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陳志武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陳志武

發布時間:2022-06-15 00:56:48

A. 耶魯大學教授:中國人為什麼勤勞卻不富有

幾年前,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關於「中國人為什麼勤勞卻不富有」的話題,曾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陳志武教授的主要論點是:中國人之所以勤勞卻不富有,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制度資本不足或制度成本太高;中國經濟近二十幾年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眾多廉價勞動力勤奮工作,彌補了制度資本的不足;在高制度成本或低制度資本下,公民不僅必須更勤奮地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

B. 十年砍柴: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十年砍柴著名網友(原題:陳志武和荀子相隔兩千年的對話) 我和陳教授算是湖南同鄉,湖南鄉間成長時代的回憶,使我對陳教授這段話深有感觸。我的父母、我的祖父輩和父老鄉親,幾乎都是異常能吃苦耐勞的人,我的外祖父又是其中尤為突出者,其勞作的辛勤程度,若非親眼目睹而由人復述都難以相信。在人民公社時期,他早晨4點多就出去捕魚蝦拿到集市上叫賣,賣完後回村和生產隊一起出工。傍晚收工後又奔赴自留地勞作,直到天漆黑才回家吃晚飯。年復一年如此,除了春節幾天難得有休息的時候。即便如此,我的外祖父和其他鄉民一樣,過著的生活仍然是孟子兩千多年所說的那樣,「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已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了。 戰國時期另一大思想家、略晚於孟子的荀況,在其《王制》一篇中說過的一段話,我認為可以和陳氏的「天問」對照來分析,可知如何解決「民富」與「國強」之間的平衡關系,中國的賢哲之士已經思考了幾千年。荀子說:「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而百姓貧,夫是之上溢下漏。」荀子所言的「民」和陳志武所說的「中國人」,所指范圍基本上是重疊的,即是指大多數普通的民眾特別是生活在底層的百姓。荀況所處的戰國時期,尚有西周封建制殘余,因此社會有著民、士、大夫的明顯分層。民,當然不包括人身權都從屬他人的奴隸,而是指庶人,以農民為主;士則是特權日益喪失,比「民」更高一層而比貴族低一層的中間層,基本上不是靠農耕而是靠武藝或智力為生,小官吏亦屬於這一階層。而「大夫」則是高級官員了。至於荀子所說的「實府庫」,指的就是各國諸侯掌管的國庫,並非是全體國人的公產。「王者」指行「王道」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在禮崩樂壞、戰爭不斷的春秋戰國時代,僅僅是儒家聖賢對所謂的「堯舜禹三代之治」一種想像,中國歷史上是不存在的。而靠武力霸道立國的國家,富的是士這一階層。而苟延國祚的僅存之國,是當大官的富有。如果財富都集中到國君的倉庫里,那麼就離亡國不遠了。這樣的國家貧富懸殊過大,上面的階層富得都溢出來了而下面的多數百姓則那點財富不斷地漏走了。 應當說,荀子所言的「富士」、「富大夫」、「富筐篋,實府庫」,在中國不同的歷史階段存在過,但惟獨「富民」,考諸歷史,很難肯定地說有過這樣的時代。即使是被後世稱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也只能說社會的總體財富增加,類似「士」「大夫」等階層的富裕程度強於其他時期,而「民」僅僅是日子稍微好過一些。因此康熙執政多年後,看上去天下太平財富增多,然後猶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民謠,這民謠說明的是大多數庶民真正的生活狀態。 中華民族的祖先是靠勤勞堅韌創造了偉大的文明,也曾在這個星球上創造過足以傲世其他民族的巨大財富。但無論是西周確立的「封建制」,還是始皇帝一統天下後,「百代多行秦政法」,從來沒能從政治制度上解決財富集中於少部分人手中特別是官府手中這一痼疾。從根本上說,就是庶民的權利幾乎沒有制度性保障,他們只有勞作來創造財富繳納賦稅供養官府的義務,而沒有權利和他們要供養的那一方坐下來談判財富的分配方式。統治者階層如果有某些「清官」「明君」,無非是不希望竭澤而漁以求保持剝削的可持續性,這種做法就是許多人稱頌的「仁政」了。 對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西周時期的先民已經認識得很清楚了,他們知道自己創造的財富究竟哪去了。「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農夫是何等的辛苦,可他們要供養的統治者,「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同上)」對這種勤勞而不能富有的處境,不堪承受時只能造反,通過改朝換代來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但分配的方式不變,無非一方面「天街踏盡公卿骨」,另一方面「王侯宅邸皆新主」。少數原來處在底層的幸運兒大難不死,在以無數人做炮灰為代價的基礎上,變成了掌握社會財富分配權的上等人。每次這種利益的再分配,帶來的是死者枕藉,是血流成河,是生產力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中國不同時期繁華皆如曇花一現的真實寫照。 在相對和平時期,對財富分配不均,普通勞動者多半是消極地反抗或者被動地適應這種利益分配格局。如《詩經·齊風·甫田》所唱道:「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甫田」就是貴族擁有而由庶民、農奴去耕種的「大田」。農人們說,不要去耕種那些老爺的大田,讓裡面長滿稗子吧(「莠」即稗草)。這一幕和上世紀6、70年代中國「人民公社時期」是何等的相似,農民們在生產隊的「甫田」里想方設法磨洋工,而在自己的小塊自留地里精耕細作。當多數人在人民公社那種體制下,無論怎樣辛勤勞動,卻不能得到公平而合理的報償時,怎麼能要求他們「大公無私」呢?靠政治權力來倡導「狠斗私字一閃念」必定會成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鬧劇。在帝制時代,沒有戰爭和動亂的時候,中國的多數老百姓無法改變那種不公平的分配體制,那麼多數家庭把培養子弟應科舉從而步入仕途作為頭等大事。盡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對多數農家來說,比中彩票大獎的概率還低,但畢竟還是有中大獎的。於是乎,整個社會的優秀青年,都把進入官場掌握社會財富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而進入創造財富的「農、工、商」領域,則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此,從古至今,優秀人才都想考「公務員」,成為既得利益階層的一員,而不願意去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這就是幾千年來特別是近600年來,中國人聰明勤勞,卻沒有發展出現代工商業,現代科技創新也很貧乏的重要原因。

C. 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讀後感

我不知道如今的制度設計是否也算是我們勤勞的成果之一?或者也是我們勤勞的標志之一?我們的勤勞是否是真的勤勞?我們的對勤勞的定義是否一直存在虛假和自欺欺人?

我們的發展以巨大的資源消耗為特點,以巨大的付出為代價。我們以成本低作為我們急功近利發展的優勢,以目前的暫時成果作為炫耀,而給後代留下垃圾式的代價,有人說目前的中國在世界上是浪費做最大的經濟,一個地方或單位存在長明燈或者存在長流水,存在公物私用或者公物的低效率使用,這都是屢見不鮮的。我們的餐桌上的浪費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我們以巨大的無效支出換來辛勤的無效,不知這是真正的勤勞還是愚蠢的自欺?
勞作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或者一個人必須的人生支出,沒有勞作就不會生存。所以中國人的所謂勤勞美德,並不是世界上的一個特例,我們用此來自誇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只不過是說明 了一個對任何民族都適用的原則而已。

我們辛勤勞作,說明我們的生存環境不是很好,除過自然環境的惡劣之外,社會環境的動盪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我們是在應對而不是什麼勤勞。

我們試圖把勤勞作為我們的優點,但這樣的自我定位是否意味著對其他民族不勤勞的心理認定?我想,以最小的支出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和最好的效果,這才是最聰明的,可惜我們把勤勞這個表面的東西當作榮譽一樣貼在了我們的臉上,而把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智慧的東西卻扔掉了。這是我們最不智慧的方面之一。

我們的勤勞是盲目的辛勞,因為我們不僅對生存環境以極大的努力在破壞,而且我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極不負責。同時,我們的吃大鍋飯的制度設計事實上養成了對辛勤勞作的最大不尊重。項目的重復建設和生產能力的過剩以及拆了建和建了拆,把浪費記入成績,記入發展,記入政績,這樣的「勤勞」其實是最愚蠢的作為,可惜的是我們對此不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當我們在垃圾道可以發現高檔食物時,我們卻在向貧困戶送去也許並不實用的太空被,我們把一定程度上的奢侈當作禮品送給了貧困戶,但是卻讓他們大多時間忍受無衣無食的尷尬。貧困戶對實用的需求我們忽略了,反而顯得我們愚蠢和假里假氣。
把勤勞作為我們的民族優點,我看是不對的,起碼是不合適的。在生存智慧的歷練上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要之,請先從拋棄不實在的自我標榜開始。 由此可見,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人的制度資本較少或制度成本較多;二是中國的整體技術水準較低,國民工作的技術條件較差;三是中國國民的人均資本較少;四是中國國民的人均人力資本較少。制度資本或制度成本只是導致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的原因之一。當然,如果追根溯源,技術水準低、人均資本少、人均人力資本少都可以追溯到制度。

還有一種更簡明的分析思路是,斯密、楊格等人強調的「制度———分工———經濟發展或財富創造」。在不考慮收入分配或假定收入分配合理的情況下,一個人或國家之所以收入水準高或富有是因為其生產率水準高,而生產率水準高是因為其專業化分工水準高,專業化分工水準高是因為其市場交易制度發達。或者反過來說,市場交易制度發達降低了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的主要表現),交易成本降低提高了分工效率,分工效率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則收入水準提高。因此,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的根源是市場交易制度不發達和專業化分工水準低。前述技術水準低、人均資本少、人均人力資本少確實與專業化分工水準低是緊密相連的。
如果考慮收入分配製度,則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部分人很富有,還有一部分人很貧窮。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通過勤勞和創造性勞動合理合法致富的,但不可否認也有一些人不是通過勤勞致富的,還有很多人則很勤勞但不富有。其中的原因是在體制轉軌過程中,部分處於強勢或特權地位的人利用收入分配製度和財政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了鉅額國有資產,或轉移了他人財富,而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則不僅沒有獲得自己應有的權益,而且自己的一部分財富還被處於強勢或特權地位的人以種種名目捲走。

中國經濟近二十幾年高速增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制度改革提高了制度資本或降低了制度成本。陳志武教授站在美國看中國,得出中國經濟近二十幾年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眾多廉價勞動力勤奮工作,彌補了制度資本的不足。我們站在中國看中國,則得出正是制度資本相對於改革開放前的大幅度提高,才導致中國人不再「出工不出力」,願意勤奮工作以求致富。也就是說,不是勤奮工作去彌補制度資本不足,而是制度資本增加或制度成本降低才導致人們願意勤奮工作。當然,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確實必須通過制度的深化改革,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是長久地依賴於廉價勞動力在低收入水準上的超負荷勞動。

D. 陳志武 《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已上傳 滿意請採納


文案:

財富是個永久的話題。在我的老家湖南,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甚至把老少留在家鄉,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日復一日,一年到頭就是為了一份糊口的收入,沒有剩餘財富,在溫飽的邊緣上活著。在世界另一個半球的美國,蓋茨每天也早出晚歸,但他不僅吃住都不愁,而且他的財富超過500億美元,即使他什麼都不做,每年的投資收入也可有50億美元或更多!財富水平為什麼這么千差萬別?難道剝削真的是貧富差距的根源?今天的世界裡,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入的決定性因素?是否還「勤勞致富」?如果不是勤勞,那又是什麼呢?—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過去人還是現代人,只要進取心是人之本性,財富話題總會令人著迷,也永遠會令人著迷。在這本書中,我們就談財富這個話題。

E. 為什麼中國人不富有

中國人不富有的原因
可以從這本書找到原因:《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是2008年10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陳志武
書中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對很廉價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優勢在經濟增長初期可以彌補、對沖高制度成本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怎樣讓每個人從增加的人力資本中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過金融體制創新來幫助老百姓把人力資本「兌現」、把他們未來的收入流進一步「證券化」。

F.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pdf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金融系列作品,提供一種看待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全新視角。
•精到地分析並回答了一系列關於「財富」的問題,比如財富如何產生,為什麼20世紀突現財富增長大爆發,中國人為何勤勞而不富有,農業財富如何增長,他國的財富增長經驗……令人豁然開朗。
•特別指出財富創造力的關鍵:制度。
作者簡介
陳志武,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獎學金。專業領域為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1983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及量化歷史研究所所長。
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志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紀錄片系列《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最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以及其他新興資本市場問題。其著作常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遠東經濟評論》《波士頓環球報》《巴倫周刊》所引用,也常發表於許多香港和大陸的報紙和雜志上。此外,他還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三位合夥人之一。

G.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簡介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簡介:在今天的世界裡,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入的決定性因素?是否還「勤勞致富」?如果不是勤勞,那又是什麼呢?因為不管對窮人還是富人,不管對過去人還是現代人,只要進取心是人之本性,財富話題總會令人著迷,也永遠會令人著迷。

H.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美國] 陳志武)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V9_g_HCf1Z-6spzz3mOsLw

密碼:rx5t

書名: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作者:[美國] 陳志武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年10月第一版

頁數:220

內容簡介:今天的世界裡,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入的決定性因素?是否還「勤勞致富」?如果不是勤勞,那又是什麼呢?——不管對窮人還是富人,不管對過去人還是現代人,只要進取心是人之本性,財富話題總會令人著迷,也永遠會令人著迷。

比較一下各國的貧富懸殊現狀才發現,原來「地大物博」、物資豐富只能給一個國家提供優質的「先前條件」,但這些並不是「先決條件」。經驗說明,一個國家更重要的財富是其能促進財富創造的制度機制及與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創新體系,這種制度財富是無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錢」。

金融創新之所以對個人消費者很關鍵,是因為這些創新可以幫助解放居民的消費潛力,調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而同時,產權保護和其他制度機制的作用為創業者以及財富擁有者提供了正面的激勵,為進一步投資增長提供穩定的預期。足夠的金融證券品種幫助社會大眾規避風險、調配不同時候的收入。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對很廉價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優勢在經濟增長初期可以彌補、對沖高制度成本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怎樣讓每個居民從增加的人力資本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過金融創新來幫助老百姓把人力資本「兌現」、把他們未來的收入流進一步「證券化」。

作者簡介:陳志武

1962年出生於湖南株洲茶陵縣,1983年獲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前身)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博士學位,並進入威斯康辛大學任助理教授,1995年獲聘為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教授,1996年擔任終身教授。1998年創辦Value Engine(價值引擎)公司,2001年與兩個合夥人創辦了Zebra對沖基金公司。

目前為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長江商學院訪問教授。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

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的排名是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評出的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市場監管、資本市場、證券投資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財務與組織戰略、股票定價等問題。

I. 陳志武 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勤勞致富這話是有問題的,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命里沒有,再勤勞也只能賺到命中有的錢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陳志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瀏覽:342
什麼車是英國品牌 瀏覽:554
500人民幣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247
英國民調多少人反對君主立憲 瀏覽:605
中國當代名家名著有哪些 瀏覽:656
英國拍賣玉璽多少錢 瀏覽:185
英國王子的房子叫什麼 瀏覽:320
印度的牛糞有什麼好處 瀏覽:446
義大利婚禮有哪些固定的傳統 瀏覽:535
英國首相入院後情況如何 瀏覽:730
伊朗有什麼好的學校值得留學 瀏覽:325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7
越南服金幣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4
英國皇帝有名無實是在什麼時候 瀏覽:46
中國路橋國外工資多少 瀏覽:537
英國atas什麼能出結果 瀏覽:693
義大利mgm電機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80
越南為什麼快速撤軍 瀏覽:612
從丹麥運生蚝到中國用什麼方式 瀏覽:419
去越南河內玩大概多少錢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