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中國國歌的來歷
我 國 國 歌 的 由 來
我 國 古 代 的 歷 代 王 朝 從 來 沒 有 國 歌 , 到 清 宣 統 三 年 即 1911 年 , 清 政 府 制 定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第 一 首 國 歌 , 歌 名 為 《 鞏 金 甌 》 。
1912 年 元 旦 , 以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政 府 在 公 報 上 刊 出 了 由 沈 恩 孚 作 詞 、 沈 彭 年 譜 曲 的 國 歌 擬 稿 。 可 是 , 反 動 勢 力 的 代 表 袁 世 凱 隨 即 篡 奪 了 辛 亥 革 命 的 勝 利 果 實 。 1915 年 5 月 , 袁 世 凱 政 府 的 政 事 堂 禮 制 館 把 《 中 華 雄 踞 天 地 間 》 定 為 國 歌 。 當 時 的 有 識 之 士 都 認 為 這 首 歌 的 字 里 行 間 散 發 著 袁 世 凱 帝 制 自 為 的 臭 氣 , 紛 紛 以 拒 唱 來 進 行 抵 制 。 1919 年 11 月 , 為 了 制 訂 新 的 國 歌 , 北 洋 政 府 教 育 部 成 立 了 國 歌 研 究 會 。 據 說 根 據 章 太 炎 的 建 議 , 該 會 決 定 將 相 傳 上 古 時 代 舜 所 作 的 《 卿 雲 歌 》 配 上 樂 曲 作 為 國 歌 , 於 1922 年 1 月 由 北 洋 政 府 的 國 務 院 公 布 通 行 。 在 國 民 黨 統 治 期 間 , 國 民 黨 政 府 以 國 民 黨 黨 歌 為 國 歌 。
1949 年 9 月 27 日 , 在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開 國 前 夕 , 中 國 人 民 政 治 協 商 會 議 第 一 屆 全 體 會 議 決 議 : 在 國 歌 未 正 式 制 定 以 前 , 以 田 漢 作 詞 、 聶 耳 作 曲 的 《 義 勇 軍 進 行 曲 》 為 代 國 歌 。 1978 年 , 經 第 五 屆 全 國 人 大 第 一 次 會 議 通 過 , 正 式 將 《 義 勇 軍 進 行 曲 》 定 為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歌 。
❷ 國歌的來歷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為《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義勇軍進行曲》一經問世,就因其奮進的詞文和優美的曲調迅速傳遍祖國大地,並遠播海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
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根據徐悲鴻的提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1978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集體填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❸ 中國國歌的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為《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義勇軍進行曲》一經問世,就因其奮進的詞文和優美的曲調迅速傳遍祖國大地,並遠播海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也經歷了一段有趣的過程:
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義勇軍進行曲》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9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得知大會規定:開幕式那天各國代表團進入會場時,都要奏、唱本國國歌,代表團有些為難,因為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沒有代表新中國的國歌,於是,大家在一起研究,決定唱《義勇軍進行曲》來代替。
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根據徐悲鴻的提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1978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集體填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❹ 中國國歌的來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即《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衛抗爭的烽火。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紛紛興起。不到一年的時間,東北抗日義勇軍已達30萬之眾。1933年2月起,部分東北抗日武裝力量撤入沒有淪陷的熱河省改編為抗日聯軍繼續抗爭。這時正是戰爭陰雲籠罩熱河上空,日軍及偽滿政權正准備著對熱河省的入侵,熱河省內的東北抗日義勇軍也在為即將到來的敵人厲兵秣馬為熱河抗戰做准備。1933年2月25日晚間,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政治部副部長杜重遠和上海遼吉黑熱抗日後援會負責人朱慶瀾等,率百餘人攜帶械彈、服裝和慰問品到達建平縣朱碌科。26日到敖漢旗四家子檢閱並慰問部隊。隨行隊伍中的聶耳為了給紀錄影片《風雲兒女》創作主題歌,隨救國會聯絡副官高鵬發放慰問品,發放到三營時,營長劉鳳梧指揮官兵唱起東北抗日義勇軍軍歌《義勇軍誓詞歌》,聶耳聽後大受鼓舞,以此為基礎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後由田漢在上海監獄中重新創作了歌詞,流傳至今。
1949年,《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象徵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❺ 國歌是怎麼樣產生的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人民政協開會商討國歌,國旗國徽評審小組的兩位委員、著名畫家徐悲鴻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鍾長鳴。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被稱為中國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把這首歌作為代國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隨後,聶耳在游泳時突發心臟病而溺水身亡,《義勇軍進行曲》成了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絕唱。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並在反法西斯同盟國中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國歌,雖然當時國民政府指定的國歌是中國國民黨黨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東南亞華僑抗日游擊隊將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改為「馬來亞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遂成敵後抗日戰歌《馬來亞義勇軍進行曲》。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肯定是不能改的
❻ 我國的國歌是怎樣來的
1949年9月2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78年因左的思想影響.對國歌歌詞進行了修改.1982年12月4日.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作出決定.恢復國歌原歌詞
❼ 國歌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確定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文學家、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人民的音樂家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片尾主題歌,被稱為中國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戰期間,外國很少有人知道中華民國國歌是中國國民黨黨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反法西斯同盟國普遍認為中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接著他又灌制了一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撰寫了序言,使這首歌享譽世界,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線一首高昂的戰歌。在當時的反法西斯戰線上,《義勇軍進行曲》是代表中國人民最強音的一支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首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會商討國歌。國旗國徽評審小組的兩位組員,著名畫家徐悲鴻委員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鍾長鳴。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田漢平反昭雪之後數年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大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❽ 我國的國歌是怎樣誕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原名《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是田漢,曲作者是聶耳,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是基本常識。但關於國歌的產生過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至於它歷經坎坷的確立過程就更鮮為人知了。《義勇軍進行曲》原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風雲兒女》是一部20世紀30年代的進步影片,影片為了號召有志青年奮起抗戰,敘述了知識分子勇敢走向民族戰場的感人故事。原劇本由劇作家田漢創作,電影劇本由夏衍編寫,導演是許幸之,主要演員有袁牧之、王人美、顧夢鶴、談瑛等人。1935年,田漢剛剛寫完《風雲兒女》的電影梗概就不幸被捕了。後來聶耳以極大的工作熱情從夏衍手中接過了該影片主題歌的作曲任務。為了寫好《義勇軍進行曲》,聶耳幾乎廢寢忘食。他夜以繼日地進行創作,還與導演許幸之一起討論修改,時時徵求導演的意見。後來緊張的局勢迫使聶耳匆匆去了日本,那時他只完成了作品的初稿。但為了不耽誤影片的攝制,他到日本不久就完成了創作並定稿寄回國內。隨著影片《風雲兒女》的公開放映,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也迅速傳遍了中國大地,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並一直激發著當時及以後廣大人民的革命熱情和戰斗意志。
❾ 中國國歌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中國國歌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它原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詞作者是著名戲劇家田漢。1935年,電通影業公司攝制由田漢編劇的《風雲兒女》。這部影片中有一首長詩——《萬里長城》,詩的最後一節被選為該影片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
作曲家聶耳對這首歌詞非常感興趣,歌詞中那激昂有力的言語,深深地激發著他的創作熱情。於是,聶耳決心為此歌詞譜曲。當年5月16日出版的《電通畫報》首次刊登了《義勇軍進行曲》。這支歌很快傳遍了全國各地。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決定:《義勇軍進行曲》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