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女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裹小腳的
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
漢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來已久,古來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歷朝歷代歌頌美女們身材嬌好,步履輕盈的詩句不勝枚舉。宋朝統治者的推崇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1)中國婦女什麼時候裹腳擴展閱讀:
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太宗皇太極就於崇德三年(1638年)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他國」是明朝。後孝庄皇後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這是對滿族女子纏足的最嚴厲懲罰。
順治十七年(1660年)下詔,要求普天下女子不再纏足,終因積習難改,後禁令取消。但對八旗女子從未開禁,道光皇帝還於十八年(1838年)重申禁令。有身份的旗人對女子纏足極為鄙視,《紅樓夢》中常用的「小蹄子」一詞,有人解釋是罵纏足。
禁令歸禁令,纏足的風氣依然很盛。軍閥孫殿英盜乾隆、慈禧墓時,發現乾隆帝身旁躺著一位殉葬的女性,是金蓮三寸的漢族女子。纏足時髦,且「腳小能遮三分丑」,為了對抗諭旨,八旗女子發明了一種不同於漢族三寸金蓮的纏足方式。
把腳纏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條兒』。」據說光緒中葉最盛行時,八旗女子幾乎無人不纏。「刀條兒」不求四趾曲折,不成弓形,且在女子十五六歲時纏,一般五寸左右。痛苦較漢族女子的「小腳一雙,眼淚一缸」要小得多。
「刀條兒」屬「下有對策」,雖比「盈尺蓮船」好一點,但在酷愛三寸金蓮者看來,仍是其丑無比,有《嘲旗足》詩曰:「亭亭如玉站門頭,似與人看又似羞,怪底風流誰氏女,不諳纏足善梳頭。」
清朝滅亡後,對滿族女子的纏足禁令已成廢紙一張,滿族女子為了生計,主要是與漢族通婚的需要,模仿漢族女子纏足,不過此時纏足之風已是強弩之末了。
Ⅱ 中國婦女什麼時候開始不裹腳
中國婦女1912年3月11日開始不裹腳。
裹腳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起始時間,卻始終是一個謎。
直到民國時,孫中山總統於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勸禁纏足文。直到這時纏足之風才逐漸停止。
(2)中國婦女什麼時候裹腳擴展閱讀:
中國流行裹腳呢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
據說裹腳是起源於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後主認為這是至美,於是後宮中就開始纏足,後來又流傳到民間。
只要皇帝喜歡什麼,民間一定會流行什麼,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
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以就流行了裹腳。關於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於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兒,有說是起於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准。
Ⅲ 中國古代婦女"纏足"開始於何時
纏足最早開始於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時期,李後主的一個窅娘別出心裁,用帛將腳纏成新月外形在金蓮花上舞蹈取悅天子。
後來這種風氣漸漸普及到了百姓人家,女子都以纏足為美。
那時候的封建文人和士大夫都有著病態的審美,視女子為玩物,賞玩女子的小腳成了一種癖好。
另外,古代有著父權制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習俗,女子裹腳之後行動不便會減少出門,所以裹腳也成為約束女子的一個重要辦法。
古代女子纏足之後,人們稱作「三寸金蓮」。
這個裹滿布條的小腳成為了最為隱私的部位,專供自己的男人使用。
在當時,小腳是絕對不能讓其它男子看到或碰到。如果不小心被碰到,此女子會視為人生最大的恥辱。
纏小腳最早開始於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時期,也有人以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戰國時期,纏小腳就已出現了,或許更早還可追索到商代。
總之,纏小腳這一封建社會的惡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殘害了數不清的中國婦女。
可以說,纏小腳是父權制傳統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現之一。
Ⅳ 中國歷史上女性裹小腳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據傳是南唐後主李煜的愛好導致的,所以女性裹小腳的習俗自然是從南唐開始的。所謂裹腳就是從女性三四歲腳還柔軟的時候把腳趾向後彎曲再拿布條定型的過程,這個過程極其痛苦所以才會有“小腳一雙、淚眼一缸”這種話,幸好現在這種畸形的美已經消失了,真不知道裹了一千多年腳的女性受到了多大的痛苦。
再然後就是宋朝極其推崇裹腳,可以說就是當時創造出的三從四德徹底改變了女子的地位。尤其是後來朱熹他老人家提出來的學問更是把女德推到了風口浪尖,因此當時小腳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為了限制女子出門,畢竟他們認為貞潔的女子就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明清時期女子的思想禁錮越發嚴重所以裹小腳的習俗一直都在流傳,直到清朝末期西方思想進入人們的視野一些先進的大學生才開始了反抗裹腳的運動。
Ⅳ 中國女人裹腳從什麼時候開始
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
纏足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裝飾陋習。其具體做法是用一條狹長的布袋,將婦女的足踝緊緊縛住,從而使肌骨變態,腳形纖小屈曲,以符合當時的審美觀。
在封建時代,絕大多數婦女大約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後,骨骼定型,方能將布帶解開;也有的終身纏裹,直到老死之日。
纏足在宋朝時就非常普遍了。明朝時,它更成為了坊間女子的時髦。清朝入關後曾禁止過漢人女子纏足,遭到了漢人的反對。康熙七年,一道開禁令使得一些滿人女子竟也纏起了腳。
(5)中國婦女什麼時候裹腳擴展閱讀:
放足
放足運動真正意義上拉開序幕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敗,激發知識分子強烈的民族危機感,他們認為纏足不僅危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削弱了中華民族的抵禦能力,女子因纏足而身體羸弱,使大丈夫無法專心御敵。
將國家弱小歸因於女性纏足雖然有些可笑,但是卻直接激發了放足運動的興起。康有為於1882年開辦全國第一個"不纏足會",並率先將自己的女兒和侄女放足。
此後,"改良派"將"反纏足"作為一項重要的綱領,社會上反纏足漸盛。1902年,慈禧太後頒布勸戒纏足上諭,首次從官方的態度上對纏足陋習表態,全國上下的"不纏足"風潮由此掀起。
秋瑾說過,"放足後,出外無須把男子求,自活成時堪自立,女兒資格自然優。"不僅是"半邊天"得以解放,中國向現代社會之轉變亦由"不纏足"始。
Ⅵ 中國女人裹腳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女人裹腳的歷史有一千多年。
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用布將女性雙腳緊緊纏裹,使之畸形變小。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清時期纏足進入鼎盛期。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清朝被推翻後,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纏足更成為各派革命運動和激進分子討伐的對象,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纏足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新中國成立後,纏足惡習被徹底廢止,中國的婦女才得到了徹底的解放。
Ⅶ 中國裹腳的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多久的歷史
纏小腳最早開始於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時期,李後主的一個窅娘別出心裁,用帛將腳纏成新月形狀在金蓮花上跳舞取悅皇帝。後來這個做法流傳到民間,纏小腳之風漸漸普及到了百姓人家。
但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戰國時期,纏小腳就已出現了,或許更早還可追索到商代。總之,纏小腳這一封建社會的惡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殘害了數不清的中國婦女。
民國初期,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進一步推行禁纏足政策。
1906年梅山地震,長輩開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纏足,政策得以順利推行。
孫中山總統於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勸禁纏足文」。
(7)中國婦女什麼時候裹腳擴展閱讀
清朝有個叫方絢的,自稱「評花御史」,又稱「香蓮博士」。對古代女子纏足一事從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題描繪,他關於中國女子小足的「專著」——《香蓮五觀》把女人小腳按照品相高下做了比較細致的分類,即臭名昭著的「香蓮十八名」。
比如,「並蒂蓮」,大拇指蹺起來的小腳;「朝日蓮」,用後跟走路的小腳;「分香蓮」,兩條腿往外拐的小腳;「同心蓮」,兩條腿往裡拐的小腳;「纏枝蓮」,走起路來成一條線的小腳;「西番蓮」,半路出家之蓮,或根本沒纏過的小腳。
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故而以蓮花命名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而在浙地,大於三寸在四寸左右的小腳則之稱為「銀蓮」。
Ⅷ 中國婦女纏足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
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源自南唐李後主的舞女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窅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8)中國婦女什麼時候裹腳擴展閱讀
纏足,是一種摧殘肢體正常發育的行為。纏足的女子要從幼年開始裹束自己的腳,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纏足後的一雙小腳,不僅在實際生活中有種種不便,而且在整個裹腳過程中,婦女要承受極大的傷殘痛苦。這種毫無實際效用,又使承受者極端痛苦的事,普遍流行,成為社會風俗,綿綿近千年。
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纏足開始於北宋中後期,興起於南宋。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鶴林玉露》記載: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
《宋史·五行志》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這是宋朝皇室、宮中女子纏足的例證。蘇軾《菩薩蠻 詠足》稱女子小腳為「宮樣」,曹元寵在一首詞中稱小腳為「官樣兒」,這也足見纏足起自宋朝官僚貴族階層等宋朝上層社會。 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有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Ⅸ 中國歷史上女性裹小腳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女子裹小腳的起源據說是這樣的:南唐李後主(公元937——978)因為喜歡宮嬪睿娘的小腳狀態,就讓她纏足做新月狀,並因此成為皇宮里最受寵的一個女人。於是皇宮里開始流行纏足。由於皇帝的表率作用,小腳成為時尚,繼而官場與民間也相繼流行。
民間諺語說得十分形象:「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纏足開始的年齡,一般從4、5歲開始,耗時3、4年,到7、8歲初具模樣。纏足前以熱水燙腳,趁著腳還溫熱,將腳拇趾外的四個腳趾向腳底彎曲,緊貼腳底,並在腳下趾間塗上明礬,時間一長,腳纏得弓彎短小,使腳底凹陷,腳背隆起,腳的長度會被縮短。
Ⅹ 中國婦女何時開始纏足的,何時又廢除了纏足
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
滿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
一、起因
說到纏足起因,大概說來有四個方面:審美的要求、兩性隔離制度、宋明理學的推動、處女嗜好的促進
二、影響
身體和心理:纏足不僅嚴重影響了女性足部的正常發育,還讓人們形成了畸形的審美心理。
藝術和體育:纏足減少了女性從事舞蹈和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比如朝鮮和日本從中國引進的舞蹈藝術一直持續發展,而與此相反,在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隨著纏足的發展而越發停滯不前。
纏足嚴重侵害了婦女的權利。
纏足時代女子多以「沒腳蟹」自比。腳小難行,動必扶牆摸壁,拄杖持桿,有條件則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僅能到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負的也時有所聞,倘若孤立無助,那麼由此室移至相鄰的彼室也難以做到。至於出門行路, 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遠便已氣喘吁吁。時不時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蓮鉤解痛除乏。施君美《幽閨記》所謂「步遲遲,全沒些氣和力」;關漢卿《閨怨》所謂「行一步嘆息,兩行愁淚臉邊垂,一點雨問一行凄惶淚,一陣風對一聲長吁氣」,正是纏足者舉步維艱的真實寫照。
纏足妨礙了女子的一舉一動,富家的貴婦名媛,凡有所需自有婢僕供其驅使,但是一般平民女子卻要依靠自己,只好膝行灑掃,跪坐隴畝。甚者尚需推磨踏碓、插秧割稻,其中的辛酸苦辣非過來人無法述說。
纏足之苦,層層切骨,刻刻痛心,初纏階段尤甚。每至纏束,劇痛難忍,嗚咽悲泣,在所不免。纏束又多在早晚二時,因此早晚女孩哭泣哀號之聲在纏足時代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慘景。
纏足使女子無端遭受折磨和痛苦。步履維艱,妨礙了女子正常參加社會工作,阻擾了女子的社交活動。女子困守閨閣,孤陋寡聞,又失去了謀生本領,從而滋長了女子的依賴心、驕惰性和自卑感,也就使得女子的社會地位愈加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