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90年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我上小學的時候的時候歷史就進入二十一世紀了...
對九十年代的印象有:當時很羨慕人家18寸的大彩電,還帶遙控器的。
當時公交車不是投幣的,而是有售票員來回走的,小孩子由大人抱著可以不買票,如果佔一個座位就要買票。
當時的計程車都是兩廂或者三廂的夏利,現在似乎看不到兩廂的計程車了。
當時市中心也沒幾座十層以上的大樓,最高的建築是中石化的,大概有十五六層。(也是我沒生在大城市)
當時的「刨冰」很好喝,涼的兩毛,不涼的一毛,水果糖一毛錢三塊。
當時男人似乎都流行帶大金戒指,前面方的那種,女人流行燙大卷發。
有傳呼機的人都感覺好有錢,有大哥大的就感覺世界上他最有錢了。
不知道有沒有混入過21世紀初的記憶,反正我小時後貌似就這樣。
⑵ 90年代的中國是不是很窮
那個時候的中國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階段,不要說發達,才剛剛起步。九十年代確實還很窮。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今天的成就。簡直可以說是開了掛。如果看別的發展中國家的話,只能說其他國家都是正常發展。然後我們國家就是跟開了掛一樣,飛速發展。
⑶ 1990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中國非常窮苦,剛剛經歷過戰爭,工資很少
⑷ 90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1.東歐劇變的發生和實質。1989~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盪,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6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或下台成為在野黨,或改變了性質。緊隨其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於1992年3月在大選失敗後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聯盟不復存在,原南斯拉夫聯邦內的各邦都發生了劇變,其後在經歷近一年之久的內戰後,於1992年4月最終分裂為五個獨立的共和國。伴隨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多黨制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佔主導地位,開始實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後的東歐各國,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東歐劇變的原因。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製成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採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第三,關於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面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一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一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放鬆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台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一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採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干預了事態的發展。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的解體,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關於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⑸ 中國90年代,到底是個怎樣的時代
「90年代」是指一個世紀的最後十年,現在通常指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20世紀90年代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開始普及,並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同時,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瓦解,世界變成了以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多個強國的「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趨勢發展。
90年代初期,交通極其落後,我家鎮上到縣城46公里,公共汽車要開2小時。而且那種小巴車很破,柴油味還特重,加上我老家是丘陵地帶,上坡下坡很多,坐上2小時非常容易暈車。
鄉下就更不用說了,很多地方沒通公路。我有個姑姑嫁到山裡,第一次去她家,有一段只能扛著自行車步行,到了村裡發現還沒通電,晚上點煤油燈。
再說說物價,90年代初的肉價我印象中是2塊1一斤,大米7毛一斤,我父母月收入大概200塊,夠買100斤肉,300斤米。
⑹ 十九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的生活是什麼樣
19世紀90年代中國正是改革開放的前十幾年,人民的生活逐漸由安穩型轉奮斗型,國企下崗的人數增多,下海的也多。
⑺ 1990年中國經濟是什麼樣子,對當時百姓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1990年前後,正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期,雙軌制尚存,生產力落後,商品處於「供不應求」階段,加上急於改善全國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加大了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銀行大量增發貨幣,導致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有搶購風,但普通居民尚能維持正常相對清貧的生活,只是想買大家電的願望難以實現。在國際上出現東歐政治動盪、蘇聯解體的風波,首都又有鬧事,人們開始警惕國內的不安定因素,希望國家穩定,才能逐步繁榮。
對中國有利:
1、國民經濟的整體實力經歷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影
2、人民的生活已經實現了從貧困到總體福祉的歷史性跨越,並且正在朝著總體福祉的目標前進。
3、經濟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從不平衡向相對平衡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
4、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由弱到強,跨越式發展,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對國家不利:
1、能源消耗嚴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 。傳統的煤炭資源開發模式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造成環境污染,降低企業經濟效益,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2、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能力和法律法規的挑戰。(二)城市化進程中亂佔耕地現象嚴重,造成城市土地佔用過度擴張而造成的農田破壞和佔用;城市化、重建和拆遷過程中政府控制不力,導致許多城市發生違法建設,獲得國家補償極為普遍。
3、各種收入差距仍在擴大(社會矛盾正在加劇)。
4、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製造業規模大而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後)。主要由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沒有根本變化)。
⑻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有什麼發展
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開放力度由沿海城市增加到內地,社會主義市場全面開發,中國的重工業高速發展,已趕超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2011年初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94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1994–2010)》制定了依託中心城區發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區(包括塘沽城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天津港保稅區)為中心,向漢沽城區、大港城區和海河下游工業區輻射,形成「一心三點」組合型城市布局結構。
1995年10月天津機場正式被命名為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1995年9月《天津濱海新區總體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提出濱海新區最終向以港口為中心的國際自由貿易區發展。
1997年4月國家「九五」重點技改攻關項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開通。
1998年1月濱海新區1998年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1998年濱海新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計劃》。
1999年11月經濱海新區十五次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市領導審閱同意,《濱海新區前五年建設成就及後五年發展思路》印發。
(8)九零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歷史作用
中國的國際市場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武帝執政期間,漢武帝派張騫打開了通往西域三十六國的絲綢之路,使得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中東地區來往密切,通商不斷,因此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中東地區的經濟迅速提高。
一直到東漢末年,由於中國境內諸侯割據,戰爭不斷,所以中國和外界的通商屬於低下階段。到了中國唐貞觀年間,中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階段,唐朝廷迅速發展國內經濟,與鄰國日本、越南、印度、高麗(隋唐時期在朝鮮半島的封建強國)和阿拉伯帝國關系友好,商業來往不斷,達到了經濟貿易的鼎盛時期。
直到清朝末年,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和德國等國都躋身於侵略中國的行列,但他們的根本目的仍是與中國通商,企圖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完全占據中國的國際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
⑼ 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了什麼時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
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並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體制。市場經濟是經濟分工與協作的產物,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是生產社會化與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計劃經濟仍然是國家調節市場和供應的重要手段之一。
(9)九零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市場經濟是中性,在外國它就姓資,在中國就姓社。」
鄧小平這些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從根本上解除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對中國經濟改革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成為我們黨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標的基本理論依據。
具體講,鄧小平帶領人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沖破思想束縛到正確認識、再到改革實踐的過程,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實踐已經證明,而且將來會進一步證明:市場經濟是中性,在外國它就姓資,在中國就姓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⑽ 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的社會環境
80年代:大街上的人都是穿藍色、黑色的棉服路邊的繩子上晾曬著衣物、被子,滿滿的煙火氣。那時候中國獨有的三蹦子。紅領巾隨風飄揚。那時候沒有繁重的奧數英。改革開放的大潮改變了國家包辦體育的一統局面,民辦體育和外資贊助體育簇擁著公辦體育迅猛前進。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在這個時期的飛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圖為街邊攤上的公用亭,那時候手機還沒有普及,大哥大都是有錢人才能夠用的起,而普通人都是是用街邊的公用亭打。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大街上已經看不到亭了。
隨著生活過的越來越富裕,人們對於生活的質量也開始慢慢的提高。圖為一家三口來到上海旅遊,媽媽蹲著扶著孩子坐在大橋上,爸爸用相機給孩子留下珍貴的照片。照片遠方就是東方明珠電視塔。
(10)九零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70年代:那時候的海報,基本上是控制生娃的!由於在1959年,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論」遭到了痛批,中國人民在「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帶動下,人口迅猛增長。到了70年代,政府意識到了人口的過快增長帶來的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壓力,於是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計劃生育」的理念。
70年代的中國電影行業,正處於起步和發展的階段。那時候的電影,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很少有投資上億的大片製作。這和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是上億規模的大片投資形成巨大反差。由於沒有大片製作的華麗場面,那時候的電影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