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麥當前形勢
受宏觀調控及季節性消費淡季等因素影響,麵粉需求持續疲軟,麵粉加工企業出貨緩慢,加工利潤空間較低,部分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降價銷售以求快速出貨。當前麵粉加工企業多以使用陳麥為主,僅少數企業加工新麥,大多延用隨需隨買的進貨方式,因原糧采購成本依舊較高,部分麵粉加工企業多以限量生產為主,麵粉產出量相對較少,整體來看麵粉行業采購小麥積極性不高,小麥購銷較為清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受玉米價格高企及飼料需求等因素推動,飼料小麥開始活躍在養殖行業中,深受飼料加工企業歡迎。筆者認為,飼料小麥需求的開啟將為目前清淡的小麥市場注入活力,升溫小麥後市行情;平穩的市場背後多種影響因素交織,這將為後市小麥行情的啟動積蓄能量。
1、養殖業消費需求及玉米價格高企拉動飼料小麥消耗量
目前能繁母豬存欄連續3個月增長,豬糧比價已突破8:1,遠遠高出盈虧平衡點。這將直接刺激國內生豬養殖需求,且隨著生豬扶持政策正式出台,規模豬場必將加大補欄力度,後期生豬存欄尤其是能繁母豬存欄有望繼續加速,養殖戶補欄熱情將延續,加之中秋市場臨近,催肥工作的展開也將為後期豬料消費提供支撐,豬料消費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另外,水產養殖也逐步進入旺季,後期飼料消費量將持續放大。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估2011/2012年度國內玉米產量將達到1.82億噸,相比2010、2009年產量分別提高500萬噸和1900萬噸。與此同時,消費預估也大幅提升,2011/2012年度消費量為1.82億噸,飼料消費較上年度增加500萬噸,工業消費增加100萬噸,總消費量較2010年增加600萬噸。目前玉米與小麥價差繼續呈現拉大態勢,小麥替代玉米作為飼料成為飼料加工企業的首選,大量小麥替代玉米作為飼料並沒有將玉米價格降下來,華北山東價格仍然繼續保持上漲,截至7月底,山東企業玉米收購價上漲明顯,最高已逼近2500元/噸;大連港國標三等玉米港口平艙價2310-2320元/噸;廣東港口玉米價格持續上漲,一等東北玉米主流成交價2410-2420元/噸;玉米價格的高位堅挺將進一步刺激小麥替代玉米的用量。
自4月份開始,小麥替代玉米價格優勢顯現,替代量逐步加大;5月份以後按小麥替代量30%的粗略估算,截至新季玉米上市時,今年小麥對玉米替代量至少在1200萬噸;後期隨著飼料需求的持續增加,玉米的需求將很大部分被小麥替代,這將減少後期小麥市場的供給量,推升小麥價格,目前小麥與玉米地價差已達到150-200元/噸,部分地區甚至達到300元/噸以上。
2、臨儲收購傳聞或將打破收購僵局,提升新麥收購市場行情
近期市場傳聞,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農業發展銀行總行、中儲糧總公司等組成的夏糧收購調研組,目前正在醞釀推出新的小麥收購政策,以打破小麥托市收購難以啟動的僵局,而新政的核心內容可能是小幅提高小麥收購價。來自中儲糧的管理人士稱,在當前新麥市場收購價普遍高於國家托市收購價的情況下,相關決策部門或將在近期推出小麥臨儲收購政策,在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小麥主產省執行收購。今年夏糧收購因托市收購未能啟動,收購主體缺失,新麥收購市場遭遇寒流。截至7月20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陝西、新疆10個小麥主產省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2011年新產小麥2857.9萬噸;而去年截止到7月15日,2010年最低收購價小麥已累計收購2265萬噸,至7月底主產省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2010年小麥已達4468.8萬噸。今年新麥收購市場不僅托市收購預案未能啟動,且收購進程大幅落後於去年同期。後期國家若啟動小麥臨時收儲政策,屆時收購主體入市收購勢必將活躍新麥收購市場,因資金瓶頸及收購主體缺失等因素導致的收購僵局將逐步回暖,或將推升小麥市場收購價格。
3、後期新麥收購成本釋放將直接抬升小麥市場價格底部
今年新麥收購截至目前為止,雖未出現如去年那種「搶購」及「一日三價」場面,但今年新麥收購開秤價整體高於去年。以江蘇地區為例,今年紅麥開秤價較去年開秤價普遍高0.03-0.05元/斤,目前收購價基本與去年持平,保持在0.99-1.01元/斤。目前新麥收購的平均成本要高於去年,與此同時,江蘇內河船運費及沿海運輸費用受航道、航運成本等因素影響,較去年同期上漲,小麥收購過程中的流通成本增加。其中泰興、靖江、張家港、江陰至安寧港小麥運價25元/噸;姜堰、海安、如皋、如東、東台小麥運價35-40元/噸;洪澤、高郵、大豐、鹽城、盱眙小麥運價50-55元/噸,較去年同期上漲8-10元/噸。安寧港至廣東1000噸船運費120元/噸,2000噸船運費102-105元/噸,3000-5000噸船運費86-88元/噸;安寧港至福建1000噸船運費83元/噸,較去年同期上漲10-15元/噸。最近發布的《2011年上半年物流運行情況分析》顯示,我國物流費用呈上升態勢,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分析認為,「社會經濟活動有兩個流,一個是錢流,貨幣不斷由買者手中流到賣者手中;和錢流相對應的是物流,即商品從生產者轉到消費者手中,這個過程包括倉儲、運輸、配送。由於物流這個過程是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以前發生的,所以物流的費用要進到商品價格里來,必然要推高商品價格。」
截至目前央行6次上調准備金率、3次加息直接推高糧食收儲企業的資金佔用成本,另外加上勞務人員工資的上漲以及倉儲保管費用,這將整體提高今年新麥的收購成本,新麥經過3個月後熟期將在9月份大量上市,屆時其收購成本將釋放出來,抬升小麥市場價格底部。
4、後期下游麵粉消費趨暖及拍賣有效糧源減少將推升麥價
目前正處於麵粉消費淡季,麵粉價格穩中略有下跌,整體波動不大。後期隨著天氣逐步轉涼、大中院校9月初陸續開學以及節假日效應帶動,麵粉消費將趨於回暖,小麥加工需求將一改頹勢,迎來消費旺季。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每周舉行的小麥競價拍賣仍是麵粉加工企業獲取糧源的主渠道,但近期國內小麥拍賣持續低迷。截至7月底,今年國內舉辦國家臨儲小麥競價交易共計28次,累計投放13047.07萬噸,總成交量1228.33萬噸,總成交率9.41%,成交率總體逐步走低,近期更是連續創下年內新低。
臨儲小麥拍賣持續低迷一方面是拍賣糧源投放區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及山東三地,國內小麥庫存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拍賣小麥質量存在問題,2010年產小麥受異常天氣影響,質量整體較差(部分高水分糧品質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截至目前托市收購尚未啟動,這將減少後期加工企業通過國內小麥拍賣渠道獲取有效糧源的數量,加大其采購市場性糧源力度,減弱國家調控市場糧源的能力。
鑒於以上幾方面分析,筆者認為平穩麥市已悄然積蓄上漲動能,後市將迎來一波上漲行情。但與此同時,今年「穩物價」是國內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通脹壓力不減,政府對「價格」較為敏感,國內麥市仍屬於「政策市,因此需密切關注國內政策調控動態,理性看待國內小麥市場,既不能過分看高國內麥市,也不能對政策調控過分恐慌,對後市過於悲觀。未來很長時間內國內麥市將處於「政策市」與「市場化」交織的氛圍中,行情走勢會出現起伏,但整體上漲趨勢不變。
『貳』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產國,為何每年還要大量進口
如今的國際環境下,貿易交流是每個國家的常態。因為地理和工業化程度的差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全部生產所有東西,因此就需要從國外進口。所以目前多數國家都在進行經貿合作,為的就是更好地發展經濟。就比如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積極和外國進行經貿合作,將大量的商品出口出去,也將大量的商品進口回來,也因此我們的經濟發展才會如此迅速,如今更是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並非下田耕作的農民,也並非相關科研人士,或許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叄』 全國收獲冬小麥進展如何
當前,夏收正由南向北快速推進。截至目前,全國已收獲冬小麥面積1.94億畝,麥收進度過五成,機收比例達94.3%。其中,四川、湖北已收獲完畢;河南已收獲7516萬畝,進度過九成;安徽已收獲3491萬畝,進度過九成;江蘇已收獲1605萬畝,進度過四成;山東已收獲1788萬畝,進度過三成;陝西收獲過五成,山西過一成,河北近一成。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副巡視員王家忠說,以前「三夏」跨區作業以搶收為主,現在機械化全程作業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各地主推夏糧機收、秸稈處理和秋糧種肥同播「一條龍」作業模式,機械化烘乾、植保同步跟進。預計今年8個小麥主產省「一條龍」作業服務面積將超過1.7億畝。機械化也使「三夏」生產更綠色化,秸稈打捆機、無人植保機、免耕播種同步分層施肥機械等新型高效機械的普及應用,實現小麥秸稈還田比例提高,助推「綠色三夏」。來源:央廣
『肆』 目前我國哪個省的小麥產量最高為什麼
當屬河南省。河南的小麥是冬小麥,品質好產量高,河南的小麥麵粉銷往全國,是國家的大糧倉。河南人民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稍微了解一些河南省小麥產業發展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河南小麥就是那麼有自信,誰讓我們河南是我們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呢,在糧食總產量上僅次於黑龍江位列第二,但是在小麥總產量方面,河南省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
河南為國人提供了足夠量的糧食,為國人准備了豐富的食物,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它不應該被人扭曲醜化,希望大家彼此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讓整個社會更美好。
『伍』 中國小麥生產的情況怎麼樣
中國是小麥的世界第一大生產國,第一大消費國,第一大貿易國。在國內,小麥是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因此,我國的小麥生產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和國內意義。
20世紀下半葉,中國小麥的面積和產量不斷增長(表3-3),60年代與50年代相比,小麥的面積、總產和單產都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70年代面積和單產都提高較多,故總產增加顯著。特別是80年代,由於單產提高明顯,面積也略有增加,總產增加幅度最大。到了90年代,初期面積雖有增加,而後期明顯減少;單產有一定提高,總產增加幅度低於80年代(圖3-1)。在過去的50年中,我國小麥的單產增長很快。1951—1955年五年與1995—2000年五年平均相比,全國小麥面積增加了1.14倍;而這一期間總產量增加了5.57倍。從全國小麥總產量看,1983年便穩定地超過了8000萬t,1989年穩定地超過了9000萬t,1995年以後超過了1億t。我國1951—2000年,歷年小麥的面積、總產和單產見表3-3。
表3-3中國小麥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
表3-3中國小麥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續)-1
圖3-11951—2000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每10年平均值的變化
盡管我國小麥生產增長很快,但還不能滿足全國人民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每年都進口小麥數百萬噸。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進口量增至1000萬t以上,雖然1985—1986年有所下降,但1987年以後又猛增至1400萬t左右。90年代進口量年度間波動較大,1997年以後顯著下降,每年維持在283萬t以下(中國農業年鑒)。
『陸』 國內麵粉市場的現狀如何
麵粉產量較為穩定
麵粉是一種主要通過研磨未加工穀物(小麥為最為常見)製成的粉末。麵粉在許多不同的烹飪文化中被廣泛用作主食的主要成分,例如西方烹飪文化中的麵包及亞洲烹飪文化中的面條。
根據中國國家准則(國標),麵粉可按使用用途、等級及麵筋含量分類。按使用用途,麵粉可劃分為專用麵粉、通用麵粉及復合粉。按等級,麵粉可劃分為特製一等麵粉、特製二等麵粉、標准粉及普通粉。按麵筋含量,麵粉可分類為高筋麵粉(麵筋含量≥30.0%)、中筋麵粉或通用麵粉(24.0%≤麵筋含量<30.0%)及低筋麵粉(麵筋含量<24.0%)。
麵粉行業產業鏈上游為小麥種植業;產業鏈中游為麵粉加工/製造業;產業鏈下游為麵粉銷售行業。
小麥是世界上最為廣泛種植的禾穀類作物,而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家。鑒於麵粉主要由研磨的小麥製成,麵粉產量隨中國小麥產量浮動。中國麵粉產量由2015年6750萬噸輕微下跌至2016年6640萬噸,然後增加至2019年6920萬噸,2015年以來的復合年增長率為0.6%。
中國專用麵粉產量由2015年1180萬噸迅速增加至2019年2050萬噸,2015年至2019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4.9%,佔2019年整體麵粉產量29.7%。由於對專用麵粉的需求不斷增加,專用麵粉的產量預期將以高於整體行業的速度增長。
麵粉消耗量連續兩年下降
麵粉是用於生產主食(例如面條、饅頭及餃子)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中國麵粉消耗由2015年6740萬噸增加至2019年6880萬噸,復合年增長率為0.5%。
盡管麵粉的需求及消耗相對穩定,但多年來麵粉消耗結構一直變化。隨著一線及二線城市的高中收入消費者不斷轉向消費方便及健康的食品,中國對較高級麵粉的需求持續增長,導致較高級麵粉及專用麵粉於中國快速發展。專用麵粉需求不斷增加,高端麵粉產品愈來愈受歡迎。
更多數據可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麵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柒』 我國小麥生產的概況是什麼呢
小麥在中國分布很廣,南至海南島北到漠河,西至新疆,東抵沿海諸島均有栽培:目前小麥是中國僅次於水稻、玉米的主要糧食作物。
1949年以來,我國小麥生產發展迅速。我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小麥 種植面積為24.2Mhm',總產129Mt,單產達到5 327kg/hm?,與1949年相比面積增加了 12.4%,單產增加了729. 6%,總產增加了832. 6%。我國主要是依靠單產的提高增加產量, 尤其是1974年後由於已初步形成間套復種、高效施肥、節水灌溉、機械化操作等一系 列規范化、模式化、科學化的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單產大幅度提高。在肥水條件好的地區,單產 可達7 500kg/hm2以上。
以上是我國小麥生產概況的一些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歡迎補充。
『捌』 今年全國冬小麥預計播種面積3.35億畝,和去年相比有什麼變化
今年全國比上年增加300多萬畝。多數地方冬小麥長勢好於上年。繼續保持增長。糧食安全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太重要了。
我國農業對經濟建設的規模有很大的約束力。“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的科學論斷指出:大的建設規模,不僅在農業遇到災荒的時候負擔不了,即使在正常年景,也維持不了。從傳統意義上講,農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食品的供給和工業原材料的供給。服務城市的農業,要求大城市既要抓好“菜籃子”,又要抓好“米袋子”,特別是地處糧食主產區的大城市要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要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涵養作用,可以說沒有農業就談不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這一點我們過去認識不夠高,今後要更加註重稻田作為濕地、麥田作為綠地、果園作為園地的生態作用。要大力發展品牌農業,以品牌推進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信譽和效益,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同時還要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要注重農耕文明的傳承,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一定要保護好農耕文明。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居民記得住鄉愁。
農業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農業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和出口物資,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玖』 部分糧食出口國限制出口,我國稻穀、小麥情況怎樣糧食充足嗎
我國稻穀供給充裕,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2019年我國稻穀產量2.096億噸,同比減少252萬噸,食用消費1.58億噸,同比減少50萬噸,盡管稻穀飼用和工業用糧有所增加,預計年度結餘1430萬噸,已連續多年結余,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主產區早稻面積將會增加。疫情防控期間,有關部門合理安排政策性稻穀競價銷售,2月10日開始每周向湖北地區增加投放中晚稻80萬噸,成交率僅0.28%,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
小麥供求平衡有餘,連續多年產大於需。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1.34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已連續5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由於消費結構升級,麵粉消費下降,國內食用消費總體平穩,但飼用和工業消費有所下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麥消費1.235億噸,同比減少532萬噸,年度結餘1400萬噸,同比增加870萬噸,已連續7年產大於需。
今年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1億畝,目前苗情長勢良好,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佔比分別為23%、77%,北方冬小麥苗情明顯好於上年同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有較好基礎。國家穩定投放最低收購價小麥,2020年以來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儲備小麥陸續輪換出庫,小麥價格走勢總體偏弱。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國採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對目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大,有利於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拾』 中國小麥產量是多少
1.25億噸至1.35億噸之間。
人民網北京3月31日電「今年我國小麥種植受多方面利好因素疊加,種植面積、單產和產量有望實現「齊增」,豐收在望。」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師王曉輝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小麥市場情況時說。
王曉輝介紹,我國小麥常年產量在1.25億噸至1.35億噸之間,2020年國內小麥總產量1.34億噸,同比增加65.5萬噸,處於歷史較高水平。近20年我國小麥年度進口量在4.3萬噸(2008年)至838萬噸(2020年)之間大幅波動,平均進口量265萬噸。2020年進口量創加入WTO以來最大進口量。
中國小麥發展現狀
小麥在我國是僅次於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歷年種植面積為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30%和糧食作物總面積的20-27%,分布遍及全國各省(市、區)。
根據中國農業部的統計,我國小麥播種面積自2016年開始快速減少,到2020年中國小麥播種面積為23380千公頃,同比減少1.5%。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今年小麥種植面積、產量有望「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