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姓納蘭的嗎
有,吉林省梨樹縣葉赫滿族鎮一帶
納蘭是金代女真「白號之姓」中皆封廣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個姓氏之一(又稱"納喇"、"那拉")。
滿洲葉赫地區的納蘭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後來,滅了女真的納蘭部,占其領地,遂以納蘭為姓。後舉族遷至葉赫河岸,號"葉赫國",地處今吉林省梨樹縣葉赫滿族鎮一帶,後人稱此支納蘭氏為葉赫那拉氏。
明初時滿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葉赫部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領金台什,繼兄之後成為貝勒,其妹孟古,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生子皇太極,即其後的清太宗。因而,納蘭氏族與清皇室有姻戚關系。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而進行的兼並戰爭,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攻伐葉赫,金台什戰敗後自焚未成,被絞殺,其子降,後授三等副將,其族世襲佐領,為後金及清王朝屢立戰功,為滿洲八大貴族之一。
納蘭氏名人甚多,如著名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貳』 中國的常用復姓有哪些
網路知道專項熱心網友回答,採納率百分之70.望採納,不然採納率會掉,下次也沒人會認真給你回答問題了。
歐陽,全國人口最多的復姓,3-4百萬的人姓歐陽,十分龐大,可比許多單姓都要多得多,其他復姓根本沒法比。
上官,全國十分龐大的復姓,7萬多人,但是相比歐陽還是差的多。
司馬,因為晉國的原因,曾經的國姓,人當然多,2萬多接近3萬了。
諸葛,常見的復姓,經常能看到,但是人口普查的時候諸葛其實人並不多了。
夏侯(更多改為夏了):1萬多人,和一些幾百或者才滿千的復姓比,已經很多了。
端木,皇甫,尉遲,東方,慕容,西門,這幾個感覺是不是很常見(因為小說什麼愛用這些姓),現實其實現在已經十分少了,但是起碼現代還有。
宇文這個姓氏看起來生僻,其實現在國內還有很多,因為我認識一大家子就叫宇文。
(為了防止被人盜,加一句vv風掣小狸vv原創)
其實很多復姓現在都轉變為單姓了,比如諸葛改為了諸,葛,呼延改為了呼,納蘭(全名「葉赫納蘭」)改為了葉,夏侯改為夏等等,像是那些小說里什麼公羊、赫連、澹臺、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啥的,我看現在根本挑不出幾個,有也早改其他姓氏了,你放古代小說還行,現代小說起這種名字,好瑪麗蘇的感覺,什麼XX家大公子的既視感,就算你用慕容東方什麼感覺也很.......
所以如果你要寫小說什麼,還是得用歐陽,上官,司馬這些常見復姓吧。
望採納,沒看完就隨意點踩的沒有小鉤鉤。
『叄』 中國復姓分布在那裡
比較分散,各省都有.
現存復姓117個
B:百里 北堂 北野
C:淳於 單於 成公 叱干 叱利 褚師 長沙
D:端木 東方 東郭 東宮 東野 東里 東門 第二 第五 獨孤 段干 達奚
G:公孫 公廣 公上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祖 公玉 公西 公晳 公孟 公伯 公仲 公戶 公儀 公山 公門 公堅 公乘 哥舒 穀梁 谷利 高堂 毋丘
H:皇甫 赫連 呼延 胡母
J:夾谷 即墨
L:令狐 梁丘 閭丘
M:慕容 萬俟
N:南宮 南門 南榮 南野 女媧 納蘭 南風
O:歐陽
P:濮陽
Q:亓官 青陽 漆雕
R:壤駟
S:上官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士孫 申屠 叔孫 叔仲 侍其
T:澹臺 拓跋 太史 太叔 太公 禿發
W:聞人 王孫 王官 王叔 巫馬 微生
X:夏侯 西門 鮮於 軒轅 相里
Y:宇文 尉遲 樂正 延陵 羊舌 羊角
Z:諸葛 顓孫 仲孫 仲長 長孫 鍾離 宗政 左丘 主父 宰父 子書 子車 子桑
2.復姓來源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干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干,其後人遂以「段干」為姓。
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等復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復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復姓由官名而來;
公羊、子車等復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復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復姓由族系而來。
4.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女媧氏: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她的名字為風里希(亦或為鳳里犧),女媧之後,社會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其部族民眾中有以女媧之名為姓氏者,稱女媧氏,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原始第二氏。
5.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屍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呼延,夾谷,慕容,萬俟,宇文等也是由部落名轉化為姓氏。
6.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7.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8.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後,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9.由國名而來。
鍾離氏: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有封邑鍾離國(今安徽鳳陽、臨淮一帶),春秋時期鍾離國被楚國所滅,國人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鍾離氏。
淳於氏:州國公族定居於淳於城(今山東安丘,原為州國都城),復國,名淳於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於氏。
10.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就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稱漆雕氏。
穀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穀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穀梁命姓。
11.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二復姓。
第五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五復姓。
3.現代復姓名人
1.歐陽震華:(1961.7.28--今)真名:歐陽耀泉,男,著名演員。
2.上官超英:(1957.1--今)山東人。男,著名畫家。
3.端木新卉:(1982.10.21--今)女,著名演員。
4.司徒強:(1948--今)男,著名畫家。
5.司馬雲傑:(1939.11--今)河南人,男著名研究員。
6.令狐安:(1946.10--今)男,著名雲南省政協主席。
7.諸葛偉:(1957.6--今)男,著名畫家。
8.皇甫束玉:(1918年--今)男,山西左權人。著名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長、副總編輯。
9.東方聞櫻:(1963.2.9--今)女,江西人,著名演員。
10.軒轅軻:(1926.8--今)男,河南省睢縣人,著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審、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11.相里斌:(1967.3--今)男,著名中國光電科技集團(籌)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大學教授。
12.鮮於浩:(1946.5--今)男,著名歷史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3.宇文洲:(1941.4--今)男,吉林延吉人。著名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畫院副院長。
14.完顏昭:(公元1950--今),男,滿族,完顏武賢之子,金世宗皇帝二十八代孫;北京人。著名畫家。
15.高堂燕:(1915--今) 男,台灣基隆人。著名永大海運、久展陶藝工業、寶大陶瓷工業、喬朗礦業、原大實業等公司董事長,國產實業公司董事。
16.女媧孤嫄:(公元1989--今),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在校學生。
17.王官乙:(公元1935--今),男重慶人。著名雕塑藝術家、教育家。
18.主父蘭:(?--今) 男,著名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副校長。
19.閭丘露薇:(?--今),女,上海人。著名現代新聞記者。
20.北堂志慶:(?--今)男,著名浙江寧波司機。
21.東野光亮:(1950--今),男,山東泰安人。著名土壤學教授,教育家。
22.尉遲琳嘉(1982.7.7--今)男,曾在中央電視台的「挑戰主持人」節目中,成功連任擂主9期,成為里程碑式的人物。現為香港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
23.南榮發:(1951--今),男,陝西山陽過風樓鄉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25.叱干大平(?--今),男, 陝西咸陽人。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第七七一研究所職員。
26.谷利湘:(公元1955--今),男,廣東雷州烏石鎮景泉村人。著名地方司法幹部。
27.叱利群:(公元1953--今),女;遼寧瓦房店人。著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28.公孟氏:(公元1899--今),女,名字待考,山東汶上人。著名百歲老人。
29.西門紀業:(1932.5--今)男,上海人。著名電子學教授。
30.淳於珊珊:(1967.11.25--今)男,著名演員。
31.澹臺仁慧:(?--今)女,著名話劇藝術家。
32.夏侯諒:(?--今)男,著名硅酸專家。
33.梁丘惠英:(?--今)女,著名美籍華裔教師。
34.第五志誠:(?--今)男,龍源村副支書。
35.顓孫中華:(?--今)男,山東人。著名職業肖像畫家 ,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美協副秘書長,香港名家攝影研究院會員。
36.濮陽林華:(?--今)男,著名中央電視台編輯。
37.公冶民:(?--今)男,著名中國信鴿協會會長。
38.漆雕良仁:(?--今)男,湖北潛江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
39.慕容瑞雄:(1939·11~今)男,著名醫學家。
40.太史瑞:(1930--今)男,著名高級工程師。
41.王孫煥:(1912--今)男,福建省拖拉機廠檢驗設備科副科長。
42.王叔岷:(1914--今)男,四川簡陽人,著名歷史學家。
43.仲長榮:(1940.12--今)女,北京人,福建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導師,著名教授。
『肆』 「納蘭」是復姓嗎
納蘭是金代女真「白號之姓」中皆封廣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個姓氏之一(又稱"納喇"、"那拉")。納蘭(nara)在女真語中表示「戀」的意思,有留戀依戀之意。後來,他們又舉族遷徙到了今天的遼寧省的葉赫河岸,建立葉赫國。葉赫,是「瓷器」的意思。清史里的「葉赫那拉」源頭便在這里。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後舉族遷至葉赫河岸,號"葉赫國",地處今吉林省梨樹縣葉赫滿族鎮一帶,後人稱此支納蘭氏為葉赫那拉氏。 明初時滿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葉赫部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領金台什,繼兄之後成為貝勒,其妹孟古,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生子皇太極,即其後的清太宗。因而,納蘭氏族與清皇室有姻戚關系。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而進行的兼並戰爭,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攻伐葉赫,金台什戰敗後自焚未成,被絞殺,其子降,後授三等副將,其族世襲佐領,為後金及清王朝屢立戰功,為滿洲八大貴族之一。
編輯本段納蘭明珠
簡介
清康熙年間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後來卻因為朋黨的罪名被罷黜職位,後雖官復原級,卻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後鬱郁而死。 納蘭明珠: 個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滿漢文化,做事干練,對人熱情,能言善辯、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權貴而又忠貞不虞,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為,歷任刑部、兵部、吏部、禮部尚書,而後在「相位」二十載。
相關事跡
納蘭明珠,是滿洲正黃旗人,家族雖為清之望族葉赫氏,卻幾乎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葉赫氏在康熙年間益以沒落,明珠也僅僅從其父繼承到侍衛名而以,從此靠其雙手打下一片天地。明珠之岳父乃多爾袞同胞兄長英親王阿濟格,此人戰功無數,但狂妄自大,自多爾袞死後繼續無法無天,順治為除此大患,將其與已得親王爵的三子賜死,得公爵位的二子削爵,其餘人一律扁為庶民。明珠與其女的婚姻,非但沒有給他絲毫好處,還給他的前途帶來了那麼一些黑暗。但納蘭明珠始終是個璀璨的明珠,黑暗終究是掩蓋不住光芒的。 明珠之罪名雖為朋黨,但其的忠心卻是可鑒的,他對清王朝付出了幾乎一切,但在位及人臣之時,卻為了家族復興留下了永久的罵名,也成為了他永久的痛。他在三藩做大,毫不顧及自身,毅然上書議撤三藩,為收復台灣更以身入虎口,為抗擊外敵,深入敵區,作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做為臣子,是盡忠的。而其能力還不僅僅在此。 納蘭明珠初任雲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內務府總管,四任弘文院學士,五任加一級,六任刑部尚書,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經筵講官,九任經筵講官、兵部尚書,十任經筵講官、兵部尚書、佐領,十一任經筵講官、吏部尚書、佐領,十二任加一級,十三任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佐領、加一級,十四任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佐領、加一級,而後更賜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載,其能力可見一斑。
編輯本段納蘭世家
納蘭家族入關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葉赫部。其部首領貝勒金台石在對抗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的戰爭中,城陷身死。 納蘭其子尼雅韓隨葉赫部遷至建州,受佐領職。在滿洲入關過程中,積功受職牛 錄章京(騎都尉)。尼雅韓妻墨爾齊氏,有長子鄭庫,次子明珠。 納蘭明珠生於天聰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衛,従鑾儀衛治儀 正遷內務府郎中,內務府總管、弘文院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 士、加太子太傅,又晉太子太師,成為名噪一時,權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在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 御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政,貪財納賄,賣官鬻爵,被參劾,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中,經歷 榮辱興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 女。有三子:長子納蘭性德,次子納蘭揆敘,三子納蘭揆方。 納蘭家族因封建貴族制度而世代為官,並一度位極人臣,通過血緣、婚配等 與清王朝構成千絲萬縷的聯系。納蘭性德本人及胞弟揆敘和兒子福格均極具才學; 父兄子弟所供職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構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會的縮影, 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
編輯本段納蘭性德
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明珠長子,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康熙立二皇子保成為太子,第二年太子保成改名為胤礽,性德恢復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進士,時年二十二歲,後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武官正三品。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後葬於北京海淀區上庄皂甲屯。
生平事跡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17歲入太學讀 書,18歲中舉,22歲考取進士,被康熙授三等侍衛,以後升二等侍衛,再升為一 等侍衛。他作為乾清宮侍衛,於皇帝左右,隨侍扈従,由於才華出眾,為皇上看重,有詞集《側帽集》、《飲水詞》刊行於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納蘭性德病故,享年31歲。納蘭性德20歲時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 氏成婚,兩人情感甚篤,婚後三年盧氏不幸亡故。納蘭性德又續娶官氏。納蘭性德有三子,長子富格為側室顏氏所出,次子富爾敦為盧氏所出,三子富森疑為沈宛出。其孫名瞻岱。
作品
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 "清詞三大家"。 在短暫的三十一載生涯中,納蘭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而今流傳最廣的是其詞。初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再後世將逸散在其友人著作中的納蘭作品匯整,納蘭詞現存世349首。
關於納蘭性德子嗣的問題
這個問題由於諸家記載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很久以來學者無法弄清楚。由校讀36可知,「通本」說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福哥,另一個名字沒寫,卻留下一個墨釘,似乎原來寫了一個名字,後來覺得不對,被塗抹去了。求其旁證,有韓 的《納蘭君神道碑銘》:「子二,長曰福哥,次曰某,女二,俱幼。」第二個兒之名字仍付闕如。另有葉舒崇撰的納蘭性德前妻《盧氏墓誌銘》卻又說盧氏「生一子海亮」。海亮與福哥又不象一個人,「福哥」顯然是乳名,學者們認為只好揣測海亮夭折。當第一個孩子沒有成活,長輩往往盼望第二個孩子比死去的孩子福大能存活下來,所以取名「福哥」。這也只不過揣測而已。 「拓本」不但沒解釋清楚納蘭子嗣問題,反而生出歧疑:趙迅同志《關於納蘭性德夫婦墓誌銘所涉及的一些問題》一文所附《納蘭性德墓誌銘》拓文作「男子子二人,福哥、永壽,遺腹子一人;女子子一人,皆幼。」而啟功先生《記飲水詞人夫婦墓誌銘》文中則為:「男子子三人:福哥、永哥,「遺腹子一人」。「壽」字與「哥」字,形相近,碑石已經磨損是否識別有困難呢?筆者不見實物,難以斷言,但是不大可能是「永壽」,因為現存納蘭永壽的墓誌銘記載了永壽雖然是明珠的孫子,卻不是性德所生,其文曰:「和碩額駙揆方,娶覺羅氏和碩康親王第八女冊封郡主,公(指永壽)本生父母也。文端公(揆敘)無子,聖祖仁皇帝以公為子。」可證「永壽」是揆方的兒子,過繼給揆敘為嗣子,是性德的侄子。永壽死於雍正九年,只活了三十歲,永壽的出生,距性德逝世已經十七、八年了。 只有「抄本」最明確:「男子子三人:長富哥、次富爾敦,次富森。」「富格」就是「福哥」,富爾敦乳名可能是「永哥」,遺腹子是男孩即富森。滿族人最初起名字,不考慮同輩間要有一個相同的字,以表示輩份,後來受漢人影響,兄弟們的名字往往也有一個相同的字了,「性德」與弟弟「揆敘」、「揆方」名字的不同,就是這種情形。性德的兒子們依「富哥」「富格」排下來,便都以「富」字排行了。再證以手抄本《納蘭明珠墓誌銘》謂明珠有「孫五人:長富格早卒,次富爾敦,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次富森,皆性德出。次永壽,次永福,皆揆芳出。」「永壽」,「永福」的名字,很可能從「永哥」排下來的,因為是三房所生,便沒有按「富字改。各本都說性德只有一個女兒,唯韓 說「女二」,難道會將「遺腹子」誤為女兒了?我們只能以「抄本」和《明珠墓誌銘》來斷定納蘭性德有三個兒子即富格、富爾敦、富森,從而印證「拓本」的記載。其餘則揣想而已。 校讀的目的在於索解存在的疑難問題,通過校讀當解決不止以上四個問題,企盼高明者共同探討之。
配偶
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為妻,伉儷情深,不期婚後三年妻子亡故,賜淑人,後誥贈一品夫人。繼娶官氏,賜淑人。其有妾顏氏,相傳後納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
編輯本段納蘭揆敘
揆敘,明珠次子,初為佐領、侍衛,後由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遷工部右侍郎,轉工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後識》。因為立儲問題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傳遭指責。至雍正朝其身後名份又進一步被貶,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復。揆敘妻耿氏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繼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為妻,生耿氏。由於此種關系耿氏出入皇宮,上下以格格稱呼。耿聚忠因忠於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亂」,被加太子太保銜得善終。
編輯本段納蘭揆方
納蘭揆方為明珠三子,其妻為禮親王代善曾孫和碩康親王傑書第八女,是為郡主。 揆方作為和碩額附(郡馬),其禮遇與公爵同。揆方夫妻雙雙相繼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後經康熙命均過繼給揆敘夫婦,並改名永壽、永福。 納蘭永壽於十六歲任佐領、侍衛,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禮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壽娶正黃旗漢軍副都統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後來做了乾隆弘歷的舒妃。 納蘭永福與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內務府總管。他因與岳丈皇九子允禟的親緣關系,先後支持允禧、允禵謀取皇位,結怨於皇四子胤禛,成為雍正的政敵,為其所惡,被革職。後任盛京戶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納蘭瞻岱為納蘭性德之孫,官至乾隆朝正紅旗滿洲副都統,提督直隸總兵都督同 知。並追贈其父福格為光祿大夫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又晉贈光祿大夫提督直隸總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盧氏,生母顏氏也「並誥贈一品夫人」。
『伍』 關於中國復姓的歷史和現狀
關於中國復姓的歷史和現狀
現存各復姓主要分布地區
1.歐陽氏發源於今浙江湖州,秦漢時大舉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漢末魏時昌盛為冀方右族。如今,歐陽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為多。目前歐陽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東晉時期,在北方的十六國中,慕容氏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四個政權,其活動范圍在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慕容家族也成為當時十分顯赫的家族,並在甘肅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後,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蹤。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鍾祥、廣東順德以及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動在湖北、河南一帶,秦漢時又西遷陝甘形成望族,並以天水郡為郡望。唐宋以後擴展至河南、山西、江蘇、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蘇武進、浙江遂昌、山東臨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4.女媧氏今在北京市東城區、海淀區一帶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會西寧市,還生息繁衍著禿發氏的漢族後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東部,漢代已遷居關中,後西遷至甘肅、寧夏、陝西交界的地區,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數百年間人才輩出,安定皇甫名聞天下。唐宋以後,除甘肅、寧夏、陝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以及安徽、浙江、江蘇、四川等南方地區,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連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十六國以後向山西、河北、陝西、河南遷移,後以渤海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河南、山東等北方地區還有赫連氏分布。 8.東方姓早期居住在陝西、河南,後興旺於山東,漢唐之際在平原郡、濟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後,東方氏已足跡難覓。如今在北京、山西、山東、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9.聞人姓早期居住在山東,漢唐時期已西移河南洛陽,南下江蘇、浙江等地,以河南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浙江餘姚、金華、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聞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諸葛姓早期居住於河南、山東。漢唐時在山東形成名門望族,以琅邪郡諸葛氏電台為著名。南北朝時期已散播於東南沿海地區。宋代以後在史籍中悄然無聲。如今在浙江上虞、金華、蘭溪等地有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漢唐時在山東有較大發展,以魯國郡為郡望;向南在今蘇、豫、皖交界處發展,以譙郡為郡望。宋代以後逐漸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灣等地偶有所見。 12.司馬姓先秦時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秦漢以後在陝西、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均有司馬氏家族居住。河南為司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溫縣誕生了司馬懿家族。隨著晉都的建立,司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東南沿海、江淮地區、中原地區均有零散的司馬氏家族。宋代以後,山西夏縣崛起了司馬光家族,在陝西、河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當代司馬姓已遍布全國,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貴州等地為多。 13.萬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與山西一帶,後隨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東,並在山東形成萬俟聚集地,以蘭陵郡為郡望。當今安徽、北京、遼寧等地均有萬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動於河南,漢代以後向東擴展,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雖然起源較多,但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漢唐之間向河北擴展,並在趙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北、雲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蹤跡。如今在廣東開平、平遠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內遷,除在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陽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如今在北京、河南、陝西、浙江、四川、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鍾離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區,漢唐之間向浙江等地發展,以會稽郡為郡望,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為主要分布區。宋後已不多見。如今遼寧、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動於山西的臨猗等地,漢唐之間在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有較大發展,在山西影響最大,並以太原郡為郡望。宋代以後,令狐氏逐漸凋零。如今在山西運城、平陸、萬榮以及四川、貴州、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軒轅姓早期活動在河南、陝西,尤其是河南新鄭的軒轅丘,為黃帝軒轅命氏之地。漢代以後,在陝西武功一帶形成望族,以命陽郡為郡望。由於黃帝之後分為許多姓氏,真正以軒轅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台灣等地有少量軒轅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陝西,漢代以後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權、商丘以及山東、陝西等地,以京兆郡為郡望,在陝西關中地區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則以西河郡為郡望。宋代以後,申屠氏已不常見。如今主要分布於遼寧、北京、浙江、安徽、台灣等地,以浙江公布最為廣泛。 21.單於姓早期活動在內蒙古一帶,漢代以後在河套地區、山西北部定居,內遷者在山東形成望族,以千乘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很少見單於氏遷徙的足跡。如今在山東歷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漢代以後向山東遷移,以東平郡為郡望。此後遷移軌跡和分布情況不詳。如今北京、遼寧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於姓早期活動於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時,在山東有較大發展,以齊郡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內郡為郡望的淳於望族;在江淮地區、四川等地也都有淳於氏足跡。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因「淳」、「純」同音,遂避諱去淳為於姓。五代以後,有於姓恢復祖姓,仍復姓淳於者,但人數明顯減少。如今在山東龍口、重慶南川、四川瀘州及湖南等地有淳於氏分布。 24.濮陽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漢代以後向河南東部、安徽、河北等地擴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為郡望。如今浙江海門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漢代以來居住在江淮一帶,並以彭城郡為郡望。為罕見姓氏,遷徙及分布情況不詳。如今江蘇徐州、河北唐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東居住,漢代以後以魯郡為郡望。當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臺姓早期活動在山東一帶,後向江蘇、山西遷居,以太原郡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遲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北魏時以山西北部為集聚地,以太原郡為郡望。唐代以後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帶。 28.夾谷姓形成於宋金時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地區,後逐步擴展到山東、河南等地。明清時已極為少見。如今上海、遼寧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動於河南淮陽地區,漢代以後在河南開封一帶形成望族,以陳留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公良氏蹤跡。如今台灣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0.歷史上樂正氏在甘肅形成望族,以天水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樂正氏蹤跡。如今在北京、遼寧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動於江浙一帶,先秦與秦漢時期以山東為聚居區,以魯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漆雕氏蹤跡。如今湖北潛江、河南上蔡、遼寧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動於山東一帶,漢唐時向西擴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史籍中已不見公西氏蹤跡。如今在河南浚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馬姓以魯郡為郡望,遷徙情況不詳。如今北京、上海、浙江、遼寧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顓孫姓早期在河南中東部活動,漢代以後在山東西南部與江蘇西北部繁衍,在山陽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後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顓孫氏蹤跡。如今山東、安徽、四川、北京、遼寧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5.獨孤姓原居於東北地區,徙居中原後,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帶發展,並在河南洛陽、河北高陽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已鮮見於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動於中原地區,漢唐時向山西、陝西等地擴展,並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於古代各國司寇官職,因周及春秋列國大多設有這一官職,因此發祥地較多,但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來由於許多司寇復姓簡化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數更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遼寧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於古代笄官,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大都設有這個官職,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數一直不多。明代以後,山東萊蕪歷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東、安徽、河南、陝西、遼寧、吉林、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邊地區活動,漢唐之間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蘇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門大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不見司空氏的蹤跡。如今在上海、遼寧、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閭丘姓早期活動於山東,漢唐之間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宋時期,陝西、河南均有閭丘(閭)氏蹤跡。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鮮於姓早期活動於北方,漢代以後在北京一帶形成望族,以漁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除河北、內蒙古、東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鮮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長孫姓早期在西北地區居住。鮮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後主要以洛陽為長孫氏集聚地。後向東發展,在山東與河南交界處的豫東地區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長孫氏。如今在上海、遼寧、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宮姓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漢代以後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代,南宮氏已遷往江西,但有關遷移情況並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漢代時居住在關中地區,尤以「京兆長陵」第五氏最為顯赫。唐代以前在甘肅等地擴展,以隴西郡為郡望,在陝西、山東、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蹤跡。如今在山西蒲城、台灣台北、陝西咸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動於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齊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已不多見。今山東、遼寧、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長姓早期活動於山東,漢唐之間在山東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為郡望。如今北京、山東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時鄭國都城在今河南新鄭,西門便發祥於這里,並在較長時間內在這里居住繁衍。後來因遷徙、避難等原因,逐漸向周邊地區擴展,漢代以後以豫皖地區為主要居住區,以梁郡為郡望。宋代以後西門氏已不多見。如今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有少量分布。 48.東門姓早期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漢代以後向西南擴展,在河南開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已很少見到東門氏蹤跡。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為罕見姓氏,早期活動於山東,漢代以後擴展到陝西,以馮翊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梁丘氏蹤跡。如今遼寧、山東、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為罕見姓氏,起源於山東,並以魯郡為郡望。如今遼寧、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陽等地,漢代以後向河南、陝西擴展,以京兆郡為郡望。如今遼寧、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漢代活動於北方地區,以後逐步南遷,在山西中部地區形成望族,以太原郡為郡望。宋金時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區偶有呼延氏名門家族分布。如今陝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東郭氏早期居住在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後散居於山東各地。漢代以濟南郡為郡望,河南、陝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動在河南、陝西一帶,漢代以後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陸等地有少量分布。 [1]
編輯本段中國復姓的分類與流派
中華復姓氏分為漢族復姓和少數民族復姓。南宋史學家鄭譙在其名著《通志略·氏族》中,把西漢到隋唐約1000多年期間的少數民族的漢式復姓劃分為「代北復姓」、「關西復姓」和「諸方復姓」三大流派。「代北復姓」泛指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兩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錄的代北復姓有呵連、宇文、尉遲、長孫、慕容、萬俟(Mòqí)、呼延等姓,歷史上的姓氏叱羅、叱溫、叱門、叱奴、叱呂也屬於代北復姓。「關西」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主要指今西北地區。所謂「關西復姓」,包括了當時生活在這一區域內以羌族為主的各民族的復姓,比如:鉗耳、莫折、荔菲、彌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魯步等,這些都是羌族人的復姓。「諸方復姓」,泛指從周邊國家和民族中移民來華者使用的復姓,如夫余、佛圖、迦葉、黑齒、似先、朝臣、瞿曇、鳩摩、焉善、鳧更、且末等。根據鄭譙考證,這些復姓的淵源分別來自今中亞、西亞、南亞、東北亞地區。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麗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鳩摩」者是天竺人。這些復姓後來多同化為漢族單姓,現在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來又陸續增加了「鮮卑復姓」、「契丹復姓」、「女真復姓」、「蒙古復姓」、「滿洲復姓」,以及中華南方少數民族的復姓流派。 「鮮卑復姓」有北魏的國姓拓跋(後改元姓)、丘穆陵、步六孤、賀賴、獨孤、慕容等。目前,廣東省肇慶市的端州、廣寧、懷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興旺、集中居住的還數高要市白土鎮幕村、大旗村,約有3000多人姓慕容,僅大旗村就約有2000多人姓慕容。在當地蓮塘鎮的波河、石腳、馬安鎮的馬安村也有慕容紹奕的後代,但人數不多。慕容復姓在廣東省高要市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村官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傳的《慕容氏大宗族譜》,告訴記者,鮮卑人是他們的祖先。據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譜》記載,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們的始祖慕容紹奕遷徙到高要蛟塘鎮金雞村。慕容紹奕去世後葬在村後的金雞山。 契丹族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建立遼國,遼代「契丹復姓」僅有耶律氏和審密氏兩姓。金滅遼,契丹成了被統治民族,除一些上層人物被賜金之國姓完顏外,絕大多數契丹人把耶律姓改為移剌,蕭改為石抹。 金史記載,金代女真人共有115個「女真復姓」。女真族姓氏特點是有"白號之姓"與"黑號之姓"的區別,並且分為四大支系。女真人姓氏"白號之姓"共分三個支系,99個姓氏。"黑號之姓"只有一個支系,16個姓氏。"白號之姓"三個支系:一大支系共27姓氏為:完顏、溫迪罕、夾谷、陀滿、仆散、術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魯、阿不罕、卓魯、回特、黑罕、會蘭、沈谷、塞薄里、吾古孫、石敦、卓陀、阿廝准、匹獨思、潘術古、諳石刻、石古苦、綴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二大支系共30姓氏為:裴滿、徒單、溫敦、兀林答、阿典、紇石烈、納蘭、勃術魯、阿勒根、納合、石盞、蒲鮮、古里甲、阿迭、聶模欒、抹拈、納坦、兀撒惹、阿鮮、把古、溫占孫、禱怨、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聶散、蒲速烈,皆封廣平郡.三大支系共26姓氏為:吾古論、兀顏、女奚烈、獨吉、黃蟈、顏盞、蒲古里、必蘭、斡雷、獨鼎、尼龍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速、撒刻、准土谷、納謀魯、業速布、安煦烈、愛申、拿可、貴益昆、溫撒、梭罕、霍域,皆封隴西郡.「黑號之姓」有一個支系共16姓氏:唐括、蒲察、術甲、蒙古、蒲速、粘割、奧屯、斜卯、准葛、諳蠻、獨虎、術魯、磨輦、益輦、貼暖、蘇勃輦,皆封彭城郡.完顏是金代女真人的國姓。白號之姓屬貴族之姓,比黑號之姓要高貴的多。完顏氏是皇族姓氏,於是成為白號姓氏中最高貴的姓氏,名列白號之首。 蒙古復姓(漢拼蒙古姓)有孛爾只斤、俄勒斯特、阿巴嘎納爾、弘吉喇惕、客烈亦惕、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梅日根哈拉、陶日根席日、泰亦赤兀惕、敖勒高努德、兀濟葉惕、布忽納惕、烏珠穆沁、呼勒都古德、扎蘭努德、克什克騰、包日罕特、呼和紹布、楚勒呼德、巴魯喇斯、寶勒格沁、察哈爾、強科勒、斡恩真、土默特、那牙勤、准噶爾、浩齊特、呼熱特、納古斯、兀良哈、華努特、白如徳、瑙木沁、齊木德、都如德、木斯臣、召蒙岱、席熱臣、台本、夏那日、忽思慧、泰亦什、毛忽來、塔塔爾、寶古、輝特、馬鄂、敖漢、普魯、明安、宰桑、昂沁、乞顏、肖德,等等。 錫伯族原有姓氏共587個,後來新增姓氏14個,總共601個姓氏,其中大姓佔20個,小姓581個。比如:瓜爾佳、卦爾察、伊爾根覺羅、覺羅、賀葉勒、賀葉樂、賀賴、賀蘭、賀若、賀依爾、何舍里、賀在爾、何葉爾、何支熱、何拔、虎爾哈、圖克蘇里、佟色里、塗木爾齊、扎斯胡里、扎斯胡爾、托庫里、托庫爾、陶佳、霍土木齊、霍若特、霍火奇、霍鄂春、張佳、札庫里、張阿里、張吉爾、高佳、果爾吉、是樓、果爾齊、高岳爾、揣里、伯德、梅智,等等。 滿族始稱滿洲,1635年改稱滿族。滿族的祖先是女真族人,滿族姓氏有的是從女真族姓氏演化而來的。清朝雍正年間纂修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收錄的滿洲氏族達到648個。其中滿洲"著姓"151個,滿洲"中姓"144個,滿洲"稀姓"353個。「滿洲復姓」有清朝國姓愛新覺羅(按照清帝遜位時的規定條款,愛新覺羅氏都採用其滿語中的「黃金」之意改姓「金」。不過有些皇族後裔如雍正九世孫啟功,並未遵照這一規定,如啟功的祖父告訴他絕對不可以姓金,因為那是「仇人」袁世凱的指令)、阿克占(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雷」,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代姓氏「阿典」,以部為氏,世居哈達、葉赫,後冠漢字姓雷、戰)、阿爾布(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又作阿爾巴,滿語的意思是「光景、形象、形勢」。世居烏喇,後冠漢字姓阿、巴)、阿喇(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山崗、大阜」,世居烏喇,後冠漢字姓阿)、阿賚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樺皮」,世居翁郭羅城,後冠漢字姓阿、華等)、巴爾達(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又作把爾達,滿族姓氏,世居蜚優城、巴爾達等地。後冠漢字姓巴)、倉佳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世居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字姓倉)、戴佳(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又作達佳、大佳、戴拉。滿族、蒙古族共有姓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世居杭間、渾郭等地,後冠漢字姓戴、代)、額色(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自然」,世居董鄂、薩哈爾察等地)、額哲氏(見於 宋代成書的《百家姓》收集了442個單姓,61個復姓,凡503姓。明代陳士元編的《姓鐫》共收單姓、復姓3625個。1978年,有關部門通過戶籍和郵電部門對七大城市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所得的姓氏總數是2587個。其中,北京市2250個,上海市1640個,沈陽市1270個,武漢市1574個,重慶市1245個,成都市1631個,廣州市1802個。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匯編》(閻福卿等編)共收集單姓、復姓5730個。而台灣學者王素存著的《中華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漢字姓氏卻多達7720個。但這還不是確切的數字。根據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袁義達、杜若甫編著),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氏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姓氏數量的最新統計。 現代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姓氏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調查發現,尤其是那些還保持著漢唐古音的交通閉塞地區,以及由於文字障礙的數民族地區,肯定還有很多姓氏埋沒在民間。
『陸』 中國有 納蘭 這個姓么 怎麼百家姓里似乎沒找到
納蘭是金代女真「白號之姓」中皆封廣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個姓氏之一(又稱"納喇"、"那拉")。而「納蘭」或「那拉」都不是滿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土默特姓。土默特消滅了一支滿人,佔領了他們的地盤,卻不知為什麼改稱了這些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所以這個姓是有的。
而百家姓里也確實沒這個姓。這個也很好解釋。現在流傳的百家姓的起源說法頗多,一般認為其底本在宋之前就開始流傳了,到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而在明清兩代,朝廷都企圖發布官方的版本,結果都失敗了...而納蘭自然不會出現在宋人編輯的百家姓里.
『柒』 清朝的納蘭性得祖籍地在哪裡
納蘭性德的祖籍,便是現在的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鄉。今人多稱納蘭氏為葉赫那拉氏。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進士,官一等侍衛。善騎射,好讀書。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辭海1989年版)
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夕如環
夕夕都成決(換玉旁)
若似月輪終皎潔
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
燕子依然
軟踏簾鉤說
唱罷秋墳愁未歇
春叢認取雙棲蝶
長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
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如夢令
萬帳穹廬人醉
星影搖搖欲墜
歸夢隔狼河
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
還睡
解道醒來無味
納蘭性德的詞以凄婉、幽怨的美構築了他充滿情韻的詩歌世界。他的詞雖承婉約風格,但擺脫了浮艷頹靡的詞風,以真純自然,清新超逸,有如清水芙蓉的風格,贏得了「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語)的贊譽,確立了他在清初詞壇上的巨擘的地位。
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它的產生首先有賴於客觀的物象,只有當客觀物象進入詩人的印象和記憶之後,上升為表象,並通過詩人的構思,帶上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才形成染上詩人主觀色彩的意象。一個成熟的、有個性的詩人,會將一些司空見慣的物象,通過巧妙的攝取、組接,形成自己的意象群體,納蘭性德就是如此。納蘭用來塑造意象的大多是傳統詩詞中常見的景物,如大自然中的夕陽、月亮、風雨,樹中的楊柳、梧桐、枝葉,鳥中的燕、雁,花中的桃、梨、梅、落花,生活用具中的燈、燭等等,但通過融進他的獨特的感情,構成了他詞的特殊的意象。
納蘭詞中出現最多的是「雨」的意象。自古以來,由於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從《詩經》開始,一直牽動著騷人墨客的情懷,詩人們或用其「知時節」、無聲潤物表達喜悅的情感,賦予雨的意象以生命的光澤;或用絲雨如愁、瀟瀟暮雨表達無邊的愁緒,賦予其以悲涼無奈的韻味。因此古典詩詞中的雨,經過不同的人融進不同的主觀感情,而產生不同的雨意象,人們可以從「細雨」中感受其纖柔深長,從中引發出綿綿不斷的愁絲;也可從「煙雨」中體會到它的迷離,用來抒發一種依稀飄忽的情懷;還可以從雨帶來的凄冷,去體會一種凄清的意境,用來表達悲哀、憂傷、抑鬱和悵惘的感情。當然也可以用雨的清潤,贊頌它給人們帶來的生機與希望。由於納蘭的詞多以感傷的筆調寫人生聚散,愛情悲歡,或追憶舊蹤殘夢,感嘆興亡,因此雨的意象在他的詞里,有一種凄清哀婉的情韻和色調,成為他表達悲凄傷感、幽怨多苦感情的一個載體。他筆下的雨有:細雨、冷雨、伏雨、紅雨、夜雨、寒雨、絲雨、秋雨、靈雨、微雨、淚雨、花雨、疏雨、零雨、煙雨、和雨、殘雨、歸雨、暮雨、暗雨、敲窗雨、三更雨、闌珊雨、蕭蕭雨、燈前雨、沉香雨、廉纖雨、霏微雨、輕薄雨等等,俯拾即是,出現了近百次。他寫自己秋夜夢回無眠的愁情:「更夜深、細聽空階雨滴,夢回無據。」(《疏影》)他表達自己的客中的凄涼:「獨客單衾誰念我,曉來涼雨颼颼。」(《菩薩蠻》)他抒發自己扈從的無奈:「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蝶戀花》)他抒發興亡盛衰的傷感:「行人莫問前朝事,風雨諸陵,寂寞魚燈。天壽山頭冷月橫。」(《採桑子》)他用雨的消逝,暗示繁華不可久恃:「夜雨幾番銷瘦了,繁華如夢總無憑。」(《浣溪沙》)但在納蘭詞中,「雨」的意象最多地關聯到他的愛情生活:「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減字木蘭花》)少女艷麗嬌羞之態可感;「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秋情緒。」(《菩薩蠻》)妻子孤寂相思之情可見;「香盡雨闌珊,薄衾寒不寒」。對妻子的關切之意倍增;(《菩薩蠻》)「滿地梨花似去年,卻多了廉纖雨。」(《鞦韆索》)蒙蒙細雨憑添了芳蹤難覓的惆悵;「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風凄雨打畫橋。」(《於中好》)抒發與妻子生死異途的感傷;「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既哀嘆自己的命運,又悲悼妻子的死去;「為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荷葉杯》)用溫潤秀潔的雨洗遺鈿,表達再結來生緣的願望。總之,他詞作中的「雨」或柔、或愁、或悲、或怨、或涼、或渺,傳達出豐富的「雨」的意象。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納蘭的詩魂與冷月也有著解不開的情結。這其中固然蘊含著傳統的「月」的意象的審美意趣,更因為「月」是觸發他情思的直接物象。納蘭筆下的明月,可以跨越空間的隔絕,連結起兩地的相思:「凄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虞美人》)「離魂何處,一片月明千里,兩地凄涼多少恨。」(《憶桃源慢》)「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鬟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菩薩蠻》)在這里月的情態孤獨落寞,月的色彩凄冷迷離,很好地表達了他與妻子分離的悲涼與無奈,具有深邃綿緲、凄婉悠遠的美學意蘊。納蘭還用月的意象感傷歲月的流逝:「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鬢雲松令》)「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採桑子》)「涼月�西,點鬢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採桑子》)真是落月搖情,逝者如斯,在這周而復始永不止息的自然面前,愈顯出人生的短暫,生命的脆弱,包含著一種悲愴的生命意識。他把月的團圓與人的孤獨形成對照:「相思何處說,空有當時月,月也異當時,團�照鬢絲。」(《菩薩蠻》)他用月表達對侍衛扈從生涯的厭倦:「小樓明月鎮長閑,人生何事淄塵老。」(《踏莎行》)特別是他突破了傳統的以月作為抒情背景的模式,立象盡意,溝通了月亮與人生的形意關系,直接用月抒發自己的悼亡之情:「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蝶戀花》)詞人將滿懷的情思興寄於月,上闋寫天上,圍繞夢中亡妻所吟之詩「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以月的少圓,寫自己愛情的缺失與孤獨,並由月宮的凄冷聯想到愛妻的凄冷,告訴她如若你真如天上皎潔的圓月,那麼我不怕月中的寒冷,為你夜夜送去溫暖。足見其心系亡靈,須臾不忘。詞的下闋寫人間,人間雖然仍是燕依然、雙棲蝶,但自己卻已是「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李賀《秋來》)寫盡了妻子去世後,自己朝朝暮暮、月月年年的無盡的悲哀,在月的寒光下,詞人的悲戚傷感落寞之情歷歷可見。可以這么說,在納蘭的詞里,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時間飛逝,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是情愛的寄寓和沐浴,月被勾出的悲憫情懷和凄凄哀愁,已成為納蘭表達聚散離合之情的永恆背景。
「燈」在納蘭詞中也是慣用的意象,三百多首詞作中用了不下五十次,從這頻頻出現的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
在古典詩詞中,「燈」似乎常與「孤」字相連,燈下的情景也是相聚的少,離散的多,因此「燈」就成為表現相思離別之情的最好意象,離人們常用它來抒發幽怨之情。這在納蘭詞中也歷有所述:「夜寒驚被薄,淚與燈花落。」(《菩薩蠻》)「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花。」(《菩薩蠻》)「因聽紫塞三更雨,卻憶紅樓半夜燈。」(《於中好》)「亂山千疊橫江,憶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紅燭,照人此夜凄涼」。(《清平樂》)「月淺燈深,夢里雲歸何處。」(《採桑子》)「幾時相見,西窗剪燭,細把而今說。」(《青玉案》)「隻影凄清殘燭下,離魂縹緲秋空里」(《滿江紅》)無形的思念,通過有形的燈光傾訴著或幽獨、或念遠、或傷逝、或期盼的感情。這夜不能寐的緲緲思緒,通過夜色中飄搖跳盪的燈火,連接著天涯路和小軒窗,連接著虛幻的天上和痛苦的人間,表現了一種無以名狀的幽怨。相思的燈是凄涼的,而回憶的燈卻是遙遠而清晰的。「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虞美人》)迴廊這個相思地,讓詞人回想起一次燈下的約會,因擔心被人看見,背過了燈光,無奈還有月光,只好藏身於花陰之下,一晃十年過去,但此情此景卻日日縈繞,難以忘懷。「紅箋向壁字模糊,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虞美人》)「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青衫濕》)兩件燈前小事,見出夫婦琴瑟和諧,當時何等甜蜜,如今伊人何在?「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青衫濕遍》)妻子已逝,而銀燈旁抱病裁剪之聲仍歷歷在耳,這不滅的燈與逝去的人和事形成對比,使燈增添了不少滄桑感。
作為詞界高手,納蘭詞的意象蘊含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他也正是用這些意象構成詞的基本材料來唱出自己心靈的悲歌。納蘭出生於貴族之家,而且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年,但他卻體味了人生大半生的苦澀。他的摯友顧貞觀在祭文中說:「吾哥所欲試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業,百不一副;所欲遂之願,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他自己也說,「予生未三十,憂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風吹已斷。」(《擬古》)妻子的早逝,引發他對世間萬物終將消逝的悲愁,其淡泊功名富貴的天性,又使他厭倦了扈從入值的仕宦生活,再加上有「是娥眉便自、供人嫉妒,風雨飄殘花蕊。」(《瑞鶴仙》)的擔憂,抑或還有人們所說的,帶有時代先行者的悲劇氣質,使他內心深處積郁著一層難以言狀的隱怨深悲,他把這種對人生的遺憾、失望、哀傷和悲痛全部重重融合在詞作中,使詞中的物象融入了某種典型性的主觀情味,也使他的詞作總是繚繞彌漫著一片凝重的、難以掩抑的、剪不斷、理還亂的傷感意緒,包含著許多無法迴避的、無法改變的人生缺憾所觸發起的無可奈何的悲愴凄涼。因此他始終以悲眼觀物,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世路人情,是閨閣粉黛,還是塞上風煙,似乎都融進了其俯仰人生的嘆息與不盡的家國身世之感,使他詞作的意象所表達的感情更加朦朧悲凄。如《採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蕭蕭雨夜,孤燈無眠,風聲雨聲和著凄涼的樂曲聲伴著寂寞難耐的心情,由這些意象組合成的意境,顯得凄惋悱惻,哀怨動人,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詞,而梁啟超先生卻認為此詞有「時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他的塞上曲也是如此。《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邊塞的風雪、聒碎鄉心的邊塞之聲及壯觀的千帳燈火,幾個意象構成的壯闊場景,顯得無比凄清與悲壯,正如嚴迪昌《清詞史》所評:「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的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一己厭於扈從的情懷。」這說明在表面的「千古壯觀」之外,還蘊含他的深層傷感痛苦的內心世界。而《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雖然擷取的邊塞意象十分宏偉壯闊,但還是讓人在感受到蒼茫感、歷史感的同時,被一種凄情所裹挾,包含著一些莫可名狀的人生感喟。
納蘭詞作所表現的美是一種凄清深婉傷感之美,這種風格的形成,應該說也得益於他對意象的選擇。從上面分析可見,納蘭詞中很少選擇具有亮麗色彩的意象,他所選擇的意象往往蘊含著悲涼、落寞、感傷的基調,籠罩著一層暗淡的色彩,以傳達內心孤獨抑鬱和愁苦。即使有的意象,如「雨」具有的生機和鮮潤,「燈」具有的光明和溫馨,「月」具有的團圓和喜慶,在他的詞作中都極少表現,一些充滿生命活力的意象,如「梨花」、「桃花」等,也彌漫著傷感意緒:「新月才堪照獨愁,卻又照梨花落。」(《鞦韆索》)「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青衫濕遍》)「樑上燕,輕羅扇。好風又落桃花片。」(《天仙子》)浸染著沉重的生命遲暮的嘆喟與濃郁的感傷情調。至於在他的詞中還有一些常見的意象,如「黃昏」、「殘秋」、「暮春」、「落花」等,更是掩抑著一種無可排遣的感傷。如《相見歡》:「落花如夢凄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落花、麝煙、夕陽使人頓生遲暮之感,構成了閨中人傷春念遠的形象。再如《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黃葉、疏窗、殘陽,一派蕭疏凄緊冷落,引發出對逝者的感念及生者的悲涼。他的《蝶戀花·出塞》:「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全詞用景語寫凄懷,尤其是當年的金戈鐵馬,與如今的青冢、黃昏、夕照、秋雨,構成的意象蒼涼感慨,意蘊良多,似有人生短暫的生命覺悟,也包含生命憂患與社會憂患的多個層面,確如毛澤東所評:「看出興亡」。因此,可以這么說,納蘭用他詞中的意象,不僅表達了難言之情,也為自己、為時代、為社會唱了一曲深情哀怨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