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之前人民生活是怎樣的
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抗日、軍閥混戰、內戰,光是這些就知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悲慘了。由於連年戰爭,那時的人均壽命都從清朝前期的55歲降到了35歲,即使城市也不過是40歲。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當時多少家庭分崩離析,多少夫妻陰陽兩隔,多少孩子剛出生就成了孤兒。在這亂世中,普通老百姓能活下來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了。
到了民國末期時,由於國民黨法幣的迅速貶值,物價飛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糧價每依賴你給個小時就要變動一次,房租都是按多少袋麵粉算的,甚至老闆都直接用麵粉發工資了。
那時面額十億的法幣都只價值3400美元,普通面額的比廢紙還便宜,很多人一拿到工資就去換銀元,甚至還催生了專門幫忙換銀元的小販。
民國時期,實業匱乏,失業人口猛增。就拿當時北京為例,市區的垃圾堆上總有在撿煤核的小孩,有時候能撿到殘羹剩飯還能順便解決了吃飯問題。報紙上也經常出現「由於誤食垃圾魚頭一家人慘死」之類的消息。
大部分普通人家都沒有床,條件最好的就是拿凳子或是磚塊搭個木板當床了。洗澡更是奢望,能燒點水擦擦身子都是幸福的。要是家裡出現了病人,醫院就別想了,小孩發燒到39度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去,因為沒錢。
大街上到處都是乞丐,其中有種乞丐叫做叫街,走的苦肉計。他們見著有人路過,就當人家面拿磚頭砸自己的腦袋,甚至有用刀劃破自己臉的,血流滿面的跪下乞討。更有乞丐只能以死相逼,他們在寒冬臘月時就睡到有錢人的家門口,這家人怕乞丐死在自家門口,便只得給他們錢或食物。
真實的民國時期,更多的只有破敗不堪的農村,貪婪野蠻的軍閥和日軍,窮人們只能掙在死亡線上。民不聊生,才是民國時代。
(1)中國人民如何生活擴展閱讀:
民國的經濟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前人民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在共產黨執政以前的中國,經濟極度落後,老百姓缺衣少食,窮困潦倒到沒有條件講衛生,即使連廁所這樣的生活必需場所也成了滋生疾病的溫床。此外,民國時代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實體,因為不要說群雄割據的北洋軍閥時代,即使是在號稱實現了「統一」的蔣介石時代,中央政府也從來沒有能夠對邊疆實行過有效的管控。而當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之後,國民黨元老柳亞子痛心疾首地表示「這比袁世凱的二十一條、汪兆銘的賣國條約,還要無恥地超過他們一千倍、一萬倍呢!」
受降儀式上,作為勝利方代表的何應欽反過來向投降的崗村寧次鞠躬
今天,筆者在這里並不想多談「如果中國沒有出現共產黨會怎樣?」這樣的假設性問題,只想用事實說話,也就是簡單介紹一下共產黨執政之前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或許,只要我們了解了這方面的情況,「如果中國沒有出現共產黨會怎樣」這種問題也就不言自明了。
那麼,假如我們穿越回1949年之前的中國,當時的生活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不是像一些影視作品當中呈現的,是那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整天在舞廳里高歌「夜上海」的情形呢?當然不是。那種情形只不過是現代「民國粉」的腦補與意淫,那個時代真實的生活狀態是今天很多人難以想像的。
1943年,道路邊垂死的逃荒飢民
首先從一件小事說起吧。每個人都必須要大便,可是在民國時代,由於經濟極度落後,造紙工業極不發達,如廁用的草紙成為了一項奢侈品。兼之衛生知識不普及,幾乎沒有人捨得用紙擦屁股。於是,如廁便成為了疾病傳播的溫床:
【多數老百姓還是缺衣少食,窮困潦倒哪有條件講衛生!舉個擦屁股的小事為例,當時沒有專用的衛生紙,就是書紙、報紙也談不上,即便有一點印字的紙片,別說擦屁股,就是無意在屁股底下坐下,也怕得罪了孔夫子,還得在頭上頂一頂來贖罪。因此當時擦屁股只得用石塊、土塊,且又堆放在潮濕多菌的廁所里,用了又用,你用了他用。還有女人們經期用的也是破爛布,平時避忌見人,寄藏在旮旯里,甚為骯臟。因此「十男九痔」,「十女九帶」,這與衛生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王洪廷編,磧口志,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50頁】
1948年,擁擠在賑濟處門口的上海災民
順便提一下,今天,關於抗戰的影視劇多如牛毛,但其實絕大多數作品都離那個時代非常遙遠。比如說,很多親歷過《敵後武工隊》那個時代的人所寫的作品當中,經常提到一個事實,就是當時只有八路軍上廁所用草紙,因此在清鄉掃盪的時候,這也是鬼子搜查的一條線索,一旦發現如廁用紙,幾乎就等同於發現了八路軍。但是,筆者卻從未在今天的文藝作品當中看到過符合這類事實的細節。
說完上廁所,再說第二件小事,就是用電。當然,時代在進步,如果民國時代的發電量不高,那也並不應該過度指責。問題的關鍵在於,民國時代不僅電量很少,而且電壓還不統一。當時各國都在中國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各地軍閥也都有自己親近模仿的國家,所以就導致了家庭電路的電壓五花八門:
【許多應該統一的技術要求並沒有做到統一,同一產品各地仍執行不同的標准。象電壓等級,既有日本的100伏50赫、德國的125伏25赫,也有美國的110伏60赫,英國的220伏50赫等,反映出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特點和性質。
——楊炳芝,中國科學技術法律知識全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02月第1版,第470頁】
因此,假如你生活在民國時期的大城市當中,那麼很有可能搬上一次家,家裡所有的電器就全部都報廢了,連個電燈泡都不能帶到新家裡重新使用。因為很多大城市裡既有日本控制區,也有英國控制區,兩者的電壓相差兩倍多,在日本控制區內適用的電器在英國控制區內就會被燒壞,而在英國控制區內適用的電器在日本控制區內,則會因為電壓過低難以啟動。
③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人們生活是怎樣的
新中國成立當時,吃飽穿暖是最好的要求,而現在,吃好穿好是基本的目標。 「小康」生活是幾千年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這只能是人們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城鄉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連續上了幾個大的台階,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城鄉居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大踏步的邁向全民小康。
以前,人們穿土布衣服,到現在,滌綸腈綸各種面料都有。從單一的灰白色到單一的綠色,再到現在的五顏六色;從單一的款式到現在的什麼款式都有。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潮流,中山裝、布拉吉、綠軍裝、藍工作服都曾作為一種時尚,而現在,演變到各種時尚款式層出不窮,年年變化。食,民以食為天,以前,不挨餓,無論吃什麼都行,而後,吃飽了,挑著吃,現在,吃了國內吃國外。住,中國人認為有自己的一棟房子才可稱為有個家。以前,茅草屋土坯房石頭屋,散落在中國的廣大農村,而現在,磚瓦房樓房已是普遍,而且傢具從以前的簡朴變為現在的琳琅滿目。行,從以前的出門靠兩條腿到自行車,再到現在的以摩托車汽車等機動車代步,交通從以前的城市網到現在村村通工程。
人民的物質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生活也極大的豐富了,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從以前的單純的報紙收音機來了解信息,到現在手機 電視機DVD電腦網路走進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能享受生活。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解放前,我國是一個文盲、半文盲人口佔80%的國家。自從1986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普及義務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自從恢復高考以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持。
此外,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在黨中央四代領導集體的關懷下,體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從第一個世界冠軍、第一個奧運冠軍到現在的N個冠軍,以及08年成功舉行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中國已躋身到世界體育大國的行列。
新中國成立六十二周年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中國人,我們感到無比地驕傲和自豪。中國,一個嶄新、強大的中國正在一步步展現在世界人民的眼前。
在新中國成立62周年之際,我們衷心的祝願我們的國家更加的繁榮富強,在邁向世界強國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④ 改革開放前中國人民的生活情況怎麼樣
一般農家的糧食節約點剛好夠吃,衣服一年換一次吧。城裡人家孩子 多的吃不太飽,往往要把唯一的白面換成玉米面吃。一斤胡麻油能換13斤左右玉米面,一斤 白面能換3斤玉米面。雙職工一孩子的家庭算是幸福人家了。總之吃肉那是過年的事情。
⑤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環境中。
抗戰時期,受戰爭贏下,中國人民顛沛流離,大部分人民生活艱難,日常生活難以維持,還要時刻提防和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迫害,生存都是問題。紅軍也極其艱苦環境中堅決抵抗、捍衛國土,吃樹皮、吃皮帶等,全民皆兵,老百姓與解放軍共同抗敵。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5)中國人民如何生活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過程: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
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數萬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⑥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生活現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國日益壯麗的七十周年。憶往昔,回顧過去的生活,展望更好的未來。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一是受當年鴉片的影響,造成不少健壯男子白白丟了性命;二是當年人民生活水平拮據,溫飽問題和衛生健康問題嚴重影響著人民的健康生活。
建國初期人均壽命只有35歲,經過七十年的發展壯麗,我們的人均期望壽命已經達到了77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類發展取得的最偉大的壯舉。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揮制度優勢,勇發展,搞創新,建設了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的衛生健康制度,為人類的健康生活水平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建國初期人民的生活
1、衣著方面
建國初期,人們講究穿戴,注重衣服面料、質地、花色、款式和身份地位。一般市民穿的是中山裝,所用布料大多是機器織的「咔嘰布」。而有的農村居民還是用自家織的粗棉布做的衣服。藍色中山裝和綠色軍裝是當時的時代特徵。
2、飲食方面
建國初期,國家剛解放,百廢待興,人民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者粗茶淡飯,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同時食油、禽、蛋、肉、豆製品也實行限量供應。
3、住宅方面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以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為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富裕地區農民普遍住上了樓房,安裝了電話,配備了電腦,衛生設施不斷改進。
4、出行方面
建國初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牛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馬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普通農民若是要出遠門,會尤為不便。
建國後人民的生活
1、當代社會人民衣著方面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人們服裝簡便舒適,追求的是舒適、潮流。所用布料也都是更加柔軟舒適的純棉布料,也不再根據人們的身份地位來區分服飾材質,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
2、當代社會人民飲食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人們不但可以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更是深入人心。
而糧票也早在1999年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自由選擇食物,現在的人們追求的是綠色健康、有機蔬菜、健康膳食。
3、當代社會人民住宅方面
20世紀90年代,中國居民開始了「裝修熱」,表明人們對居住環境有了更高要求。許多城市出現花園式住宅,農村居民也開始修建小別墅,對居住環境也越來越講究。
4、當代社會人民出行方面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興建了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到現在,國航和高鐵的飛速發展極大地緩解出行壓力,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總而言之,建國之後國家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進步,70年的時間於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於我們而言,卻是充滿無數改變與挑戰的日子。
相信在中國共產黨正確的的領導和中國人民的不懈奮斗下,中國將會越來越好,祖國會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會進一步提高!
END
編輯於 2019-10-0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87
評論
收起
大家還在搜
新中國成立70周年
70周年
建國70周年感想
新中國成立
中國成立70周年
建國70周年
中國建國70周年的變化
建國70周年人民生活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周年論文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變化
2019建國70周年作文
中國70年的變化論文
建國70年來的變化和影響
改革開放70周年變化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建國以來人民生活變化
改革開放七十周年變化
2019年建國70周年的變化
建國七十周年
建國70周年以來的變化
建國七十周年生活變化
建國70周年變化與成就
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國的七十周年變化
建國70年中國發生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人民生活情況
新中國成立前生活狀
中國成立後的人民生活
改革開放七十周年變化
2019年建國70周年的變化
建國七十周年
建國70周年以來的變化
建國七十周年生活變化
建國70周年變化與成就
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國的七十周年變化
建國70年中國發生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人民生活情況
相關推薦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_知乎
我和你有同樣的想法,希望有人回答你
在民國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內一個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_知乎
樓上回答的都不客觀,我這從國外網站扒下來一段外國人拍攝的普通40年代中國北京人生活視頻,你可以看看【左右視頻】四十年代北平中產家庭的珍稀生活視頻-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視頻中那位教授的後人,看到了久遠之前家人的...
第一套人民幣_知乎
第一套人民幣1/套(60張)第一套人民幣(The first series of RMB)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由人民政府所屬國家銀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製發行的唯一的法定貨幣.在圖樣題材上,選擇當時經濟建設和新社...
中國社會現狀的分析_知乎
所有人都蒙在鼓裡,自己的辛勤勞動只是為一小部分不勞而獲的人的揮霍,你為什麼覺得很累,因為有些人不工作卻掙得錢... 有些人說現在沒有地主哪來的土地兼並,土地兼並一直存在,地主換了個名字而已,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大佬們歷史都懂得...
新中國成立70周年_知乎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7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見隨處飄揚著的五星紅旗.2019年,祖國70歲的生日.我們的國家是多麼的不容易才走到今天這樣繁榮富強,人民的經濟物質...
⑦ 中國解放初期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還嚴重束縛著農業生產力。長期戰亂和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遺留下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農業減產,工廠倒閉,交通梗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投機猖獗,民生困苦,失業眾多,國民經濟嚴重衰退。
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
成就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開展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
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簡析、網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⑧ 1921年的中國人民生活狀況是什麼樣的
1921年的中國人民生活狀況是:多數民眾(八成以上)還是文盲,絕大多數(90%左右)生活在農村。
生活水平,是指與人們的收入水平或消費水平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客觀條件或環境的變化。
生活水平通常通過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教育、文化、娛樂、社交等反映人們生活條件或環境的客觀指標來進行測量與評估。主要環繞「需要、匱乏、工作、生產、收入、消費」等層面,這些概念被視為可量化。
生活水平的確定包括 3個要點:
1、以群體為標准,如家庭。
2、以實際的消費狀況為標准,即直接衡量佔用的社會產品和勞務的多少。
3、以平均的消費數量為標准。生活水平與生活費用、生活標准不同。生活費用指維持特定生活水平的貨幣支出,生活標准則指期望達到的生活狀況。
⑨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人民的生活怎麼樣
由於大躍進、左傾思想的錯誤,人民的生活水品較低。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後,毛澤東意識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
「社會主義這個階段,有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
他在糾正「大躍進」的錯誤時,批評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人是誤認社會主義為共產主義、按勞分配為按需分配、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同時他還批評了否認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錯誤思想傾向。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劃分,對混淆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的區別,對否認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觀點的批評,為後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
但是,60年代黨的指導思想方面「左」的傾向不斷發展,進而把對社會主義理解為「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中斷了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正確之路。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前一層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就社會性質而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就發展程度而言,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
⑩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農民是怎樣生活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裕的農民即地主可以僱傭窮苦農民為其幹活,中等的自己維持個一畝三分地,窮的給地主幹活。
1、政治方面:
是山河巨變的年代,清政府即將滅亡,保皇黨失去了影響力,革命黨成為時代先鋒,推翻帝制後進入共和,但是袁世凱試圖復辟,復辟失敗後中國失去了一個權威的中央政府,進入軍閥混戰年代。
2、思想方面:
帝制失去人心,但是專制還是主要思想,民主作為一個詞開始流行,盡管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其內涵。各種政治思潮、人文思想此起彼伏,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思想大解放年代。
3、社會方面:
是一個戰亂年代,槍聲此起彼伏,戰亂時有發生,軍閥土匪橫行。
4、經濟方面:
落後於世界,並且由於戰亂,經濟還在向下,很多地方民不聊生。
(10)中國人民如何生活擴展閱讀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有學者指出,「這個新政治是從對政治的拒絕中、在「思想戰」的硝煙之中產生的。文化和倫理居於新政治的核心。
這是現代中國的第一輪「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我們將在「短促的二十世紀」一再聽到它的回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