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地理的都有哪些學科
1、地理科學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2、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3、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原專業名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用、管理為內容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它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
4、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原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或GIS)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在地理科學類專業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已改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研究地理信息採集、分析、存儲、顯示、管理、傳播與應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產生、傳輸和轉化規律的一門科學。
5、工程地質勘查專業
工程地質勘查專業培養具有地質學、岩上鑽掘工程學等知識,從事資源勘查與評價、管理及工程勘察、設計、施工、與監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門人才。(1)中國古地理學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理科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向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只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運用地圖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與資源環境實驗分析的基本技能並具備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三、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熟悉國家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法規;
5、了解地理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㈡ 古地磁與古地理
6.3.1古地磁和古緯度、古地理
古環境是了解世界生物群的演化和發展的基礎。這一結論中,古緯度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氣候以及沉積和侵蝕的特徵,成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古地磁研究為古緯度的確定奠定了基礎,而且根據古地磁資料與所有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可估計陸塊大小及海陸分布狀況,並因此得出對綜合環境的圓滿解釋,其他一些因素便可由這一綜合環境確定。實際上,古生物學與古地磁學研究彼此補充,其中古地磁方法為更精確地恢復不同區域的位置提供了方便,而古生物學方法提出的化石分布特徵則指示了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兩塊大陸可能彼此靠近,但由於在大陸之間存在著海堤,生存於這兩塊大陸上的生物群就迥然不同,目前在太平洋中就觀察到這種情形。除此之外,化石資料通常可供作古地磁定位的精確檢驗,古地磁資料又可用以指示這些區域是否為相鄰區域,進而判斷來自上述某區域的化石資料是否可疑。有關這類綜合研究的例子很多,古生物學家通常將化石分布標到復原的古地磁圖上來做這項工作。
地球上海陸分布的影響實際會改變不同區域的氣候帶分布,兩極存在的冰體也是對氣候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Tarling,1978)。與其他星體大氣圈的對比發現,目前冰體的移動可能導致形成一個低壓極地而非目前地球上的高壓極地。地質歷史時期冰體幾次消失,例如,侏羅紀—白堊紀發生了一次冰體消融,這期間,盡管仍存在基本的緯度變化影響,但當時世界氣候可能與有冰體存在的今日世界顯著不同。顯然,許多這類分析是推斷性的,但在主要大陸塊體分布圖上標出海陸形式、補充分析氣候變化的特徵,可能會導致對過去和現在氣候控制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6.3.2古地磁與古大陸再造
根據地心軸向偶極子理論,在一定的地質時間里,地球磁極應有其確定的位置,並且各個大陸所測定出的地質時期極移曲線也是一條確定形狀的連線。在正常情況下,倘若一個地區受到構造活動的作用,必然會改變岩石正常的剩餘磁化強度的數值和方向,進而給出不同的古地磁極位置和古緯度。自然,按照類似的道理推論,古地磁測定出的這些變化應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此,可以依據古地磁極位置、古緯度以及各種類型的古地磁極移動曲線來確定各個大陸之間、大陸內部塊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和相對運動方向與速率。事實上,全球的古地磁學數據表明,不同大陸上相同地質時代岩石的剩餘磁性所測得的古地磁極位置具有明顯的差異,就是各個大陸之間發生過相對運動的證據。
古大陸再造 ( reconstruction) 指對大區或全球古大陸在地史時期位置復原的研究。根據古地磁和其 他依據將古大陸的位置和方位表示在圖上,稱為古大陸再造底圖( basemap) 。古大陸再造是全球構造研究的重要內容,古地理系列圖是對地球板塊構造演化史的重現,它們以 「時間切片」( Time Slices) 的形式描繪了現今各個大陸或地塊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相對位置和海陸關系。可靠的古地磁數據可以提供兩個方面的資料: 第一,用來確定大陸或地塊的古緯度和古方位; 第二,如果兩個大陸 ( 或地塊) 的極移曲線都比較完善,則可以利用極移曲線的擬合確定大陸 ( 或地塊) 之間的相對位置。以約250Ma 泛大陸的再造為例,如果利用極移曲線擬合確定了其他大陸 ( 或地塊) 相對於北美大陸的位置,然後根據北美大陸某一參考點的古緯度和古方位,就很容易恢復泛大陸在行星地球上的位置。把地球近似看作一個旋轉的扁球體,決定氣候和地質環境的主要因素是緯度和海陸格局,這兩個方面都可以從古地磁研究中獲得直接的證據。所以,許多古地磁學者一直致力於各個大陸和地塊的極移曲線建設。
利用古地磁數據建立古地理再造圖,首先確定某個地質歷史時期相對穩定的古陸塊體邊界及其中心參考點,再確定各個塊體當時的方位、古經度和古緯度; 然後按照古經度、古緯度和古方位將陸塊進行位移復原; 最後用地圖投影的方法繪制出古地理再造圖。
具體分 3 個步驟:
1) 從地質研究角度判定各個古陸塊的界線,進行必要的分離和拼合。
2) 依據古地磁資料確定各個大陸原來的位置,需要用到 3 個參數: 古經度、古緯度和古方位,這 3 個參數是以地塊中心參考點進行測量的,其他點則根據與中心參考點的相對關系進行計算。
3) 古大陸位置的復原,這一過程主要涉及有限旋轉與歐拉定律,以及相應的地圖投影。其中關鍵點是關於歐拉極的求解和旋轉。一般來說,可以依據對板塊運動的實際觀察結果來求得歐拉極。
旋轉操作即是根據各個陸塊的現代坐標去計算其過去的坐標位置,計算過程中先採用地心坐標系 ( 空間笛卡兒坐標,記為 A( Ax,Ay,Az) ) ,再將計算結果轉換成大地坐標系( 經緯度坐標,記為 A ( B,L) ) ,最後進行地圖投影。兩種坐標系的轉換關系如下:
岩相古地理學
設點A的坐標為A(Ax,Ay,Az),旋轉後的坐標為A'(A'x,A'y,A'z),A'可用兩個3×3矩陣R相乘得到:A'=R×A
其中R的值由歐拉極坐標E(Ex,Ey,Ez)和旋轉角Ω求得。
6.3.3古地磁與中國主要大陸的形成演化
黃寶春等(2008)在匯總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迄今發表的有關揚子地塊、華北地塊和塔里木地塊的古地磁數據進行了分析。從收集到的194個、117個和44個古地磁數據,根據國際通用古地磁數據可靠性判據,分別篩選出數據可靠性指數Q≥3的古地磁極數據87個、58個和37個。建立了華北地台、揚子地塊與塔里木地塊的視極移曲線(表6.3;圖6.7)。
表6.3 華北地台、揚子地台及塔里木地塊顯生宙古地磁極位置
注:N—參加統計的古地磁極數量;λP/φP—古地磁極位置的緯度和經度;Q,E,K,J,T,P,C,D,S,O及分別代表第四紀、古近紀、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二疊紀、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奧陶紀和寒武紀,其中1,2,3分別代表早、中、晚;α95(DP/Dm),95%置信圓錐半頂角(或95%置信橢圓半短軸/半長軸)。*95%置信度大於16°的古地磁極位置。
(據黃寶春等,2008)
如圖6.7所示,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和塔里木地塊在寒武紀、奧陶紀乃至整個古生代及早中生代,視極移曲線在形態上仍存在明顯差異,且簡單的旋轉難以消除這些差異。相對而言,早古生代揚子地塊與塔里木地塊的古地磁極位置比較接近,其運動軌跡亦有一定相似性;而華北地塊有自己獨立的運動軌跡。晚侏羅世以來,3個地塊的視極移曲線基本趨於一致,表明三大地塊在運動學上已成為整體。而從古生代中期至早中生代之間,各塊體的視極移曲線變化比較復雜,除了某些時段數據的不足與誤差之外,更可能反映了這一時期各塊體曾發生過顯著的相對運動。
華北地塊早寒武世(圖6.8A)位於南緯約17°(參考點:110°E,35°N),若將華北地塊的視極移曲線沿歐拉極(4.9°N,0.2°E)順時針旋轉133.5°,使其與固定非洲參考系下的岡瓦納大陸早古生代視極移曲線相重疊,可得出早寒武世華北地塊位於東岡瓦納大陸(即南極洲、澳大利亞及印度聯合古陸)的東緣,說明在早寒武世,華北地塊可能曾與南極洲、澳大利亞古陸比較接近,也不排除華北地塊曾是東岡瓦納大陸東緣的一部分。但在中寒武世之後,華北地塊和岡瓦納大陸的古地磁視極移曲線已開始分離,表明華北地塊與東岡瓦納大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對運動。至中晚泥盆世,華北地塊很可能已漂移至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北緣。中寒武世以來,華北地塊與岡瓦納大陸之間的相對運動或短暫分離與生物古地理研究結果一致。三葉蟲古地理研究表明,至中奧陶世,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和澳大利亞地塊已分屬不同的生物古地理大區,華北地塊更接近於西伯利亞原特提斯生物古地理大區;牙形石生物古地理及碳酸鹽岩沉積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華北地塊與西伯利亞地塊的親緣性高於亞澳大區。從寒武紀至中、晚奧陶世,華北地塊基本上無明顯的緯向位移,約作了近21°的逆時針旋轉,始終處於南半球低緯度地區。從奧陶紀至晚石炭世,隨著岡瓦納大陸向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快速漂移,華北地塊已完全與岡瓦納大陸分離,並向北漂過赤道,成為古特提斯洋中的離散塊體(圖6.8B)。晚石炭世,華北地塊地處赤道以北的熱帶地區,現今山東地區(參考點:35°N,119°E)的古緯度約為北緯5.4°。晚二疊世至早三疊世,華北地塊仍略向北移動並伴有少量的逆時針旋轉,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華北地塊發生快速北移,緯向變化可達10°左右,無明顯的旋轉運動。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華北地塊無明顯的緯向變化,但發生了約43°的逆時針旋轉,新生代華北地塊不僅在取向上,且在緯度上均與現今基本一致。
圖6.7 揚子地塊、華北地塊和塔里木地塊顯生宙古地磁極移曲線(據黃寶春等,2008)
揚子地塊和塔里木地塊現有早古生代古地磁數據均表明,兩者這一時期亦位於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且與岡瓦納大陸的親緣性為大量的地質和古生物地理證據所支持。若將揚子地塊的視極移曲線繞歐拉極(39.8°N,134.7°E)作逆時針方向旋轉51.6°,則揚子地塊中寒武世古地磁極與岡瓦納大陸一致,由此可認為揚子地塊當時位於南極洲、澳大利亞聯合古陸的西緣(圖6.8A),說明寒武紀時揚子地塊乃至塔里木地塊很可能與西澳大利亞地塊相鄰或同屬於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與當時的華北地塊顯著不同,揚子地塊很可能直至晚泥盆世,古地磁極才與岡瓦納大陸視極移曲線開始分離。揚子地塊在泥盆紀以前,視極移曲線與岡瓦納大陸基本保持一致。泥盆紀之後,隨著澳大利亞大陸從位於北半球赤道附近開始作順時針旋轉並向南快速漂移,揚子地塊開始與岡瓦納大陸分離。至晚石炭世,兩者也已完全分離(圖6.8B)。總之,古生代期間,揚子地塊處於赤道附近,但曾作過約77°的順時針旋轉。晚二疊世之後,揚子地塊與華北地塊在古緯度上的變化具有相似性,可能是由於揚子地塊在北漂過程中推著華北地塊同步運動的結果。但揚子地塊在北漂過程中是作順時針方向旋轉。特別是從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揚子地塊約作了近30°的順時針旋轉。晚侏羅世之後,在古地磁數據的置信范圍內,揚子地塊與華北地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已經結束,兩者在運動學上已成為整體。
圖6.8 現代地理坐標系下揚子地塊、華北地塊和塔里木地塊早寒武世(A)和中石炭世(B)古地理重建(據黃寶春等,2008)
塔里木地塊前中生代古地磁數據非常缺乏,但其與岡瓦納大陸間的親緣性很可能可以追溯至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地塊很可能於晚奧陶世脫離岡瓦納大陸,至中志留世已漂移到北緯低緯度地區(約14°N)並伴有約15°的順時針旋轉;至晚石炭世已漂移到北緯27°;晚石炭世至晚二疊世,塔里木地塊的古緯度無顯著變化。
㈢ 古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和分科
研究內容比較廣泛﹐研究古地貌﹑古氣候﹑古水文﹑古土壤﹑古生物﹑古海洋等﹐分別形成相應的古地貌學﹑古氣候學﹑古土壤學﹑古生物地理學﹑古海洋學等。
㈣ 有關地理知識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㈤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1949年前,中國的沉積學和沉積古地理學研究工作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後,尤其近二十年來已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大規模開展,地質工作者不僅為祖國找到了大批礦產基地,而且結合沉積礦產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氣、煤、錳礦、磷礦、鹽礦、沉積銅礦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成岩和成礦理論。在沉積礦物、沉積環境、沉積模式、古地理、沉積建造、沉積地球化學、現代沉積等方面也都獲得了很大進展。
陸續出版了一批沉積學和古地理學方面的專著、圖集和教材。劉鴻允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古地理圖《中國古地理圖》(1955)。王鴻禎編著了我國第一本與沉積古地理學相關的高等學校教材《地史學教程》(1956),並領導了中國第二代沉積古理圖《中國古地理圖集》(1985)和《中國層序地層研究》(2000)等研究總結工作。劉寶珺和曾允孚等編著了《沉積岩石學》(1980)、《岩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1985)、《中國南方岩相古地理圖集》(1994)。曾允孚和夏文傑編著了《沉積岩石學》(1986)。余素玉和何鏡宇編著了《沉積岩石學》(1989)和《化石碳酸鹽岩》(1982)。孫永傳和李蕙生編著了《碎屑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1986)。何鏡宇和孟祥化編著了《沉積岩和沉積相模式及建造》(1987)。賈振遠和李之琪編著了《碳酸鹽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1989)。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的有關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孟祥化等編著的《沉積盆地與建造層序》(1993)和《內源盆地沉積研究》(1993);馮增昭等編著的《中國沉積學》(1994)、《沉積岩石學》(1993)、《碳酸鹽岩岩相古地理學》(1989)、《華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1990)、《西北地區寒武紀和奧陶紀岩相古地理》(2000)、《中國南方寒武紀和奧陶紀岩相古地理》(2001);鄧宏文等編著的《沉積地球化學與環境分析》(1993);梅志超編著的《沉積相與古地理重建》(1994);王良忱和張金亮編著的《沉積相和沉積環境》(1996);趙澄林編著的《沉積學原理》(2001);陸克政等編著的《含油氣沉積盆地分析》(2001);於興河編著的《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2002);姜在興編著的《沉積學》(2003)。這些成果不僅在教學和指導找礦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豐富了沉積學和古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內容。有關的刊物有《岩相古地理》(1981年創刊)、《沉積學報》(1983年創刊)和《古地理學報》(1999年創刊)等。
如上所述,近20年來,我國的沉積古地理研究與編圖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古地理編圖工作是與沉積學和大地構造學的理論同步發展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沉積古地理圖,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組合和生物類型為依據而編制的。70年代以來,在現代沉積學理論指導下,以沉積相分析為基礎,編圖精度從概略比例尺擴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來,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編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圖,即要恢復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陸變形和古板塊的位移表示出來,這樣的圖件一般都是大范圍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圖件,編制這樣的圖件難度較大。
1979年成立的中國沉積學會進一步促進了我國沉積岩石學和沉積古地理學的發展,學會相繼召開了多次專題學術討論會,並於1983年創刊了《沉積學報》,對提高我國沉積學研究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沉積學和古地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地球科學進入學科綜合、學科交叉等迅速發展的今天,其重點和前沿正在發生轉移,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並圍繞資源、環境、災害和全球變化等4個主題展開,這就使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現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定量沉積學的研究是未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因此沉積學及古地理學的發展潛力還很大,在沉積礦產和能源越來越緊缺的21世紀,沉積學及古地理學也必將在沉積礦產和能源勘探開發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㈥ 請詮釋一下「地理」這門學科到底是什麼
地理(Geography)dì lǐ
地理 dìlǐ
[geography] 見「地理學」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漢語「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非常特殊,因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所以地理是文理兼並的一門大科學~
研究對象
[編輯本段]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著重是空間關系。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地圖(包括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還有氣候地圖,地形圖等等)
學科分支
[編輯本段]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編輯本段]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編輯本段]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o語言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o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編輯本段]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㈦ 地理的含義,由來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
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7)中國古地理學有哪些擴展閱讀:
學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2、人文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等。
㈧ 地理的分類是如何劃分的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學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化學地理學、醫學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物候學、火山學、地震學;
2、人文地理學: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宗教地理學、語言地理學、旅遊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區域經濟學;
3、環境地理學:災害管理、環境管理、可持續性及生態政治學;
4、地理資訊學:空間分析,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
5、區域地理學
5、其他分支學科: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
㈨ 現存最早的中國古地理學著作都有哪些
人們活動疆域的擴大,各國交往的增加,生產和商業的發展,使人們的地理知識增加了,這也是生產、政治、軍事發展的需要。盡管地理學家們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多少,但他們的著作卻說明了當時的重要發現。中國古地理學著作中現存最早的《山海經》、《尚書•禹貢》、《管子•地員》等便是這個時期的產物。這些著作中還包含著大量的動植物、水文、礦產知識。
㈩ 古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有所認識。東晉葛洪在《神仙傳》中寫道:「東海三為桑田」。唐顏真卿﹑宋沈括等都以山頂﹑山崖中所見的螺蚌殼為證據﹐闡述了海陸變遷的觀念。科學古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一致的。17世紀﹐歐洲一些學者根據岩層中的化石﹐對古地理環境作了一些推測﹐並試圖對環境演變的原因作出解釋。18世紀後期﹐英國J.赫頓在《地球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均變論的思想。其後﹐英國C.賴爾在《地質學原理》中﹐發展為均變論學說﹐成為古地理學的研究原則﹔賴爾在重建歐洲第三紀古地理環境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探索自然環境演變的原因。
19世紀上半葉﹐冰期學說得到承認之後,人們對第四紀古地理的演變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自然地理學范疇的古地理研究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德國彭克,A.和E.布呂克納對阿爾卑斯山冰川沉積的研究和對第四紀冰期的劃分(1909);奧地利A.L.韋格納匯集大量古地理材料提出大陸漂移學說(1912);南斯拉夫M.米蘭科維奇提出對冰期-間冰期變化天文成因的理論(1920)等,對古地理學研究都有深遠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地磁測量、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氧同位素分析﹑深海岩心的采樣和分析等新技術﹑新手段的採用﹐美國H.H.赫斯﹑R.S.迪茨在1960~1962年間提出的海底擴張說﹐以及美國W.J.摩根﹑D.P.麥肯齊﹑R.L.帕克和法國X.勒皮雄於1967~1968年提出的板塊構造說﹐都使古地理學以全新的面貌出現。1968~1983年完成的深海鑽探計劃等成果﹐已能勾畫出近2億年以來古海洋演變的基本輪廓。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自堊紀以來氣候有變冷的趨勢。深海岩心的氧同位素(18O/16O)測定指出﹕90萬年以來可劃分出23個18O階段和10個完整的冰川周期。G.J.庫克拉對中歐黃土的研究表明﹐黃土層序中的古氣候旋迴與海洋18O的23個階段有對應關系﹔中國學者劉東生等對陝西洛川剖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