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合四個現代化的思想 論述我國在新時代如何實現軍事強國
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是我軍所處的國際環境和肩負的使命決定的。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動盪不安,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為了贏得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各國軍隊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軍隊,都在加速推進現代化建設。面對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我軍要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也必須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這些年來,我軍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打贏現代戰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是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勢新任務對我軍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戰略目標的根本途徑。
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就要努力站在世界軍事發展潮流的前列,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和軍隊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由之路。軍事領域作為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是最具創新活力也是最具創新精神的領域。我們一定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前瞻的眼光,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積極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要從國情和軍情出發,貫徹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的方針,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堅持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積極推進我軍從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努力完成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要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軍治軍的特點和規律,研究解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軍隊各項建設的創新發展。
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就要不斷強化打贏意識,把提高戰鬥力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標准、高質量地做好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的各項工作。當前最重要、最現實、最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要抓緊做好軍事斗爭准備。軍隊是要准備打仗的。「無日不治軍,無時不備戰」。做好軍事斗爭准備,是軍隊的職能使然、使命使然。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著眼於軍事斗爭准備,軍事斗爭准備必須以現代化建設為依託。我們要堅持用軍事斗爭准備牽引現代化建設,用現代化建設推進軍事斗爭准備。要按照打贏要求,切實加強教育訓練,努力培養官兵過硬的戰斗意志、戰斗精神、戰斗作風,不斷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要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為我軍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准備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繼續推進後勤保障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三軍一體、軍民兼容、平戰結合的聯勤保障體制。要在重視機械化武器裝備建設的同時,加快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努力提高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要適應軍隊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加強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狠抓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建立正規的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斷提高我軍的正規化水平。
㈡ 結合十九大論述我國在新時代中國如何形成軍事強國
要想成為軍事強國,首先要從科技上加大投入。其次就是要有危機感,時刻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理念。
㈢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如何走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
1、執政者勵精圖治,敢於大刀闊斧力排眾議的進行政治改革;
2、國家政策具有連貫性;
3、重視經濟,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順民心合民意,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等等,堅持走群眾路線,順民心合民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5、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要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要堅持國家政策的連貫性。
(3)論中國如何強國擴展閱讀: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初心。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表明,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必須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決定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底色。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勇敢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創造條件。
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走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民族危亡之際,其他政治力量之所以沒能力挽狂瀾、救國家於水火之中,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個以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作為領導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如何走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
㈣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4)論中國如何強國擴展閱讀: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其中,「四個全面」里第一個「全面」的表述,由之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標志著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㈤ 中國怎樣才能成為超級強國
第一,要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強烈慾望和為之奮斗的不竭動力。 當今世界,「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中國動輒得咎,難道我們就要為此束手束腳去迎合別人嗎?那我們正好可上了別人的當。我們給那些製造和傳播「中國威脅論」的回答是就讓我們變得強大、強大、再強大,這是止住「中國威脅論」這股歪風邪氣的最好方法。美國是世界老大,說打誰就打誰,動輒使用武力,看不慣誰就飛舞著拳頭,連聯合國它都不放在眼裡,幹了那麼多橫行霸道的事,怎麼沒見有「美國威脅論」風行。這是因為西方國家的輿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著世界,它們控制著世界輿論的風向,它們的言行能夠影響到世界一些國家的決策,而他們的輿論是為他們的利益服務的,中國的崛起是不符合它們的利益,所以就炮製了「中國威脅論」。我們不懼怕「中國威脅論」,我們要發展得更好更強大。但是,做人要懂得收斂,太過招搖了不好,有些事情我們只做不說,為此我們調高嗓門大喊和平發展。請不要問我中國有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強烈慾望,如果你是中國人,那麼你應該知道答案。 那麼我們的動力從何而來?我們有重現歷史輝煌的美好願望,我們有潛在和現實的種種威脅。中華民族是個不甘落後的民族,我們必須奮起直追,潛在和現實的敵人無刻不在窺視著我們,真可謂亡我之心無時不有,我們一旦落後必遭人傷害,近代的屈辱和災難我們決不能讓它重現,現實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發展好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華民族就是在憂患中成長壯大的。因此,我們美好的願景和現實壓力就是我們的不竭動力。 第二,要有雄厚的戰略威懾力量。 所謂戰略威懾力量,我個人的理解是指能使敵人企圖發動任何侵略都要三思而後行的力量,是能夠給予敵人重創甚至毀滅的力量,是能夠極大提高自身威信與地位的力量。具體而言,是指核武器、彈道導彈、航空母艦、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等武器,目前主要有這些,今後會有新式武器加入這個行列。中國的戰略威懾力量,主要由核武器、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組成。缺少航空母艦和戰略轟炸機,少了這兩樣東西,中國和美俄相比就遜色許多。俄羅斯有圖95熊式和圖160海盜旗式戰略轟炸機,有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美國有B52空中堡壘和B2空中幽靈戰略轟炸機,有十二艘航空母艦。提到這些我們就黯然傷神,我們不能沒有這些東西,那是強者的象徵,世界是強者的世界。因此,中國要努力擁有這些,才能更好的維護自身利益才能更好的和美俄分庭抗禮,才能更好的在世界上扎穩腳跟。 第三,要有高素質的國民。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是其綜合國力的主要組成部分。許多時候,國家可以不富有,但國民素質不可不高。國民素質主要由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組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的各項素質都得到很大提高。 科學文化素質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普及,並將更大普及,上過大學的國民已達一億多,今後會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我國擁有本科和碩士學位的人數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在創新方面還遠遠不夠,每年都從美國和韓國進口大量電視劇和電影,處於嚴重的入超地位,這與我們每年的貿易順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地位是不符的,超級大國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方面強大,還應包括科學文化方面的強大。因此,在科學文化方面我們還努力進行創新。 道德素質方面,我們需要加強精神文明道德建設,道德素質關繫到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關繫到社會穩定與和諧。這些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可惜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貧困人口大大減少,但是不可否定,仍有幾千萬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現在社會存在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影響黨和國家的形象,因此,必須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建設的成果,一定要讓全社會全體中國人形成一股堅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 身體素質方面,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得到極大提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孩子們的個頭越長越高了。我們在近年來的奧運會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金牌綁位居前三名,是個名副其實的體育強國。體育運動也得到普及,許多健身器材走進了許多居民小區,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得很好。你瞧,在以往許多冒險運動極少見到中國人的身影,現在中國人的身影也逐漸多了起來。但是,我們的身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隨著經濟生平的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會越來越好。 第四,必須實現國家統一。 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沒有實現國家統一。國家尚未統一,何談超級大國,見過沒有實現國家統一的超級大國嗎?統一不僅是實現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也是成為超級大國的必經之路。美國在結束南北戰爭之後,才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下,實行「鐵血政策」,打了三次仗,才把德國從四分五裂中統一起來,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強國,搞得英、法、俄大跌眼鏡。中國實現不了統一,就始終受制於人,別人手裡始終掌握著遏制你的王牌,為此我們將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外交也處處受人掣肘。總之,中國必須實行統一,至於實現統一的時間與方式,需要因時制宜,主動權由我們自己掌握。目前, 我們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聚精會神搞發展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這也是為今後解決問題積聚力量,這是明智的決策。在此期間,我們要始終把握好戰略主動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敵人的表象蒙蔽,不被敵人利用。正如鄧公所言「晚一天解決不傷大局」,但相信這一天的到來已經不會太久了。 第五打破敵人遏制中國的枷鎖的決心和勇氣。任何一個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都會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遏制。有人帶領著他的一幫小弟在中國周邊建立了三道圍堵線企圖困死中國。雖然,圍堵中國的敵人看似強大,實則為一群烏合之眾。為首的一旦失敗,便是樹到猢猻散,有的還會投入中國的懷抱。對付他們,我們要「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我們不要被它們的外表嚇倒。我們要有勇氣和決心打破圍堵線,在圍堵線中打開幾個缺口,讓海軍沖進大洋,成為名副其實的藍水海軍。然而現實之枷鎖易破,而心中之枷鎖難破。我們要對敵我雙方力量有清醒認識,畏首畏尾只會是永遠的困獅,而貿然行動也會招來不可承受的損失,要摸清了形勢一錘定音。 第六,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曾經我們被扣上「東亞病夫」的帽子,曾經落後的陰霾籠罩在許多國人的心頭,那種低人一等的滋味讓整個民族精神顯得沉悶,看不到漢唐盛世時的大氣。孫中山先生曾經講過一個中國富人的身份竟不如一個日本妓女地位高的故事。國家強盛,則國民揚眉吐氣;國家衰弱,則國民愁眉苦臉,反之,亦然。要成為超級大國,就要有大國國民的自信和自豪感,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充滿了信心,由此凝聚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今年來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可喜局面,國家形勢亦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但國內外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令人鼓舞的是中國表現得越來越成熟,並且已經找到了發展自己的正確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強大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作為中國人,我相信我的祖國會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是如果有某些國家刻意進行挑釁,則不在此范圍內。至於成為超級大國之事,我認為不管中國是否願意,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至於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情,中國該如何做就如何做。 本人蔣振華,一介草民,耗費兩天時間和精力來發表自己對祖國的想法。所求為何?名耶?利耶?
㈥ 如何實現中國的強國夢
一﹑政治制度必須先進。
搞政治本來是中國民族的強項,例如老祖宗就搞過不少花樣,什麼禪讓制,什麼天子分封制,什麼中央集權郡縣制等等都挺好用,在當時世界上都數一數二,中國歷史上強大過,得益於當時中國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完善。西方發達國家後來強大並一直領先世界,靠的也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先進和完善。後來經過鴉片戰爭等失敗,中國人的頭腦一下子被打懵了,一時分不清東南西北,有病亂投醫起來。中國的政治智慧不分黑白好壞全都放棄了,盲目向西方後生學了一百多年,至今也沒看見學到什麼高招,依然落後,按官方二零零五年最新說法,中國到了二零八零年才趕得上西方發達國家,簡直是一派昏話。叫我看,按現在的搞法,一萬年也不行,因為人家也要發展,不會坐等你前進。正如西方當時學中國封建專制永遠趕不上中國一樣,現在中國學西方也不行。正如乘坐同樣速度的車,搞的都是資本主義,中國和發達國家已相差萬里,你憑什麼趕上人家?是你官不腐敗還是民眾鬥志昂揚?是你風調雨順還是地寶物豐?都不行,空做什麼美夢?要想趕超,就要學東西方的創新精神,只有改坐更快的社會交通工具飛機一類才成,也就是說必須創新社會政治制度才行。中國現代主流精英們一個心眼搞民主,學美國,無視毛澤東為代表的現代中華民族的創新,老祖宗的東西一點也不要,患了非常嚴重的崇洋媚外症,是領導不好偉大古老的中國的,只能是誤國﹑誤民﹑誤了自己,要我說這些新自由主義精英們,趁著懷里有點美金,邊境開放,趕快走人,否則,幹了那麼多壞事,將來下場會很慘的。
對於如何搞好中國的政治制度,我的看法是西方先進的東西要學,老祖宗的寶貝也要用,但更重要的是走毛澤東的強國之路,把民主和集中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以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為本質,以徹底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相結合為形式的政治制度才是上策。
二﹑要有好的經濟制度。
中國近百年來好談什麼主義,各種主義交鋒,已成水火不相容。一談主義,容易冒火,頭腦不冷靜,所以先把主義放一放,將來再談主義問題。搞經濟,不論左派還是右派,首先要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需要大資本,大工業,大農業,大商業思路。如果不喜歡毛澤東的資本集中和計劃經濟集體化國有化辦法,至少要學西方資本家高級壟斷階段的帝國主義辦法,千萬不能走幾百年前自由經濟那一套,純自由經濟西方早就放棄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學?
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走毛澤東全國一盤棋、培養自立更生的能力、以公有制為核心的大工業、大農業、大商業之路;中策是走國家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之路,是以大資本為核心,大搞自主創新型的大工業、大農業、大商業的資本全球擴張的風險之路;下策是走亞當斯密自由資本和哈耶克新自由主義之路,搞小農經濟、小資本、小商業、買辦經濟的弱國之路。
縱觀世界,自由經濟早就被西方老大哥拋棄了,他們贊成小弟弟發展國家用,完全是包藏禍心,為他們帝國利益服務。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偏走最差的路走,如果說當家的精英都出於賣國發財動機,可能有的精英喊冤,如果說他們智商低,他們也不會承認,他們一定拿出一堆嚇人文憑叫你看,表示他很聰明。反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解出一個明確答案,那就是中國再也不應該聽中國新自由主義精英的叫喊了,再聽下去,中國不但經濟不能騰飛,而且要亡國滅種。可愛的國人們,清醒一些吧,且莫把亡國之路當成強國之路。
三﹑要有好的民族優秀文化生態。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沒有了,民族也滅亡了,雖然軀體還在,那隻不過是行屍走肉,供他人開胃的東西。
最近幾十年來,有那麼一批所謂精英,極力貶低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燦爛文化,極力吹捧才有數百年文化史的美國文化,不以連一篇中國古文都看不明白為恥,反以烏里哇拉說幾句外語為榮,就是這類這幫人的生動表現。他們本是中國人,心裡卻老想為外國人服務,造成吃西葯,穿西服,吃西餐,住洋房,講洋話,畫碧眼,染金發的風氣,令人作嘔。
中國要強大要發展要騰飛,必須改變自卑的文化心態,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愛國文化,讓全民族都知道中國的文化光榮歷史,都明白偉大的中華民族不但歷史上能搞政治﹑搞經濟﹑搞文化搞出世界最高水平,而且在當代也一定能搞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一定要把西化風壓下去,最終做到對西方文化去偽存真為我所用,建立以利它主義文化為導向,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百家爭鳴文化。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會增強自尊心,自信力,自豪感;才能發揚愛國主義,才能不懼強敵,敢於同敵人斗爭,決戰決勝,無敵於天下。
四﹑領土要完整,財政要統一。
未來的大中國,不但要保持現有領土完整無損,收回台灣,而且要逐步做到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在內的政令統一,財權統一,以作大文章,以備不測。特別重要的是還要考慮是否收復失地,中國在前蘇聯瓦解之機未能抓住機會收復失地,實為歷史敗筆。在筆者看來,無論用收買辦法還是其它辦法,在條件成熟時收回外蒙古,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等中國領土,應該是中華兒女不應放棄的神聖目標。須知強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領土的廣闊,資源的豐富,在未來世界強國竟爭中,小國稱霸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五﹑加強民族大團結。
中華民族大團結是建立大中華強大國家的又一個必備條件。因此,真正構建和諧社會,消除嚴重的兩極分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民族政策方面要嚴格區分政治和經濟文化,從經濟上和文化上要扶持少數民族,在此前提下在政治上逐步取消自治制度或者減少自治權力,以防止民族分裂,被敵對國家所利用。
六﹑建立一支強大國防軍隊。
強大的中國最終能否建立鞏固和發展,最直接的取決於軍事實力,那種和平掘起論調是自欺欺人的,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強國是和平掘起的。所以,中國要不斷增加國防投資,進行軍事教育,使中華民族鑄成既熱愛和平又不怕戰爭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重新使古老的中國再次全方位領先世界,成為名符其實的現代強國。
七、要清洗國病。
一個國家就像一個人一樣,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帶病強國是不行的,所以要去國病。國病千條萬條,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條是自卑祟洋心理,此心理反映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方面,是最難清除的國病。另一條是風頭很盛的新自由主義賣國份子,這些賣國的新自由主義份子,打著改革開放的旗號,以精英自居,干盡了禍國殃民的勾當,是中國的心腹大患,必須掃盪干凈,否則,中國不但不能強大,反而被他們賣掉謀取私利了。對此,國人必須有足夠的認識。
八﹑當代中國外交要有重大調整。
目前世界格局,美國要稱霸世界應該說是一目瞭然。
美國世界戰略分幾個層次:
以推行民主制,反恐怖主義為幌子,分階段完成世界霸權。
美國建立了三級統一戰線,為稱霸世界服務。以美﹑英和以色列為核心組成第一級統一戰線,以歐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為主體組成第二級戰線,以臨時戰略目標,分別拉攏不確定的國家組成第三級戰線。
控制世界經濟命脈,爭取主導權。對伊拉克戰爭就是為達到此目標的第一步。
先取得對第三世界霸權,然後再分化瓦解第二世界,統治歐洲,最後消滅俄羅斯和中國等國的抵抗。
由此不難想像,美國是中國強大的戰略對手而不是什麼戰略夥伴,中國要想強大,必須削弱而不是加強美國的國際霸權地位。
對美國此稱霸世界計劃,日本及歐洲和俄羅斯等各國有不同的打算。
日本國最為狡詐。其無稱霸全球的能力和野心,卻有地區霸權夢想,至少建立東亞霸權和稱雄亞洲是日本的目標。為達此目的,一方面積極偽裝投靠美國,利用美國;另一方面積極打壓中國,把中國作為頭號敵人,是非常老道的地區稱霸方略,非常值得中國警惕。
歐洲目前處境最為尷尬,一方面歐洲法國和德國等多數國家不甘心美國控制歐洲和世界,另一方面又不具備遼闊領土,無與美國爭高下的地理條件,所以加緊歐洲和平統一計劃,試圖完備與美國較量的客觀條件,但由於歐盟各國認識不一,很容易被美國分化瓦解,難以實現其雄心壯志。
俄羅斯命運最為不濟。其本有最有利領土和人口及軍力與美國爭奪世界霸主條件,卻因戈爾巴喬夫一類叛徒出賣,內外交困,只求自保而不能做到。所以,從目前看,尚無稱霸世界的野心,對美國威脅不大。但從長遠上看,俄羅斯東山再起也絕非是不可能的,誰想稱霸世界都不可小視俄羅斯,普京的強國方針正在引導俄羅斯掘起。
中國戰略。
目前中國應冷靜分析世界大勢,抓住美國與歐洲必然分裂,俄羅斯不甘人下,第三世界日益覺醒的有利時機,制定正確方略,做出最佳外交選擇。
中國有三種選擇。
第一個是採用連橫政策,積級謀劃與美國和日本公開或隱蔽地進行斗爭,追求華人最大利益。堅決領導第三世界爭取獨立領土完整發展生存權,積極修好俄羅斯和歐洲各國關系,結成中俄歐聯盟,共同粉碎美國稱霸世界計劃和日本區域稱霸計劃,爭得世界和平。
第二個是不稱霸,不樹敵,不結盟,自立單干,堅持和平崛起。但這只能是中國的一廂良好願望,美國和日本的國家利益不允許中國和平崛起,條件成熟時,必定利用台灣等問題發難,肢解中國,把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目前美日對華是以和平演變為主,務必發展到以戰爭為主,對此陰謀,國人不可不察。
第三是採用合縱政策,向美國一邊倒,取得美日諒解,心甘情願做小伙計,以求自保,爭取美國發善心,分一點好處。此種選擇很難成立,因為中國不是小國而是人口最多的大國,美國和日本想的是吃掉而不是養起來,想養也養不起。
以上三種外交政策,前者是上策,中者是中策,後者是下策。中國外交政策調整,應以上策為基石。
筆者以為,以上八個條件,如能全部實現,最終建立大中華國家的民族主義目標是完全可能的。也可能有不少人會嘲笑筆者是在做美夢,但筆者認為,連個美夢都不敢做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絕對不是這樣的民族,他們不但有做好夢的勇氣,而且有把好夢變成現實的卓越能力。
㈦ 中國如何成為世界強國
作為我們中國,是有著13億人口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去要求她什麼都合理、自由,是不公平,不現實的,光明總是佔大多數,黑暗畢竟不可能永久。讓我們一起為祖國的強大和健康發展而用心付出!
㈧ 中國如何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戰國策早已經指明了強國之道,再此翻譯解釋一下:
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要幅員遼闊,對於現在的中國就是要盡可能收回建國前失去的土地,比如香港,比如台灣。軍隊要非常強大,足以戰勝一切敵對勢力。國家戰略位置險要,主要經濟人口集中的地區(比如京津唐,滬寧杭)國防尤其穩固。目前中國軍事實力還是差了點。
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栗如山積
有強大的軍力,強大的軍力背後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巨大的資源儲備。目前國家正在拚命發展經濟,為的其實就是「栗如山積」這個境界。通俗的說就是超市裡東西多的像山一樣,用也用不完。
法令既明,士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
就是國家政治開明,社會公平合理,人人各盡其職,大家都能按規矩辦事,老百姓能夠理解國家的難處,願意為國家的繁榮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
雖無出兵甲,席捲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
做到上面所說的,國家就強盛到無需武力而讓天下臣服,如有不服的,必定滅亡。
戰國策如此評價秦 不出百餘年 秦掃天下 滅六國 南剿蠻夷北築長城一統華夏
㈨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如何走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㈩ 中國怎樣才能完成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很難很難得一步一步慢慢來吧 望採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後危機時期,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經歷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而深遠的變化, 中國的未來既獲取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要求我們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未來30年,是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真正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關鍵歷史時期,我們必須根據新的國內外形勢變化,深刻認識對外開放的戰略意義,理性思考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積極推動對外開放的創新發展。
一、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途徑
(一)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薈萃世界多元文化精華,凝煉民族文化精神,建設生氣勃發的當代中國新文化,為國家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只有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才能顯示出它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獨特魅力,朝氣蓬勃地走向世界。但無論是交流還是交融,都不能是簡單的移植或同化,而是要致力去創造與時代相適應的更加輝煌的中國新文化。建設當代中國新文化,必須要在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並充分吸收、有機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各種有益元素,融匯人類社會久經歷史檢驗的普適性的共同價值理念和各種先進文化精華。要使中國文化在當代有更高、更強、更豐富的影響力、吸引力、競爭力,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必須制定既能體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要求,體現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又與世界文明發展方向相一致、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相貫通的文化發展目標,將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源、現代文化資源、當代世界優秀的文化成果很好地整合起來,從而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持。
(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重視文化創新,奠實文化強國基礎
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實現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面對著現代化的繁重任務,中國必須將推進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建設一個與文明古國、一個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正在蓬勃發展、國際地位加速上升的大國相稱的文化大國、強國作為一項重要戰略目標,不僅在科技創新方面,而且在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潮流、影響人類思想觀念變革和價值選擇促進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等方面,作出中國應有的更多貢獻。
(三)增強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全球輻射和對外親和力與感召力,讓中國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增加中國文化在國際空間的「存在」
一國的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的是國際間對該國文化價值的認同,中國的文化要真正變成國家實力的組成部分,不是使外國人獵奇式地偏好中國文化表象化的東西,而是必須要使其對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價值的體認。因此,做好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大力開展「文化外交」,推動國際文化間的多邊對話與合作,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長遠的戰略影響。
二、實現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轉變途徑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中國當前「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為特點的粗放增長方式,雖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迅猛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增長方式如不盡快轉變,必然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中國經濟做大做強。
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首先是要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徹底改變「以速度高低論長短」的政績考核體系,正確看待GDP指標,強化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轉變觀念,並不是要人為地壓低發展速度,更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提倡科學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只有可持續發展,經濟做大的基礎才能鞏固,才能最終實現由大變強,也才能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重增量,輕存量」,「重規模,輕質量」等問題。其次是要通過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形成一個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特別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規范政府行為,使之到位而不越位,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努力把企業做大做強企業是實現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脊樑和基石。當今國際經濟的競爭大程度上是各國企業的競爭,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數量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全世界6.4萬家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直接面對市場,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做大做強的內在需要和動力最為強烈。從國家的戰略角度來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也是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支持企業做大做強,關鍵是要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支持企業,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政府要強化服務和協調的功能,維護市場秩序,打破地區、條塊分割,努力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通過多種途徑,推動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積極鼓勵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
(三)努力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政府、企業、個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改革創新,更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發揮「後發優勢」,迎頭趕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稅收、金融和政府采購政策。要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重點扶植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行業骨幹企業。要創造一個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大力維護創新企業和創新者的權益,堅決打擊各種損害市場競爭的壟斷行為,通過競爭激勵技術創新。自主創新的基礎是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重視教育發展,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倡導激勵人奮進的創新文化,善於發現、培養和聚集各類科技人才,全面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三、實現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途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體育為體育強國奠定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首先在發展觀念上要以人為本,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互協調,推進體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