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畫顏料怎麼用
這一類的繪畫顏料必須要根據繪畫作品的主要色彩特色進行顏料的有效疊加使用才會更好。
⑵ 中國工筆畫中的膠礬水該怎麼用呢。謝謝(請不要直接復制粘貼回答我。尊重別人,尊重自己)
膠礬水主要用來刷紙和固色,這就是把生宣做成熟宣或用來刷露礬的熟宣。固色是在重彩顏料里使用為了固定石色防止多次上色時候石色上翻混色
⑶ 畫好中國山水畫有什麼好的技巧
熟能生巧,技藝由心發。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
⑷ 中國畫的用水技法是什麼
墨法、筆法雖妙,主要還是由於對「水」的運用所致,沒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是不會產生好的藝術作品。黃賓虹(畫語錄)雲:「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筆蘸墨調水畫在宣紙上才反映出墨色變化,水調不好,墨色無光彩。墨的濃、淡、干、濕都是通過水的調節而形成的。如齊白石畫蝦,蝦身、蝦頭。蝦腦都是用墨調不同分量的水畫成的。作畫時某個局部出現過濃、過板時,可隨即用一支幹凈筆蘸些清水於其上進行點畫,以便沖破開那些不理想的部分,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這叫水破墨。再墨破水,先把紙用清水刷濕,或在某個局部根據構圖需要點點畫畫,趁其未乾時,再以濃、淡墨進行揮毫描繪,這樣水墨渾融,自然滲化,運用得當,效果極妙。比如畫遠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後以淡墨略加勾皴,顯其空靈清雅。
⑸ 水在中國畫中的作用,好的畫家是如何利用水的
水是創作中國畫的媒介,中國的水墨畫沒有了水就沒有了靈魂!
我欣賞南宗國畫家們的用水,水墨淋漓,水色淋漓,把水的作業發揮到極致。
有道是「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畫中國畫,也是這個道理,把水玩轉了,畫面氣息才好,氣韻生動的中國畫離不開水的滋潤。
中國水墨山水畫
但是,水分把控不住,畫面則沒了形,也焦灼難受,又何談氣韻呢?
作為一名中國畫創作者,特別是水墨畫創作者,我對用水感觸頗深。
我的回答可解決了問題?
⑹ 中國畫用水、用墨、用色、用筆的方法及審美特質是什麼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郭鳳祥國畫欣賞
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⑺ 各們師父,,有誰能告訴我,中國畫里的山和水是怎麼調色的
這個一般用墨比較好~`~綠~赭石~青~~這三個比較好用~~你可以去書店看看書~`看大師怎麼畫
⑻ 談中國畫中的「水」拜託各位了 3Q
以水作調和劑,使用膠質透明顏料在特定的紙張上作畫,使視覺效果呈現出清新、淡雅、抒情、雋永獨特的藝術特徵。由於水彩顏料取材方便,水彩畫表現內容又十分廣泛,所以備受多國藝術家的喜愛並逐漸成為一門能與油畫相抗衡的獨立的畫種。人們常把水彩畫比作輕音樂和抒情詩,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水彩畫自身的美學品質。從材料和技術特點看,水彩畫強調作品中水味和色味兩大要素的體現,尤其是畫面中的水味要素,更是油畫和其他畫種無法具有的審美特徵。畫家通過「水」和「色」的相互作用,使畫面具有透明、輕快、…
⑼ 中國畫顏料怎麼用
中國畫顏料如何調配? 根據色彩學的原理,紅、黃、藍為三原色。原色與原色相調配,可調成間色;間色與間色相調配,成為復色。合理的調配,三原色便可以調成所有不同的色彩。 中國畫調色也是基於這個原理,曙紅、藤黃、花青可視為中國畫色彩中的基本三原色。原色與原色相加,就形成綠、紫、橙等間色,即花青加藤黃為綠色;花青加曙紅為紫色;曙紅加藤黃為橙色。間色與間色相加,便可以產生更豐富的復色。由於中國畫顏料中的紅色不局限於曙紅,還有大紅、牡丹紅等,所以曙紅並不是應用最廣的顏料。中國畫用色又必須考慮到傳統中國畫用色特點,中國畫講究用墨,在墨與色之間,赭石最能起到調節作用,所以赭石是應用最多的顏料之一。 色彩的豐富性,還體現在基色的配比不同所產生的變化。如用3 分花青與7 分藤黃,可調配成嫩綠,當改變花青與藤黃的配比時,便可以產生草綠、新綠、老綠等各種綠色。如加入墨色,又可以產生不同色調的墨綠。墨色的參與體現了中國畫用色的基本特點。 初學者練習調色,可由簡到繁,逐步開展,為了便於掌握基本調色配比,擬定以下調色表,參考練習並可在這基礎上增減基色,使色彩產生更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