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

如何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

發布時間:2022-06-14 08:39:53

❶ 我們應該怎樣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推動社會發展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首先,要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大學期間,同學們都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確定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的理想信念來引導。我們要把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成才之果。

其次,我們要做忠誠的愛國者,時刻不忘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報效祖國,都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

再者,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去的人生態度,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人生的價值,賦予人生與眾不同的意義。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大學生們一生影響很大。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我們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後,我們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並且要增強法律意思,做一個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總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是一個人加強修養、完善自我的過程。我們大學生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1)如何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擴展閱讀



200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講話中提出: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新形勢,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確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糧食、石油等戰略物資安全。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的形式發展,沿著上述國家安全發展的思想道路,明確提出了要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國防安全的要求。這說明我國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擴大。更加確保了我國在不受外國侵略的同時,防止內部矛盾,發展經濟的目標。

❷ 如何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通過全面依法治國增進民族團結。

增進民族團結對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增進民shu族團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在我國歷史上,中央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從制度上保障民族團結,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

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

(2)如何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擴展閱讀

通過全面依法治國增進民族團結。增進民族團結對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增進民族團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在我國歷史上,中央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從制度上保障民族團結,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作出了一系列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部署,這必將對調整國家各個方面關系包括民族關系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使各族群眾都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也才能進一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❸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如何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實踐證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符合歷史的發展,又符合現實情況,有很大的優越性。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民族區域自治是以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實現。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摘自網路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得靠人民軍隊和戰略武器。

❹ 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什麼

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族群眾充分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基本內涵

1、反對壓迫

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最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各黨派之間的團結。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上,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這一反動制度,開辟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紀元。此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共同發展

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3、維護統一

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❺ 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競爭力的根本要求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必須大力弘揚和發展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開創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每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民族而存在,一個重要的標志,就在於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現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為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的發展推動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促進民族的繁榮,文化的落後制約民族的進步。民族文化的興盛,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動民族走向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則會削弱民族發展的動力。因此,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締造、捍衛了偉大的祖國,共同創造、發展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中華文化形成了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鮮明特徵。秦漢雄風、盛唐氣象,作為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文化輝煌,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動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歷久而彌新。少數民族文化對於中原文化有很強的向心性,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也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統一始終是主流。國家統一成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願望和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樣性賴以存在的基礎。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在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中,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和特色,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少數民族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交流是國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我國種桑養蠶技術和四大發明主要經由少數民族地區傳到西方,葡萄、黃瓜等農作物和琵琶、雜技等藝術主要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張騫的駝隊與鄭和的雲帆,不僅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也將域外優秀文化引入中國,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得到加強,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文化建設和民族工作面臨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這對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就是要把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並納入發展全局,促進全面協調發展;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各展所長、交相輝映的生動局面。文化和諧是民族和諧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體現。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實現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榮與和諧共處。各民族文化愈加繁榮,民族之間的關系就會愈加融洽,社會建設的根基就會愈加深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就會愈加完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切實抓緊抓好少數民族文化工作,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同國內其他地區協調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根本要求。「兩個共同」,是我們黨深刻總結處理民族問題經驗的科學結論,是民族工作必須把握的根本原則。共同團結奮斗,就是要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上來,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來。共同繁榮發展,就是要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力量,實現「兩個共同」,必須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燦爛文明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是維系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紐帶。大力發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對於加強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當前,文化的價值日益被社會所認識,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立於不敗之地,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科技和國防實力,而且需要強大的文化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潛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實踐證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國文化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數民族文化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將大有發展、大有可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不僅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而且也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出重要貢獻。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抵禦境外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滲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現實要求。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為各種文化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舞台。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西方發達國家也在抓緊利用經濟全球化為其文化的對外擴張和滲透服務。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邊疆地區,邊疆地區歷來是各種文化思潮和民族主義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區,是境外文化滲透的前沿地帶。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利用各種形式進行文化滲透,企圖把我國民族地區作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這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和邊境穩定構成了威脅。因此,大力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抵禦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滲透,鞏固和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陣地,維護文化安全和國家利益,成為愈來愈緊迫的重大任務。

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水平與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迫切需求還不相適應,與發展先進文化的時代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要求還不相適應。因此,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以對歷史、對後人、對中華民族負責的態度,扎實認真地做好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工作。

三、採取政策措施,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當今時代是一個呼喚先進文化也必將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偉大時代。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制定正確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努力開創我國民族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正確導向。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貫徹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要把握方向,堅持正確導向,為民族地區和全國各地的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要注意吸收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國外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人類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推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先進文化內容與民族特點、民族形式的有機統一。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民族地區困難和問題的關鍵。要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民族地區各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少數民族文化創造更加有利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條件。要不斷解放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和激發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製度保障。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國務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規,進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維護少數民族的文化權益。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堅持把黨和國家的文化政策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中華文化的統一性與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結合起來,努力創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優秀作品,促進中華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良好氛圍。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推動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促進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形成繁榮文化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文化凝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要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與民族文化專業人才,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優秀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入國民教育和幹部培養的全過程,大力加強民族地區人力資源建設,培育一批德藝雙馨、群眾喜愛、充滿活力的優秀少數民族文化工作隊伍。大力培養民族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造就一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傳遞中華文明薪火、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力量。

進一步提高對做好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文化工作,必須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在保護挖掘上下功夫。少數民族群眾中蘊藏著許多原汁原味的文化財富,必須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該保護的一定要全力保護,該扶持的一定要扶持到位,該投入的一定要加大投入,該給的政策一定要給足。二要在狠抓特色上下功夫。少數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時代特色非常突出,只有抓住特色、培育特色、發展特色,才能形成優勢、擴大影響、大有作為。三要在發展創新上下功夫。要增強改革意識,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使少數民族文化充分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現繼承與創新的結合,體現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推動新的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一個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我們要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民族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上來,以文化的力量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大發展,增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❻ 怎樣提高全民族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全民族的凝聚力

提高民族凝聚力就分為國內和海外兩個部分,兩者是相通的。隨著人才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國內與海外華人交往日益密切。國內搞好了會吸引更多海外華人,提高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促進華人團結;反之,則造成內耗,人才流失,將負面效果擴大到海外。既然是凝聚力,關鍵是要有一個核心(如:美國有個人主義,德國有科學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精神),圍繞這個核心產生的向心力把周圍的人、物體等等牢牢的聚集起來。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愛國主義。這個核心要經得起歷史考驗,具有一定的永恆性,不能易變,因此一定要有民族性,要將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結合。

❼ 結合中國近代史,談一談「名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靈魂」的理解

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與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等物質力量相比,民族凝聚力具有更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民族凝聚力具有強大的聚合功能、化解功能、提振功能和激勵功能,它能夠將一個國家中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們吸引、凝聚在一起,為共同理想和目標奮斗甚至犧牲;能夠化解內部矛盾、消弭意見分歧,促進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能夠提振民族精神,強化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

民族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在理想、目標和利益高度一致的基礎上,其成員之間所表現出的親和力、向心力和聚合力。

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當代中國,民族凝聚力是克服困難,加快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每當遇到災難或陷入困難時,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就會從不同的角度聚集起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戰勝災害、克服困難的合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在理想、目標和利益高度一致基礎上成員之間所表現出的親和力、向心力和聚合力,它是一個民族基於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識、民族命運的認同而形成的一種強大精神力量。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日報-民族凝聚力也是綜合國力

以上內容參考新華網-民族凝聚力與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❽ 如何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作為中華民族(56族統稱中華民族)的一員,共同歷經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民族自尊與民族自豪感是與生俱來的。凝聚力也是自古不曾缺失的。不能因為一段時期的錯誤價值取向和扭曲的價值觀作為主導而對中華民族喪失信心。中華民族不需要懦夫。大家團結一致,從自身開始,愛生活,愛祖國,愛自己的大中華民族。抵制和鄙視任何貪腐糜爛的愚蠢行徑,不恥任何奢靡無知只沉迷淫亂色情的動物本能似生活 。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現代科學文明。何愁我大中華不因人人強而中華強。凝聚力就是五星紅旗,就是大中華這三個字……

❾ 如何增強當代中國國家凝聚力

所謂國家凝聚力,是指一個國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政黨及人民群眾在理想、目標、利益等一致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吸引力、聚合力。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的歷史都表明,一個國家發展得快慢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與其國家凝聚力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認真研究國家凝聚力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努力增強當代中國的凝聚力。

1、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增強當代中國的物質凝聚力。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現實,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開拓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2、發展先進文化,增強當代中國的精神凝聚力。一個國家凝聚力的強弱,總是與其文化發展的水平相聯系的。一個缺乏優秀文化的國家,無論其社會制度如何優越、物質生產如何發達,都難以保持持久的凝聚力。

3、發展人民民主,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增強當代中國的政治凝聚力。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確保人民當家作主。

閱讀全文

與如何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民調多少人反對君主立憲 瀏覽:605
中國當代名家名著有哪些 瀏覽:656
英國拍賣玉璽多少錢 瀏覽:185
英國王子的房子叫什麼 瀏覽:320
印度的牛糞有什麼好處 瀏覽:446
義大利婚禮有哪些固定的傳統 瀏覽:535
英國首相入院後情況如何 瀏覽:730
伊朗有什麼好的學校值得留學 瀏覽:325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7
越南服金幣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4
英國皇帝有名無實是在什麼時候 瀏覽:46
中國路橋國外工資多少 瀏覽:537
英國atas什麼能出結果 瀏覽:693
義大利mgm電機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80
越南為什麼快速撤軍 瀏覽:612
從丹麥運生蚝到中國用什麼方式 瀏覽:419
去越南河內玩大概多少錢 瀏覽:462
義大利人為什麼喜歡吃葡萄 瀏覽:994
伊朗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 瀏覽:62
伊朗為什麼怕步伊拉克後塵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