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哪些政策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哪些政策

發布時間:2022-06-19 07:47:50

⑴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階段的外交方針

一、新中國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主席早在建國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

「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二、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末

中國奉行睦鄰政策,通過友好協商,先後同緬甸、尼泊爾、蒙古、阿富汗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並簽訂了邊界條約,同巴基斯坦簽訂了關於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地區之間的邊界協定。同印尼解決了華僑雙重國籍問題。中國積極支持不結盟運動的正義主張和行動,同亞非各國的關系不斷加強,領導人的互訪日益頻繁。

三、 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我國抓住美國不斷發出改善關系的信息,調整對美政策。從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訪華,直到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領導人經過直接會談,於1972年2月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取得突破。

1973年1月,中美決定互設聯絡處,1979年1月兩國正式建交,實現了關系正常化。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美,推動了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改善。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鄧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時期我國外交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國結盟或建立戰略關系,也不支持它們一方反對另一方。對於所有國際事務都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五、九十年代

我國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我國始終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作為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在政治上,我國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在經濟上,我國除繼續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按照「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四項原則,擴大同他們的經濟技術合作,並取得明顯成效。

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特別是周邊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我國外交的一項重要內容。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同印度尼西亞復交,同新加坡、汶萊和韓國建交,同越南、蒙古實現了關系正常化。建國五十年來,中國外交經過充實、調整和發展,政策更加完善,並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風格。

⑵ 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人民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人民政權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鎮壓反革命;
二,實行土地改革;
三,精兵簡政;
四,增產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五,發展生產,保障供給。

⑶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新生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鞏固新生政權的斗爭
軍事上:
⒈ 全國基本解放:
措施:
⑴人民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殲滅國民黨殘余部隊:
①繼續向華南、西南進軍,消滅國民黨白崇禧、胡宗南等集團.
②解放海南島.
③和平方式解放雲南、四川、西康地區.
⑵在新解放區進行大規模剿匪作戰.
⑶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①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滅了在大陸的國民黨軍隊和武裝土匪.
②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除台灣和一些海島外,中國領土全部解放.
⒉ 抗美援朝
⑴1950年夏,朝鮮內戰爆發.
⑵美國:
a.出兵干涉朝鮮內政.
b.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c.派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⑶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
⑷1953年夏,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①「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②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③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一個穩定的和平環境.
政治上:
⒈ 土地改革運動:
⑴原因: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全國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
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⑶土改中採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以往是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
①有利於減少土改運動的阻力.
②有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
③有利於發展農村經濟.
⑷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使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②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了.
③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⒉ 鎮壓反革命運動
⑴原因: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時,在大陸留下大批反革命分子,他們不甘心失敗:
①繼續進行種種破壞活動.
②朝鮮戰爭爆發後,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反攻大陸的時機已到,更加囂張.
③受美國中央情報局指使,企圖在1950年國慶炮轟天安門.
⑵目的:為了鞏固人民政權.
⑶1950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
①重點是:土匪、特務、惡霸、反動會道門頭子和反動黨團骨幹分子.
②堅決鎮壓罪大惡極、怙惡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
①經過一年的斗爭,基本肅清了國內的反革命殘余勢力.
②人民政府取締了舊社會的娼妓、吸毒、賭博等丑惡現象,使整個社會風尚為之一新.
③我國社會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被稱為建國初期的三大運動.
①這些斗爭的勝利,使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更加鞏固.
②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⑷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怎樣的圍外交政策

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積極開展外交活動,1949年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目的:發展與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意義:國際影響深遠,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基本准則。
③參加日內瓦會議:新中國不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國的地位參加,而且在會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④參加萬隆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更多亞非國家與我國建交。

⑸ 如何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政策

1、三大方針

外交政策早在共和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就根據他對國際局勢的冷靜觀察和精闢分析,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在1949年春夏之間先後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大方針,為確定新中國的外交原則提供了戰略指導。

2、正式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特別是周邊的民族獨立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1950年至1951年間,中國同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幾個民族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5)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哪些政策擴展閱讀: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首先同蘇聯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和越南等一批人民民主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並同願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其他一些外國政府陸續通過談判,相繼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等亞洲民族獨立國家,以及瑞典、丹麥、瑞士和芬蘭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是新中國建立後出現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⑹ 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政策時間線

大致分三個階段:初期:1949-1956年,七年過渡時期。中期:1956-1976年,包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後期:1978年-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是一個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為北京市。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共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⑺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人民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追殲國民黨的殘余、整頓經濟秩序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等。

1、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2、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政府對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進行的大調整,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土地稅收、產權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因此關於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可以說一直都需要進行。

3、和平解放西藏

長期以來,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領主專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達賴喇嘛等宗教上層人士。比歐洲中世紀的制度還要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已經在雪域高原上延續了上千年。經過許多斗爭和工作,挫敗了美英等阻撓談判的陰謀。

4、追殲國民黨的殘余

新中國在鞏固政權和恢復經濟的過程中,還要繼續反對民主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余勢力,稱為民主革命遺留任務。

5、整頓經濟秩序恢復發展國民經濟

把官僚資本企業收歸國有,建立國營企業經過這些調整,國民經濟開始有所好轉。使我國的社會秩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運動和抗美援朝戰爭。

⑻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與成就分別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
這三大政策都是對國民黨統治時期屈辱的外交政策的否定。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收回了長期被帝國主義者控制的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和對外匯的管理,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經濟利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跪倒在地上辦外交」的局面。
(2)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照會中國政府,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3)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l950年2月,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蘇聯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同盟關系,在國際社會樹立起獨立自主辦外交的良好形象。(4)1952年10月,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的37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號召亞太地區和全世界人民行動起來,反對美國的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

⑼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政策有什麼變化 謝謝

1、同主要大國協調合作得到加強,同周邊國家全面合作持續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聯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國關系取得新進展,同周邊國家務實合作深入推進,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不斷拓展,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的關系全面加強,經濟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3、大國外交穩中有進,周邊外交呈現新局面,同發展中國家合作取得新進展,經濟外交成果顯著。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中國與各國的交往合作越來越緊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彰顯。

4、周邊外交工作進入新階段。經濟外交取得新進展。同發展中國家交流合作邁上新台階,同主要大國關系在互動中穩定發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及熱點問題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5、順利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發展,深化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與合作,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外交基本方針:

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親、誠、惠、容四字理念一經提出,就成為新形勢下中國周邊外交的標志性方針政策,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反響。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哪些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的後院叫什麼 瀏覽:879
英國扣船會怎麼樣 瀏覽:532
硫磺島在中國的哪個位置 瀏覽:502
中國注冊足球球員有多少人 瀏覽:678
三國時印度叫什麼名字 瀏覽:875
越南人為什麼被稱為船佬 瀏覽:89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1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4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11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2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