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含義是什麼
漢語「中國」一詞,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中國以外稱為四夷。在漢人心目中,其直接統治地區是為中國本土,其周圍四夷均為臣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南北朝建「四夷館」。明朝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等等。
滿清統治中國以來,傳統中華帝國作為天下中心的默認就漸漸被打破了。
㈡ 「」中國」這一詞彙最初具有什麼含義
這個問題必須根據權威性的辭書作出解釋。《辭海》2009年版(在2019年版《辭海》出版發行之前,2009年版仍是較新的版本)第2963頁「中國」條說:古時「中國」含義不一。(1)指京師。(2)指華夏族、漢族地區(因為在四方少數民族中間)。而華夏族、漢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因稱其地為中國。初時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後來華夏族、漢族活動范圍擴大,黃河中下游一帶也被稱為中國。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稱為中國。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始專指我國家全部領土,不作他用。
《辭海》2009年版第2963頁截圖:
㈢ 中國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河南人口頭禪「中!」。
河南人口中的「中」的意思就是「太合理了」。
所以「中」也有合理的意思,中國的意思就是「處處求合理的國家」!
㈣ 中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自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直轄地區為漢地,其周圍四夷多為臣屬或藩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清朝統治中國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國
英文名:China
別名:華、夏
所屬洲:亞洲
主要民族:漢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
官方語言:漢語
首都:北京
主要城市:天津、武漢、成都、廣州等
文字:漢字
代表人物:炎帝、黃帝、孔子、孫中山等
代表事物:長城,故宮,龍,鳳等
文化思想:諸子百家、漢服文化、唐詩宋詞等
中國,位於東亞,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居,漢族又與其他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
㈤ 「中國」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二字在古代其實是指代中原,而這二字的由來則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刻於“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根據《周禮》這一古籍的記載,古人建立邦國主要是通過土圭法來擇選地域。藉助土圭法,古人能夠確定地中所在。所謂“地中”,在古人看來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為此適合用於建立邦國。而於地中建立的邦國,其實也就是中國。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開始進入到大一統封建王朝階段,而“中國”二字所指代的對象也逐漸變更為了中原地區。古代的中原地區主要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中的中心為河南洛陽至開封一帶。黃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一處發源地。處於天下中心的中原長久以來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因為這方面原因中國古代諸多王朝曾建都於中原。除此之外,華夏民族所處的中原地區也被稱為“中華”,而生活於非中原地區的部族在古時候則被稱呼為“四夷”。
待脫離封建王朝的統治之後由於中華民國的建立,作為簡稱出現的“中國”二字開始正式轉變為擁有近代國家概念的一個名詞。待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二字也一直作為簡稱存在。
㈥ 中國的含義是什麼
在古代由於我們中國的繁榮,我們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就有了這名字的
具體的:
中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㈦ 中國的含義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7)中國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
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2、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3、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4、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㈧ 古代的「中國」一詞有哪些涵義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一詞涵義相對簡單,主要是指“國家”,專指中國之全部領土,具有地域、文化、政治、民族上的特定涵義。古代的“中國”一詞,其涵義則較為復雜,且前後發展演變特性十分明顯。主要分為地域、都城、文化、考古等方面的意義。
最後便是考古文化上的中國,即同時並存的多支考古學文化聯系密切,形成的“文化圈”或“相互作用圈”被認定是“最初的中國”或“早期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當多的學者認識到黃河流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中心區域,早在史前時期該區域就以核心作用和影響力將各地維系為一個整體。
㈨ 中國的含義是什麼
在古代文選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一是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即首都。如《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緩四方」(先愛護京都的百姓,進而安撫四方);《孟子、公孫丑》: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國都為孟子修房子,讓它教養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或建立的國家。國華夏族、漢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都,並不斷擴大活動范圍,因而稱黃河中下游為「中國」,與「中土」「中華」「中州」「中原」等詞含義相同。
㈩ 中國含義是什麼
中國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是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