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是什麼
農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
⑵ 中國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是什麼改革
法律分析:中國改革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為突破口和第一推動力的。
法律依據:《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及關於報告的決議》 一、1991——2000年的主要目標和指導方針
(一)奮斗目標和總體藍圖
總的要求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把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在大力提高經濟效益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基礎上,使國民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到本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按照這個目標要求,到2000年,以1990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1100億元,10年平均每年增長6%。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6.1%。其中: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5%;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6.8%。
——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於合理, 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發展教育事業,推動科技進步,改善經濟管理,調整經濟結構,加強重點建設,為二十一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奠定物質技術基礎。
——初步建立適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達到新的水平,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進一步健全。
以上幾個方面,是有機聯系、相互促進的,體現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基本方面的客觀要求。它既要求經濟總量的增長,更注重經濟素質和效益的提高;既重視經濟建設,又重視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既考慮經濟的發展,又考慮社會全面進步。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這些要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全面加以實現。
按照以上奮斗目標的要求,到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出現多方面的重大變化: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的位次進一步提前,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將有較大增長;產業結構明顯改善,生產門類更加齊全,地區經濟布局趨於合理;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將有較大提高,一批行業的主要生產技術達到或接近世界較先進的水平,若干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國防現代化建設將達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將發生由溫飽上升到小康的階段性變化,人民的健康水平、營養狀況、平均壽命和識字率等生活質量指標,達到或超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社會主義新的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秩序安定,社會風氣更加健康向上。總之,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取得全面發展和進步,社會主義中國將以新的姿態進入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⑶ 中國改革是以什麼實施為突破口和第一推動力的
中國改革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為突破口和第一推動力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是我國現階段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當年,小崗村糧食大豐收。該「生死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開始。
(3)中國改革的第一大突破口是什麼擴展閱讀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處理「三農」問題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實踐和探索。新中國的成立圓了農民的土地夢,實現了世代農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這一階段,農業主要是承擔著為國家工業化提供原始積累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責任。然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的推行,使農民處於有田卻無權的尷尬境地,不僅沒給農民帶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且新中國成立近30年中國仍有2.5億農民的溫飽不能保障。改革開放給中國農村帶來生機與活力,使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發展道路。
⑷ 中國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是()
A農村改革,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它是我國現階段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在農業生產中農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承包經營集體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產資料(一般做法是將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勞比例分到農戶經營),按照合同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
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全部歸於農戶。集體作為發包方除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經營某些工副業外,主要是為農戶提供生產服務。
(4)中國改革的第一大突破口是什麼擴展閱讀: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最基本的資源,人類將長期繼續在土地上生存和發展。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曾經說過: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有保障功能、發展功能,尤其對於我國廣大的農民來說,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當年,小崗村糧食大豐收。
⑸ 我國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是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3、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4、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6、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7、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8、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9、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0、1993年進行分稅制改革
11、1993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2、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4、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5、1996年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7、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1、2003年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2、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3、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25、2005年農業稅條例廢止
26、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7、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28、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9、2007年《物權法》出台
30、2007年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⑹ 中國改革的第1個突破口是
法律分析: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3、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4、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⑺ 我國改革的突破口是
人類步入信息化地球村時代,民主法治已成為大勢所趨,任何阻擋民主法治潮流堅持一條道走到黑的國家和個人不但最終力不從心,還必將受到無情的歷史清算。
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代文明規律!
任何存饒幸心理者不但表現出不可救葯的弱智短視;也是對自己的親人和家族的未來極端不負責任!
盡管民主憲政已成為文明世界的共識,可四大文明古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亞洲第一共和國,文明最為悠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仍在民主憲政的門外徘徊,近兩年甚至表現出漸行漸遠倒退回獨裁文革的悲劇趨勢。
中國一旦長期游離於民主大門之外,必將錯過現代文明的最後一趟末班車,被世界文明遠遠拋在後面。悲劇性的平民大革命不可避免,當初堅決抵制民主憲政的勢力將付出最為慘重的代價。滿清特權階層就是前車之鑒。
如果倒退回獨裁文革,用僱傭大蛇對付糧倉碩鼠的集體自殺手段來應對社會危機,中華文明將災難性解體,永遠喪失東山再起的機會。既得利益集團一樣在劫難逃,多數將被打為「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受盡凌辱折磨。普通民眾最終兔死狗烹,象嚼過的口香糖一樣被權力粗暴踩在腳下。文革期間湖南道縣大屠殺、廣西大屠殺和九大後清算造反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就是對「奉旨造反」民眾的反攻倒算。唯一的勝利者獨裁強人最終也難逃天譴。
所以民主憲政是共和國的唯一出路!
令人痛心的是:共和國依舊沒有形成民主憲政的朝野共識!
中國抵制民主憲政的主要責任方是特權集團!這個集團內部的「守舊派」(以權謀私不怕洪水滔天派)不願放棄凌駕於平民頭上作威作福傷害國家民族並最終反噬自身的任何特權享受,昧著良心妖魔化「民主憲政」,甚至把「民主」列為敏感詞?
中華民主的停滯不前甚至暫時倒退,平民大眾也並非完全無辜?「殺盡貪官」的呼聲和「一蹴而就的普選」令特權集團心懷恐懼,不但堅定了「守舊派」一條道走到黑的頑固;也把體制內的「良心開明派」推向孤立無援無法影響大局的劣勢。
結果官民雙方在民主憲政的十字路口糾結成互為仇寇的敵對局面,無法形成推動民主改革的共識與合力。中國民主變革不但無法前進哪怕一小步,甚至在二十年前的位置上大大倒退了。
這不但是國家民族的悲劇,也是執政集團的悲劇,更是人民的悲劇!
中國民主改革的鑰匙是:和解、寬容、面向未來!
通向和解、寬容大道的鋪路石是「大赦」!
⑻ 我國改革的突破口是()
我國改革的突破口是農村。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啟了改革的歷史進程。改革在農村拉開序幕。農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新型集體所有制。之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出路,為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在農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開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
⑼ 中國改革的第一個突破口是
法律分析:農村改革。自從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開始了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經濟改革,這在當時的確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為農業養活工業、農村養活城市提供了更強的動力基礎和更廣的經濟源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十三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的,不得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權。
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由使用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發包。
⑽ 中國社會改革取得成功的突破口有哪兩個
中國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所以「第一個」突破口是農村的家庭承包經營;興辦經濟特區是繼農村改革之後的「另一個突破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被稱為農村改革的「意外收獲」,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整個「新時期」的前提、基礎和歷史轉折點,不只是「突破」的意義。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