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未來的會怎樣
目標:到205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PS:中等發達就是指和東歐的「波蘭」等國差不多。
實際怎樣就不清楚了,有可能達不到,有可能超越,畢竟幾十年的事了,
世事難料,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怎樣。
② 中國未來幾年會如何
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壓力增大,物價有一定上漲。政治上基本不變,按照既定的路線走。南海局勢會逐漸明朗。
③ 中國在未來會如何
會有很大提高,但是需要時間.特別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不是有了錢說提高就能提高的了的.
④ 中國的未來是怎樣的
目前依然是農業大國,工業化有了較好的基礎,技術方面有了一些進步。
並不是強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賴密集勞力的產品出口和房地產泡沫。
危機:
1.國際形勢:未來的道路將會有更多的風險及面臨歐美更凌厲的打壓和遏制。
2.國內矛盾:
A,貧富分化隨經濟發展愈演愈烈,10萬人年平均收入8萬的話,可能其中99%年收入只有2萬,仇富情緒會加劇。
B,媒體的透明度越來越強,問題會更頻繁的暴露,由於國民素質普遍很低,公檢法等國家機關的職員會更頻繁的出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若果處置不當,不僅是官民積怨加深,也使得黨政軍內部分正直的高官逐漸與中央漸行漸遠。
C,房地產泡沫是個不定時炸彈、
D,國民意識形態中唯利是圖佔主流,缺乏自信,缺乏名族精神支柱,很容易被邪教、國外所利用。
⑤ 中國的未來如何
在和日本的大決戰中取得絕對勝利
引領世界不再受美國欺辱
⑥ 中國未來發展前景怎樣
感覺不怎麼好 說什麼火車票降了 就降了5毛錢 到1塊五 這叫降價了 還頭條呢 現在火車路線一天的班車也少了 而相對的 發明的高鐵現在貴的要死 想過老百姓沒? 能坐得起嗎?就北京到邯鄲 這么近的路 就200多 農民工掙點錢不容易 他們哪捨得坐那麼貴的車呢 火車呢 又少了 估計過年回家得人 就別回了 現在國家的政策根本不管老百姓了 現在工人的社保又漲了 各種保險估計都要漲 為什麼呢 軍事演習 要打仗了 開始刮老百姓了 以前叫(人民解放軍) 現在叫什麼呢 叫(解放軍) 人民倆字去掉了 現在是軍隊 不是人民解放軍了 一直說房價要降下來 結果呢 哪有呀 口號喊的挺好 實際呢 還要漲 從小就開始收養老保險金 我暈那 養老需要那麼早嗎? 而現在的退休人員呢 國家又要推遲退休年齡 國家有錢嗎?有錢 是有錢人更有錢 沒錢的更沒錢 倒霉的總是老百姓 工人階級 這個社會 太殘忍
⑦ 中國未來如何發展
發展嘛,就像新加坡一樣,有嚴格的法律;像美國一樣自由民主,像其他國家一樣,干凈綠化等等等。除此之外,還會發展成環保城市之類的,當然了,還會統一中國的國土。這些,這些都是遲早的事情
⑧ 中國未來發展如何
日本的發展給我們的經驗是:民富則國強;教訓是:民窮則國衰。
中國面對的是一個貧富分化嚴重、中產階級缺位、民眾整體性貧困、資源日益匱乏、環境惡化、社會矛盾日益突出、貪腐日益嚴重、裸官數量不斷增長、老齡化來臨等等社會現狀。
要想實現國強,須首先實現民富,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我們首先應該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向國民個人傾斜。唯有此,中國經濟才能沖破內需不振的羈絆,實現最優效率的增長。
而現實是中國這些年,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向政府傾斜,主要是基於下列思路:先發展經濟,等有了足夠的資金再去解決民生問題,再增加民眾的收入。事實上,這種主次顛倒的做法,不僅使民生問題的解決和民眾收入的提高變得遙遙無期,而且,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有人曾經想當然地認為,稅收收入會增加財政收入,促進政府的消費,進而帶動起全社會的消費。然而,國外學者通過大量的數據早就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政府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是負相關的。
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的集中,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力是最小的,損耗是最大的。在內需萎靡不振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上,在這一關鍵點上,只有當機立斷,改變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盡快實現民富,中國的國力才能實現快速騰飛,民族復興的曙光才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如果中國能夠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嚴懲貪腐,通過大力減稅,扶持科技發展等措施,從公平、效率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國的實力,那麼,國民收入翻倍計劃,將給中國帶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民族復興的機會!
2020年實現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倍--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遠景規劃,期待它能夠真正地改變中國的國運,給我們這個民族、給億萬民眾,帶來福音!
⑨ 中國未來如何崛起
自鄭必堅提出和平崛起的論調以來,全世界開始認真對待一個問題: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從1987年至今,30個年頭的中國改革留給經濟學家的謎題太多,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以至於只能用「奇跡」來形容。當然,認真的研究者也明白,經濟增長與所謂崛起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的增長背後隱藏著一系列問題,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腐敗與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等。而這些潛在並日益凸現的問題是否會激化中國社會的矛盾,從而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反思改革的重要議題。剖析中國崛起與崩潰的可能,正是本力主編的《崛起?!中國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兩種可能》一書的主題。
這是一部及時並不乏深刻的作品,集全球一流經濟學家的智慧於一體,將中國置於世界的聚光燈下,從不同角度加以剖析,頗有旁觀者清的意味。當然旁觀者並不是異口同聲,他們對中國奇跡的看法並不一致。在解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推動力時,主編本力以不凡的眼光挑選了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向:從國際角度看,外部推動具體而言包括外資企業發揮的重要作用或外商直接投資推動了增長。而與之相配套的是人民幣被長期低估,從而推動了低成本製造業的出口擴張,一進一出造就了中國奇跡;從內部審視,有不少學者則指出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以及強勢政府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持此觀點的不乏像羅伯特.巴羅這樣赫赫有名的研究增長的經濟學家,也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姚洋教授等。
事實上,上述兩種不同的觀點並不構成沖突,而更多可以從互為補充的角度來看待。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德懷特.珀金斯曾說:誰能真正解釋中國的經濟增長之謎,誰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大概不是妄言。從中倒是不難看出中國問題的復雜性。如樊綱在書中所說的:「中國兩套問題即發展中國家問題與轉軌經濟問題交織在一起的特殊性,既是中國的難題,也是中國之所以能相對平穩地進行改革和保持增長的原因。」樊綱所說的既是難題又是原因倒揭示了一種認識中國經濟增長的途徑。福禍兩相依,增長的原因背後隱藏著崩潰論者發現的危機。盡管雙方的出發點都著眼於一個更美好的前景,但正面稱頌或許不及批評來得有效。
珀金斯指出了中國的人口問題,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力資本的積累並不是有效的,同時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受到戶籍制度制約可能會拖累中國經濟的發展。珀金斯隊中國一向樂觀,竟也表示出擔憂,那麼「盛極而衰」的崩潰論出台恐怕也不是杞人憂天了。對於崩潰的可能,身兼美國兩大智庫職位(蘭德公司的顧問與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的查爾斯.伍爾夫歸納出八個方面:貧困與失業帶來的社會不穩定,腐敗扭曲資源配置,水資源及其他的環境污染問題加重,能源消耗高但產出較低,金融系統抗風險能力差同時國有企業若失去壟斷地位競爭力堪憂,外商投資減速,加上台灣問題作為潛在的隱患,這相互交織的八個方面反映出崩潰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所依據。
那麼中國的危機會以何種形式體現呢?中國是會重蹈拉美的覆轍、或是走上日本的老路還是倒向所謂的印度模式?《崛起》一書的第三部分重點分析了這三種可能的參照路徑。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與政治體制上的專制是拉美國家的經濟轉型中遭遇的重大問題,盡管在鄭秉文看來,中國即便有拉美化也只是集中在收入分配領域。但無論如何,政治上的同構性還是讓「拉美病」成為值得警惕的一種傾向。而日本在地產與證券市場泡沫破裂之後,經濟發展一直步履蹣跚,中國的快速增長也讓人憂心經濟已經過熱,調控不當就會犯和日本一樣的錯誤:大量不良銀行貸款、無節制的能耗、經濟過熱等等。人口數量上與中國相近的印度近年來的崛起對中國的沖擊不小,MIT的黃亞生對比了印度模式與中國模式後認為,印度依靠本土企業的內源性增長會比中國依靠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更為持久,而另外一方面印度的民主政治從長期上帶給經濟發展的活力要遠遠高於中國。盡管謝國忠認為印度落後中國起碼十年,但也許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未來的走向,印度的潛力或許正是中國下一步的轉型的一個方向。
實際上,不管中國未來的道路如何,其巨大的影響已經遍及全球。在剛剛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的討論轉向了「中國需要怎樣的世界」,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深深嵌入到全球化的過程之中,並且舉足輕重。蘭德公司亞太政策研究中心的主管奧弗霍爾在給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證詞上表示:中國崛起的重要成效與美國崛起或日本與歐洲的復興對於世界的成效是相同的,因為一個富裕的鄰居總好過一個來自貧民窟的鄰居。對於中國而言,以更負責也更具合作精神的姿態進一步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去,這或可以同時回答「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以及「中國需要怎樣的世界」的問題。
⑩ 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未來10年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趨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努力,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很快,現已達到一個相當的規模。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十五」計劃和其後一段時期,將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力爭成為一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積極而又健康地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歷史時期。 差距與轉變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 我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較小。1999年排在世界貨物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出口佔世界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2.4%、德國9.6%、日本7.5%、法國5.3%、英國4.8%、加拿大4.2%,而我國僅為3.5%。排在世界服務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服務貿易出口佔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8.8%、英國7.6%、法國5.9%、德國5.7%、義大利4.8%、日本4.5%,而我國僅為2.0%。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佔比重偏低。美國的機械設備出口在其全部貨物出口中所佔比重約為52%、德國51%、日本69%、法國43%、英國48%、義大利39%。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佔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比,也比上述國家低得多。 從資本流動情況看,我國外資流入與對外投資均小於居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1999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2755億美元,美國對外直接投資1509億美元;流入英國外資821億美元,英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億美元;流入德國外資268億美元,德國對外直接投資505億美元;流入法國外資391億美元,法國對外直接投資1079億美元;流入荷蘭外資337億美元,荷蘭對外直接投資458億美元。而中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同上述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從貿易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看,我國與居於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相比,還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經濟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在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這些國家的關稅稅率都比較低,非關稅措施相對透明和穩定,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本國企業受國家政策保護比較少,存亡成敗主要取決於自身競爭能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套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企業經營機制和治理結構。 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排位落後世界水平。從國內產業發展、國際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務、基礎建設狀況、企業管理水平、科學與技術實力、人口素質等指標所反映的綜合競爭力看,目前居於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其排位也都居於世界前列。而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目前僅居於世界第29位,單項排位我國際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務水平排第42位、基礎建設狀況排第40位、企業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學技術實力排第13位、人口素質排第24位,總的看來都比較落後。 近幾年我國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慢,除亞洲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影響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為止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從當前和今後發展趨勢看,這樣一種粗放型、數量擴張型的增長不可能長久維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是新形勢下外經貿持續、健康發展的歷史性課題。首先,國際間經濟貿易競爭日益激烈,以廉價工業製成品為主的出口增長更多地受到市場規模限制。在過去若干年中,我國許多出口產品成為眾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競爭和反傾銷威脅。因此,只有不斷提升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價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其次,我國沿海地區原有的勞動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優勢正在遞減,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和資源性商品出口增長的潛力已經有限。只有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培植新的競爭優勢,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術、服務含量,才能保持和強化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勢頭。第三,我國外經貿主體結構不夠合理,國有外貿企業競爭乏力,除外商投資企業外的其他非國有企業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只有大力推進外經貿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軌,才能優化經營主體結構,充分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競爭的積極性。第四,粗放型外貿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今後將日益受到國際貿易中環保要求的制約。只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才能緩解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等的矛盾,實現外經貿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告別短缺經濟階段,外貿的地位、作用已不僅僅是出口創匯。進出口增長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目標相協調,使國民收入實現最大化。因此,這就要求企業經營進出口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外貿宏觀調控和管理必須以保證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為最基本要求,依靠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和提高經濟效益,來實現外貿的更大發展。由外經貿大國向外經貿強國轉變,是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在今後5年到10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關鍵,也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爭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國邁向外貿強國應堅持的基本方針:實現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參與多邊貿易體制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