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畫中國陶瓷

如何畫中國陶瓷

發布時間:2022-06-18 02:59:41

① 中國的陶瓷資料有哪些 作文急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一.成分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 陶瓷
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鐵、氧化鈦等。常見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鉀鈉長石等。陶瓷原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粘土、石英、長石經過加工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半干可壓、全乾可磨;燒至9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二.背景
陶瓷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材料以及各種製品。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范圍。對於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於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於「硅酸鹽工業」的范疇。
三.歷史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四.陶瓷與文化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於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的特性決定的。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中國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曲!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願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鬥的酷烈,表達著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像著先民的困惑、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 《定窟魚耳爐》
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像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卷殘雲、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歷史。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學與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徵》),改革開放以後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五.陶瓷文化與繪畫、書法
陶瓷文化與繪畫、書法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這些藝術部類,都是最為典型的中國民族藝術。從其實質來說,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
1.陶瓷文化與繪畫
陶瓷藝術與繪畫,無論是從藝術本質、特徵,還是從表現手段來看,都有共通之處。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講究"骨法用筆"、"畫龍點睛",著重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兼工帶寫,以渾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蘊藉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並反映生活。繪畫藝術所要求的這一切,陶瓷藝術無一例外要遵循。傳統派是如此,學院派也毫不例外。 繪畫性的彩繪作品是這樣,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知道,線條、無論是對於國畫,還是陶瓷雕塑以及書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
2.陶瓷藝術文化與書法
書法藝術,同樣講究和強調線的表現力。它在藝術特徵方面,與陶瓷藝術的聯系,初看似乎不相關。實際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再現與表現、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並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書法的這種特性早有精闢的論述。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蔡邕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見出書法藝術家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清代劉熙載更是一語破的:"寫字者,寫志也"、"書法,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繪畫藝術、書法藝術和陶瓷藝術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不適宜於表現持續性的情節性的事件,而長於表現一動作瞬間,並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像力的藝術形象。黑格爾曾經指出:繪畫"只能抓住某一頃刻",把"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萊辛說得更加具體和明確,他說:"繪畫在它同時並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刻記得上,使得前前後後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這雖然說的是繪畫,但適用於陶瓷藝術和書法藝術,而且,這正是這兩種藝術的特徵之一,書法藝術表現得更甚,盡管書法要求"每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站,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盡管要求書法藝術要有如"懸針垂露之異,奔雷附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岩身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但它畢竟是一種抽象性、表現性、虛擬性的藝術。 陶瓷藝術家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特徵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用。

② 中國陶藝

陶藝藝術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一、「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騁。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二、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現在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我們要看到,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
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現代中國陶藝雖然路漫漫,隨著中經濟的發展,它必然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天下器物,多有裝飾。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裝飾和器物緊密聯系,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為具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傳統陶瓷藝術裝飾的基礎上的更新與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創作方向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拓展,而且出現了「百花競艷,萬象並存」的態勢,其全新的觀念、奇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製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現代陶瓷藝術裝飾更加強調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的作用,且藝術家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新的內涵融入到陶瓷藝術裝飾作品之中。

1、陶瓷藝術裝飾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裝飾語言釋義:「裝飾」 (decoration)一詞,在西方國家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裝飾泛指藝術修飾,各種能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稍後出現了裝飾藝術、裝飾派藝術等詞彙。裝飾這個詞語,在中國最早出現於5-6世紀,裝飾是指修飾、打扮之意。所謂陶瓷裝飾,是根據裝飾美的一般規律和表現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將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運用裝飾規律和美的法則去組織、安排陶瓷從器型到畫面的關系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新的視覺世界。陶瓷裝飾簡單地說,就是對陶瓷器物進行修飾、打扮,它是通過釉色、紋飾來美化陶瓷造型,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完美結合,用陶瓷裝飾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創意。那麼什麼是陶瓷藝術裝飾語言,筆者認為,陶瓷產品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裝飾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陶瓷裝飾設計不同於一般繪畫性藝術品創作,它的平面構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體形體上完成的,必須服從陶瓷器物的形狀和部位對裝飾繪畫的題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從任何一個角度對其立體形態的陶瓷器物及附屬的裝飾紋樣進行審視,使之達到合二為一的完美性,才能稱得上成功的陶瓷裝飾。因此,陶瓷裝飾是一種有局限性、有工藝材料限制及藝術要求的、同時以繪畫或雕刻方式來完成的藝術創作,這就是陶瓷裝飾的藝術語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含有1、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學說);2、歷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 3、社會制度、即所謂制度文化;4、有關文學、史學、醫葯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等古代書籍。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會通精神。

陶瓷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質、造型和裝飾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統一組成的整體,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特徵。陶瓷器皿在實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規整、裝飾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陶瓷藝術裝飾經過數千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發展得相當完備,其裝飾形式基本可以歸納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顏色釉和綜合裝飾五大類。

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製作技藝、奇特的創意以及全新的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創作過程始終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審美發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三大環節。在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史與經濟發展中,陶瓷藝術裝飾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品是陶瓷文化傳播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2 陶瓷藝術裝飾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

2、裝飾應用於陶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像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制陶工藝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溫度達1000多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朝建築用陶和冥用陶兩個方向發展。當時各侯國大興土木,亟須大量陶制材料,這樣就促進了建築用陶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更成為制陶藝術的佳話,陝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形體巨大,數量眾多,生動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偉的真實面貌。隋唐時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寶。

從商周到漢唐時期的陶器造型來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會,人已成為陶器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陶器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體現出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了瓷器時代。隋代,中國窯工燒成了白瓷,隋代這項偉大的成就,改變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以邢窯白瓷最為有名,有「類雪」之譽,開創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諸窯之冠」美稱的越窯,在唐代創造了中國青瓷藝術的高峰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出這樣的詩贊:「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把越窯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對越窯瓷青翠瑩潤之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工藝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的精神」和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為深刻的時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中上登峰造極。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品格,成為後世瓷業執著追求的審美風范。

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潔凈如玉、薄如紙,給人以甜美的感覺;永樂年間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祭紅見於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為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為精緻。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後期有所發展。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採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為特點。這期間燒制的仿古窯精品,無論紋飾、造型、款識都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紋樣裝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3、陶瓷藝術裝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表達的人文精神

陶瓷藝術裝飾形式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可分二類:一類是寫意繪畫,另一類是工筆繪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都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特徵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彩繪花鳥,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已有相當高水平時期,技法成熟、筆法流暢,一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劃花的精細都是反映了花鳥繪畫風正轉化為工細的工筆畫的鼎盛時期。也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筆古、粉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裝飾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陶瓷藝術裝飾都反映了中國人文畫歷史性影響,形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特有的藝術風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為製作的物品,它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然反映人的主觀意識,陶瓷藝術裝飾表達了人的自然觀念,人的想像、情緒和理想。陶瓷藝術裝飾精緻地表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而且在這一紋飾中,總是執著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陶瓷藝術裝飾表現了人物內心純真的感情和瀟灑的風度,使人成為真正優美的形象。中國瓷器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所映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術化的追求,它不愧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4、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汲取養料,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不放棄任何新的發展途經正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為陶瓷文化的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廣大陶瓷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給陶瓷藝術裝飾賦予新的審美理念、新的表達方式,相信陶瓷藝術裝飾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為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著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種互通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③ 瓷器有多少年的歷史是怎麼製作的

中國被視作瓷之國,中國的瓷器很長一段時間被西方貴族們瘋狂追捧,擁有中國瓷器是榮耀的象徵,當時中國最主要的貿易出口產品就是瓷器。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經過高溫燒制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原始瓷器誕生。到1000多年前,瓷器名窯已遍布大半個中國。千百年來中國瓷器的工藝還在不斷地革新,沒有任何國家的瓷器製作水平能企及中國。

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一般燒制陶器只需要700到1000°C,超過1100°C就能燒制出原始瓷器,而超過1200°C就能燒造瓷器。根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燒制出原始瓷器大約是在商朝。雖然當時的主要器皿是陶器,但是已經有不少原始瓷器在流通了。


在漢朝時,燒造真正瓷器的瓷窯已經十分普及,但瓷器的外形和顏色非常有限。東漢時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兩種樣式,一直到東漢末年,瓷器才有了白瓷這種樣式。瓷器的顏色主要區別在於釉料中鐵的含量,漢朝時製作瓷器的原料比例與溫度得不到穩定控制,品質差距極大,因此瓷器樣式才如此單調。

隋唐時期,瓷器的製作工藝越來越完善,在隋朝,先是青瓷一家獨大。到了隨後的唐朝,白瓷的工藝也越發精湛,漸漸能與青瓷抗衡,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的瓷器已經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一方面為之後中國瓷器登峰造極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唐朝南征北戰,中國瓷器在西方也有了知名度。

瓷器產業開始百花齊放是宋朝時候的事了,當時中國的造瓷業極為繁榮,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成了宋瓷的代表。其中汝、官、哥三窯是青瓷的代表,定窯則是白瓷的代表,而鈞窯被評價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竟然可以燒出紫紅色的漸變。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宋真宗在景德年間賜名昌南鎮,景德鎮由此而來。在元、明兩朝,景德鎮瓷器發展迅速,很快便一家獨大,成為了全世界的制瓷中心。景德鎮瓷器不但海內聞名,而且海外亦廣為流譽。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貴族都對景德鎮瓷器萬分追捧,將其視為富有和高貴的象徵。

清朝瓷器的藝術價值是最高的,一反古董年代越久越貴的規律。這是因為清朝制瓷技術突飛猛進,霽青、霽紅、甜白這三種極品釉彩燒造得登峰造極。由於康熙酷愛西洋文化,引進了西畫技法、顏料等在瓷器上作畫,於是誕生了琺琅彩和粉彩,清朝瓷器的樣式就此變得史無前例的豐富,遠超之前歷朝歷代的瓷器水平。

製作流程

製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經過如下幾道工序。

地毯草

練泥:將瓷胎的原料——高嶺土、瓷石經過磨洗、除雜揉勻後,調和成用於製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經過模具等,將瓷泥製成所需要的瓷器外形,並將坯胎涼至半干,再置於車盤,用刀旋削表面,保證瓷器外表的光潔。最後依照需要,使用材質不同(鐵、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紋。

通過對瓷胎上釉順序的不同,瓷器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種不同的種類。

上釉:依照瓷器的幾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圓口瓷器(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徑較圓的器皿種類)將瓷胎浸泡在釉漿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狀不規則的瓷器,採用吹釉的方式上釉。無論採用何種方式,保證釉漿的均勻分散,是重要的一點。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國元代青花瓷器均屬此類:將顏料直接塗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進行上釉。由於顏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夠長期保存,並不易被磨損。但由於施加釉下彩將使顏料經過約1天的高溫灼燒,會導致部分瓷器顏色變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顏色變化較多。

釉上彩:將未上色的瓷胎塗釉後放入窯內燒結為素瓷,待冷卻後再進行上色,並放入相對低溫(約700℃–900℃)的窯爐中進行二次燒結。這樣的做法能夠保證釉彩的花紋和顏色豐富多彩,但長期暴曬或使用會導致表面磨損,導致顏色脫落。

④ 中國古代瓷器裝飾手法中的暗花邊飾是怎麼繪制的

中國古代瓷器裝飾手法中的暗花邊飾即在坯體的口部、肩部或足部,用較細的工具刻畫一周花紋,上釉燒制後形成暗花紋。這種刻畫法流行於唐、宋時期,明以後則成為一種輔助裝飾方法。

⑤ 求西方著名油畫,畫中顯眼處有中國瓷器

《群神宴》

喬凡尼·貝尼尼創作於1509年的油畫《群神宴》,青花瓷和諸神待在一起,這是一種只有神才能使用的器物。安德雷·曼特拉的油畫《東方三賢士朝聖》,三位來自東方的聖賢獻給聖嬰的禮物,是中國的青花茶具。


15世紀,龍泉青瓷和其他中國瓷器被當做禮品進獻給義大利的貴族。有記錄表明,1487年,埃及蘇丹曾送給佛羅倫薩的貴族LorenzodeMedici20件中國瓷器。1461年,埃及蘇丹也曾將中國瓷器作為禮物送給威尼斯的貴族。在一幅東方三王朝見基督的油畫中,我們看到這件青花小杯子,裡面裝滿了金幣,以進獻給耶穌基督,足以顯示中國瓷器的貴重。這幅畫繪制於1495-1505年之間。對於這件青花瓷杯,有人認為是明早期永樂的樣式或者嘉靖的樣式,但是我們從15世紀晚期沉船出水的一件青花瓷杯來看,油畫中的這件瓷器應該跟這件油畫繪制的年代相去不遠。同樣在美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一件貝里尼於1514年繪制的《諸神之宴》油畫作品中,也能看到中國青花瓷器。

⑥ 中國當代陶瓷怎麼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拐點,也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重新調整的初始,以及中國重建文化大國的歷史機遇中,中國的話語權,該復出時,就當發出。在許多領域,我們已無須尾隨西方之後亦步亦趨。尤其在文化領域,我們有6000年的文明發展史,也經歷過一個半世紀之多的痛苦反思、奮力學習、自我改造、勵精圖治、奮起直追的重新塑造,作為一個東方文明的軸心國,在它所建構的文化系統中,以及它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理應發出更加有力的聲音。但是,自鴉片戰爭之後,部分人開始喪失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並在文化迷失中失去了理性的思辨, 把學習先進和不辨是非的唯「洋」是從混為一談。因此,對這種文化心態,我們應重新加以批判和梳理。中國本是個陶瓷文化大國,也是陶瓷文化輸出大國。在這一領域中,中國為世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時至當代,仍有許多領先於世界的新創造,如陶瓷繪畫這一藝術形式。但至今為止,陶瓷繪畫還是被邊緣化、淡化。為此,筆者認為極有必要就陶瓷藝術文化領域,進行一次全面的批判、梳理、整頓,對這一領域作出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判斷。

對某些傳統文化現象和當前文化心態的批判

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由於元、明、清文人畫精神佔主導地位的確立,對屬於形而下之器,同時也具有形而上精神表現的陶瓷藝術,卻是受到鄙視的。在文人精神的「雅」「俗」之辨中,瓷之器雖有高層皇權的喜好,但在中國文人的眼中,其藝術表現也只屬於器皿的唯美作用使然。陶瓷的器之美,仍被擠出「雅」藝術范疇,被擠向大眾化、民俗化的精神領域,似乎器之美不足以載「道」。

中國文人社會的這種文化偏見,和西方藝術文化源頭的古希臘相比,有著極大的反差。古希臘人不但把制陶技術和在器皿上的藝術表現,視為重要的審美追求,而且載入史冊,對藝術家及其作品均有詳實的記載,如公元前5世紀的藝術家弗里戈斯和祖里斯,及其他們的陶器作品中的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以及現實題材的故事,均有完整的歷史記載。這也就證明:形而下之器,同樣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表現功能。中國藝術文化的這種文人化的文化偏見,致使中國的陶瓷藝術文化在發展歷史中,處於兩種不利的境況:1。在這種文化歧視中,它只能造就工匠,不能造就藝術家。2。因為工匠們缺乏獨創的因襲之風,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所以陶瓷藝術長期被排擠在主流藝術之外,只屬於「次藝術」的范疇。因而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工匠們的陶瓷藝術創作,既無詳實的史料記載,更無形而上的理論支撐,缺乏理論建構。中國發明的高溫燒造的瓷之器,盡管向世界各地大量輸出,並深刻地影響世界文明的進程,但在中國的藝術文化中,仍然處於從屬地位。與此相反,以文人畫為主導的「中國畫」,卻能成為「國」之畫,在中國藝術文化中處於支配地位,但它卻有難以走出東方文化系統的障礙,無法對世界文明產生重大的影響。中國藝術文化的這種認識偏差,筆者認為,極有必要進行深刻的文化反思。

也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偏差與偏頗中,中國陶瓷藝術的文化身份,從來沒有真正確立過。尤其是近現代以降,陶瓷藝術中有多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出現,如陶瓷繪畫等,產生了很強的社會效應,也建立起了廣闊的藝術文化生態系統,但人們的慣性思維,仍然把它納入工藝美術的范疇中。

⑦ 陶瓷是怎麼做的

⑧ 中國古代陶瓷工藝是怎樣的誰了解

中國的瓷器在不同時期的工藝、造型及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如下:
1.宋代的瓷器工藝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技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涌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現時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占總數的75%。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從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較之前朝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用器。總的來說,民間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實、經濟耐用;宮廷用瓷則端莊典雅、雍容華貴。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制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制的民間瓷品。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態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例如,嬰戲紋,或於碗心,或於瓶腹,將肌膚稚嫩,情態活潑的童子置於花叢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樹折花,追逐嬉戲,真切動人,生活氣息甚為濃厚。
宋瓷在工藝上取得較高成就,官私名窯名瓷風格各異,有的清秀、有的渾厚、有的典雅、有的絢麗、有的淳樸、有的民間色彩濃厚,百花爭艷,呈現獨特的風格之美。所以說宋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
2 .元代的瓷器工藝
元代由於戰亂,打擊了制瓷業,但制瓷業工藝仍有新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里紅技法。元釉里紅是元代瓷器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陶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元代八方龍紋釉里紅拔白梅瓶,它是釉下銅紅彩繪、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燒成難度大,氛圍特殊性強,可見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珍貴性。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執壺、盤、?和高足杯。罐、碗、盤是元瓷中一種常見的器物,瓶類常見有經梅瓶、玉壺春瓶;碗有敞口和劍口兩種;盤傳世品也較其他器物為多。而高足杯是最流行的器型。此外還有瓢、葫蘆瓶、執壺、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
元代瓷器的裝飾方法有刻、劃、印、貼、堆、鏤、繪等多種。在元代青白瓷大型器物上,尚多見劃花裝飾,但這種裝飾方法已不佔主要地位,盛行的是印花裝飾。印花除在樞府器和青白瓷器上大量採用外,紅釉與藍釉器物上也有印花。元青花的紋飾,分主紋與輔紋二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心,為主要紋飾,其他為輔助紋飾。常見的作為主紋飾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蓮花、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等。動物如龍、鳳、鶴、鹿、海馬、獅子等,除上述這些紋飾內容外,歷史故事題材極為盛行,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三顧茅廬等,都被作為元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它與元代戲曲小說和版畫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明清兩代瓷器上人物故事內容的影響重大。
3. 明代的瓷器工藝
明代陶瓷形成了幾乎是景德鎮一花獨放的局面。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各類產品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它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慶、萬曆各朝的大龍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明代瓷器裝飾手法已從元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彩繪(繪畫)為主要手法。繪畫紋飾的內容更加復雜多樣,植物、動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鳥、魚及蟲等無不入畫。明代早期以寫意畫為主,畫風自由、奔放、灑脫;明後期以寫實為主,畫面抒情達意,簡約輕快,極有漫畫趣味。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書寫為主,官窯款工整端莊,民窯款則多種多樣,以吉祥語款為多見。明代是我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4 .清代的瓷器工藝
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無論質量、數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擬的。整個清代景德鎮始終保持著中國瓷都的地位,景德鎮的官窯器更是代表著中國瓷器的水平,而清代的民窯器則最為豐富多彩。造型方面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為豐富,既有仿古又有創新,尤其是各式裝飾性瓷器如瓶、尊之類較元、明代大為增加,其中康熙朝獨有的器型有觀音瓶、棒槌瓶、金鍾杯、鳳尾尊、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裝飾器物的造型與前朝相比變化不大,但各類精巧小器如鼻煙壺、鳥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卻出現不少,而嘉、道以後的器形大多沒有什麼新創作。
清代瓷器的裝飾藝術紋飾、內容、手法多樣。康熙朝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馬、人、魚、龍變化及冰梅紋、亭台樓閣紋為其代表紋飾。青花畫法多採用單線、平塗,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後期流暢,勾染皴擦並用達到了陰陽向背、層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紋飾多偏重圖案化,比較刻板,除仿明雲龍、雲鳳、雲鶴、纏枝花卉外,還盛行以過枝技法繪桃果、牡丹、玉蘭、雲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繁雜,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壽、瓜蝶連綿、官爵榮升、三星八仙等,畫面單調刻板,意境卻較通俗。
清代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峰。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種工藝品和動植物、果品的瓷器,無論形態還是質感均酷似原物,憑肉眼竟無法辨別真假,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⑨ 中國瓷器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經過長期實踐,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形式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可分二類:一類是寫意繪畫,另一類是工筆繪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都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特徵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彩繪花鳥,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已有相當高水平時期,技法成熟、筆法流暢,一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劃花的精細都是反映了花鳥繪畫風正轉化為工細的工筆畫的鼎盛時期。也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筆古、粉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 陶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瓷器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⑩ 怎樣去介紹中國陶瓷文化

陶藝是一種人工形態。陶瓷形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變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燒結規律,才能促成陶藝形態的產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產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與裝飾的有機結合,通過人們敏銳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捕捉並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韌美以及表現活力,這樣就出現了全新陶藝形態,為智慧的人所掌握、發展、創新。 陶瓷工藝流程 一、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是制瓷的第一道工序。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 五、畫坯 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六、上釉 上好釉後的陶瓷品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七、燒窯 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丑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 中國陶瓷發展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 汝窯 :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哥窯 :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元 青花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 琺琅彩 :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 現代陶藝:創造,成為創作主體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實現個體精神價值的媒介。使陶藝這門古老的藝術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與傳統陶藝不同,現代陶藝只是以陶泥作為它的物質載體,而藉以體現的卻是一種現代的藝術精神。它主張自由創造、個性發揮、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著容器的形態。但已不再是以實用為目的。並且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規范,揚棄了傳統陶瓷精緻、規整、對稱的古典審美趣味,向著隨意自由、更富想像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現代陶藝創造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藝術」的觀念自由表達著陶藝家的生存經驗。因此、現代陶藝純屬於藝術家個體面對心靈的藝術創造。具有從古老的陶瓷母體中脫離而形成獨立的純藝術特徵。

閱讀全文

與如何畫中國陶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內陸機票怎麼買 瀏覽:573
伊朗哪個國家最好玩 瀏覽:305
疫情有什麼國家幫助中國 瀏覽:776
印尼小胖子來自哪裡 瀏覽:293
印尼幣1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5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2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05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86
怎麼炒黑胡椒義大利面 瀏覽:809
為什麼印尼的快餐有腳臭味 瀏覽:832
義大利古代建築有哪些 瀏覽:253
印度首富對嚴重疫情幫助多少錢 瀏覽:180
騎馬怎麼下中國戰場 瀏覽:92
印度一瓶卵磷脂多少毫升 瀏覽:473
義大利知名女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374
印尼什麼手串最好 瀏覽:342
英國商科讀研怎麼畢業 瀏覽:491
中國的重汽豪沃怎麼樣 瀏覽:950
英國藍短貓可以干什麼 瀏覽:912
在英國凡士林是什麼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