,工業用水實現「增產不增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遞減9%

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於地區間和年際間分布嚴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猶為突出。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這種現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為的因素。據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紹,中國的水壩數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萬座的各類水庫中,中國就佔了一半。以淮河為例,治淮半個世紀,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庫5300多座。在這些大壩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質被改變,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急劇下降。枯水季節,整條淮河基本不流動,成了死水,不僅「五毒俱全」,而且濃度極高。豐水季節,尤其上中游泄洪時,高濃度污染團順流而下,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污染。

閱讀全文

與中國環境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瀏覽:342
什麼車是英國品牌 瀏覽:554
500人民幣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247
英國民調多少人反對君主立憲 瀏覽:605
中國當代名家名著有哪些 瀏覽:656
英國拍賣玉璽多少錢 瀏覽:185
英國王子的房子叫什麼 瀏覽:320
印度的牛糞有什麼好處 瀏覽:446
義大利婚禮有哪些固定的傳統 瀏覽:535
英國首相入院後情況如何 瀏覽:730
伊朗有什麼好的學校值得留學 瀏覽:325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7
越南服金幣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4
英國皇帝有名無實是在什麼時候 瀏覽:46
中國路橋國外工資多少 瀏覽:537
英國atas什麼能出結果 瀏覽:693
義大利mgm電機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80
越南為什麼快速撤軍 瀏覽:612
從丹麥運生蚝到中國用什麼方式 瀏覽:419
去越南河內玩大概多少錢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