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青年如何應對中國威脅理論

青年如何應對中國威脅理論

發布時間:2022-06-20 11:09:01

❶ 中國應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事實勝於雄辯,億萬同胞共同努力讓祖國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❷ 請大家幫忙:我國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是什麼,如何應對

我國的安全環境存在著雙重性:一方面,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又面臨著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潛在的威脅。當前的國家安全是綜合的安全觀,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確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及糧食、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安全。 一、西方軍事強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綜合影響 在世界軍事強國中,美國對我國的安全環境影響最大。由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他目前所處的「一超」地位,使它和我國處在一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狀態。在諸多國家關系中,中美關系是最重要的。從主流看,美中建交後的關系是向前發展的,中美關系是發展中的曲折,曲折中的發展。但是,由於政治及戰略利益的原因,美國對我國的安全威脅應該是綜合的,長期的,帶有根本性的。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軍事上加強對我國遏制和防範;利用台灣問題對我國進行戰略牽制。另外,日本對我國安全的現實潛在的威脅也不容忽視。中日關系的發展非常重要,日本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我國擁有廣闊的市場,中日關系友好對大家都有好處,兩國關系的友好是兩國關系的主流。但是,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看,日本對我國的安全存在著現實和潛在的威脅,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1、日本與我國戰略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將我國列為潛在對手;2、日本的國防戰略由防禦性向進攻性轉變;3、日本右翼傾向嚴重,軍國主義根基雄厚;4、加強對與我有爭議的島嶼和海域的控制。目前,中日關系確保友好大局,日本軍力規模有限,因此在短時期內日本對我國不構成現實威脅。 二、周邊熱點地區發生突變的可能性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周邊熱點之一的朝鮮半島,由於南北雙方的立場相差甚遠,南北談判舉步維艱,是我國各周邊地區軍事力量最為密集的地區,而且南北軍事部署近在咫尺,軍事對峙的僵局很難打破。近年來,「朝核」問題突出,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朝鮮半島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將給我國造成很大壓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對立一天不解決,我國這一邊界地區的安全隱患就無法排除。由於歷史原因,印巴兩國既存在民族怨恨,又存在宗教糾紛,還存在著領土爭端,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解決。多年來,印巴軍事摩擦時有發生。印度不甘心只作南亞地區大國,1996年拒絕在《全面禁止核武器條約》上簽字,並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大力發展核武器,積極謀求世界核大國地位。印巴核軍備競賽的升級和對立加劇,對我國的安全環境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印巴雙方仍陣兵於邊境,相互對峙。克什米爾地區是印巴爭奪的焦點,如果爆發戰爭,必然會對我國邊境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三、邊界和海洋權益的領土爭端尚存 領土領海爭端問題直接關系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也危及國家和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我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一切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但另一方面與鄰國的邊境爭議及關於海洋權益的爭議情況也非常復雜,這些爭議有可能始終是影響我國邊境和領海安全的不穩定因素。這主要包括: 我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等獨聯體國家的領土爭端。這些爭端是沙皇俄國對我國的領土擴張造成的。1858年至1912年,沙俄強迫我國政府簽訂了19個不平等條約,割佔了15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此外,沙俄還侵佔了一些條約規定屬於我國的地區,違約建立了「實際守衛線」。新中國成立後,兩國從1964年舉行邊界會談,我國政府要求確認中俄條約的不平等性質,但也充分考慮到兩國人民的歷史和現實的交往,同意以這些條約為基礎解決邊界問題。前蘇聯政府拒不承認中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主張以「實際守衛線」為基礎解決邊界問題,違反條約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986年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海參崴發表公開講話,表示在中蘇邊界問題上接受我方的主張,從而打破了僵局。1991年兩國簽署了中蘇東段邊界協議和中蘇西段邊界協議,劃定了7300千米共同邊界大部分的走向,前蘇聯放棄對兩江部分島嶼的主權要求。但大部分領土爭議仍懸而未決。蘇聯解體後,中蘇邊界問題變成了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個獨聯體國家的問題。四國繼承了前蘇聯的有關政策,承認中蘇邊界協定。1996年,我國與上述四國簽署了邊界軍事相互信任協定,為維護邊界地區的穩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解決爭端的前景尚不明朗。 我國與印度的邊界領土爭端。中印邊界在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但是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范圍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線,分為中東西三段,全長約1700公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統治印度的英國當局出於殖民擴張的需要,開始單方面劃定「中印邊界」,形成了12.55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區。1947年印度獨立後,全部繼承了英國的邊界政策。對此問題,我國政府主張既要尊重歷史,又要考慮現實,應該採取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原則,公平合理的加以解決。 除此以外還有中日關於東海大陸架的劃分爭端、釣魚島爭端,我國與越南關於西沙群島主權歸屬的爭端、我國與東盟一些國家關於南沙群島主權歸屬和南海海域劃分的爭端。這些爭端目前都尚未解決。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安全因素進一步增長,總體趨向走向緩和。在世界形勢趨於緩和的環境中,我國安全環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大於挑戰。我們一定要抓住有利機遇,爭取和利用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為維護祖國統一和保衛國家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❸ 大學生如何應對中國 的威脅論

中國 的威脅論是外國想提升自己軍事實力的理由,你看看中國的周邊,那個國家都說中國 的威脅論而發展自己的軍事針對中國,越南,日本,美國,東南亞的國家,菲律賓,我覺得恰恰是他們在威脅中國,你可以多看看鳳凰衛視的軍情觀察室,一星期一集,星期3晚上

❹ 面對中國所受的威脅,大學生應怎樣做

中國所受的文所受的威脅首先大學生來說應該是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努力愛國把所學的知識將來在社會上做出貢獻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作出貢中國所受的文所受的威脅首先大學生來說應該是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努力愛國把所學的知識將來在社會上做出貢獻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作出貢

❺ 面對"中國威脅論",怎樣才能樹立好中國形象

無論是從當前外部「中國責任論」的壓力看,還是從中國自身構建責任大國形象的需要與挑戰看,都迫切需要中國領導人和學者進一步深入思考中國的全球責任定位問題。根據以上國際國內壓力與挑戰兩方面的分析,中國的國際責任定位可能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與美國積極溝通和磋商,爭取雙方達成更多相互諒解與必要的妥協。中國責任論的外部壓力主要來自美國,中國崛起所面臨的主要結構性矛盾也在於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而緩解安全困境的唯一途徑在於多溝通多協商,通過種種場合的互動,逐步在相關問題領域達成共識或諒解,甚至建立戰略互信。美國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本身也在積極構建責任大國的形象。在這一原則性框架上雙方是一致的。問題在於雙方的對責任大國定義上存在著差別。這就需要中國利用一致性原則框架的一致性,在具體問題上與美國展開積極對話、溝通、磋商和必要的相互妥協。這一方面中美雙方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不夠,仍需繼續努力。

第二,體系大國優先於責任大國。責任能力往往以體系大國為基礎,只有自身實力強大才能更好的成為責任大國。在此要注意兩個事實。一是中國本身還很落後。所謂的中國GDP沖入世界第四,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個數字游戲,而不能真正反映中國與其它強國的實力對比。以外匯貯備為例,西方國家普遍實施「藏匯於民、藏匯於物」,而中國實施強制性結匯的金融制度,企業在海外賺的大部分外匯得賣給中國銀行,國家定期公布外匯儲備金額。所以,與西方相比,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在官方,民間很少。2006年,日本和美國的民間外匯分別是3萬多億美元和9萬多億美元,這些政府是不予過問的。同期中國的民間外匯貯備只有1600億美元。到2006年底,我國官方外匯儲備為10663億美元,而截至2006年9月,日本的官方外匯儲備為8486億美元,表面上看中國多於日本。但是,算上民間貯備,美國和日本實際的外匯貯備要比中國多得多。第二個事實是,美國的「中國責任論」反映了美國的利益需求。美國的利益在於通過轉移責任降低其霸權成本,從而更長久的維持其霸權周期。從目前看,中國作為一個體系大國來說還非常虛弱。中國的主要責任在於發展,強壯自身實力的國內責任大於分擔體系運行成本的國際責任。如果陶醉於美國送給中國的「責任大國」的榮譽光環,過早過多的承擔中國目前實力所不濟的責任,勢必影響發展,從而最終影響中國的責任追求。

第三,地區責任大於地區外的全球責任。經營好周邊是中國的安全之基。這可能是指導中國國際戰略的一項長期原則。首先,中國還面臨著國家統一的難題。而台灣問題能否順利解決,主要看中國與周邊國家能否建立良好的關系,而必要的地區責任有利於中國改善中國的周邊關系。其次,從中國的實力看,中國只能算作一個地區大國。再次,從中國的地緣環境看,中國很難成為海上強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只能謀求地區大國地位,承擔地區性責任。最後,從地區現狀看,中國周邊還潛藏著很多矛盾與沖突。台灣問題、朝核問題、南中國海問題、南亞次大陸的緊張對峙等等,這些地區潛在沖突都與中國有直接關繫到中國的主權及安全利益,考驗著中國責任大國的智慧和能力。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中國構建責任大國形象的根基。

第四,慎言慎行,不主動承擔責任,更不要去搶美國人的責任。歷史經驗表明,不承擔責任受到指責的危險要遠遠小於主動承擔過多責任的風險。一戰前的德國因主動和過多的承擔責任被視為野心勃勃而遭到歐陸國家的圍堵。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騰飛而急於承擔責任而被美國視為一個可尊敬的敵人來制定其行動綱領。美國是一個需要敵人的國家,由於其霸權地位而對其它國家實力的增長非常敏感。當他意識到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可能趕超美國時,他就會盡可能誇大該國的能力與潛力,使其成為假象敵而凝聚美國的力量。所以,中國必須時刻意識到美國的這種霸權心理,避免因主動承擔責任而招致美國對中國的敵人意象。

第五,多談維護體系責任,少談塑造體系的責任。維護國際體系表示中國要進一步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這是美國歡迎的。塑造國際體系,表示中國要改變國際秩序,這勢必繼續刺激美國對中國的疑慮。少談不等於戰略上放棄中國的理想追求。從實際效果看,融入與塑造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充分的融入過程塑造就在不知不覺的發生;另一方面,只有先充分融入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後,才能以和平的方式塑造國際社會。在融入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循序漸進地進行政治改革。在普適性價值觀上與美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具體道路選擇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模式,避免造成內部動盪和混亂。

❻ 作為一名大學生應當怎樣看待外國對中國的軍事威脅

我提醒你換個角度、用自己的腦子去考慮這個問題,因為老師或者新聞的論調想必你也是很熟悉的,不需我贅言。
從人的心理來說,是需要敵人的,也是需要盟友的。一般規律是,在更高的層面確立敵人,在低層面建立盟友。例如,兄弟倆關系不好相互敵對,但是當鄰居來欺負其中一個的時候,兄弟倆就成為盟友共同對敵;再比如,相鄰村子的人會為了搶水而把對方當做敵人,但是當外國侵略的時候,所有中國人都是彼此的盟友。上面說的是敵人主動來,其實就算沒有敵人來,按照人的心理,也是需要主動去確立一個敵人,這既是維護盟友關系穩定的需要,也是為了保持一個競爭者使自己不會喪失進取心的需要。因此可以說,西方國家需要像中國這樣一個能持續保持威脅而爆發實質危機的風險卻很小的敵人。
從戰略角度來說,軍事威脅跟戰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施加軍事威脅的一方也在極力避免戰爭。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打一仗如果沒有最終轉化成經濟利益,那血就是白流了。所謂「為了尊嚴」什麼的戰爭借口,那是為了提高士氣用的,跟戰爭實質沒什麼關系。一般來說,大國之間,通過妥協來解決問題的成本遠遠低於戰爭。所以,在外國眼裡,只要我們既沒有強悍霸道到能夠威脅其不可妥協的核心利益,又沒有弱小到可以被輕易征服,那麼對方也只能是繼續保持威脅而已。換個角度,威脅本身也是為了嚇阻我們可能發動的進攻,也可以看做一種攻勢防守。
從自身利益來說,為什麼南明人在清人入侵的時候沒有激烈抵抗而最終選擇了接受清人的統治?因為南明的統治者並沒有帶給人民值得人民去為之流血捍衛的利益。那麼可以肯定,西方敵對勢力也會想到這個方法——用利益征服被統治階層的心,然後摧毀統治階層。從手段上說,可以誘使現有統治階層去做傷民心的事情,例如:允許其子女移民,允許其搜刮的民脂民膏轉入,這樣在其退休後可以跟子女安享國外和諧的社會,而不必再呆在被自己破壞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統治階層就可以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去破壞其統治的社會。當社會被破壞到民憤沸騰的時候,外國敵對勢力再用武力打掉我們的統治階層,或者用和平的手段扶植代表他們利益的傀儡就很容易了。這一點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怎樣看待外國對中國的軍事威脅」,要回答很簡單。但是那隻是別人的思想。我只想說,盡量從盡可能多的方面去看一個問題,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❼ 大學生如何維護國家安全

1、要始終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國家安全涉及的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首要保障。科學技術是沒有國界的,但知識分子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所以,把國家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個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的一致要求。

2、要努力熟悉有關國家安全的活動、法規。應該有所了解,弄清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違法,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其中,特別應當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規:憲法、國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科學技術保密規定、出國留學人員守則等等,對遇到的法律界線不清的問題.要肯學、勤問、慎行。

3、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要始終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鄧小平同志指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說過:「沒有永久不變的國家友誼,只有永久不變的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涉及到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首要保障。科學技術是沒有國界的,但人才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所以,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個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的一致要求。

4、要積極配合國家安全機關的工作。國家安全機關是國家安全工作的主管機關,是與公安機關同等性質的司法機關,分工負責間諜案件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

5、大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之中,都希望國家盡快地富強起來,人民富裕起來,都希望順利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那麼,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更應該為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出我們應盡的責任。

❽ 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第一,與美國積極溝通和磋商,爭取雙方達成更多相互諒解與必要的妥協。中國責任論的外部壓力主要來自美國,中國崛起所面臨的主要結構性矛盾也在於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而緩解安全困境的唯一途徑在於多溝通多協商,通過種種場合的互動,逐步在相關問題領域達成共識或諒解,甚至建立戰略互信。美國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本身也在積極構建責任大國的形象。在這一原則性框架上雙方是一致的。問題在於雙方的對責任大國定義上存在著差別。這就需要中國利用一致性原則框架的一致性,在具體問題上與美國展開積極對話、溝通、磋商和必要的相互妥協。這一方面中美雙方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不夠,仍需繼續努力。

第二,體系大國優先於責任大國。責任能力往往以體系大國為基礎,只有自身實力強大才能更好的成為責任大國。在此要注意兩個事實。一是中國本身還很落後。所謂的中國GDP沖入世界第四,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個數字游戲,而不能真正反映中國與其它強國的實力對比。以外匯貯備為例,西方國家普遍實施「藏匯於民、藏匯於物」,而中國實施強制性結匯的金融制度,企業在海外賺的大部分外匯得賣給中國銀行,國家定期公布外匯儲備金額。所以,與西方相比,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在官方,民間很少。2006年,日本和美國的民間外匯分別是3萬多億美元和9萬多億美元,這些政府是不予過問的。同期中國的民間外匯貯備只有1600億美元。到2006年底,我國官方外匯儲備為10663億美元,而截至2006年9月,日本的官方外匯儲備為8486億美元,表面上看中國多於日本。但是,算上民間貯備,美國和日本實際的外匯貯備要比中國多得多。第二個事實是,美國的「中國責任論」反映了美國的利益需求。美國的利益在於通過轉移責任降低其霸權成本,從而更長久的維持其霸權周期。從目前看,中國作為一個體系大國來說還非常虛弱。中國的主要責任在於發展,強壯自身實力的國內責任大於分擔體系運行成本的國際責任。如果陶醉於美國送給中國的「責任大國」的榮譽光環,過早過多的承擔中國目前實力所不濟的責任,勢必影響發展,從而最終影響中國的責任追求。

第三,地區責任大於地區外的全球責任。經營好周邊是中國的安全之基。這可能是指導中國國際戰略的一項長期原則。首先,中國還面臨著國家統一的難題。而台灣問題能否順利解決,主要看中國與周邊國家能否建立良好的關系,而必要的地區責任有利於中國改善中國的周邊關系。其次,從中國的實力看,中國只能算作一個地區大國。再次,從中國的地緣環境看,中國很難成為海上強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只能謀求地區大國地位,承擔地區性責任。最後,從地區現狀看,中國周邊還潛藏著很多矛盾與沖突。台灣問題、朝核問題、南中國海問題、南亞次大陸的緊張對峙等等,這些地區潛在沖突都與中國有直接關繫到中國的主權及安全利益,考驗著中國責任大國的智慧和能力。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中國構建責任大國形象的根基。

第四,慎言慎行,不主動承擔責任,更不要去搶美國人的責任。歷史經驗表明,不承擔責任受到指責的危險要遠遠小於主動承擔過多責任的風險。一戰前的德國因主動和過多的承擔責任被視為野心勃勃而遭到歐陸國家的圍堵。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騰飛而急於承擔責任而被美國視為一個可尊敬的敵人來制定其行動綱領。美國是一個需要敵人的國家,由於其霸權地位而對其它國家實力的增長非常敏感。當他意識到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可能趕超美國時,他就會盡可能誇大該國的能力與潛力,使其成為假象敵而凝聚美國的力量。所以,中國必須時刻意識到美國的這種霸權心理,避免因主動承擔責任而招致美國對中國的敵人意象。

第五,多談維護體系責任,少談塑造體系的責任。維護國際體系表示中國要進一步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這是美國歡迎的。塑造國際體系,表示中國要改變國際秩序,這勢必繼續刺激美國對中國的疑慮。少談不等於戰略上放棄中國的理想追求。從實際效果看,融入與塑造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充分的融入過程塑造就在不知不覺的發生;另一方面,只有先充分融入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後,才能以和平的方式塑造國際社會。在融入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循序漸進地進行政治改革。在普適性價值觀上與美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具體道路選擇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模式,避免造成內部動盪和混亂。

❾ 面對國家的困難與挑戰青少年該怎麼做

(1)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我國是世界商品的銷售市場,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是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經濟)
(2)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國始終不渝的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解決國際爭端、地區沖突和打擊恐怖主義等作出了積極貢獻,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在當今世界樹立起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政治)
4、當前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①世界格局多極化為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提供了可能;②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來發展自己;③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為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④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挑戰: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②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國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某些西方大國。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③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還處於劣勢等等。
5、我國應怎樣面對機遇與挑戰?
答:①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集中主要精力,加快經濟發展;②要切實提高機遇的本領,增強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能力;③在機遇和挑戰面前,青年人應與人民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勇於擔當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
6、面對開放的中國,青年應該做些什麼?
答:①我們要樹立全球意識和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為祖國服務。②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問題。③走向世界,需要有平等意識和參與意識。④走向世界,還需要善於學習。
【拓展提升】:
1、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中,集中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和」的理念,你是如何看待這點的?
答:①.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 ②.和平與穩定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 ③.世界各國應當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才能不斷為人類社會的光明未來創造條件,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2、【材料】2008年我國堅持和諧世界理念取得了豐碩的外交成果:成功舉辦奧運會;成功舉辦第五屆亞歐議會夥伴會議;第六屆奧林匹克文化節;成功舉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成功舉辦第四屆世界城市論壇;成功舉辦第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等等
(1)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在我國召開說明了什麼?
答:①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已經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②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③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④我國推行和諧世界的理念,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到各國的尊重。⑤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任何國家、任何個人都不可能改變的。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積極應對挑戰。
(2)我國頻頻參與大型國際重大會議說明了什麼?
答:①.我國抓住時機,積極採取有利措施,積極應對金融危機。②.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3)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貢獻?
答:①作為新世紀的中國青年,應樹立全球意識和國家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②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問題,關心國際形勢,關注全球性的重大問題;③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關心國家之間的合作,積極推動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④善於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點長處,積極宣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⑤堅決反對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同情和支持落後國家和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事業;⑥積極主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貢獻。
3、【背景】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快速席捲全球。
請問:(1)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球表明:
答:① 新的科技革命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與合作關系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日益明顯,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任何國家、任何個人都不可能改變的。②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而孤立發展。
(2)面對金融危機,許多國家和地區攜手應對說明了:【注意】對比(7)
答:①當今時代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②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③合作是一種力量,是一筆財富,善於合作,是時代的要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合作;
(3)中國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扮演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表明:
答: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地區性大國;
②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③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等
(4)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政府、青少年應如何做:
國家:①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給我國帶來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②集中精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③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④要切實提高搶抓機遇的本領,增強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能力;⑤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⑥加強國際合作,共克時艱;⑦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弘揚民族精神⑧ 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青少年:①樹立全球意識,認識經濟全球化的趨勢;②要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相信在這場危機中,國家和政府有能力領導人民群眾抓住機遇,實現國家的跨越式發展;③我們還應該努力學習,關注社會,以優異的成績和真才實學回報社會;④增強抵抗危機的信心、勇氣、智慧 和作為,迎難而上,共克時艱。做一個在抵抗危機中大寫的中國人;⑤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提倡樸素節儉,不給家庭增加過重的經濟負擔。
(5)世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受本次金融危機影響較大,而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損較輕顯示了:答: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①公有製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②公有制是主體,發揮著巨大作用,其中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上。
(6)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戰勝困難和挑戰的信心來自於哪些方面?
答: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改革開放以來建立的物質、科技基礎和體制條件;③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④中國人民具有團結奮進、堅韌不拔、發憤圖強的品質,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⑤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是當代的主題
(7)我國與其它國家和地區攜手應對說明了:【注意】對比(2)
答:①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②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展現出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③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8)面對日趨嚴重的世界金融危機,我國政府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據初步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的需投資4萬億元。這有什麼意義?
答:①這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②這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③這有助於減少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
4、在汶川地震後,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援助說明了什麼?
答:①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②善於合作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世界各國只有不斷加強合作,才能應對各種挑戰,獲得雙贏;③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④地震給人類帶來不幸和災難,世界各國人民渴望世界和平穩定,渴望過上穩定安寧的生活,渴望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共創美好未來;⑤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等
5、索馬里護航
【材料】2008年12月26日,由「武漢」號、「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和"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以及2架艦載直升機、數十名特戰隊員組成的護航編隊,起航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1)中國海軍艦艇赴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說明了什麼?
答:①充分體現了中國履行國際義務的和平、合作、負責任大國形象。②保護航運人員的生命安全,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③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構建和諧世界的思想。
(2)中國海軍為什麼要赴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意義)
答:①.有利於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②.履行國際義務,有利於樹立和平、合作、負責任大國形象;③.有利於鍛煉中國海軍;

❿ 國防安全受到威脅,青年大學生怎麼做

摘要 認真學習軍事理論,增強國防觀念:學習是大學生的本份,高度重視並認真對待學校開設的軍事理論課程是我們貢獻國防建設的最基礎行動。

閱讀全文

與青年如何應對中國威脅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2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5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3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2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2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5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