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包括哪三個內涵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一國兩制」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台灣實行資本主義。「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包括:
1、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一國兩府」,反對一切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
2、兩制並存。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香港、澳門、台灣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這種考慮,主要是基於照顧香港、澳門、台灣的現狀和同胞的實際利益。這將是統一後的中國國家體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創造。
3、高度自治。統一後,台灣將成為特別行政區。它不同於中國其他一般省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它擁有在台灣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黨、政、軍、經、財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等協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台。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台灣各界的代表人士還可以出任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全國事務的管理。
拓展資料:
「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是基於和平統一為前提的。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然而,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採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中國政府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本國內部事務的問題上,並無義務對任何外國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
B. 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內涵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是儒家孔子提出的仁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易傳》所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是修養境界。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且精華與糟粕並存,要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批判地繼承,要進行創造性的轉換。
C. 發展兩岸關系有什麼現實意義
近50年來,圍繞堅持還是否定「一個中國」原則進行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因此堅持還是否定「一個中國」原則,成為近半個世紀來的兩岸關系的主軸。只要堅持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外國干涉、中國人自己解決台灣問題等基本立場,兩岸間就找到了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標,找到了實現祖國統一的根本途徑。
(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完成中國統一的根本保證。世紀之交,對於已經分離近50年的海峽兩岸來說,任何一個中國人不可能容忍國家一分為二的分離現狀,不可能容忍分裂勢力的活動,不可能接受長期分離的局面,完成國家統一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對即將過去的20世紀來說,對40年代末開始的因為內戰造成的兩岸分離的歷史,做出一個雙方滿意的總結,這是所有中國人的願望;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來說,完成國家統一,以統一、發展的姿態出現在全世界面前,更是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在中國統一和「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台灣當局對「中國統一」在一定程度上是認同的;對「一個中國」 原則有異議。但是,反對或是拒絕「一個中國」原則的實質,就是放棄對中國統一的追求,無論是討論統一還是完成統一,都將成為不可能。台灣當局某些人是用具體化的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舉措,把對國家統一的認同變成抽象化的名詞,玩的是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哲學游戲。台灣當局如果真心主張統一,只有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上來。總之,無論是從兩岸關系近50年的歷史看,還是從完成祖國統一的將來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只有堅持 「一個中國」原則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良性互動、健康發展的基礎與前提。自台灣當局響應祖國大陸的呼籲開放部分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後的前幾年間,在人員來往上是嚴格限制,在經貿、文化、科技交流方面是單向發展,「只登(大)陸不上台(灣)」。盡管這樣,由於台灣當局對「一個中國」 原則沒有表露出更多的敵意,或者說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期沒有進行更多的損害國家主權的分裂分治活動,因此兩岸關系發展很快,在各種交流迅速展開的同時,兩岸的「兩會」事務性商談也進入制度化階段。兩岸打破堅冰後的最初幾年間的交流證明,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系就能發展。
事情很快發生變化,1993年後台灣當局某些人採取了一系列公開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舉措,逐步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先後提出「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38?、「階段性的兩個中國」?39?、「建立台灣人的國家」?40?、「一個分治的中國」?41?、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42?,以及所謂「主權在民論」?43?、「務實主權論」?44?、「分裂分治論」?45?等侵蝕、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主張,圖謀和平走向分裂;在兩岸關繫上不斷製造人為障礙,強化兩岸間的敵意,阻礙兩岸關系的正常發展;在國際間配合西方反華勢力打「台灣牌」,鼓吹台灣問題國際化,不斷進行公開挑戰國家主權、謀取「國際法人地位」、「台灣實質獨立」的「務實外交」活動,與祖國大陸一再進行較量。更要指出的是,每當兩岸關系取得一定的進展時,台灣當局就以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言行,設置人為障礙進行干擾。台灣當局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的倒退,正是第一次「汪辜會談」以來兩岸關系一波幾折的真正原因所在。這一事實說明,只要違反 「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系就要緊張、停滯。
在因為李登輝到美國活動、惡化兩岸關系引起的「兩會」中斷2年零8個月的聯系以後,1998年4月「兩會」副秘書長實現了首次交流,10月間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成功地參訪祖國大陸,兩岸關系走到這一步能否繼續前進,則要看台灣當局能否顧全大局,停止各種干擾、破壞兩岸關系的舉動,首要之舉是回到「一個中國」立場上來,願意進行兩岸政治談判,調整「戒急用忍」政策,真心實意地說一些有益於民族有益於兩岸關系的話,做一些有益於民族有益於兩岸人民的事。如果像台灣一些領導人那樣,口頭上不斷表白如何願意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把自己打扮成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動力」,避而不談「一個中國」原則,恐怕對兩岸關系的發展沒有助益。總之,放棄「一個中國」原則,何談兩岸關系?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能保證兩岸關系的正確方向,才能保持兩岸關系的生機,才能有效防止人為的破壞兩岸關系,才能增加兩岸關系的牢固性和穩定性。
(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能否順利進行政治談判的基礎。兩岸關系之所以處於不穩定、不正常狀態,是因為兩岸政治僵局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因此,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已經成為緩和、發展兩岸關系的關鍵所在。打破兩岸政治僵局的唯一辦法是進行結束敵對狀態的政治談判,當前首先是要進行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通過政治談判,逐步解決兩岸的政治分歧,規范兩岸關系發展,共同維護國家主權;通過政治談判,雙方可以在各自的政治立場和政策層面,討論和解決統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後完成祖國統一。總之,對台灣當局來說,進行政治談判既可為祖國統一獻計獻策,也可為台灣方面爭取應該有的權利和利益。因此,從遠期論,政治談判是促進和最後完成統一的必要途徑;從近期論,政治談判是緩和、發展兩岸關系的必要手段。
政治談判能否順利舉行,能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基本前提。兩岸間政治談判談的就是政治議題,就是討論如何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就是討論完成統一的第一步如何走。因此,這就需要台灣當局能夠自覺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約束。「一個中國」原則是政治談判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政治談判開始以後,根據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的原則,雙方將就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基本權益直接交換看法,歷時70餘年的國共恩怨和近50年的兩岸對立,不可能在談判桌上一朝冰釋,經過歷史濃縮後的分歧有可能因為情勢的改變而變得更加固執和激烈,這就需要按照「一個中國」原則,在盡可能照顧各自現實利益的情況下,進行妥協與調整,保證談判的正常進行。
「一個中國」原則有著豐富的內涵,已經成為兩岸關系中的基本准則。堅持還是反對、接受還是拒絕「一個中國」原則,關繫到兩岸關系的能否正常發展,影響著祖國統一的進程。祖國大陸有關統一祖國的目標是明確的,立場是堅定的,態度是積極的,政策是合理的。就兩岸關系現狀論,進行「一個中國」原則指導下的政治談判,已經成為當前兩岸關系發展的焦點,害怕談判無用,阻撓談判無益,破壞談判有害,走上談判桌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選擇。
D. 為什麼說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兩者的關系是內在的、必然的。 一個中國原則,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盡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這句話點出了一個中國原則的核心內涵,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這既是基於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也是對當前兩岸現狀的客觀描述。
1949年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根本問題上並沒有分歧。上世紀90年代以來,島內背離和破壞一個中國原則的「台獨」分裂活動猖獗,中國政府和人民同「台獨」分裂勢力進行了堅決斗爭。
使分裂勢力企圖搞「法理台獨」的圖謀始終未能得逞。世界上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無一例外地都要與台灣當局「斷交」,絕大多數國家都明確無誤地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聯合國或其他需要主權國家身份的國際組織中,台灣當局都沒有資格參與。
連美國政府也多次公開表示「台灣並不是一個國家」「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以及其他需要主權國家身份的國際組織。一個中國原則的歷史、現實、法理和國際地位是任何「台獨」分裂活動都無法撼動的。
(4)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9年1月2日,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五項重大政策主張,其中深刻闡述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維護和平統一前景的辯證關系。1949年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始終將解決台灣問題。
實現國家最終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目標。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標志著祖國大陸正式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並延續至今。總書記強調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
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前提和保證。四十年兩岸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台海局勢才能實現和平穩定,兩岸關系才能實現和平發展,兩岸同胞的福祉才能夠得到保證。
在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中,如何維護和平統一的前景,總書記同樣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要繼續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E.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原則是什麼,其科學內涵和基本原則是什麼
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十五大黨章規定:「民主集中制 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民主集中制的 民主,就是黨員和黨組織的意願、主張的充分表達和積極性、創造 性的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黨意志、智慧的凝聚和 行動的一致。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是 強調民主和集中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結合成 一個有機的整體。講民主不能離開集中,講集中不能離開民主。 黨內集中必須以民主力基礎,離開民主的集中,就會成為個人專 斷;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黨內民主又是在集 中指導下進行的,是受黨章和黨的紀律制約的、有領導的民主。離 開集中的指導,就會成為極端民主化,成為元政府狀態。只有把民 主原則和集中原則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既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和各 級黨組織的積極性、創造性,又能有效地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證 全黨行動的一致,保證黨的決定得以迅速有效地貫徹執行。根據黨章的規定,民主集中制包括六項基本原則:(1)黨員個 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 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2)黨 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 外,都由選舉產生。(3)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 各級代表大會和它們所產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 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4)黨的上級組織要經常聽取下級組 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黨的下級組織 既要向上級組織請示和報告工作,又要獨立負責地解決自己職責 范圍內的問題。上下級組織之間要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和互相監 督。黨的各級組織要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 (5)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凡屬重人問題都要由黨的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委員會成員 要根據集體的決定和分工,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6)黨禁止任何 形式的個人崇拜。要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於黨和人民的監督 之下,同時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上述規 定,是正確處理黨內各方面關系的准則。
F.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解決港澳台問題及發展對外關系的一...
【答案】D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九二共識」是用於概括台灣海峽兩岸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所形成之見解的名詞。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是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一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而非在「一國兩制「上達成共識。故應選D項
考點:「九二共識」
的內容
點評:要關注「九二共識」的內容,及在海峽兩岸關系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G. 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
這一原則的基本涵義就是:世界上只 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 合法政府。其核心是維護中國的主權 和領土完整。
H.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是 什麼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指
[ ]
①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②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④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I. 如何正確看待一國兩制的內涵
一國兩制的內涵指的是能讓這個城市,這個地方有一個好的發展,不受制約。
J. 中國政府所主張的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指
一個中國是客觀現實,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並沒有被改變,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原本具有基本的共識。
一個中國原則是新中國在處理對外關系、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的斗爭中歷史地形成的,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客觀存在。這一原則的基本涵義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其核心是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是以此原則與世界各國及國際性組織發展關系的。
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具體內涵,兩岸一直存有分歧。為了求同存異,保證事務性商談的順利進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曾於1992年11月達成了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系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充分表現出中國政府盡最大努力尋求共識,爭取和平統一的誠意。當然,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涵義,兩岸可以進行對話協商,但其前提是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大框架之內進行,否則只會破壞一個中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